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关于“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的最为完整的一部传记,也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电影《奥本海默》的灵感来源。奥本海默是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曾被三次提名诺贝尔奖。他是美国的普罗米修斯,在他的带领下,科学家们为自己的国家从自然手中夺取了令人惊叹的太阳之火。在这之后,他不仅睿智地申明了核弹的危害,也充满希望地提及了核能的潜在益处。奥本海默成为同代人中的科学家,同时也是20世纪拥有争议性的人物之一。奥本海默成为“原子弹之父”并非偶然,他在一种重视独立探究、实验探索和自由思考的文化氛围中长大,这种文化体现的正是科学的价值观。 在1954年的听证会上,奥本海默的反对者们对他的政治倾向和专业判断进行了抨击,但实际上他们是在诋毁他的人品和价值观,这一过程也暴露了奥本海默个性的诸多方面:他野
目前学术界公认最权威详实的狄金森传记·艾米莉·狄金森——美国现代诗先驱者、西方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博尔赫斯的偶像,她是一个谜,而本书试图揭开她传奇人生的谜底·兼具严谨的历史考据和可读性,《出版人周刊》称其达到了文学传记的优选水准作为美国现代诗的先驱者,艾米莉·狄金森大概是最受人喜爱的、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最难以索解的一个谜。她是博尔赫斯专享公开表达欣赏的女作家,诗坛地位可与惠特曼比肩,却在25岁之后逃避公众生活,只留下千余份书信。这个留下了近2000首诗作的奇特女人究竟有怎样的一生?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件、她不同寻常的个性以及她遇到的麻烦、挫折、失望和冲突如何走进了她的艺术世界?它们真的走进了她的艺术世界吗?当代学者阿尔弗雷德·哈贝格努力追随着狄金森的脚印,《我的战争都埋在书里》显示出
本书为乾嘉考据学研究的近期新成果,作者在《乾嘉考据学研究》的基础上,积三十余年之功,再著新论,内容涉及到乾嘉考据学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所讨论的专题,还是资料的搜求,都力图突破前贤,对旧说多有纠补,推陈出
北京栅栏传教士墓地经历了四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在时代变迁中呈现出独特的生命力,现存六十八通墓碑不仅是来华西士在世生命的总结——他们在中西哲学、宗教、艺术、天文、科技、数学、医学、地理学、地质学、测绘学、工程学等方面造诣精深,建树颇丰, 是他们在华业绩的历史见证。本书主要是在梳理墓碑历史的基础上,就现存的六十八通碑文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墓碑上拉丁文、满文、汉文三种文字的残缺进行补全,并通过对墓碑上的文字比较,以阐释其各自身份、历史功绩和文化奉献。 从赫赫有名的利玛窦、南怀仁、汤若望、龙华民、安文思、利类思、刘松龄、戴进贤、郎世宁等人到名不见经传的本土教士,他们的墓碑不仅仅标明他们的身份以及在世生命结束的标志, 是他们一生奉献 精炼的总结。此外,本书对亡佚的碑文拓片、文献进行了呈现,
他是才华横溢的故事家,也是有史以来极负盛名、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众多读者的作家,然而,在赛琳娜·黑斯廷斯这部里程碑式的传记问世之前,萨默塞特·毛姆(1874—1965)的真实人生从未被完整讲述过。 凭借靠前的大量私家档案、扎实研究和强健的笔力,黑斯廷斯在本书中揭开了毛姆的神秘面纱,其生平交往与文学创作令人着迷的复杂真相也得以水落石出。书中生动讲述了毛姆经历的早年坎坷、中年显达、暮年背叛,他的多段秘密恋情,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谍报工作的传奇生涯,以及更重要的,一位天才艺术家如何将充斥着矛盾痛苦的私生活转化为苦心孤诣的创作激情。正是毛姆丰富多面的“大写人生”,激发他创作出《人生的枷锁》《英国特工阿申登》《寻欢作乐》《刀锋》等杰作。 毛姆在戏剧舞台和出版界取得了同时代无人能出其右的巨大成功,财富
据《增田清秀博士著作目录》(见本书附录四,原载大阪教育大学国语文学研究室编《学大国文》第24号《增田清秀博士退官纪念论文集》,1981年),增田清秀自1952年开始发表第一篇《郭茂倩〈乐府诗集〉的编纂
杜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一部杜诗研究史,也就是一部中国古典诗歌研究史。本书作者张忠纲先生,专治杜甫诗学研究,上下搜求,辑录宋代以来的《诸家老杜诗评》《杜工部草堂诗话》《杜工部诗话》《养一斋李杜诗话》《续杜工部诗话》《新编渔洋杜诗话》等珍贵杜甫诗话专集六种,其中诸家评论杜诗之语九百二十余条,内容相当广泛,涉及杜甫其人、其诗的各个方面,对研究杜诗颇有参考价值。本次增订,作者在1994年、2002年前两版的基础之上,根据新发见的版本予以修订完善,使这部杜甫诗话研究著作臻于至善。
查理·芒格是巴菲特的幕后智囊、杰出的投资思想家、伯克希尔的灵魂人物、51年年复合增长率19.2%的投资奇迹创造者。 本书作者曾8次参加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5次参加威斯科金融公司股东大会。本书包括对33位相关人士进行的44次采访记录以及芒格的演讲稿,其中75%的资料是批露。 本书通过对芒格本人、家人及密友长达三年的近距离了解和访谈,重现了芒格从律师成长为具有深刻洞见的投资家的人生经历,全面展现了芒格的投资和人生智慧,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全面提升思维决策水ping的书。
本书是一部有新意、有特色的高水平学术性历史人物传记。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谥号文襄。他由“探花”正途入仕并快捷升迁,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并多次署理两江总督,晚年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他早年是清流派代表人物,后又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在晚清的政治、经济、外交、文教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传记注重田野调查,作者将实地走访中发现、收集到的,有特色的“乡土”资料充分吸收并妥当运用到研究和创作中,对传主主要经历做不失相对全面的脉络 代的同时,凸显在其“节点”性关键事项的较细展开,既强化了传主与时代、社会的有机融通,又注重传主于
当提起重要的作曲家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的名字从不会缺席。作为巴洛克音乐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被视为西方音乐的核心支柱。在1933年4月的一次演讲中,奥地利音乐家安东·韦伯恩激动地宣称“一切尽在巴赫”:巴赫征服了音乐领域,他铺展着循环的旋律,无论横向还是纵向;他创作了最恢宏辽阔的复调。 作为和牛顿、莱布尼茨同时代的人,他的音乐创作于西方观念形态转变的关键时期。他擅长吸收来自理性和心灵方面的资粮,并将其转化为一种不寻常的智力和精神创造。巴赫去世后留下一个有80多本书的藏书室,其中包括神学和哲学方面的书,以及诗歌和乐谱。这些书构成了一个音乐家日常生活和思考的空间,本书由此开始探索巴赫音乐世界背后的时代精神和人文风景。 走近巴赫的乐谱,倾听巴赫的音乐,仿佛在霍尔拜因的画作《死去的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