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乔纳森 科特受《滚石》杂志委托,先后在巴黎和纽约对苏珊 桑塔格进行了深入采访。 他们论及写作、阅读、阐释、摄影和社会思潮,也谈到性、爱、摇滚乐和当代生活的碎片 不同于以往颇具论战性的激进形象,在对话中,她展现出自我的多个分身与生命中无数私密切片, 以及桑塔格之为桑塔格的重点所在: 要平静地去爱,毫不含糊地去信任,毫无自嘲地去希望,勇敢地行动。
吕不韦是中国历史转型期的特殊人物,他主编的《吕氏春秋》虽成于众人之手,却反映了他的立场、观点、方法和主张。 本书分八章,介绍了吕不韦生活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其生平、业绩,分析了《吕氏春秋》’与诸子学说的关系,阐述了《吕氏春秋》中的政治、社会、历史观和科技、哲学思想,对《吕氏春秋》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也作了初步评断。 历代学者对吕氏其人其书的评议,毁誉不一,迄无定论。本书本着求实原则和科学精神对吕氏其人其书作了全面论定。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被誉为个体心理学之父,是与弗洛伊德、荣格并列的现代心理学的开创者。《人生的动力》正是关于他的一部很非常不错、详实、客观的传记。美国有名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夫曼博士查遍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
该选题为 皖籍思想家文库 之一种。内容分为两部分,其一介绍方东美学术生涯,及其重点研究成果。所涉范围包括生命本体论、文化价值观、比较文化学和对中国哲学的诠释。其二围绕方东美的研究范围,集录传主有关文选。
本书是 大国工匠人物传 丛书之一,是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修复师、2022年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郭汉中的传记,鲁迅文学奖得主葛水平通过文学故事的形式,对郭汉中的个人成长历程、生活情况和工作感悟进行全景扫描。 在近40年的时间里,郭汉中始终坚守在文物修复第一线,与前辈后生一道,用坚持不懈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黄金面具等数以千计的珍宝重现风采。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这是一本非常独特的文化类传记图书。概述了梁漱溟、钱穆、沈从文、金克木、华罗庚的人生经历及学术成就。为什么把这五位放在一本书里?因为他们都是卓有成就的文化大师,但他们又同时是学历很低的自学成才者。梁漱溟、钱穆、华罗庚是中学毕业,沈从文、金克木只上过小学。在常人眼中,很难想象他们能在文化上有大的建树,但他们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就,早成为世所公认的中国*的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文博专家、语言学家和科学家。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成功之路显得非常艰难而又独具特色。他们的传奇经历相信会引起许多人的兴趣,他们自己探索出来的治学之路又会给许多人以启发。作者将全书分为多个专题来写,分别为: 年老时 、 年少时 、 家庭影响 、 学校教育 自学之路 、 他们是如何成为大学老师的 、 讲学与著述 、 他们对学历和
吴梅一生致力于戏曲及其他声律研究和教学,是著名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诗词曲作家。主要著作有《顾曲麈谈》、《曲学通论》、《中国戏曲概论》、《元剧研究》、《南北词谱》等。又作有传奇、杂剧十二种。培养了大量学有所成的戏曲研究家和教育家。《吴梅评传(精)》由苗怀明编著,是“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评传丛书”之一。《吴梅评传(精)》提供了一些有关吴梅的图像资料,内容包括生活照、手稿、书影等等。
她活在传奇中,她自己更是传奇。 从上海到北京到香港到台湾到加州到纽约再嫁到瑞典。 本书回忆作者文学艺术圈的已故友人,多为知名人物,如三毛、俞大纲、黄苗子夫妇、董浩云、胡金铨、李翰祥等。其中一篇写刘宾雁,从细节处反映刘的为人和处境,很感人。作者文笔细腻平实,从个人交往中反映与这些朋友的情谊和对他们的思念,读来令人动容。全书配有大量照片,为书增添不少神采。
钱伟长在上海工业大学和上海大学当了27年的校长,虽然我没有太多近距离观察与了解他的机会,但由于工作原因,比较清楚知道学校里很多事情的来龙去脉,还是知道很多事情是在他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加上多年来担当编纂校志、学校纪念画册以及撰写对外宣传文稿等工作之便,收集了一些有关他的手资料,因此,虽然出版社这一次给我的时间并不多,但我还是硬着头皮顶了下来,用心地想,用心地写,以白描的笔法写了他在学校的30个故事,是纪实性的。当然,我也清楚,即使我能把他所有的故事都写出来,仍然仅仅是停留在表面,更何况,现在写出来的这30个故事看起来也是那么平淡无奇。不过,我一直认为,钱伟长为上海大学带来的是多少年以后才能感受到的深厚。
在《走读周有光》这本书中,作者陈光中采取“走读”的方式,从周有光的出生地常州起步,先后走访了他生活和工作过的苏州、上海、杭州、重庆、成都、北京以及当年下放劳动过的宁夏西大滩等城市或地区。《走读周有光》力求在追寻周有光百年人生轨迹的过程中,探求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演化的脉络;把一个人和一个家庭的命运投射在历史与社会的大背景下,与读者一起领略诸多更深层次的感悟。
在本书的编著过程中,作者所采取的办法是先设定若干个大的论题,然后以合并同类项的方式,将一段摘自各个时期的精彩对话,依照内容的逻辑关系重新纺织起来,使之形成内在的系列和章节。这种编辑方法的好处是方便读者阅读,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但其不足则是不得不打乱谈话的具体时间和先后顺序,常常是不同时间的对话被编织在同一个论题里。
《汤一介学记》是对当代著名哲学家汤一介先生怀念文章的精选集。汤一介先生于今年9月9日刚刚去世,是近代学术代表人物之一的汤用彤先生的公子,自小秉承家学,奉行“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家训,孜孜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发扬。改革开放以来,他提出了中国哲学范畴、内在超越性、中国解释学等一系列问题,开创了领略八十年代“国学热”的中国文化书院,晚年又主持浩大的《儒藏》编纂工程,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鞠躬尽瘁,呕心沥血。今天五四青年节,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专程来到北京大学慰问了汤一介先生,高度赞扬并肯定他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贡献。汤一介先生逝世以后,学术界、企业界、文化界等社会各界人士以其独特的方式缅怀汤一介先生的道德文章,截止目前,我们抽到超过近百篇稿件,编者雷原、赵建永等从中遴选出较有代
《苦斗与壮游:王云五评传》主要结合历史讲述了王云五从少年到老年的经历,以及如何与书结缘并最终从事了教书、译书、著书、编书等工作,使得“书”贯穿其一生。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王云五经历的历史事件和他自己的朋友圈,将一个更加立体的出版家王云五呈现在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