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建筑地图(下)》是《山西古建筑地图(上)》的续篇。主要讲述山西省中北部大同、朔州、太原、忻州、阳泉、晋中、吕梁等地重要古建筑的分布、类型、形制特征及其保存状况等。图片丰富,资料详实,语言优美练达,既是古建筑知识宝典,也是真实有趣的探访纪行。不仅可作为案头研究参考,还可作为亲身寻访时的依据,具有比较高的科普价值。
《梁思成的作业》的主要内容是梁思成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史课的笔记和作业,从1925年9月28日开始至1926年3月22日,一共有36节课,是否是完整的建筑史课的笔记和作业,目前不可考。 《梁思成的作业》这些笔记内容分为三部分,*部分是梁思成先生上课的笔记内容,第二部分是建筑图,第三部分是梁先生根据上课的内容,课后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后做的摘录和笔记。 《梁思成的作业》在摘录的文字前有一个括号,括号里是这些摘录文字的来源,比如(芒茨),就代表这部分文字的内容来自于法国作家芒茨的著作。 有一点特别需要向读者朋友们说明的是,因为西方建筑的中文译名众多,为了防止混淆,我们按梁先生当年修读这门课时的指定参考书《弗莱彻建筑史》(Sir Banister Fletcher s: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中的译名来做了统一。 《梁思成的作业》涵盖的文
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大量古代建筑相关术语的演变比较复杂,人们往往容易觉得深奥难懂或茫然。因此《营造法式》即用了三卷篇幅对术语加以解释。由此可见建筑名词术语的解释与考订,在中国古代营造技术与艺术方面的重要性。 本书以宋《营造法式》的释义条目为逻辑顺序,对唐宋古代建筑相关术语进行梳理和系统解析,按照中国古代建筑名称一般、房屋基础、平面剖面体系、梁柱体系、斗栱体系、屋顶营造、装饰装修等版块收录324个词条,配合450余幅适当的图片详解术语起源、演变、含义等要点。 本书是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中国古建筑辞解 中的一本,内容全面,释义详实,用典**,深入浅出,图照丰富,是广大读者,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和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部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空间、建构与设计》根据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系建构工作室近几年的设计教学成果撰写而成。该研究将建构视为可以训练的设计工作方法,运用模型来构思设计。通过对模型材料的操作直接赋予设计以形式,从块体、板片和杆件这三个基本要素来展开,各要素形成各具特色的空间。各种空间与建构材料相结合,衍生出各种设计课题。本书从空间、建构和方法三个方面阐述练习中所涉及到的上述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收录了四个学生练习以相关操作步骤,以期广大读者可以从中获得借鉴与启发。本书由顾大庆、柏庭卫著。
《规矩方圆 天地之和》对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群与单体建筑构图比例的研究方法正是延续先辈指点的途径,在多位专家研究的基础上,进而通过对6座都城,118处建筑群和276座单体建筑(共计400个实例)的大量实测图进行几何作图、数据分析,找出一系列构图比例,以探索古代规划设计的原则、方法、规律。
中国古建筑核心的结构形式是木构架,在历史进展过程中,中国发展出一套复杂的营造系统,与中国人的哲学、美学与文化融为一体,迥异于西方建筑,成为一种奇迹。中国古建筑从城市防御、公共建筑、宫殿庙宇或乡土建筑都而自成一体。本书以建筑材料和建筑类型划分章节,对中国古建筑语言予以阐述。语言简洁明了、插图生动形象,文字与插图有机结合。可以使读者轻松地阅读这些词句语言,了解中国古建筑语言的真谛。
文明的城市地下,暗流涌动 下水道,滋生细菌,也孕育文明。我们生产的每一滴废水,最终都汇入这座地下城市。这里藏污纳垢、臭气弥漫。又是在同一座地下城市里,废水经过收集、输送、净化,最后以 人畜无害 的方式回归自然。下水道是城市的静脉,有时因疾风骤雨而外溢,有时因污物沉积而堵塞,考验着考验着市民的觉悟、工程师的智慧、管理者的胆识。下水道是人类文明的显微镜,从5000多年前巴比伦简单的深坑式厕所,到现代便捷卫生的抽水马桶;从古罗马的马克西姆下水道,到巴黎、伦敦、纽约、东京等巨型城市庞大的地下管网系统;从中世纪夜间出没的掏粪工,到21世纪大型高效的污水处理厂 作为不断进化的超级工程,下水道的发展几乎与人类文明进程同步。下水道也是一座城市的显微镜,见证了一个个历史事件、一次次技术革新、一段段城市秘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 历时十余年,是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携国内建筑领域知名学者潜心打造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知识普及读物,包括 北京古建筑五书 中国民居五书 中国古都五书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 中国古典园林五书 以及 中国古建筑地图 等子系列。 中国古建筑地图 系列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将全国范围内目前现存的古建筑遗存进行梳理。介绍各文物建筑所在地概况、历史沿革、建筑形制、平面格局、建筑风格、保存状况等,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做出既具学术性,又通俗易懂的说明。既是一套科普性读物,也是一套实用性的旅游工具书。 《贵州古建筑地图》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贵州省9个市州的209处古代建筑,主要为目前保存完好、文化和营造参考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并对贵州省各地重要古建筑的分布进行了列表汇总。书中通过作者近
本书为美国当代著名风景园林师詹姆斯 科纳的合集,收录了他自1990以来发表的诸多重要学术论文。科纳作为景观都市主义*重要的理论建构者之一,其景观理论远远不止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范畴,而是渗透到风景园林话语建构和实践理论的各个方面。科纳的理论没有一个定式,其体系是发散性的,但是却透露出极强的人文主义的姿态,在后麦克哈格时代被视为 重塑 了风景园林专业,本书全景式地展现了科纳的理论思想,当代国内风景园林对于他设计的纽约高线公园如数家珍,但是却鲜有深刻理解该作品内涵的媒介和文本。风景园林如何作为一种话语而存在,如何作为一种文本,如何辩证看待理论与实践关系,如何将风景园林与文化逻辑建立起双向交流的架构,本书都做出了具有典范性的探讨,并提示了理论之于理论本身,以及理论之于实践的重要性。本书共
《江西古建筑地图》择要介绍了江西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计313处,涉及城池、村镇、墓葬、遗址、宫寺、祠庙、衙署、书院、园林、民居、塔幢、牌坊、桥梁等类型。另外,还将部分价值较高、有一定观赏性的文物点进行了列表整理。《江西古建筑地图》采用深入浅出的文字表达,配以实地踏勘取照的图片和相关历史资料,以期图文并茂地介绍各文物建筑的历史沿革、形制特征、艺术成就和保存现状,既可作为普及中国古代建筑知识的案头收藏和导游手册,也可作为研究江西省城市、建筑的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 历时十余年,是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携国内建筑领域知名学者潜心打造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知识普及读物,包括 北京古建筑五书 中国民居五书 中国古都五书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 中国古典园林五书 以及 中国古建筑地图 等子系列。 中国古建筑地图 系列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将全国范围内目前现存的古建筑遗存进行梳理。介绍各文物建筑所在地概况、历史沿革、建筑形制、平面格局、建筑风格、保存状况等,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做出既具学术性,又通俗易懂的说明。既是一套科普性读物,也是一套实用性的旅游工具书。 《内蒙古古建筑地图》以内蒙古自治区现存1949年以前建成的文物建筑作为基本的写作、调研范围。《内蒙古古建筑地图》所收录的写作点以自治区级以上的古建筑类文保单位为主,也包括世界文化遗产
本书在理论研究与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选取武当山道教建筑*代表性的宫观等道教建筑类型,分十三个专题,围绕名称释义、堪舆选址、布局规制、审美鉴赏进行品评鉴赏,以领略武当山道教建筑的庞大规模、雄伟气势、皇家规格,体会道教建筑所传递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体味中国建筑宏观设计*之作的高超水平。全书图文互映,以建筑视角,用建筑语言,揭示道教圣山所蕴涵的文化魅力。
本书详细介绍了东南亚地区(包含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诸国)的社会、宗教背景,并以历史时期为轴线,分阶段分析、讲述了这些地区和国家的城市发展脉络,以及世俗、宗教建筑的独特形制和建筑艺术成就。 按照本套书之前运作的惯例,本书由王院士负责正文及封面的设计、制版,由利丰雅高印厂负责印装。
作者自1982年起,先后在建设部设计局、建设部七五计划重点科研项目、两项*博士点基金和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下,在青年学者的广泛参与下,经长期专题研究积累,于2000年完成《中国现代建筑史》专项学术著作,2002年获*自然科学一等奖、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等。2015年完成进一步修订,并补充了进入新世纪后约十年的资料,完成新一版。 作者把中国现代建筑的起点提前到1920年代之末,把1949年前后的中国现代建筑史贯通起来,以1949年以后的建筑发展为重点,一直叙述到新世纪的个十年。 本书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档案和正式发表的文献,以再现真实历史为主线,对于半个多世纪中国现代建筑发展中的建筑现象、建筑事件、建筑作品、建筑理论和建筑人物进行了论述,特别注重对建筑作品的介绍,有的并附有多幅图片。作者访问过大量的建筑师,并现
本书主要内容是中国佛教建筑发展历史,各历史阶段佛教艺术特点、佛寺建筑特点,重要的佛殿、佛塔建筑形式及建造技术等。发展历史部分,将佛教建筑的演变融入到时代背景,政策制度以及古人对佛教的接受传播程度中,清晰展现了佛教建筑是如何演变成今日形态并使人能够理解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佛教建筑特点诠释部分,先对佛教中的诸多名词释义,再带入到佛寺布局、佛殿佛塔的建筑构造中。本书建立了佛教建筑是佛教文化的物质展现这一理念,强调在研究和修缮遗产建筑时应该格外重视遗产建筑的文化本源。
本书由上下两部组成,第一部为研究篇,据作者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兴趣领域分为:建筑史研究、建筑保护与修缮研究、岭南地域建筑研究、建筑教育与防灾研究4个专题。研究内容也不限于岭南,亦关注中国建筑历史的一般性讨论。第二部为设计篇,据建筑门类分为:传统建筑设计、文物建筑修缮设计、景观建筑设计、现代建筑设计和规划建筑设计5个专题。是20世纪90年代初至2020年近40年间作者在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领域和设计领域的代表作。其按照编年史的顺序编排,反映了作者在建筑历史研究和设计领域的成长过程,以及作者研究、设计并重,相得益彰的特点。本书对岭南传统建筑的研究、保护、修缮和传承设计进行了系统的联系与解读,基本展现了作者的学术追求、学术观点和设计理念。
《乌有园》第五辑共收录21篇文章。“开卷”篇收录的曹汛先生《略论我国古代园林叠山艺术的发展演变》,此次出版经过细致校订,修正了过去若干已发表版本中的文字谬误,并优化了注释,以更好地呈现原文风采。“研究”篇收录6篇文章,主要着眼于“技艺”的方法层面展开论述,其中《非空非非空》一文将复杂空间生成的方法于对“剖碎”概念的探讨相结合,见解尤为精彩深刻。“作品”篇聚焦“技艺”的营造层面,共收录董豫赣、王欣、钱晓冬/沈旸、金秋野6的大小作品12件。“赏玩”篇重点关注工具,通过历史考证与田野调查,将传统木器制作中的重要工具进行全方位呈现。“教学”与“专题”篇中的文章延续了前几辑的基调,各自展示出笔者独特的教学或研究方法论。第四辑收录的《一方池鉴》一文也在本辑中得以完整收尾。第五辑在整体装帧上也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