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师培年谱。刘师培(1884 1919) ,近代经学家、文史学家。曾用名光汉,字申叔。别号左盦、无畏。江苏仪征人。于经学、文学研究颇多创见,一生著述甚丰,著有《左盦集》八卷、《左盦外集》二十卷、《左盦诗录》四卷、《词录》一卷,及论经学、史学、文学专著几十种,收入《刘申叔遗书》。 此书是对2003年广陵书社出版的《刘师培年谱》的增订。此次增订,在保持初版框架的前提下,一是重点补充了新发现的刘师培生平资料,特别是民国时期报刊所载资料,纠正了初版中的个别错误结论;二是增注了引文出处,以便引用和核对;三是更新了《刘师培研究资料目录》,四是校正了初版的文字漏误。
本书包括红柯小传和红柯年谱,并附有红柯作品出版年表、红柯作品获奖年表、红柯研究目录和红柯《生命树》创作手记、作家迁徙记,供研究红柯的读者参考。
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字灵皋,亦字凤九,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江南桐城人,清代文学家。桐城派是清代以下 重要的古文流派,影响巨大,方苞与姚鼐、刘大櫆并称,是桐城派 重要的作家。方苞为学以程、朱为宗,提倡古文“义法”,追求道文并重。文风简严精实,古文写得雅洁自然,富有感染力。方苞的成就不 于古文创作,其作为官员、学者、选家,事迹亦多,只是为文学声名所掩盖,受到关注相对有限。现在这部《方苞年谱》,即力求通过充分的文献调查与考证,全方位、多面向地呈现方苞立体的历史形象,为读者了解方苞生平、所处时代、桐城源流提供一份扎实可读的材料。
孙衣言(1815—1894),字绍闻,号琴西,晚号遁披,斋名逊学,浙江瑞安人。清代官员、学者、藏书家。道光三十年进士,授编修,光绪间官至太仆寺卿,寻以疾乞归。生平努力搜辑乡邦文献,刻《永嘉丛书》,筑玉海楼以藏书。著有《瓯海轶闻》《永嘉古文词略》《永嘉内外集》《逊学斋诗文钞》等。子孙诒让,购书益富。后其藏书大部分归于浙江大学图书馆。玉海楼至今保存完好,现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郭沫若书“玉海楼”匾及楹联。本书以丰富的材料对《孙衣言孙诒让父子年谱》进行增补,将为研究孙氏父子提供极为重要的资料。同时,从年谱中还可以了解到晚清振兴永嘉学派的基本过程和温州的优良文化传统,对促进温州学的创建也将大有裨益。
......
内容简介本書以程頤的生平、學問、交遊與從政爲線索,結合史書、文集、筆記與書信等資料,以編年的方式進行總結。書中引用大量原文,將程頤的學術主張、他人的評價、程氏弟子的後期活動一一羅列,自程頤以來的宋明理學的大致脈絡得以清晰呈現。本書適合對宋元理學感興趣者及相關研究者閱讀。
年谱分两大部分:先简列谱主冯沅君、陆侃如夫妇的生存处境,记与谱主关系比较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等重要事实,以明谱主生存的社会境遇、时代氛围、学术概貌。次叙谱主的事迹、思想、著作等。之所以先列生存处境,主要是因为谱主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他们的一生都是在互联互动的整体社会背景和文化场域中度过的。本年谱的主体是著录谱主一生的主要事迹、思想和著作等。 这一部分的内容尽力做到全面、具体。对他们的著作,凡是已知见的,全部列出,重要的论著,简介其主要内容、写作过程。
本书为“浙江现代文学名家年谱”之一种。殷夫(1910 -1931),原名徐白,谱名孝杰,小名徐柏庭,学名徐祖华,又名白莽,浙江象山人。读书时先后用过徐白、徐文雄(字之白)等学名,笔名有徐殷夫、白莽、文雄白、任夫、殷孚、沙菲、沙洛、洛夫、Lven等,中国共产党员,中国无产阶级的 诗人,左联五烈士之一。殷夫主要作品有《孩儿塔》《殷夫选集》《殷夫集》《别了,哥哥》《血字》《伏尔加的黑浪》《一百零七个》,同时,他还在《列宁青年》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政论性文章。本书以谱牒学为学术方法,详细记载了殷夫生平之事。
刘师培(1884—1919),近代经学家、文史学家。曾用名光汉,字申叔。别号左盦、无畏。江苏仪征人。于经学、文学研究颇多创见,一生著述甚丰,著有《左盦集》八卷、《左盦外集》二十卷、《左盦诗录》四卷、《词录》一卷,及论经学、史学、文学专著几十种,收入《刘申叔遗书》。此书是对2003年广陵书社出版的《刘师培年谱》的增订。此次增订,在保持初版框架的前提下,一是重点补充了新发现的刘师培生平资料,特别是民国时期报刊所载资料,纠正了初版中的个别错误结论;二是增注了引文出处,以便引用和核对;三是 新了《刘师培研究资料目录》,四是校正了初版的文字漏误。
本丛刊的主要内容是皖江文献整理。皖江文献,指以安庆地区为中心,涵盖长江之安徽段区域内所孕育、产生和发展并传存于世的各种文献资料。皖江地区历史悠久,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源。皖江文献整理第二批
《豫章先贤九家年谱》,编者杨希闵(1806-1882),江西新城县(今黎川县)人。杨希闵于同治九年赴 ,主讲台南海东书院长达十一年,《豫章先贤九家年谱》即于讲席之暇满撰著而成。本书包括《徐征士年谱》一卷、《陶征士年谱》一卷、《曾文定公年谱》一卷、《王文公年谱考略节要》四卷及《附存》二卷、《黄文节公年谱》一卷、《陆文安公年谱》二卷、《吴聘君年谱》一卷、《胡文敬公年谱》一卷,共十五卷,谱主徐稺、陶渊明、欧阳修、曾巩、王安石、黄庭坚、陆九渊、吴与弼、胡居仁,均为江西人,故名“豫章先贤”。九家之中,凡旧有年谱并且可以找到的,则加以增删辩误,原本没有年谱或者未能寓目的,则自行编撰。编撰依据史书和文集以及方志文献,有些为稀见文献,因此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史料价值之外,编撰者杨希闵随文所附的按语,尤其
本书的内容由谱文(包括谱主活动、诗文著作、时事)和余记两部分组成,并附录论文资料三篇。以谱主王忠孝为中心,以年月为经纬,全面细致地记述王忠孝的生平事迹,真实地反映其作为“直声、清声满天下”的宦海廉吏、矢志反清复明的勇敢斗士、著述不辍的学者诗人等方面的功绩。年谱稽古钩沉,忠于史实,内容翔实丰富,采用客观记述的原则,以求反映历史真相和全貌。本年谱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志与谱牒资料,“是迄今为止有关王忠孝史实史迹中 完善、 全面的”,为研究王忠孝的生平事迹、研究明末清初史事以及 历史、移民文化,推动闽台文化交流等提供了重要史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列宁年谱》以《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增订版各卷所提供的列宁生平事业年表为基础,同时还运用了 新成就以及近年来新发现的资料和史实,收录了列宁多方面生活和活动的几万条史实,并注明事件的参加者和事件发生的地点。书中的所有史实都按照年代顺序编排。为了方便读者,年谱的每卷都附有人名索引、地名索引.机关团体索引,列宁的笔名和党内化名索引。这部年谱共分四卷, 卷,包括列宁1870年4月10日至1905年1月8日的生活和活动,收录列宁事迹3000余条,60万字左右,是研究列宁生平及其思想的重要资料。
......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 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类。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81年,茅盾将其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 长篇小说的创作。茅盾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等。本书以谱牒学为学术方法,对茅盾一生的生活、工作及创作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记录,反映其文学思想及影响力。
本书以学术年谱的形式梳理了王国维的戏曲研究历程。叙述顺序上打破年潜常规,以时、事为经纬,纵横兼顾。纵向上以时序为框架,以自然年份为分野;横向上以“事迹”“学术著述”“主要戏曲学术成果”为条目,针对跨度较大的创作集中阐发。力求为学人同好提供清晰、全面、扎实的学术参考资料。
本书为 部彭燕郊(1920-2008)年谱,包括导论、正文、谱后以及《彭燕郊笔名考述》《彭燕郊交游录》等附录内容。按照编年的方式,以谱主彭燕郊为核心,以年月为经纬,深入地呈示了其行历、写作、交游诸方面的事项,也透现了他所经历的比较漫长的历史时代,不仅能全面了解彭燕郊其人其事,也有助于了解文化界、文学界、创作界、翻译界、民间文学界等领域的诸种信息。本书适合对文学、历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同时,作者此前曾撰《穆旦年谱》,在文献工作和年谱撰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故本书也能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提供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