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欢(496 547),小字贺六浑,原籍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出身于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兵户之家,因祖父高谧犯法,移居怀朔镇,成为鲜卑化汉人。高欢早年参加杜洛周起义军,后以武力拥立孝武帝元修,逐渐掌握大权,成为北魏、东魏权臣。后拥兵自立,成为北齐王朝奠基人,史称北齐神武帝。该书稿以此为基础,全面展现了这位起于行伍、戎马几十载,*终走上权力*的一代枭雄波澜壮阔的一生。作者以高欢的一生为主线,串联若干历史事件,演绎曲折生动的历史故事,塑造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趣读苏东坡》是一本非常适合孩子们阅读的苏轼读物。本书按苏轼朋友圈、人生轨迹、诗词文不同主题,分为三章,《亲密朋友圈》主要介绍了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辙、王弗、黄庭坚、王巩、陈季常、章惇、巢谷十位人物,他们在苏轼的一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苏轼的思想和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足迹半天下》主要介绍了苏轼一生中曾涉足过的重要地方,如眉州、开封、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惠州、儋州,包括他的出生地、任职地、被贬地,这些地方构成了他人生地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坐标。《绝美诗词文》主要介绍了苏轼最有名的12首诗词文,覆盖部编版小学、初中课内有关苏轼的所有作品。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诗词文背后的故事,更全面地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
本书是描绘苏东坡先生情趣人生的通俗历史读物,亦是作者为先生画的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生活照! 苏东坡生性豁达,幽默风趣,对时局或有一肚子的 不合时宜 ,对生活却充满着无限热爱。一路被贬一路吃,东坡肉、羊脊骨,全部很拿手。900多年前的他已然是大宋的时尚达人和全民偶像,并持续霸占各大 热搜 榜单,拥有着文学顶流、美食博主、段子手、带货达人、时尚潮人、书画家、建筑师、工程师、音乐家等一大长串头衔。他的作品和发明创造持续影响着后世的文化审美。他一生虽宦海沉浮、跌宕曲折,但所到之处,无不随遇而安,将原本艰辛乏味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本书包含五大专题,30堂给广大读者的趣味哲思课。带我们打开苏东坡的朋友圈,感受他别样的人格魅力,走进他洒脱的生命世界。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从小就立下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的雄心壮志。陆游热爱生活,善于从各种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材。无论是高山大川还是草木虫鱼,无论是农村的平凡生活还是书斋的闲情逸趣, 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裁剪入诗 。他一生创作了数量惊人的作品,无论是诗歌、词、文集史料等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陆游的诗歌可读性很高,并且较为完整地记录了和反映了他丰富多彩的一生。本书以诗词传记的形式,还原陆游的一生,用平俗易懂、清新简明的语言,细细品评陆游的作品,带你邂逅一个真实豪放的爱国忠士。
于谦,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出生于杭州钱塘县,明代名臣,民族英雄。他不但生而聪慧且时刻以文天样为榜样少小志高。会试中举后任督查御史,后任十余年晋豫巡抚,他深入基层,为国为民呕心沥血,做好事做实事,被百姓呼作 于青天 。正统十四年(1440年),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俘,瓦剌大军直逼北京,于谦挺身而出率众挽大厦于将倾,拯救了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天顺元年(1457年)于谦蒙不白之冤遇害,把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留与后世。本书十大章共分70个小节详细描述了于谦从出生到 唯留清白在人间 的一生,语言朴实生动,雅俗共赏,以极其细腻的笔法,走近于谦,解读他身上诸多闪闪发光的优良品质,是广大读者的福音,具有阅读性,也具有收藏性。
本书是研究著名湘军将领曾国荃的历史著作。本书史料翔实,作者史学功底深厚,对于曾国荃有独到的研究,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人物传记。从论述的主题来说,本书充分发挥了作者在史学研究方面的强项,以曾国荃为切入点研究晚清政治格局。
陆游(1125 1210),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文学家、史学家。其诗词绮丽梦幻、慷慨悲壮,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有 小李白 之称。他的诗内容博大,思想精深,感情真挚,昂扬豪壮中带着苍凉悲怆,唱出了时代的强音。他的诗词既有充满抗金报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的雄奇奔放之作,也有满怀柔肠、哀婉含蓄的充满浪漫主义色调的诗篇。同时,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 简核有法 ,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本书采取了独特的“对照式”结构,揭示了沈括大起大落的仕宦生涯,与贯穿其一生研究的“闻见主义”立场之间的联系。既是人物传记,也是对哲学观念的探索。 作者将沈括本人知识论的形成置于其自身的生命历程中去理解,从而在 开阔的近世中国思想史的视野下,在关于中国知识论的广泛叙述中,去呈现沈括与同时代人迥然有别的认知模式。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 诗魔 和 诗王 之称,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 元白 ,与刘禹锡并称 刘白 。 白居易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艰辛。他早年经历了安史之乱和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亲身感受到了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人民的同情。虽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理想,继续创作诗歌和散文作品。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为我们了解唐代社会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本书是一部关于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的生动传记,专为少年儿童精心打造。全书描绘了白居易求学、在朝为官、遭遇贬谪、中隐生涯等不同生活阶段。每个章节都包含多个小节,每个小节都以一个具体的故事为核心,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白居易
在群星灿烂的唐代诗坛,有一颗耀眼的恒星,那就是 诗圣 杜甫。他的一生可谓历尽坎坷,但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他都能以一颗赤诚的心关切时事,关注民生,还写下了一首首千古传诵的诗歌。本书探寻历史生活足迹,对杜甫一生的四个重要阶段(早年岁月、困居长安、战乱零落、漂泊西南)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引领孩子了解杜甫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走访他人生地图中那些不可或缺的重要坐标,品读他最为经典的诗歌作品,沉浸式感受杜甫的不朽人格魅力。本书具有故事性强、知识丰富、语言生动、启发思考的特点,能够满足6~14岁孩子了解杜甫的阅读需求。孩子阅读本书,不但能够重新认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思想有灵魂的真实的杜甫,还能感受他那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博大胸怀,被他伟大无私的精神深深激励和鼓舞。
袁氏当国,袁后中国,几乎封尘的遗稿,劫后重生。 在中国近现代 糟乱的一段时期,应该就是民初的所谓军阀时期了,而军阀时期实在是从袁世凯死亡之后才正式开始的。因为在帝制前,袁氏主政下的北京政府,还是一个可以号令全国的政府。地方军头还不能目无 法纪,随意横行的。野心政客虽然也难免结党营私,但是在大一统的 之内,纵横捭阖,多少还有些顾虑。可是到袁氏一死,那才是真正的王纲解纽,全国皆兵,政客纵横,中国近现代史才正式进入一个所谓“军阀时期”了。 唐德刚故世之后,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开始整理他留在纽约的手稿、论文、诗词、书信等资料,首先把其中若干遗稿重新编译,终使本书得以问世,唐德刚“民国通史计划”因此呈现“民国史军阀篇”。全书分为“袁后中国”、“段祺瑞政权”与“外篇:民国史军阀篇余
张謇这个名字,在南通这座城市可谓妇孺皆晓,有口皆碑。南通所拥有的一切,绝大部分都源于张謇,或者可以从张謇那里找寻到渊源。张謇是南通城市特质中最为耀眼的元素,他对南通的影响,不仅是地理上的、物理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文化上的;不仅是过去的,更是未来的。本书围绕张謇是一个怎样的人、张謇建了一座怎样的城、张謇对这座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三个部分讲述张謇与南通的关系,首先挖掘张謇十个方面的特质,其次对比张謇前后的南通,突显当时南通的发展和张謇的贡献,最后分析阐述张謇对当时乃至当代南通的影响,挖掘其中的关联。
李白志存高远,心系“长安”,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他付出了鲜为人知的汗水,砥砺打磨自己,做了种种准备。他选择以干谒的方式谋取进身之阶,却屡屡碰壁……天宝三载,李白时来运转,突然被唐玄宗召见,他抓住了君臣遇合的机会,但是在长安待诏翰林却有种种不尽如人意, 只能选择放弃,转而以修道为事。对于修道,他的内心既真诚却又焦虑。李白选择错了吗?晚年的李白选择进入别有所图的永王李璘,致使自己身陷囹圄,流放夜郎。李白的选择错在哪儿?李白的一生,与“长安”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他的进取是为了进入“长安”,他的逃离,也是因为“长安”不理想。本书以李白诗文为依据,以话题为中心,条分缕析,揭示了李白的人生经历及其思想抉择的前因后果。
本书以梁思成与林徽因之女梁再冰先生的回忆口述为主要线索,借助照片、书信、日记本等珍贵的历史资料,回顾了梁思成与林徽因两位建筑师在战前创立东北大学建筑系、主持营造学社活动、考察山西地区古建筑,战中/战乱流亡西南在昆明、李庄时期对中国古建筑史研究事业的坚守,以及战后回到清华创办营建系、梁思成赴美考察及梁林设计国徽等历史的重要片段,体现了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家学传承,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一代人的家国理想、人文情怀与工匠精神。目录(待定)(序)我的父亲母亲:梁思成与林徽因回忆我的父亲梁思成我的妈妈林徽因(一)家学传承(二)选择执业(三)开拓事业(四)坚守事业(五)热忱终生(尾声)
本书以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一位山西绅士刘大鹏的日记为核心资料,描绘出其人作为儒者、孝子、商人、议政者、农民的不同身份状态下的人生景况,讨论了中国在从传统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的动荡中下层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生活的困难、身份认同的焦虑,以及由此而来精神的折磨与坚守。从一个人的遭遇折射出清末民初中国社会、中国知识群体的转型之痛。 本书以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一位山西绅士刘大鹏的日记为核心资料,描绘出其人作为儒者、孝子、商人、议政者、农民的不同身份状态下的人生景况,讨论了中国在从传统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的动荡中下层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生活的困难、身份认同的焦虑,以及由此而来精神的折磨与坚守。从一个人的遭遇折射出清末民初中国社会、中国知识群体的转型之痛。
本书叙述了秦汉时代游士与游侠兴起又渐趋消亡的过程,描绘了这一时期广阔的历史图景和多彩的社会风尚。在关注历史运动的大背景和大关节的同时,将学术研究和非虚构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对于范雎、张良、韩信、刘敬、贾谊、汲黯、郭解等前人虽有了解但又缺少细致解读的人物,由心理历程到生命历程,做了深入挖掘和解析,构建起了一个又一个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对于诸如战国变法运动的开展、秦国的主客矛盾、汉初的王国、汉文帝的历史形象等学界虽有讨论但尚无定论的问题,本书提供了新的解释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