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什么都不做的话,只剩半年的生命了。”这是2020年12月,发现癌细胞转移时,医生的宣告。然而,在那一天来临之前,有些话必须要说。关于艺术创作和社会活动背后的哲学,关于坂本家的历史和家人的羁绊,以及关于自己离开后的世界……本书是继回顾幼年至五十七岁人生的《音乐即自由》后,记录坂本龙一暮年足迹并将遗赠给未来的决定性自传。收录由好友铃木正文亲自撰写的后记,记录作者最后的时光。
2017年,科尔姆·托宾受邀至美国埃默里大学著名的“理查德·艾尔曼现代文学讲座”授课,本书为他的讲稿合集。托宾透过威廉·王尔德、约翰·巴特勒·叶芝和约翰·斯坦尼斯劳斯·乔伊斯的生活和作品,以及他们与儿子们之间错综复杂、影响深远的关系,对爱尔兰文化、历史和文学做了近距离而充满启发的阐释性研究。 托宾以他在都柏林读大学时漫步的街道开篇,为我们展开一张都柏林文学地图,三位爱尔兰文学巨匠的足迹也同样深深印在这片土地上。奥斯卡·王尔德在描述与父亲的关系时写道:“我猜想,由于某种同类相斥的奇怪法则,你们互相憎恶,这不是因为两人间的许多不同,而是因为在某些方面你们俩何其相似乃尔。”W.B.叶芝在写到他的父亲时称:“正是因为意志薄弱,所以他始终未能完成他的画,毁了他的事业……我认为要在艺术上或人生中取得成功
本书是一部柯林武德的思想自传。柯林武德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 的哲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其哲学思想和史学理论至今有着重要的影响。作者在本书中叙述了自己思想的发展历程,以真诚的态度剖析自我,犀利地批评了当时的哲学、史学研究状况,总结出历史哲学原理,提出关于历史观念的三条定理,构建了自己融通哲学与史学的独特理论体系。柯林武德提出的问答逻辑和“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等主张,为历史学科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读梵高,优选的意义是解放自己。在他画出的向日葵的金色光芒中,我们都要想一想:如果遇上他那样的困厄,我们将如何开辟人生?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传记小说之父”欧文·斯通的经典代表作。温森特?梵高,一个为视艺术为信仰,以生命为火把,在暗影重重的人世间负重前行的探寻者。众所周知,梵高去世后才声名鹊起。追溯真正将梵高的文化影响力放大到整个社会的原因,绕不开欧文·斯通这本感动世人的传记小说《渴望生活》。1927年春,年仅24岁的欧文·斯通在巴黎看到温森特·梵高的画展。那一年梵高去世刚刚37年,美国公众尚不知道这位荷兰画家。梵高的画作令斯通震撼不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整个世界豁然开朗。”“一切生命的成分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伟大崇高的统一体。”这位画家是个什么样的人?于是斯通细读梵高与弟弟的信件
凯特·温斯莱特主演的同名电影《LEE》根据本书改编!1927年,她登上了《Vogue》封面,此后当她的照片被用于卫生巾广告宣传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在人们不屑的声讨信中,她为自己惹怒了那些一本正经的人而自豪;她与曼·雷一起发明了摄影的中途曝光技术,成为一位杰出的超现实主义摄影师;在“二战”的硝烟中,她颠覆了男性执掌相机的传统,从女性战地记者的角度给世界展示了战争带给这个世界的满目疮痍,其所拍摄的达豪集中营照片震惊世界……比起作为毕加索、曼·雷等人的缪斯,她 想成为自由的灵魂做自己。从时尚模特、超现实主义摄影师到战地记者,二十世纪 传奇的女性之一李.米勒,始终在冒险与挑战自我的路径上前行。正因其永远有不寻常之举,她如此评价自己“我看上去像个天使,但我是个恶魔。”
《张澜年谱(群言典藏)(精)》以年谱的体例编写。作者谢增寿教授历时五年时间,以尊重和还原历史为宗旨,踏遍了张澜先生生前的足迹,查阅了有关张澜先生的所有史料,在新史料、新观点方面有所突破,是近年来张澜研究方面不可多得的力作。
科塔萨尔长着一张娃娃脸,在那下面藏着一颗永远年轻而敏感的心。童年时代,他遭受了两次重击:母亲怀疑他抄袭诗集,父亲弃养而去。为了谋生,他当过地理老师,翻译过童年偶像爱伦·坡的作品,还做过图书商会的行政。幸运的是,博尔赫斯一眼相中了他的小说《被占的宅子》。马尔克斯对他怀着钦佩与友情,略萨更是将自己的家借住给他。1963年,《跳房子》横空出世,他打破线性叙事,邀请读者进入文本迷宫。科塔萨尔创作的幻想小说从不颠覆现实,它们不过是对童年碎片的温柔回望。他一生游走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巴黎,还有革命中的拉丁美洲,用文字介入现实。终了之时,他的耳边响起了音乐,或许那就是令他倾心一生的爵士乐声。
科塔萨尔长着一张娃娃脸,在那下面藏着一颗永远年轻而敏感的心。童年时代,他遭受了两次重击:母亲怀疑他抄袭诗集,父亲弃养而去。为了谋生,他当过地理老师,翻译过童年偶像爱伦·坡的作品,还做过图书商会的行政。幸运的是,博尔赫斯一眼相中了他的小说《被占的宅子》。马尔克斯对他怀着钦佩与友情,略萨更是将自己的家借住给他。1963年,《跳房子》横空出世,他打破线性叙事,邀请读者进入文本迷宫。科塔萨尔创作的幻想小说从不颠覆现实,它们不过是对童年碎片的温柔回望。他一生游走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巴黎,还有革命中的拉丁美洲,用文字介入现实。终了之时,他的耳边响起了音乐,或许那就是令他倾心一生的爵士乐声。
该书作者蒋蓝是一个有着丰富创作经验并取得相当文学成就的作家。他热爱苏东坡,熟读东坡作品,且颇有心得,为《苏海鲸波:苏东坡传》的写作打下良好基础。作者长期收集苏东坡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积累了较为深刻的学术认知和思想认知,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前人对苏东坡有研究,也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当代苏东坡研究的状况和学术水平,在作品中一种独特的类似词条解读的方式,夹叙夹议,对苏东坡人生经历进行细致入微的勾勒和梳理,显现出自己对苏东坡深刻到位的理解。作品文字优雅脱俗,叙述张弛有度,体现出作者有较高的文学描写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值得读者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