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什么都不做的话,只剩半年的生命了。”这是2020年12月,发现癌细胞转移时,医生的宣告。然而,在那一天来临之前,有些话必须要说。关于艺术创作和社会活动背后的哲学,关于坂本家的历史和家人的羁绊,以及关于自己离开后的世界……本书是继回顾幼年至五十七岁人生的《音乐即自由》后,记录坂本龙一暮年足迹并将遗赠给未来的决定性自传。收录由好友铃木正文亲自撰写的后记,记录作者最后的时光。
这本书是关于“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的最为完整的一部传记,也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电影《奥本海默》的灵感来源。奥本海默是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曾被三次提名诺贝尔奖。他是美国的普罗米修斯,在他的带领下,科学家们为自己的国家从自然手中夺取了令人惊叹的太阳之火。在这之后,他不仅睿智地申明了核弹的危害,也充满希望地提及了核能的潜在益处。奥本海默成为同代人中的科学家,同时也是20世纪拥有争议性的人物之一。奥本海默成为“原子弹之父”并非偶然,他在一种重视独立探究、实验探索和自由思考的文化氛围中长大,这种文化体现的正是科学的价值观。 在1954年的听证会上,奥本海默的反对者们对他的政治倾向和专业判断进行了抨击,但实际上他们是在诋毁他的人品和价值观,这一过程也暴露了奥本海默个性的诸多方面:他野
目前学术界公认最权威详实的狄金森传记·艾米莉·狄金森——美国现代诗先驱者、西方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博尔赫斯的偶像,她是一个谜,而本书试图揭开她传奇人生的谜底·兼具严谨的历史考据和可读性,《出版人周刊》称其达到了文学传记的优选水准作为美国现代诗的先驱者,艾米莉·狄金森大概是最受人喜爱的、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最难以索解的一个谜。她是博尔赫斯专享公开表达欣赏的女作家,诗坛地位可与惠特曼比肩,却在25岁之后逃避公众生活,只留下千余份书信。这个留下了近2000首诗作的奇特女人究竟有怎样的一生?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件、她不同寻常的个性以及她遇到的麻烦、挫折、失望和冲突如何走进了她的艺术世界?它们真的走进了她的艺术世界吗?当代学者阿尔弗雷德·哈贝格努力追随着狄金森的脚印,《我的战争都埋在书里》显示出
勒柯布西耶不仅是建筑师、规划师而且是画家、雕刻家、理论家,他在世时便有人把他称作当代的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20世纪国际建筑界出现不少大师.勒柯布西耶应居首位,他对现代建筑运动的深远影响至今无人可以取代。勒柯布西耶对现代建筑运动的贡献是全面的,从理论到实践,包括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绘画、雕塑,他的理论和作品几乎是20世纪现代建筑成就的缩影。 本书共分18章,第1章介绍现代建筑运动产生的背景及影响现代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第2章至第17章重点介绍了勒柯布西耶的16项代表作,按照设计的先后排列顺序,便于读者了解勒柯布西耶设计思想的发展,后一章综合分析勒柯布西耶对现代建筑运动的贡献。本书编入的图片超过700幅,力图使读者,尤其是尚未去过作品现场的读者能清楚地了解作品的全貌。
查理·芒格是巴菲特的幕后智囊、杰出的投资思想家、伯克希尔的灵魂人物、51年年复合增长率19.2%的投资奇迹创造者。 本书作者曾8次参加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5次参加威斯科金融公司股东大会。本书包括对33位相关人士进行的44次采访记录以及芒格的演讲稿,其中75%的资料是批露。 本书通过对芒格本人、家人及密友长达三年的近距离了解和访谈,重现了芒格从律师成长为具有深刻洞见的投资家的人生经历,全面展现了芒格的投资和人生智慧,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全面提升思维决策水ping的书。
《吉卜力的天才们(精)》是日本动画制作人、吉卜力“掌舵人”铃木敏夫的代表作。 日本有个工作室叫吉卜力,诞生了两位天才大师——宫崎骏和高畑勋。但不为人所知的是,这两位天才的背后有一位策划师——铃木敏夫,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现在的吉卜力。 从《风之谷》《龙猫》《千与千寻》等经典,到《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等备受瞩目的新作,《吉卜力的天才们(精)》讲述了吉卜力每部作品背后的故事。从创意的萌发,到创意实现途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到吉卜力作为一家公司遇到的机遇和挑战,再到宫崎骏与高畑勋的友谊,铃木敏夫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述了吉卜力一路走来的历程,分享天才们之所以为天才的秘密。
在中外鲁迅生平史料研究领域,本书作者是有口皆碑的高手。这部其新近修订的鲁迅传记,不仅集几十年来国内外鲁迅生平史料研究之大成.而且在鲁迅生平史料研究的一些难点和疑点方面亦有深入探究开掘.并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对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朱正著的这本《鲁迅传(修订本)》采取的是一种史家的知人论世的客观态度,一种既非仰视、亦非俯视的平等观察的细密精审的冷静眼光,既可当作年轻读者了解和认识鲁迅的入门之书,又可作为鲁迅研究者案头推荐的学术参考书。
《为什么是马勒?:一个人和十部交响曲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不是一部关于古斯塔夫·马勒的传记作品,虽然作者的写作形式带有某种传记色彩。总体来说,这是一位与马勒有着同样犹太人身份的写作者用其大半生的时间聆听,阅读,追寻与马勒有关的一切,藉此所获得的对马勒人生和作品的理解和总结,是靠前有关作曲家马勒研究的有分量,有特色的读物。《为什么是马勒?:一个人和十部交响曲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既有高度的学术严谨性,对广大的音乐爱好者来说也有足够的可读性。作者在几十年间走访了世界各地的多个图书馆,查阅了大量有关马勒的资料;走访了马勒生前亲属和好友,以及现在的马勒研究者,指挥家,作曲家;亲自造访了那些马勒到过的地方,取得了靠前手的资料和感官印象,从而写下了这份无可替代的马勒读物。
本书介绍了约翰 拉贝的一生。作者黄慧英在史实基础上,结合档案资料、拉贝日记以及对拉贝后人的访谈,以细腻动人的笔触,重点讲述拉贝在中国三十年的生活。 1931年,拉贝被西门子公司派往首都南京任职。1934年,他为申请在南京建立德语学校的经费加入纳粹党。南京陷落之前,他与十余名外国友人一起,为建立国际安全区奔走。日军入城后,他们竭力保全安全区内的几十万名难民,拉贝本人在宅邸内收容六百余名难民,一次又一次冒着生命危险,面对日军的枪口刺刀,救下与他素昧平生的人。 归国后,战争结束,拉贝又因纳粹党的身份被迫接受多次审查,并因此失业,饥寒交迫。战后的南京人民为拉贝集资捐款,邮寄食品,在他*困苦的时候,帮助他和家人渡过难关。 半个多世纪后,拉贝的日记被公开,他在南京的故居被发现并确认,人们才重新认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