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美国科罗拉多科伦拜恩校园发生枪击事件。两名备受同学欺凌的高中生携枪入校,杀害13名师生后饮弹自杀。这起血案震动全美。此后美国各州陆续出台 反欺凌法 和治理措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认为这些治标不治本,他透过悲剧事件的现象,剖析了校园欺凌发生的根本原因:学校和班级中的高度竞争、小团体密布、充满排挤的氛围。书中提出了两类方法,外围干预和根源干预,力图促进学生的互相合作、互相支持、互相尊重,揭开了共情的面纱。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共情都至关重要。全书短小精悍,给出了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迫切需要的实践方法,并以亲切的口吻娓娓道来。
当前,人们对学校文化的认识似乎仍然是 犹抱琵琶 ,尚存不少各执己见、模棱两可的观点,在文化实践上也难免各行其道,有的甚至事与愿违。作者于2001年开启了学校文化战略研究与策划之旅。本书以系列讲座的基本形式,环环相扣地向读者介绍了办学理念的概念、内涵、原理、策划思路及具体策划方法等,并辅以策划的大量原创案例来帮助读者加深对这些学理的理解。
《学校也可以这样办》从“为什么办学校”、“办什么样的学校”、“学校向何处去”、“谁来办好学校”、“如何办好学校”等九个方面切入,告诉我们学校应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走出自己的路,把童年还给孩子,让孩子真正喜欢学校,喜欢学习。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创生出符合教育规律的办学思想和思路,是本书*的亮点。
本书是陈玉琨教授对一流学校建设的激情描述和对当下学校建设问题的深刻剖析。 陈玉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首批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督学,全国教育干部培训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等。1998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1999年由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学者”称号,2000年获上海市“我喜爱的好老师”金奖。
《向林肯学当校长:卓越校长的10项领导智慧》旨在解决以下问题:深入林肯的领导经验,今天的教育领导者可以学习到什么?如何在学校领导中获得成功? 《向林肯学当校长》邀请读者共同研究反映林肯领导能力的一个个鲜活的领导案例,揭示其中的意义,并将其应用到21世纪的情境之中。因此这些过去的领导案例就可以为通往未来成功的艰辛之路提供向导,带领读者走在充满希望的道路上。 《向林肯学当校长》根据林肯的生活事迹,总结出10条领导品质和技能,供学校领导者参考应用。通过细致地研究这些在今天看来仍有意义的领导素养,读者有机会反思隐藏在故事中的理论,从而为当前自己的领导实践谋寻思路。同时,对林肯的成功与失败的审思有助于领导者更好地分析和明确当代的机遇和挑战。学校领导者可以获得重要的启示,澄清他们的个
现代教育的语境与背景之下,以学校内生动力为支撑、 自下而上 式的学校变革诉求正日益成为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关注点。《变革学校的新生力量》基于日本4所学校的具体案例,分析了在 变革学校 的实际过程中,学校各构成要素所发生的变化,追溯了变革的过程,厘清了变革成功的关键点。本书以学校管理学为视角,立足于教师能力、学校组织力与学校领导力等变革学校的关键力量,考察了通过变革教育管理过程中的组织性要素与文化来实现学校改进的变革路径,丰富了我们对 变革学校 的理论认知与实践感悟。
这是一本系统地研究院长权力问题的专著;这是一本以公民社会为视角研究教育变革问题的专著;这是一本通过校长权力研究透视现代学校制度问题的专著;这是一本基于对教育的民主诉求、基于对社会民生关注的专著;这是一本对学校从管理走向治理,从治理趋向善治路径进行探求的专著。全书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背景研究,对教育变革进程中政府、公民社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对一些概念;其次,以校长权力为基点开展了实证研究;再次,在背景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又从权力转移切入,探讨了校长权力转移的方向和可能产生的新范式,并通过中美两国中小学校长权力纵向变化的比较,得出了我国中小学校长权力演变的机制及轨道。
杜威说:“文化就是不断扩大一个人对事物意义理解的范围、增加理解的正确性的能力。” 文化是人们在不断地行走和阅读过程中,对所处的社会和所从事的职业加深理解的过程。换句话说,所谓的文化,应该是我们在长期的行走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由上而下,也不是由下而上的改革,而是学校的管理者和非管理者在思想的碰撞中,慢慢地达成某种共识,朝着一个方向行走的方式。本书作者从教30多年,有20多年学校管理经验,在长期的学校管理实践中致力于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本书主要从学校到家庭,从管理者到教师,从教师到学生,全方位、多维度地介绍了作者和他的团队在学校文化重建中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行文通俗直白,可读性强。 《好玩的教育:学校文化重建五讲》从学校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的消费者们都认为,不是所有学校都是等价的,关于 有效学校 的各项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为此政府出台了新的教育改革政策。这些新的教育政策希望以学校为抓手来提高教育体制的质量,因此,这三十多年来,学校在教育政策中扮演的角色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种教育政策变革对学校的实际运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地方基层教育小组如何经历及参与这些变革呢?《学校身份》一书并不是通过某个具体的专题调查来理解这些问题,而是通过文献综述进行理论性思考,从中寻找理解学校这一集体性实体的概念工具。两位作者赞同这样的观点,即学校应该成为具有自身身份的组织,而不是彼此毫无差别的行政实体,因此,他们沿着 组织身份 概念这条红线,探究了学校文化、学校形象、学校成员的身份认同和学校中的权力关系等等。
本套丛书紧密围绕新颁布的《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策划,突出强调“引领发展”“能力为重”理念,将《专业标准》中的规划园所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六大专业职责,具体分解为规划计划制定、政策法律解读、园所文化建设、保教工作指导、教科研管理、课程领导、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流程管理、后勤管理、安全管理、卫生保健管理、公共关系管理、家长工作等,每一部分单独成册,首先论述该方面工作的重要意义及其内涵,再从园长所需专业能力角度进行细化分析,提供提升能力的实用策略和案例。总体而言,全套丛书注重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的融合,可读性和指导性较强。本套丛书可作为幼儿园园长及相关管理者培训教材,也可作为幼儿园管理者的日常工作指导用书。选题特色:1.实用性,针对
学校管理既需要宏观上的整体设计和思想指导,也涉及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学校管理创意策划60例》分六章,分别从行政管理、文化管理、活动管理、课程管理、教学管理、班级管理六个方面,对学校管理提出先进、新颖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新法,并提供了详尽的示范案例。《学校管理创意策划60例》既适用于学校的高层管理者,从管理理念、管理思路、管理制度上进行借鉴,也面向普通教师,为活动设计、课程设计和班级管理提供参考。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学校管理参考书。
本套丛书紧密围绕新颁布的《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策划,突出强调“引领发展”“能力为重”理念,将《专业标准》中的规划园所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六大专业职责,具体分解为规划计划制定、政策法律解读、园所文化建设、保教工作指导、教科研管理、课程领导、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流程管理、后勤管理、安全管理、卫生保健管理、公共关系管理、家长工作等,每一部分单独成册,首先论述该方面工作的重要意义及其内涵,再从园长所需专业能力角度进行细化分析,提供提升能力的实用策略和案例。总体而言,全套丛书注重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的融合,可读性和指导性较强。本套丛书可作为幼儿园园长及相关管理者培训教材,也可作为幼儿园管理者的日常工作指导用书。本书是园所文化建设分册,
高等教育权力可分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高等教育权力的来源也具有自身的特质,而从组织过程和组织结构来看,大学具有权力组织的鲜明特征。 本书分三个阶段对英国大学权力演变进行分析,对英国大学与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进行理论阐释。引入了传统的三角形理论、权力一目的理论、高等教育发展的三角模式理论,重点对英国大学与政府的权力关系进行了详尽阐述。分析了三类大学的内部权力分配格局,基层单位的权力运作和系主任等的权力。对英国大学学院制、具有英国特色的大学副校长权力等作了专题论述,以阿斯顿大学为例。深入分析了英国大学内部的权力动态运作过程。后提出从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健全法制、建立中介组织、形成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制衡机制几个方面改善中国大学权力现状。 本书可供大学管理人员,高等教育学、
本书是陶继新采访全国20余所名校校长的报道集结而成。书中对这些学校的办学特点、成功之道等做了深入报道,并与校长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交流。本书是教师提高自身修养的优秀读物,也适合于教师、班主任、校长培训用。
《世界著名中学办学之道》详细分析了英国伊顿公学、美国斯蒂文森高中、法国路易大帝高中、新加坡莱佛士书院、芬兰罗素高中等10所世界著名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世界著名中学人才培养的共同特征:服务国家社会的价值追求,成就学生*好自我的办学理念,丰富的课程,弹性的教学,高度重视艺术体育教育,关注学生领导力培养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我国知名中学而言,重视学校精神的凝聚、丰富课程体系、关注学生领导力培养、以多元化方式评价学生成长、积极推进数字化时代办学实践,是需要一步强化和完善之处。
以知识经济和全球化为背景,作者从大学的理念、组织制度、课程架构和学生的学习行为等多维角度,结合历史发展和国际比较,在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上,综合而深入地刻画大学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大学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克服挑战、重塑和提升当代大学教育力的根本途径。书中研究的所有问题都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同样面临或即将面临的问题,非常有借鉴意义。本书写作风格严谨且深入浅出,无论是高等教育研究者和相关专业的高校学生,还是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和管理人员,甚至关注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一般读者都可以从中受益。
《中小企业与地方高校合作创新机制与激励政策研究:基于浙江实证》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10hqgl03)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y7100075)的主要研究成果。首先,《中小企业与地方高校合作创新机制与激励政策研究:基于浙江实证》在分析研究背景与确定研究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对创新理论系统、合作创新理论、创新政策系统理论的文献研究,确定了以“中小企业与地方高校基于创新目的联合构建的跨组织团队”为研究对象,并提出了要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1)影响产学合作创新绩效的主要因素研究;(2)产学合作促进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3)当前阶段促进产学合作创新的公共政策研究。
重庆一中是一所有着八十年悠久历史的中华名校。八十年来,学校始终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契机,不懈地进行调整、变革和创新。 今日的重庆一中在发展性教育观的引领下,紧紧围绕“人的发展”这一主题,立足学校的传统与现实,致力于构建适应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激活学生发展潜能的课堂教学、塑造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德育系统,并以“和谐管理”为着力点构筑学校管理文化,形成了丰富而生动的变革行为,自觉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求知求真卓越发展——重庆一中教育创新研究》完整而清晰地记录了重庆一中在学校创新发展中所面对的真实问题,描绘了学校发展性教育实践办学的思路和轨迹,并以此折射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宝贵历程。 《求知求真卓越发展——重庆一中教育创新研究》由鲁善坤等编著。
《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学科研究》以20世纪初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学科的设置为起点,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下限,具体考察这一时段内各类大学教育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历程,主要从师资状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揭示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学科的发展轨迹。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学科在师资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与教训,对于今天中国大学教育学科的建设仍是一笔值得借鉴的宝贵财富。
为了改变学校现状,该怎么办? 变革学校的过程是改变学校内部每一个构成要素的过程,而每一个构成要素就是每一位教师。变革学校就是促使每一位教师改变的过程。那么每一位教师都要变成什么样子才是一种理想状态呢?是让一所学校的老师们都保持思想一致、都致力于解决同一个问题吗? 现代教育的语境与背景之下,以学校内生动力为支撑、“自下而上”式的学校变革诉求正日益成为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关注点。《变革学校的新生力量》基于日本4所学校的具体案例,分析了在“变革学校”的实际过程中,学校各构成要素所发生的变化,追溯了变革的过程,厘清了变革成功的关键点。本书以学校管理学为视角,立足于教师能力、学校组织力与学校领导力等变革学校的关键力量,考察了通过变革教育管理过程中的组织性要素与文化来实现学校改进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