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中有其独特的风格,有高度的艺术造诣,而江南园林更荟萃了我国园林的精华,本书作者童寯先生在解放战争以前,曾遍访江南园林,以其多年实地考察和研究心得,于1937年写成本书。初版于1963年由建工出版社出版。1984年建工社有对该著作作了逐句校核,增补了许多新的资料和图片,并收入著者的《随园考》一文和刘叙杰为本书所写的跋。
北京中轴线 的概念最早由梁思成先生提出,是指北京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物的对称轴,北京市诸多其他建筑物亦位于此条轴线上。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是北京城规划、建造的主要依据。2018年,北京中轴线申遗确定了14处遗产点,《北京中轴线知识一点通》即以此为线索展开,对北京中轴线上大家关心的小问题给予深入浅出的解答,侧重于建筑营造与古迹保存,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北京中轴线沿线的古建筑,了解古人如何通过规划布局来表达对政治理念、文化象征和生活空间的认识。
中国古代建筑史
山西省现在保存着全国约70%的明以前大木构建筑,各类形式的古建筑保有量更是高居全国之冠,晋南地区唐、五代、宋、金、元等早期古建筑不胜枚举,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更是数量极为庞大,被誉为 古建筑爱好者的天堂 。本书按地域划分,以绘画和游记的形式将晋东南、晋南的中国传统建筑之美展现给读者,同时也记录了众多古民居的现状,希望唤起更多读者对中国传统建筑和文化的关注、热爱和保护。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问题。主要内容分22章叙述,包括城市与城市化、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体制、城市规划的价值观、生态与环境、经济与产业、人口与社会、历史与文化、技术与信息、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城乡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城市开发规划、城市规划管理。 本书为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建筑学专业及从事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工作人员参考。
如果把北京城比作一部立体的《永乐大典》,那么四合院无疑占据了其中最大的篇幅。分布在北京旧城的四合院是老北京文化遗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悠远浑厚的京味与京韵。一幢幢正房、厢房、倒座房、一座座垂花门等构成了大小不同的院落,又沿着胡同组合成一片片的街区,把博大精深的北京城铺展在华北大地上。 本书以学者的严谨和通俗的笔法,从演变历程、基本格局、建筑构成、房屋类型、建造施工、名人旧宅等方面详尽介绍了北京四合院的基础知识和精彩故事,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适合建筑、城乡规划相关专业人士,以及古建筑和历史文化爱好者、游客阅读。
山西省现在保存着全国约70%的明以前大木构建筑,各类形式的古建筑保有量更是高居全国之冠,唐、五代、宋、金、元等早期古建筑不胜枚举,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更是数量极为庞大,被誉为 古建筑爱好者的天堂 。本书按地域划分,以绘画和游记的形式将晋中、晋北的中国传统建筑之美展现给读者,同时也记录了众多古民居的现状,希望唤起更多读者对中国传统建筑和文化的关注、热爱和保护。
张自杰主编的《排水工程》下册(第五版)主要内容分为3篇:总论、城市污水处理和工业废水处理。 第1篇总论,主要阐述污水及其中污染物的形成,形态与分类,污染特征与污染指标;各类地表水体(河流、海洋、湖泊)被污染造成的危害及其自净的过程、规律及其数学模型;有关水质标准和水污染防治方面的法规等。 第2篇为城市污水处理。本篇对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预处理的各项物理性处理技术(格栅、沉淀)、中间处理技术的各类生物处理技术(活性污泥处理工艺、生物膜处理工艺)及包括传统性的处理工艺和新开发的处理工艺从工作原理、技术特征以及设计要点、计算方法等问题全方位、系统地做了详细、深入的阐述。此外也对城市污水的消毒、深度处理技术以及回用问题也做了系统的阐述,还对经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产
《古拙 梁思成笔下的古建之美》,既是一本梁思成先生所著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通俗读物,它还兼备日历和笔记本的功能。 《古拙 梁思成笔下的古建之美》中收录大量古建筑手绘图和老照片,每天看一点关于中国古建的内容,也许是一张古建筑老照片,也许是一幅手绘图,也许是一段文字,从尧舜时期的 堂高三尺,茅茨土阶 开始,直至今天我们能随时去游览的故宫、北海公园。通过一年的时间,每天看一点内容,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文化、风格演变的过程,会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简单的了解。
1941 年夏天,受戴季陶先生委托,梁思成与刘致平一起,应邀到广汉参与重修县志,承担了拍摄、测绘古建筑的任务,留下了广汉县(今四川省广汉市)的全套影像资料 城墙、会馆、文庙、武庙、公馆、书院、寺庙、道观、宗祠等,几乎囊括了城市的所有典型建筑。*令人震撼的是梁思成拍摄的从广汉西门外去成都的大道上,前后五座鱼贯相连、极为壮观的牌楼,牌坊上装饰精美的故事浮雕清晰可见。 这些珍贵的照片一度不知所踪。《影子之城 梁思成与1939/1941年的广汉》首次较完整地公开了这批古建筑照片,再现中国古建筑之美。 百年之前,城墙、衙门、文庙、关岳庙、城隍庙、牌坊、奎星阁,曾是每座城市的标准配置:恢宏的城墙环绕城池,蜿蜒的护城河保护城里的百姓;高大的牌坊上写满故事,是庄严的地理坐标,也是精神的华表;文庙祭祀孔子,奎星阁
《装饰之道》是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 中的一本,图文讲述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共分四个部分:建筑装饰的起源与发展,建筑装饰的表现手法,建筑装饰的民族传统,建筑装饰的地域特征与时代特征。全书文字既有概括梳理,又有细节分析,生动耐读。并配有500余幅图片,图文并茂。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一种技术,还是一门艺术,甚至是各种文化形态的综合产物。本书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建筑密切相关的八个方面,用生动通俗的语言解说中国古代建筑与政治、哲学、宗教、教育、文学艺术、生活方式、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建筑中的各种文化现象,从而进一步揭示建筑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 本书内容超出建筑学的界限,旨在向大众介绍传统建筑的宝贵价值,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本书适用于普通读者及建筑学方向的学生。
《园冶》在中国古代造园史上有着极为崇高的地位,全书共分三卷,*卷分相地、立基、室宇、装折四篇;第二卷全志栏杆;第三卷分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六篇。其中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四篇,为我国造园艺术之精华,并附图235幅。本书由我国造园学的创始人陈植先生为《园冶》一书所做的注释。陈植早在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着手注释工作,还与许多知名学者,如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刘敦祯、建筑科学院的刘致平、同济大学建筑系陈从周及杨超伯等人,相互切磋,分别增补、订正,力求作到真实反映该书的特色。本书对于今天的园林设计人员和园林专业师生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从古代天文学、文化地理与山川模式、礼文化与制度、器物与空间考古、传统绘画、堪舆理论等多角度,综合系统地探讨了中国古代空间文化的主要源流、概念、内涵、现象、特征与规律,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剥茧抽丝,尤其是关于中国古代如何测定超大距离方位,进行了充分论证,得出了全新的结论和研究思路。
《北京颐和园》全书在大历史兴衰的语境之下,阐释了北京颐和园的前世今生,有着厚重的人文浓度,又不失恣意挥洒的表达。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前身清漪园的建造过程与历史背景、整体山水构架、建筑布局与庭园的风光,以及造园的意境手法。其中乾隆年间的盛世风华,洋溢在字里行间,甚至于乾隆对于西湖胜景的偏爱,对海外仙山的向往,以及对造园的出尔反尔,都被亦庄亦谐地笔调,细致地摹写下来,兴致盎然。然而笔锋陡转,历史兴衰,清漪园的奢华胜景,顷刻间在兵焚战火中化为齑粉,令人心生民族的慨叹。 下篇包括颐和园重建过程与历史背景,以及颐和园的帝后生活空间,及至现今的名胜景区。自从家国危难之际,慈禧挪用海军军费重建了颐和园以后,颐和园便背负了过于沉重的意义,湖光山色、亭台楼阁,再不复单纯的自然与艺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 部分:整理城市更新的概念、起源、发展历程与国际典型案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从历史与实践中发现可能遇到的问题,规避发展中曾犯过的错误,学的验。 第二部分:梳理了我国的城市更新政策。除了技术研究,也亟须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撑,很多城市陆续出台了城市更新条例、设计导则等,明确了城市更新的发展计划与关键规划管理问题的处理导向,除了设计引导,、广州等城市还出台了城市更新土地政策、设计审查流程等创新内容。 第三部分:提出了涵盖产业、居住、交通设施、公共空间、市政设施等五大类的城市更新工程分类体系,并针对不同种类工行了问题梳理、特结,提出解决方案。 第四部分结城市更新建设理念,既体现了城市更新的建设特点,也反映了我国城市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 第五部分:案例部分展示的29个城市
《工程管理知识体系指南》包含有十一个领域,涉及的专业和知识面很宽,因此邀请了各个领域相应的专家共同翻译。翻译初稿完成之后,部分译者进行了交互校阅,又请何克坚教授对全部文稿进行了仔细审校,戴飞博士对部分插图进行了校译,*后由何继善统稿。
王贵祥著的《古都洛 阳》以古代洛阳城为中心 ,从城市 初的选址、周 代洛阳、汉代洛阳、魏晋 洛阳、北魏洛阳、隋代洛 阳、唐代洛阳等顺序展开 ,对洛阳城的城市历史、 建城过程、重要历史典故 ,及几个重要阶段城市规 划平面与空间特征,城市 中的重要历史建筑物,如 汉魏宫殿、隋唐宫殿等进 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与分 析,对不同类型的建筑, 洛阳历 的宫殿、皇家 苑囿、宗教建筑都进行了 分别的叙述。同时对金代 以后洛阳的衰落,经明清 洛阳成的情况,以及现在 洛阳城古代建筑遗存的情 况进行了较为全面、充分 与完整的描述、分析
目前,我国从事境外工程的企业上万家,从业人员数百万,且随着我国 一带一路 倡议和 走出去 战略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内工程企业或从业人员走出国内,参与到各种类型的国际工程项目之中去,但由于我国企业和从业人员缺乏国际工程领域的法律与合约专业知识,遭受损失的案例时有发生,因此,我国国际工程市场急需一本务实且体现国际工程游戏规则的法律与合约方面的书籍。《国际工程法律与合约》一书全面阐释了国际工程领域的核心法律与合约事宜,是本书作者集十五年在国际工程行业一线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总结和归纳,该书是目前我国国际工程领域针对法律合约的*本专业著作。该书将弥补我国国际工程领域在法律与合约方面缺乏专业著作的空白。
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