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环节。本书集中研究和讨论学校文化建设这一主题,从 学校文化品格 ,即学校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和育人理念的角度入手,通过深入系统的学理分析、历史研究、案例研究等,集中阐释了学校文化的时代价值,展现了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认为学校文化源自社会文化,又独立于社会文化,焕发出自身的独特优势和永久魅力,揭示了学校文化育人的特殊使命,梳理了百年来学校发展源流,描绘了现代学校历史文化谱系图,挖掘了学校文化的深刻内涵,分析了学校文化的多重样态,突显了学校文化的鲜明特色,总结了学校文化传承转化、交流互鉴、创新发展的经验,提出了打造新时代学校文化品牌的建设思路和实施策略。
学校的100种可能(上): 连小动物都活得很舒展的学校,校园里有 陨石坑 的学校, 把孩子放在正中央 的学校,满树都 结 满了孩子的学校,大山里的未来学校,蓝天下最美丽的学校 本书是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老师多年来走访各地学校的考察记录。在书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中国、美国、丹麦、乌克兰的22所各具特色的学校,这些学校有的是历史悠久的名校,如清华附小、北京育英学校、北京四中,有的是新兴的创新学校,如北京日日新学堂、成都东蜀华育小学、贵州正安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通过他的观察记录,我们能看到这些学校极具特色的校园建设、别开生面的教育活动、创新多样的教学改革、丰富多彩的课程建设、立德育人的教育追求,它们为读者生动地展示了好的学校和好的教育应该是用生命润泽生命,让教育在生活中自然发生。 本书图文并
连小动物都活得很舒展的学校,校园里有 陨石坑 的学校, 把孩子放在正中央 的学校,满树都 结 满了孩子的学校,大山里的未来学校,蓝天下最美丽的学校 本书是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老师多年来走访各地学校的考察记录。在书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中国、美国、丹麦、乌克兰的22所各具特色的学校,这些学校有的是历史悠久的名校,如清华附小、北京育英学校、北京四中,有的是新兴的创新学校,如北京日日新学堂、成都东蜀华育小学、贵州正安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通过他的观察记录,我们能看到这些学校极具特色的校园建设、别开生面的教育活动、创新多样的教学改革、丰富多彩的课程建设、立德育人的教育追求,它们为读者生动地展示了好的学校和好的教育应该是用生命润泽生命,让教育在生活中自然发生。 本书图文并茂,较为深入地展示了当代
本书描述了一所乡村学校如何通过校长的创新思维快速崛起。校长通过规划发展、营造文化、领导教学、培养教师、优化管理和协调环境等策略,解决学校面临的挑战。学校运用创新方法解决了交通和就餐问题,实现了飞跃式发展。通过减少会议、智能办公和特色展演,学校提高了运作效率,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利用人工智能评价,学校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学校还通过比赛推动科学探究,提升了管理水平和环境品质,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条件,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效课堂首倡者李炳亭先生力作。在本书中,作者基于自己近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以建勋学校为样本,通过主题讲座的形式,环环相扣地向读者介绍了新形态学校的教育理念与构建策略。这些文字是李炳亭先生和他的团队行动研究的真实记录,是针对课改问题和教育管理问题的有目的的表达。全书有破有立,理念与方法兼具,观点切中时弊,语言辛辣老道而不失风趣。本书系教师培训指导用书,有助于教师深刻理解教育爱与理解的本质与内涵;本书亦是卓越校长的品质读本,旨在帮助学校管理者掌握适应当下教育需要的管理方法与模式。
一所只收 问题学生 的学校,一所创造了农村教育奇迹的学校,一所引发牧民 择校热 的学校,它们到底是什么样的学校? 本书是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老师多年来走访全国各地学校的考察记录。在本书中,他记录了丑小鸭中学、杜郎口中学、吉美坚赞学校这三所学校,虽然它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名校,但却独具特色:丑小鸭中学帮助 问题学生 重新找回自己;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引领了农村学校教育;吉美坚赞学校,为牧区孩子提供了学习条件。通过他的观察记录,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学校,也深刻理解了教育就是多给学生一种可能,多给生命一条路。 本书图文并茂,较为深入地展示了当代学校的风采,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学校教育,有助于教师开阔视野,可为学校管理者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借鉴。
本书以作者曾经历的区域推进校本研修项目的研究积累为基础,回溯校本研修的实践缘起,系统阐述了深化校本研修的实践策略,讨论了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方法。本书提出从“控制性管理”走向“指导性管理”的主张,推行旨在理解并落实教学常规的校本研修,倡导从教师研修活动组织与策划的创新到触及教师学习机制的实践研修,让教师研究返璞归真。
本书从学校领导专题培训的视角,沿着基本认识-理论转化-实践成果的逻辑框架,全面记录呈现了2019中小学校长高研班的理论基础、实施过程和研修成果。其中, 章《学校领导的基本认识》重点阐述了学校领导专题研修的理论基础,深入分析了领导和学校领导的内涵,梳理了学校领导理论研究的概况和主要流派,凸显了学校领导专题研修的核心思想;第二章《学校领导专题校长研修;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重点阐述了学校领导专题研修的实施过程,详细介绍了专题研修的背景、设计与实施、效果及反思,展现了学校领导专题研修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第三章至第八章重点展示了学校领导专题研修的实践成果,校长们主要围绕校长角色、课程领导、教学领导、教师专业发展领导、学校团队领导、家校协同领导六个方面的领导实践,从学校发展的具体问题出发
......
本书是对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课程建设与学校发展的研究。本书分为九章。*章 导论:走在变革性实践的深处 ,提出了课程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的目标、思路、方法等。第二章 生命发展课程 ,论述怎样以北大文化为依托,促进学校的发展。第三章 学科课程 ,论述各学科课程的顶层设计如何落地生根。第四章 课堂教学 ,论述了北大附小是如何转变教与学的方式的。第五章 润泽心灵的博雅语文 、第六章 学玩合一的卓悦英语 、第七章 生长的数学 、第八章 基于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特色课程 ,这几章具体论述了各学科是如何进行课程建设的。第九章 教师作为课程创生的主体 ,特别论述了教师作为课程创生主体的团队精神与文化。
本书旨在阐释文化强校的重要意义,弘扬学校文化的使命,揭示学校文化的内涵,明确学校文化的形态,厘清学校文化的源流,分析学校文化的时代特征,阐述学校文化的共性,确定各级各类学校文化的个性,研究学校文化的区域特征,助推中外学校文化交流互学互鉴,展望新时代学校文化发展方向,提出新时代学校文化建设方案。
教育督导的任务是“督政、督学和质量监测”,针对当下各地实验学校、外语学校、大学附属学校层出不穷,但办学质量差别很大的现状,有人调侃,实验学校不“实验”、外语学校不“外语”。为了解决这些热点问题,本书集合督学的一些观点和思考,讨论实验学校应该“实验”什么、外语学校的课程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如何做好衔接等话题,内容涉及公、民办学校的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学业质量监测与评价,学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等多方面。本书适合中小学教师、教育管理者阅读。
本书基于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目标与具体实践,以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为例,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辨析新时代中职学校的办学历程和内涵建设模式,探究学校办学的理论基础和建设内容,为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者探索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提供可复制的操作方法。 本书以理论 加实践案例布局,着重从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基本内涵中阐述办学使命和培养目标,构建起学校建设框架,明晰建设逻辑,并通过实践案例展开论述,展现了职业学校办学的全景图。写作逻辑和呈现顺序主要是从总到分,从理念到实践,从目标到措施,从研究逻辑到工作逻辑,描绘“慧雅”办学思想下中职学校育人策略与实践全过程。
本书为 青年课题研究成果。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体制机制改革提上日程,“评”进一步成为教育领域重要的发展议题。 但目前基础教育学校评估实践仍存在很多“失衡”现象,这些“失衡”现象仅靠单一的视角和途径是无法解决的,因此本书以教育生态学的理念、原则、方法等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从一个整体、动态、系统和关联的角度看待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扩大对基础教育学校评估实践的关注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和谐共生、良性互动的评估实践,以改进基础教育学校评估实践并促进学校发展。
本书为 青年课题研究成果。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体制机制改革提上日程,“评”进一步成为教育领域重要的发展议题。 但目前基础教育学校评估实践仍存在很多“失衡”现象,这些“失衡”现象仅靠单一的视角和途径是无法解决的,因此本书以教育生态学的理念、原则、方法等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从一个整体、动态、系统和关联的角度看待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扩大对基础教育学校评估实践的关注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和谐共生、良性互动的评估实践,以改进基础教育学校评估实践并促进学校发展。
本书共分七个部分,内容涉及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既契合目前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发展趋势,又契合新时代教育“立德树人”的新要求,为深化学校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了范本和案例。
本书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后期资助课题的成果,聚焦高职院校的课程管理实践,在浙江省研究视域内,依次选取了高职课程管理实践优质省案例、院校案例和课程案例开展研究,旨在全面检视目标时间阈值内已有的课程管理实践历史和经验,尝试借鉴形成面向适应性建设的高职院校课程管理实践范式。本书研究视角创新,将研究建立在高职内涵建设的大背景下,基于权变理论,从高职院校课程管理实践权变情况的视角,系统地探讨高职课程管理面向国民教育和满足社会人力资源需求价值的功能实现;研究方法创新,本成果建立在大量收集课程管理实践材料的基础上;研究内容聚焦新问题,面向“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系统探索十四五时期如何通过课程管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概论》积淀了作者从事高职教育基层教学管理14年的点点滴滴,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系统诸方面、各环节和多要素的系统分析和中外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研究成果的比较借鉴,尝试性提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理论框架与操作策略,是一部集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理论研究和创新发展的 著作。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高职院校 本质 经常的活动,教学管理在高职院校办学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因而,研究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概论》可作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从事教学管理研究和实践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