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分为两部分。 *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 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 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这一家人生*安全的庇护所。天上人间,阴阳殊途,却难断挚情。杨绛独伴青灯,用心灵向彼岸的亲人无声地倾诉着。作为老派知识分子,她的文字含蓄节制,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令读者无不动容。生命的意义不会因为躯体的生灭而有所改变,那安定于无常世事之上的温暖亲情已经把他们仨永远联结在一起,家的意义也在此书
本书是著名旅法作曲家陈其钢个人自传,深刻勾勒了这位音乐家的丰富人生经历与音乐事业。从他年轻时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学习,到前往法国深造并成为音乐大师梅西安的关门弟子,再到担任2008北京奥运会音乐总监以及为电影《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和《归来》创作音乐,陈其钢的生活充满了精彩与挑战。他以坦诚的笔触,深入剖析了音乐与音乐之外的故事。这是一部深刻而坦诚的回忆录,读者将在其中看到是什么造就了这位广受赞誉的艺术家的音乐成就和精神视野。几乎与共和国同龄的他,以这几十年来的音乐创作和生活经历,深入探讨了对“音乐”与“人生”的领悟,传达出了深邃的智慧与真挚的情感。音乐是陈其钢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他的音乐之外的故事同样令人深思。这本自述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了一个音乐家的人生,他的挫折、梦想、坚
《我看见的世界》既是李飞飞的个人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人工智能发展史。 在这本书里,李飞飞回忆了自己从底层移民成长为科学家的非凡经历。她度过了困顿艰辛的青少年时代,但对科学的热爱引领她不断突破自我,追寻人生的的“北极星”,最终得以进入科学的殿堂。 而当她和家人在努力和生活抗争时,恰逢现代人工智能开始不断取得突破。她亲身经历了这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并通过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开启了新一波的人工智能浪潮,取得了不朽的成就。在这本书里,她将带领我们回到那些重要科学发现的现场,帮助我们重新理解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它是如何产生的,未来又该如何“以人为本”,与人类的价值观进行对齐。 这本书既是对重大科学突破幕后的精彩窥探,也是一位女性用好奇心和勇气突破人生困境的故事。它不仅证明了
本书是国内穆旦权威传记,兼为穆旦诗歌评传,全书以穆旦的生平经历为线索,结合他各个时期的诗歌创作,完整叙写了穆旦作为一个诗人的一生,也写出了一个在铁与火的岁月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努力不懈、为现代汉语的成熟而建立的不朽功绩。同时,作者追踪勘测了他那些不朽诗歌的源头。 穆旦是现代汉语诗歌领域极出色的诗人。他早早地就决定了,这一生要为汉语服务。书稿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家世与早期的求学经历;二是西南联大时期;三是抗战以及抗战胜利后的创作与生活。借助于档案、采访资料、抗战史、回忆录、日记等,本书提供了大量的珍贵历史图片,并详细而有深度地书写了一个诗人以及他所身处的那个时代的一个民族的传奇。 诗人是种族的触须(庞德语),穆旦更是创作出了无愧于时代的诗歌。他献身语言的这一生,应该像纪念碑记住英
《白居易传:诗人的七座花园》追溯了白居易作为士人、诗人、造园家的成长之旅。他长于庭院,终于园林,在一座座美丽的花园中,他得到了,失去了,又对这一切如此迷恋。庭院和园林,是他的游乐园、避风港,保护他,也限制他。 在园林中,他欣赏雪月风花,也抒发无奈、烦恼和遗憾。他也有自己的坚持和不屑,只是不大声喊出来而已。他不是激进的冒险家,也不是阴险的权术家,更不是隐居山林的隐士、怪人。他温和地活了一生,就像老朋友一样念旧、唠叨。他热爱世俗的生活,喜欢林泉、风月,喜欢城市生活的便利,又不乏超脱的趣味。他以自己的方式书写日常生活、个人情绪,尽管历史背景有了千年的变幻,依旧让我们感到亲切。
他是才华横溢的故事家,也是有史以来极负盛名、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众多读者的作家,然而,在赛琳娜 黑斯廷斯这部里程碑式的传记问世之前,萨默塞特 毛姆(1874 1965)的真实人生从未被完整讲述过。 凭借前所未有的大量私家档案、扎实研究和强健的笔力,黑斯廷斯在本书中揭开了毛姆的神秘面纱,其生平交往与文学创作令人着迷的复杂真相也得以水落石出。书中生动讲述了毛姆经历的早年坎坷、中年显达、暮年背叛,他的多段秘密恋情,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谍报工作的传奇生涯,以及更重要的,一位天才艺术家如何将充斥着矛盾痛苦的私生活转化为苦心孤诣的创作激情。正是毛姆丰富多面的 大写人生 ,激发他创作出《人生的枷锁》《英国特工阿申登》《寻欢作乐》《刀锋》等杰作。 毛姆在戏剧舞台和出版界取得了同时代无人能出其右的巨大成功,财富
大江健三郎,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本书可以说这是他写的唯1一部自传,讲述了自己从河谷的森林里的少年时代到成为诺贝尔奖作家的今天。在这部书中,大江健三郎谈了自己的童年、森林中的故乡、亲人;谈到了流传在故乡人口中的历史故事和森林中的精灵;谈到民间文化对他文学创作的滋养。与此同时,他还讲述了自己学习外语的经历,谈到爱伦坡、艾略特等外国诗歌对自己小说创造技法和叙述手法的影响。此外,他还对但丁的《神曲》,《哈克贝利 费恩冒险记》以及米兰 昆德拉、加西亚?马尔克斯等人的作品进行了严谨的分析,介绍了他对上述作品的研究和学习。在本书中,大江健三郎详细记述了自己寻找小说创作的方法论的过程和成为小说家的体验,并解答了有志于从事小说创作的文学爱好者的一些疑问。
切斯瓦夫 米沃什,1911年生于谢泰伊涅,波兰诗人、翻译家、散文家和外交官。1951年他离开波兰,旅居法国,1960年移居美国。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世纪90年代,他返回波兰定居。2004年逝于克拉科夫,安息于波兰的国家圣殿瓦维尔大教堂。 约瑟夫 布罗茨基,1940年生于列宁格勒,1964年以 社会寄生虫罪 被流放。1972年被驱逐出境,在诗人奥登和其他支持者的帮助下定居美国。198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96年逝于美国,葬于威尼斯,终其一生没有返回祖国。 本书着眼于这两位20世纪最著名的流亡诗人,以布罗茨基流亡美国收到米沃什写的第一封信为开端,深入探索他们的人生与创作,他们的诗歌与爱情,一直写到他们最终的死亡。这既是他们的友谊之书,也是一本切入点独特的双人传记。
《当卡夫卡迎面走来 :一本回忆录》是弗朗茨 卡夫卡的朋友、亲戚和熟人对他的回忆,这些文字时而令人惊讶,时而相互矛盾,但共同构成了一副多姿多彩的画面。本书试图通过卡夫卡亲友的视角来揭示这位神秘作家的真实面貌。本书主编汉斯-格尔德 科赫精心挑选了那些能够反映卡夫卡个性和真实生活的文章,同时排除了那些撰写者过于自我中心或与事实不符的记述。本书的特色在于,它不仅仅是对卡夫卡生平的再现,更是对他人格的探索。通过这些文章,读者可以窥见卡夫卡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与周围人的复杂关系。
作为战后日本的法国文学介绍人、翻译家、小说家、散文家和选集作家,涩泽龙彦在日本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作者礒崎纯一作为涩泽作家生涯晚期的编辑之一,与其有直接接触,也因此有机会收集到许多涩泽亲友提供的、此前未曾公开的资料,了解到不少鲜为人知的往事。 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信件、文章及相关人士的证词,追溯了涩泽龙彦这位奇才的一生:从出生到经历战争的少年时期,再到从到东大法文科毕业、投身法语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的青年时期;从遇见第一任妻子矢川澄子、经历 萨德审判 、担任《血与蔷薇》的主编,到与第二任妻子龙子的相遇以及平静的晚年的生活,全景式地还原了作家的成长经历。同时,通过穿插讲述涩泽与同时代好友三岛由纪夫、种村季弘、生田耕作、土方巽、松山俊太郎等人交往的细节与趣事,呈现了当时日
斯蒂芬·茨威格著的《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精)》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这本书所展现的是一幅时代的画卷:“一战”前作为文化艺术之都的维也纳的黄金时代;作者与欧洲知识分子、作家、音乐家、艺术家的交往;“一战”时交战各国知识分子狂热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战后德奥经济崩溃时的惨象以及纳粹希特勒的崛起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作者“出于绝望”,以感人至深的笔触写下的“我一生的历史”,以此纪念一段美好的岁月,并尽一个在文明倒退时代中的“手无寸铁、无能为力的见证人”的义务。
《我们仨(精)》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专享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我们仨(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 沈从文两手空空走出湘西,闯荡更宽广的世界的时候,他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携带着一个积蓄了丰富信息和能量的顽强自我。这个自我在此后与周围世界的不断摩擦中逐渐显现,重要的是被他自己发现并且确认,进而以此成就独特的文学事业。这个自我也在与时代的碰撞和冲突中遭遇挫折和危机,在严峻的考验中调整、坚持、扩充,一次又一次重新发现和重新确认。 这部沈从文前半生的传记,在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变动的时空中叙述他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叙述他的辗转流荡,他的 传奇 与他的平常,他的 人格放光 与他的精神痛苦,他与时代密切相连却持续强韧地保持紧张的 对话 这是一个人自己的故事,也是牵涉各种社会关系,承载文学、思想和感情的重量,交织进现代中国复杂纹路里的故事。
本书是英国著名传记作家汉弗莱 卡彭特撰写的权威奥登传记,在奥登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书中首次披露了大量珍贵材料,包括奥登的信件、日记、笔记以及青年时代的未刊诗作。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细致研究与平实严谨的记述,作者完整展现了奥登作为一个诗人和一个时代见证者的传奇经历,打开了一个隐秘的文学和心灵世界:诗人对生活与爱的巨大热忱,对艺术的诚与真的执着坚守,以及穿越整个时代的对信仰的精神探索。
李叔同不仅是中国20世纪前半叶光耀一时的艺术家和风华才子,而且后来成为僧德昭昭的云水高僧。他凡事认真、勇猛而精进的人生态度,激励了无数人。作者从与李叔同亲友弟子的交往回忆中,从纷繁庞杂诸多史料的考伪辨正中,寻访李叔同鲜为人知的人生踪迹和隐秘曲折的心路历程,力图还原一个真实、有温度、去神化的弘一大师,呈现了他将丰富、复杂和谐统一于一身的人性特质,摹画出百年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中的生动侧影。
《梁晓声自述》是即将步入古稀之年的梁晓声的首次推出自己的人生图文自传体力作。收入本书的文字,共分为两部分:部分收入梁晓声追思父母的文章,梁晓声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父母的从小到大对自己的关爱,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和点点滴滴的人生琐忆诠释了血浓于水的人间大爱;第二部分主要是梁晓声的人生自述文章,内容以梁晓声个人成长经历为主,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这些成长片段多少能折射出六十多年来社会变革的细枝末节。这也是梁晓声记录下这些片段的初衷。本书的图片和文字,都是梁晓声精心梳理出来的人生成长轨迹,勾勒出他完整的一张人生简历,记录了他六十多年来内心深处难忘家国记忆。
对读者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每一部长篇巨著都是一次终生难忘的阅读体验。作家的一生也和他的小说一样,从内到外充满了戏剧性,令人为之扼腕。安德里亚斯 古斯基这部传记作品是25年以来德语文学界的部陀氏传记。 在书中,他生动地描述了作家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坎坷的一生:27岁因涉嫌政治被捕,在临刑前后一刻被赦,侥幸拣回了性命;在流放西伯利亚10年后浴血重生,重新返回文坛;为躲避债主的纠缠逃往国外,因生活窘迫而染上赌瘾。 古斯基用流畅的文字,回顾了陀氏从反叛到反动的政治立场变迁,以及为了靠写作谋生而付出的无数心血:他创作了《罪与罚》,这部托马斯 曼口中 有史以来伟大的悬疑小说 ;他以戏剧性手法,犀利而细腻地揭示了人类心灵中黑暗、隐秘的心理活动;他对现代社会本质的深刻揭露,使他成为 20世纪伟大的预
契诃夫是世界一流的小说家,戏剧史上的重要剧作家,他的作品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戏剧均有较深影响。作为契诃夫的抬棺人之一,扎伊采夫自少年时代起便崇拜契诃夫,与之有过交往。在这部《契诃夫传》中,扎伊采夫以文学的笔法和诗意的格调,立体展现契诃夫所处的时代背景、家庭生活、情感与创作历程。与后世的诸多传记相比,扎伊采夫的《契诃夫传》基于作者的亲身观察,更贴近传主,也更能传达出契诃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是所有契诃夫研究著作中不容忽视的一部。 扎伊采夫是俄罗斯白银时代的代表性传记作家,他按自己心目中的日神型标准,选择茹科夫斯基、屠格涅夫和契诃夫为之作传,构成独具个人特色的俄罗斯经典作家传记三部曲。本书是这三部曲中的一部。
我们找寻的梭罗不在任何一本书中,所以我才写下这本。当梭罗走在康科德的街道时,他和其他人完全不一样,梭罗属于我们的时代和所有的时代。 劳拉 达索 沃尔斯 亨利 戴维 梭罗(1817-1862),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诗人及思想家。生前鲜为人所知,20世纪后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美国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来自于日记,绝大部分都在死后才出版,生前只出版过两本书 《瓦尔登湖》与《河上一周》。 梭罗的一生,见证了美国从一个充满农民和工匠的社会,转变成了熙熙攘攘、相互联结的商业国度。而梭罗的形象从未被之前的传记完全捕捉,他过于天马行空,过于特殊且多面。本书对梭罗大量已出版和未出版的作品进行整理,追踪了他生命的全部轨迹,通过梭罗所有的奇特与矛盾之处,复活了他完整的一生。
一部影响深远的鲁迅思想传记,代表了20世纪十年代知识界努力冲破启蒙话语,力图回到“鲁迅本身”,从个体生存的心理结构和思想困境的角度去重新解读鲁迅的重要尝试。作者以鲁迅的人生历程和思想发展为经纬,以其三次努力抵抗自己的“鬼气”和“绝望”为主轴,把鲁迅思想气质中的怀疑、矛盾、阴郁乃至黑暗刻画得深入骨髓,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会在情感和心理的共鸣中,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鲁迅那巨大的精神痛苦和思想悲剧。作者曾解释如此理解鲁迅的原因,是“想要打破那一味将鲁迅往云端里抬的风气,想要表达对鲁迅的多样的情感,不仅仅是敬仰,是热爱,还有理解,有共鸣,甚至有同情,有悲哀;我更想要向读者显示生活的复杂和艰难,不仅仅是鲁迅,也是我们自己,不仅仅是过去,也是现在和将来”。
保罗 策兰,二战后影响深远的德语诗人,1920 年生于切尔诺维茨的一个犹太家庭,父母于1943 年相继死于纳粹集中营,他本人于1944 年踏上流亡之途。策兰曾辗转于多个城市,终定居巴黎。他余生都在历史和记忆的阴影下写作。1970年4月的一个夜晚,策兰投巴黎塞纳河自尽。 策兰的伤痛体验始终伴随着他,这些体验如何见诸他的诗作?我们又是否应该将策兰的诗歌与生平区别看待?策兰研究专家沃夫冈 埃梅里希教授,以其扎实的学术研究、准确的叙事、至诚的情感,讲述了策兰跌宕的一生,他通过对策兰人生经历、创作历程、情感生活、文学事件的巧妙编织,真切地展现了策兰悲恸的个人史,以及二十世纪的创伤历史。
《这样的鲁迅》是鲁迅研究专家阎晶明为青少年撰写的解读鲁迅及其作品的普及读本,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一次通俗性的总结和提炼。 本书既是一本鲁迅的传记,又是一本鲁迅文学的导读本。以追随鲁迅的脚步的方式,以绍兴、南京、仙台、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等城市为轴线,通过丰富生动的鲁迅故事和深入浅出的作品赏读,为青少年读者呈现了一个温暖与深刻并存,丰富、全面、立体的鲁迅形象,展现了他文学创作的巨大成就,凸显出这位伟大作家一生求索,始终把自己的人生追求融入到对 、民族前途的思考和奋斗中的感人情怀。
电影《黄金时代》独家授权原型人物传记!导演许鞍华郑重推荐! *激情*美的萧红传记!亲近萧红热烈而寂寞的灵魂! 我一生*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萧红 这是关于天才中国女作家萧红的传记。 萧红一生追求爱与自由。为了反抗父亲指定的婚姻,她弃家出走,从此开始了漫长、曲折、艰苦备尝的流亡生涯。她先后坠入爱情的陷阱,在贫病中极力挣扎,*后客死于南方孤岛香港,年仅三十一岁。 唯有文学,忠实地陪伴着萧红。本书把萧红置于现代中国广阔的背景之上,重现了她的生活、写作和精神世界,多层面地见证了她的苦难和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