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是中国历史转型期的特殊人物,他主编的《吕氏春秋》虽成于众人之手,却反映了他的立场、观点、方法和主张。 本书分八章,介绍了吕不韦生活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其生平、业绩,分析了《吕氏春秋》’与诸子学说的关系,阐述了《吕氏春秋》中的政治、社会、历史观和科技、哲学思想,对《吕氏春秋》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也作了初步评断。 历代学者对吕氏其人其书的评议,毁誉不一,迄无定论。本书本着求实原则和科学精神对吕氏其人其书作了全面论定。
陈垣先生是著名历史学人,现代史学大家南(陈寅恪)北两陈的 北陈 ,北京师范大学有历史影响的老校长。以往,陈垣先生的学术历史,学界较为熟悉,也有此前已故教授刘乃和先生等编著的《陈垣图传》等著作系统介绍。 关于陈垣先生的家庭生活;以及陈垣先生广东新会的中药家世;长子陈乐素教授、长孙陈智超教授,一门三位著名史学家的家学渊源;陈垣先生生平资料补遗等。 本书资料性特征明显,因作者即是陈垣先生家人,共同生活多年,有很多陈垣先生的生活、学术、交往细节,尤为珍贵。
随着国力增强,中国对世界事务的参与愈来愈广泛和深入,中国媒体也有更多机会报道国际事务,有更多责任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在*的国际情况——战争和冲突爆发的时候,人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记者的身影。但在国内,总结和交流战地报道的新闻专著还很有限。中国的战地记者借鉴国外同行的经验,将有利于在全球化的平台上,提高国际报道的竞争力和水平。 位采访到本 拉登的西方记者;独家采访萨达姆 候赛因;全美公认越战中出色的战地记者;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人类历史上次通过电视现场直播战争者——彼得 阿内特。 本书是阿内特个学期在汕大讲课的全纪录,它既是老记者40年战地生活的剪影,又是他总结新闻前线打拼的经验、专为中国学生而作的报告。本书不仅仅是阿内特的个人尝试,也是长江新闻学院给国内新闻界的献礼。
他是旷世的天才,25岁已是哲学和神学双料博士,38岁成为医学博士,一生共获得10个荣誉博士学位。他是音乐的大师,管风琴演奏家和修复者,其巴赫传记引人进入神圣的秘境,激起现代巴赫复兴的浪潮。他是仁厚的医者,热带丛林里救死扶伤的 非洲之子 ,20世纪人类良知的代表,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阿尔贝特 施韦泽,划时代的人道主义者、神学家、哲学家、音乐家、医生。这位生于阿尔萨斯的牧师之子,青年时已饱读经卷,却立志要 直接为人类服务 。他看到政治灾难让文明化作荒野,从而提出 敬畏生命 的原则,以 文化哲学 拯救精神之迷失。作为传教士前往非洲建立热带医院只是他思索过的众多实践方式之一,一旦下定决心,他就以超人的魄力,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中行医大半生;战后更是细心周旋于多国之间,为禁止核武器奔走呼吁。挚友爱因斯坦曾说
这是一本非常独特的文化类传记图书。概述了梁漱溟、钱穆、沈从文、金克木、华罗庚的人生经历及学术成就。为什么把这五位放在一本书里?因为他们都是卓有成就的文化大师,但他们又同时是学历很低的自学成才者。梁漱溟、钱穆、华罗庚是中学毕业,沈从文、金克木只上过小学。在常人眼中,很难想象他们能在文化上有大的建树,但他们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就,早成为世所公认的中国*的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文博专家、语言学家和科学家。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成功之路显得非常艰难而又独具特色。他们的传奇经历相信会引起许多人的兴趣,他们自己探索出来的治学之路又会给许多人以启发。作者将全书分为多个专题来写,分别为: 年老时 、 年少时 、 家庭影响 、 学校教育 自学之路 、 他们是如何成为大学老师的 、 讲学与著述 、 他们对学历和
人物传记。汉娜 阿伦特(Hannah Arendt)是她那个时代*天才又*挑衅性的声音之一,也是一位影响力两极分化的政治学家和哲学家,有人称赞她远见卓识,有人谴责她是骗子。她出生在普鲁士,父母都是犹太人。1933年,她逃离了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以批判世界对二战罪恶的反思而闻名。作为一个充满内心矛盾的女人,阿伦特在36岁时才学会用英语写作,然而她的*本书《极权主义的起源》却一手改变了几代美国人和欧洲人看待法西斯主义和种族灭绝的方式。她*著名、也是*争议性《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引发了轩然大波,争议持续至今。
该选题为 皖籍思想家文库 之一种。内容分为两部分,其一介绍方东美学术生涯,及其重点研究成果。所涉范围包括生命本体论、文化价值观、比较文化学和对中国哲学的诠释。其二围绕方东美的研究范围,集录传主有关文选。
本书辑录的改革亲历者口述文献,是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持的中国改革资料库中选取的。资料库涵盖基础文献和口述历史两大部分,其中口述历史部分包括改革亲历者的访谈录、语音文件和摄像文件,主要反映20世纪7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部分改革亲历者所参与的中央层面重大改革措施的决策过程。 为了客观地展现中国改革开放各个阶段的具体内容,本书选取了36位改革开放亲历者的口述访谈资料。资料按照改革开放推进的历史进程和主要领域排序,以方便读者了解和把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脉络。
吴梅一生致力于戏曲及其他声律研究和教学,是著名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诗词曲作家。主要著作有《顾曲麈谈》、《曲学通论》、《中国戏曲概论》、《元剧研究》、《南北词谱》等。又作有传奇、杂剧十二种。培养了大量学有所成的戏曲研究家和教育家。《吴梅评传(精)》由苗怀明编著,是“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评传丛书”之一。《吴梅评传(精)》提供了一些有关吴梅的图像资料,内容包括生活照、手稿、书影等等。
扬●盖尔一生为创建人性化的城市而奋斗,他的业绩遍及世界许多城市,从哥本哈根到罗马,从纽约到珀斯 他及其团队让这些城市街区以人为本,集聚人气,充满活力。本书是扬●盖尔先生的传记。本书作者采访了世界各地与扬●盖尔工作过的人,详尽地介绍了扬●盖尔的丰富实践,全面地阐述了他的深厚理论,讨论了他的工作、理论、生活和影响,评价了在将城市规划模式从技术统治现代主义转变为以人为本的运动中的作用。本书全书语言生动,图文并茂,是城市设计、规划、管理人员、政府官员及相关专业在校学生应备读物。
章学诚是清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他一生坎坷,却能在学术文化方面取得杰出的成就。特别是在史学、方志学、校雠学等方面,提出了一整套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真正做到了集古之大成,成一家之言。他在社会政治、哲学、文学、教育学、谱牒学等方面,也都提出过许多富有时代意义的独到见解。 本书系国内部全面系统地论述章学诚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思想成就的专著。全书共分11章,分别阐述了章学诚生活的时代背景、生平事迹和著述、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史学理论、方志学理论、校雠学理论、谱牒学理论、文学理论、教育思想以及与浙东学派的关系等等,并对章学诚在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本书资料翔实,论点有据,行文流畅,颇多精彩之处。
凌廷堪(1757-1809),字次仲,一作仲子。祖籍安徽歙县,祖父始寄居于江苏海州板浦(今灌云县),本人出生于斯地。成年后,学于扬州,并成为扬州华氏赘婿。凌廷堪困顿一生,得志不得意。他6岁丧父,成孤儿,依赖兄长廷尧经营小本生意养母。7岁时,寡母王氏鬻簪珥供其人塾读书。12岁时,因穷苦无助,弃书学贾。虽作佣、经商有年,终因不擅此道,又耻于争利,往往以失败告终。虽艰于学贾,但不废读书,诗词曲赋诸作,无师自通。年届20余,学贾不成,弃商重新读书。惟惧过了黄金少年时,学业难成,撰《辨志赋》明志。自乾隆四十四年(1779)25岁始,游历扬州,先是应仪征课税司大使许执中邀,作文案,两年后,适逢两淮巡盐御使伊龄阿奉旨于扬州设局改曲剧。廷堪受聘人扬州词曲局,任分校,佐总校黄文旸校古今杂剧传奇之字句违碍者。廷堪精于
湛若水是明代书院由衰转盛的重要推手。他不仅对当时广东的教育发展卓有建树,而且对明代书院的发展,乃至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都有重要贡献。本书从书院搭台、书院宗旨、书院管理、书院教学、书院办学、书院坚守等几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了湛若水的书院教育思想。这些思想不仅赋予了书院教育以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为推动明代广东乡村教化提供了思想武器,对现代教育也具有借鉴意义。
陈确(1604-1677)是明清之际屈指可数的重要思想家之一。其著作绝大部分过去未曾刊刻,故其学久晦而不彰。1979年乾初集排印行世。此后。其学始显于世。今之学者言明清之际思想,鲜有不论及乾初者。《陈确评传》本“知人论世”之意,对乾初的家世、生平作了较细致的考察、记述,从“辨章学术”的原则出发,对乾初的思想作了较全面的论列、剖析。 本书发掘不少新资料,对一些事实作了澄清考辨,同时留意揭示了乾初在其坎柯的人生之旅中的生命体验,展现他作为一个儒者所特有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风范,关于乾初的思想,本书力求在客观、真实了解的基础上作出实事求是的衡定,审慎地提出一些新看法。“偏霸形态的心学”是本书研究乾初思想所得出的基本结论。
伊本 赫勒敦所撰写的《历史绪论》被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评价为: 无论在何时何地,这部作品毫无疑问是现有的同类作品中伟大的一部。 历史学家休 特雷弗-罗珀认为: 阅读那些作品实在是种美妙体验,它们既丰富又门类繁多,它精秒深奥,又如海洋般浩瀚,从中能够得到各种新旧思想。 本书作者罗伯特 欧文围绕《历史绪论》的核心内容、观点,对伊本 赫勒敦的历史、哲学观点做了精彩的现代评述。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 用现代著作来阐述伊本 赫勒敦和他所处的世界,以现代著作来阐明他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