本书是《杭州文史小丛书》之一种。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创建者钱镠在位期间,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经济繁荣,渔盐桑蚕之利甲于江南;文士荟萃,人才济济,文艺也著称于世。他曾修建钱塘江捍海石塘,由是 钱塘富庶盛于东南 。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闸,以时蓄洪,不畏旱涝,并建立水网圩区的维修制度,由是田塘众多,土地膏腴,还鼓励扩大垦田,由是 境内无弃田 ,岁熟丰稔。本书对钱镠的一生作了系统研究与挖掘。
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书由南京大学出版社与日本北陆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
本书以简明生动的笔调,叙写了中国近代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教育家康有为的生平事迹,彰显了他改革旧学、主导戊戌变法、复辟旧制的历程,展示了以《经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大同书》为代表的富有改良主义的哲学思想。配有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六君子、同时代官僚像片和康有为著作书影、书法等内容的图片20多幅。
大明安庆公主是朱元璋和马皇后宠爱的女儿,虽按辈分该叫蓝玉舅舅,但顽劣的她一直执拗地叫蓝玉为哥哥。蓝玉本想在立下战功后请求皇上将安庆嫁于他,可是安庆却喜欢上了欧阳伦,并在蓝玉的庆功宴上请求皇上将欧阳伦赐封为附马。而欧阳伦已对林溪心有所属,婚后与安庆貌合神离,安庆选择了隐忍,被朱元璋知道要杀了欧阳伦,安庆求父皇赦免了欧阳伦。 朱元璋为了大明基业将蓝玉灭九族,而欧阳伦私贩茶叶事发被朱元璋赐死,安庆心灰意冷出家
每次看中国地图,我都深为祖国的地大物博、山河壮美和历史悠久自豪。中华民族是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这个过程充满了血与火的战斗、生与死的考验。明清两朝,由于国势衰微,国家陷入灾难深重、任人宰割的境地,多次受到侵略者的肆意欺凌、掠夺和瓜分。国家饱经外患而仍生生不息,是人民群众团结战斗、奋力反抗的结果,在这救亡图存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卫国英雄。这些英雄人物面对 山河破碎风飘絮 ,不畏强敌,挺身而出,带领人民群众拿起武器,保家卫国,这才使得国家一次次转危为安、化险为夷。敢于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奋勇杀敌,舍生取义,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这是真英雄的写照。面对侵略敢于战斗,面对强敌敢于亮剑,方显英雄本色。卫国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他们用实际行动
慧极必伤,一言道不尽纳兰心思;情深不寿,一生品不完容若才情。 本书是以词谱写清代靠前词人纳兰容若的传奇人生。他有一个极美的名字,他的一生,总会与“词”联系在一起。更是被后人们赞为“纳兰公子”。 在他的生命中,他用心与血谱写了349首清新脱俗、缠绵悱恻的诗词,抒写性灵,谱写了生命的爱与愁。 家家争唱纳兰词,而纳兰心事又有几人知?时光飞转,让我们翻开本书,一同去追寻真实的纳兰容若。本书由80后知性自由作者申圣云编著。
梁启超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从一个人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四十年,这样的人物无论如何都应该被重视和铭记。 梁启超著的《李鸿章传(图文典藏版)》从李鸿章的早年落拓,写到他太平天国,继而办洋务运动使其声望达到顶点,再到甲午战争撞碎其强国梦,迅速由盛而衰,最后只能周旋于列强间直至死去。 甲午年洋务运动的破产,让人感到“以一人而战一国”的无望与悲恸,梁启超也由此发出“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的感叹。 梁先生把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加富尔、伊藤博文等人做了比较,指出李鸿章是怀着忍辱负重、死而后已之心为清政府“修修补补”的,只不过他缺少长远的政治眼光,不懂得为后世立百年大计。 李鸿章不懂得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国民的地位、国民在现代国际
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当时的贵族士大夫,特立独行,风流萧散,不滞于物,不拘礼节。正是在这个时代,文学艺术呈现出疏淡高迈的特色,涌现了一批潇洒不羁的人物。谢安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位,千百年来为世人追慕。 阅读姜正成主编的这本《江左风流(谢安)》,让我们跟随一代名相谢安的人生之路,纵览东晋历史风云,一窥王谢家族的兴衰。
《良心反抗暴力》记述的是十六世纪宗教改革时期发生在日内瓦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一场“蚊子抗大象”的力量悬殊的战斗,描写人文主义者卡斯台里奥不顾个人安危,孤身一人反抗势力强大教会 卡尔文的感人故事,歌颂这位英勇无畏的人文主义者的精神和品质。
本书为雨花台烈士传丛书第三辑之一,记叙了烈士陈处泰为革命奋斗的一生。陈处泰(1910-1937),江苏宝应县人,1928年,他在安徽大学读书时,秘密组织了 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次年底进入上海政法学院就读,参加了左翼社会科学联盟,并在沪东从事工人运动。七七事变后,他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于南京。
张巡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抗击安禄山、史思明叛军的重要将领。他先是带兵保卫雍丘,屡次击败叛军。接着又率兵保卫睢阳,使睢阳成为阻挡叛军进入江淮的强大屏障, 城破被俘,被叛军杀害。 他是杰出的军事将领,也是忠贞的爱国志士,他忠诚、勇毅的品质,被后世长久称颂。
伊尹在夏商古史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辅佐商汤灭夏,并继续辅佐了三代商王。他曾经放太甲于桐宫之中,后来在太甲反省修德后,又还政于太甲。他死的时候,大雾三天,受到了与殷先公先王同等的祭祀礼遇,至今还保存在《诗经·商颂·长发》中。他的后人伊陟被沃丁封为尹正,直到周代,依旧擢用其后尹吉甫为相。史料中对于伊尹的记载并不是很一致,例如他的出生,他的身份,他与夏、商二国之间的关系等等,但这种不一致,反而揭示了上古时期,一个氏族的首领,本来就应该具备善战(王)、 (巫)、医疗(医)的种种本领。伴随着出土文献的日益丰富,伊尹的形象也逐渐明朗,他的功劳将永远被历史铭记。 这本小书,将在严谨的文献考稽基础上,以文学笔法勾勒伊尹的形象,用富代表性的一个个故事,展现中国古代上古时期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