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翘先生是著名应用数理学家,在近百年的人生历程中,他追求科学,心系祖国,为科学事业和中国的人才培养,贡献了毕生精力.本书通过作者对世界著名的应用数学大师林家翘生前的多次采访和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回顾了他八十年里在数学、流体力学和湍流理论、天体物理学和星系密度波理论及蛋白质结构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科学探索和人生经历,和他为中国科学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所做的努力,以及作为海外华人怀念故土的心路历程。本书适于有志科学事业的大中学生、年轻一代和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破界创生:从清华钱学森班到深圳零一学院的创生教育》是郑泉水教授凝聚数十年教育实践智慧的革新力作。本书以清华钱学森班、深圳零一学院为蓝本,系统拆解“创新教育”内核,深入剖析“创生教育”模式。提出“破界创生”核心理念,倡导打破学科、考试与思维定式的束缚。通过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协作、真实问题驱动等丰富案例,生动展现如何激发学生内驱力与创造力,重塑能力培养路径。书中既有前沿教育哲学,亦有可复制的实 策略,堪称中国创新教育从“试验田”迈向“示范田”的里程碑式著作,为教育者、家长及政策制定者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提供全新思路与方向。
本书由多年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的河北大学教授、顾随第六女顾之京用两年时间创作父亲小传。全书以父亲一生的经历为线索,分 求学之路 执教齐鲁津沽 登上大学讲坛 困居沦陷的北平 寄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抗战胜利后与古都黎明前 生活在新中国(上) 生活在新中国(下) 八章讲述了国学大师顾随不同时期的学习、生活、教学与文学创作情况,同时也展现出顾随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所做出的独特贡献。本书中很多细节从未面世,由其女儿悠悠道来,笔之所至,情为所动。这幅大师的肖像图亲切感人,使为学之顾随、为师之顾随、为文之顾随、爱国之顾随的形象更加丰满和圆润。本书为读者立体呈现了大师顾随之风采,为顾随研究者提供了更为详实的、更为丰富的研究材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尊师重教。北京师范大学 学为人师、行为示范 的校训,浓缩着北师大悠久的办学传统和文化遗产。北京师范大学作为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之先驱,自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创建至今,已走过120年的历程。2022年正值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值此校庆之际,由顾明远先生牵头,组织编写《北师大的先生们》一书。本书承前启后,遴选了新中国成立之后长期在北师大任教的35位大先生,早出生于1903年,晚至1938年,大多是20世纪初期至二三十年代的人物。书稿主要内容为所入选大师们的弟子或同事所撰写的文章,所撰写内容主要为这些大师们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事迹。北师大的大师灿若星河,我们只取一瓢,本次选录的大先生大多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对北师大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希望本书能够体现北师大人独
陈嘉庚,被主席称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伟大人物,在一百年前的民族危难之际,作为华侨领袖,抱着“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的信念,创办了集美学村,以及闻名海内外的厦门大学。他一生“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他跨越了四个时代的历史人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无论怎样的艰难曲折,怎样的云遮雾罩,怎样的诡谲多变,他在每一个历史的关节点的正确选择与行动,都值得受到后人深深的敬仰。本书记录了校主陈嘉庚的传奇经历。
汉学 概念正式出现于19世纪。1814年,法国法兰西学院设立了被称为西方汉学起点的汉学讲座。我国学界关于汉学概念的认知有所差异,比如有关 汉学 的称谓就包括海外汉学、国际汉学、域外汉学、世界汉学、中国学、海外中国学、国际中国学、国际中国文化等,近年来更有 汉学 与 中国学 概念之争及有关 汉学主义 的概念讨论。李学勤先生将 汉学 看作外国学者对中国历史文化和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研究。阎纯德先生在为 列国汉学史书系 所写的序言中说,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应该称为国学,而外国学者研究中国文化的那种学问则应称为汉学,汉学既符合中国文化的学术规范,又符合国际上的历史认同与学术发展实际。这样,我们在综合国内外学者主流观点的基础上,目前拟将 (海外)汉学 初步界定为国外对中国的人文学科(如语言、文学、历史、哲学
海外汉学家群体数量颇观,本套丛书筛选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意大利、荷兰、美国、日本、斯洛伐克等国家的著名汉学家30位,每位传主1卷,分别展开关于他们的综合研究工作,评述每位传主的汉学历程、特点及其重要贡献。海外汉学家群体数量颇观,本套丛书筛选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意大利、荷兰、美国、日本、斯洛伐克等国家的著名汉学家30位,每位传主1卷,分别展开关于他们的综合研究工作,评述每位传主的汉学历程、特点及其重要贡献。本书是对德国汉学家鲁道夫 瓦格纳开展的个案研究。瓦格纳长期来往于欧洲和美国之间开展学术研究工作,在西方汉学界具有比较高的声誉,但国内有关于他的译介和研究都比较缺乏。本书在收集德、英、中三国文字原始材料的基础上,立足于充分的文献分析,结合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新闻传播学
何振岱(1867-1952),字梅生,又字心与,号南华老人,闽县(今福州)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举人,著有《觉庐诗稿》、《我春室诗文集》等。是清末民国著名诗人、教育家、书法家、画家,为 同光体 闽派诗歌代表人物。本谱分谱前、年谱、谱后及附录四部分,重点研究何振岱生平事迹,以及其门生等人的生平事迹。年谱内容按编年展开,主要分时事、事迹、作品编年等,谱前述谱主的师承、著述、世系,谱后述谱主身后门生弟子相关事迹及其影响力。书末附录何振岱的弟子王真《道真室随笔》。
汉学 (Sinology)概念正式出现于19世纪。1814年,法国法兰西学院设立了被称为西方汉学起点的汉学讲座。我国学界关于汉学概念的认知有所差异,比如有关 汉学 的称谓就包括海外汉学、国际汉学、域外汉学、世界汉学、中国学、海外中国学、国际中国学、国际中国文化等,近年来更有 汉学 与 中国学 概念之争及有关 汉学主义 的概念讨论。李学勤先生将 汉学 看作外国学者对中国历史文化和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研究。阎纯德先生在为 列国汉学史书系 所写的序言中说,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应该称为国学,而外国学者研究中国文化的那种学问则应称为汉学,汉学既符合中国文化的学术规范,又符合国际上的历史认同与学术发展实际。这样,我们在综合国内外学者主流观点的基础上,目前拟将 (海外)汉学 初步界定为国外对中国的人文学科(如语言、文学、历
本丛书各卷采用寓评于传、评传结合的体例,充分考虑学术性(吸收学界最新成果)与可读性(充满活力的语言),有趣亦有益。各卷引言总论传主的汉学思想特征,各章梳理传主的生活时代与社会思想背景,呈示传主的生平事迹、著述考辨、学养构成,阐释传主的各种汉学成果,从传主的译介、研究、教育教学活动等方面全方位呈现其汉学成就,概括传主的汉学贡献,以确认其应有的汉学地位,最终凸显作为汉学思想家的传主形象,继而为全面深入探讨海外汉学史提供知识谱系与思考路径。同时,我们通过以海外著名汉学家为中心的比较文学跨文化、跨学科(跨界)研究,深入研究、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力争在中外文明的双向交流中阐发中华文明的内在精髓与独特魅力,努力提高推动中华文明走进域外世界的社会意识,借此回应
《海外著名汉学家评传:狄百瑞评传》的研究对象狄百瑞教授是当代美国研究亚洲思想史的学者,对新儒学尤有精湛的研究,著作宏富,狄百瑞教授不仅有着丰硕的科研成果,还积极将研究投注教学实践,无论是作为学者还是教育者都有着瞩目的成就。万分感恩能够在学术起步阶段拟定狄百瑞教授为研究对象,这是位越深入了解越让人对其尊崇有加的学者。他学术态度客观严谨,思想深邃颇具前瞻性,并对人类文明发展前景饱含人性关怀;他科研上坚持不懈、笔耕不辍,生活中心胸开阔、敏锐仁厚,笔者是在逐渐深入了解狄百瑞教授的过程中,透过其视阈、观点渐次打开着认识世界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广阔大门。 《海外著名汉学家评传:狄百瑞评传》主体部分是在恩师葛桂录先生的指导与帮助下撰写完成的,学术上无数个迷茫无措的关口,葛桂录先生的信任
平凡的人生-朱泰祺回忆与思考 朱泰祺老师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