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本书共四篇。 篇快递信息技术基础,对快递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做了详细的介绍;快递信息采集技术,分别介绍了条码技术、射频技术、自动跟踪识别技术以及光学识别技术等几
联网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如同发动机,引发并促进技术革命、传播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都被吸纳进来并重新组织架构。这样的改变渗入社会肌理,潜入文化深层,成为不折不扣的生态环境。基于此,本书尝试以 网络空间 作为理论视角和切入点,重新审视和思考这一技术特征与社会逻辑。本书采用了整体规划、章节独作的形式,一方面体现教材逻辑的一致性与完整性,另一方面则是契合对于互联网的研究多元并包、各取所长的思路。
本书介绍局域网组网技术,包括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局域网组网实训操作。主要内容为局域网的基本概念、通信介质、拓扑结构,以及组网和配置;交换机与路由器的安装、连接和配置;Windows 2000Server网络应用服务器的安装和配置;Red Hat 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配置及常用命令,以及使用Red Hat Linux 9.0版本来组建Linux网络;使用调制解调器、ISDN、ADSL 、Cable Modem,以及使用windows 2000 Server系统内置的Internet连接共享功能和通过代理服务器软件将局域网接入Internet的方法;局域网管理、性能监视与优化;服务器和客户端的安全保护措施;诊断与排除局域网故障的方法和工具,以及局域网系统维护和故障恢复;无线局域网的概念、传输介质、拓扑结构,IEEE 802.11标准,以及无线局域网的组网和配置。 本书内容广泛且实用性强,可以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应用、
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局域网组建技术、管理技术以及网络系统维护技术等相关方面的内容,涵盖了计算机网络组建、管理与维护所需的相关知识。 本书共分为11章,主要内容包括:局域网设计与构建、计算机网络设备、交换技术及配置、路由技术及配置、无线局域网、网络布线技术、搭建网络服务、网络互联、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管理与维护技术、网络系统集成案例分析。另附有参考实验和工程项目训练。 本书内容系统完整、知识丰富、实用性强,是一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技术书籍,适合于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专业、通信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学习,也可供计算机、通信、网络布线、系统集成等领域高职高专学生、成人教育学生以及相关科技人员使用。
由耿茜、沈国荣、季秀霞和迟少华共同编著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一书以80x86/Pentium系列微型计算机为背景机,主要介绍微型计算机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机接口技术3个方面的内容。全书共12章,分别介绍微型计算机基础知识、微型计算机总线技术、Intel 80x86系列微处理器、8086/8088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型计算机存储器、微型计算机输入/输出接口技术、微型计算机中断技术、微型计算机并行接口技术、可编程定时器/计数器、微型计算机串行接口技术、模拟输入输出技术等。 本书融入多位教师的教学经验,重点突出、详略有序,既可作为应用型本科工科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材,又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自学者的参考书。
【新华书店旗舰店】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 佚名 原价 ¥41.00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0-01-01
刘威、李莉主编的《无线网络技术(第2版)》力求以全新的角度全面、深入地向读者介绍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IEEE 802.11无线网状网技术和IEEE 802.16 WiMAX技术,包括网络规划、网络建设、网络维护和管理以及无线网状网的典型应用。 第1章为无线基础知识;第2、3章对无线IEEE 802.11技术进行了描述;第4章介绍了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的规划及应用,第5至第9章对无线网状网进行了描述,并详细介绍了无线网状网的规划与设计:无线网状网的测试方案和工具;无线网状网的工程实施,包括现场场勘、设备安装和配置:以及无线网状网的管理与维护等, 0章和 1章对无线IEEE 802.16WiMAX基础知识和组网应用进行了描述。本书内容完整、新颖、实用,可作为高等及高职院校通信与信息系统、电子与信息工程、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等相关专业的教材或自学用书,也
基于路由技术的Inter,一个基本特征是网络行为的不确定性,其表现形式是通信路径和通信延迟的不确定性,随之而来的便是服务质量、网络安全、网络管理、地址分配等一系列先天性缺陷。本书提出了一种新的网络体系结构,将地址与拓扑结构相关联,以确定性的交换代替不确定性的路由,从而解决了骨干网络中的各种重大缺陷。书中系统地介绍了新体系结构中网络的拓扑结构、地址结构、数据包交换技术、通信流量均衡机制、短接通信技术、交换机或信道的快速自愈技术、服务质量控制方法、基于运营商地址空间与用户地址空间隔离的内建安全体系等。最后,本书介绍了新体系结构怎样促进网络向IPv6转换、怎样与现有的基丁路由的IPv4或IPvG网络兼容、共存以及逐步向新体系结构过渡的过程。本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仅阅读部分章节不足以对新体系结构有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