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十五”规划教材。本教材对1982年版《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一书进行了全面地修订和重新编写,大大地补充和增加了新的内容,并尽可能地反映了国外自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至今两百余年来的建筑文化发展概况,以适应新暑期的教学需要。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欧洲与美国的建筑;二、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求;三、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派及其代表人物;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五、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想—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六、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等。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适合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使用,也可供土建及相关专业人员学习与工作参考。
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s 0f Human Settlements)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像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等那样,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学科的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人居环境科学丛书》是吴良镛院士基于多年来的理论思考和建设实践著述而成。内容包括上下两篇。上篇 人居环境科学释义 阐述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来由、人居环境的构成、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观念、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以及在保护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方面的研究实例。下篇 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介绍 ,是吴良镛院士指导研究生对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思想
本书主要介绍了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欧洲 古典时代 的建筑,欧洲中世纪建筑,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君权时期的建筑,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筑,美洲印第安人建筑等。 本书对第三版进行了修订,文字更准确、更精炼,并更换和增加了一些效果更好的插图。 本书可供高等学校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其他相关院校使用。
结构工程师罗玛 阿格拉瓦尔从专业角度,带领我们解析建筑的成形过程。她从基础的结构和材料入手,为我们介绍了如何在水下开凿隧道,如何在宽和深的河流之上架起桥梁,某些地区又如何驯服大自然中宝贵又难以捉摸的水资源。她生动地讲述了历史中充满野心和想象力的有识之士,介绍了万神殿的混凝土穹顶是如何完成的,摩天大楼如何一步步拔地而起,人类如何以更高的高度突入天际线。罗玛不逃避失败的案例,审视了多个建筑事故悲剧,反复强调工程师从灾难中学习的重要性。她与我们分享了见证自己个有形贡献的喜悦,也不断地向我们传递工程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朴素导向。书中还收录了罗玛的手绘说明图。
作为明长城世界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和一种地域性的历史文化遗产,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保护与利用的系统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创新特征的工作领域。截至目前为止,剔除一些零散的学术成果,学术界还没有推出一部系统完整的关于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保护与利用的研究成果,本书针对明长城沿线大量存在的分散分布的军事堡寨,借鉴和发展了 遗产廊道 的理念,提出了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区域保护和利用模式,同时借鉴 文化景观 的理念,提出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保护与利用的三种典型模式,这些模式的提出在此研究领域具有较大的创新意义。
《中外建筑简史/中国高等院校 十二五 建筑专业基础理论规划教材》是一本有关中外建筑的建筑史类教材。具体说来,本书有如下几个特点:*,本书中穿插了很多历史上著名建筑作品的个案分析,为其他建筑史著作和教材所没有,是本书的一大特色。第二,本书主线清晰,章节设置合理,更能满足教学需求。第三,本书语言生动,内容简洁明了,易读性强,除了作为建筑史教材,还可作为有关建筑史的一般读物,相较于其他专业性较强的建筑史教材,目标读者的范围更加广泛。第四,本书的作者陈捷、张昕原为同济大学建筑系博士,二人基本功扎实,逻辑思维强,多年致力于建筑史的研究。两位作者在完成本书的过程中还受到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会分理事、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北京工业大学建规学院博士生导师杨昌鸣教授,同济大学建规学院博士生导
我国的文物建筑主要以砖木结构为主,耐火等级低,火灾荷载大,一旦引发火灾,燃烧蔓延迅速,消防扑救困难,因此防火安全工作一直是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本书主要介绍了文物建筑防火的相关做法,内容共6章,包括:文物建筑防火现状;文物建筑火灾荷载特性;文物建筑火灾蔓延规律;文物建筑电气防火;文物建筑火灾报警;文物建筑灭火设施。内容既涵盖了文物建筑火灾荷载的调查和对文物建筑火灾蔓延规律的认识,又囊括了文物建筑电气火灾预防、文物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工程设计,文物建筑灭火设施设置等。本书适合于从事文物建筑防火保护和研究的人员使用,同时也可供其他防火相关专业人员学习使用。
《普通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系列规划教材 中外城市史》一书将中国与西方城市发展过程并行讲授,按照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划分章节,主要内容为:早期城市,自史前时期至公元前3世纪东西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帝国城市,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0世纪汉帝国、罗马帝国、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城市的发展、繁荣与衰落;商业城市,10 15世纪中国宋元时期和西方中世纪商业城市的兴起和繁荣;古典主义城市,13 18世纪中国明清城市和文艺复兴影响下形成的西方巴洛克-古典主义城市;近代城市,西方工业城市的兴起、明清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和近代化;现代主义城市,西方对现代城市问题的探索。 本书可作为城乡规划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也可作为建筑学、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教材,同时也可供广大从事城乡规划、城市史研究等的相关工作
跟保护行为本身一样,这本书着眼于真实的场所 ,通过它们来建构起那些曾经被用于指导历史保护的 观点和价值标准的广泛背景框架。 《建筑、景观与记忆——历史保护案例研究》以 历史视角和批判态度探究了美国的历史保护运动。分 析了十处与众不同的地点,得出的这些对历史保护发 展沿革具有挑战性的分析结果,将会转变当前对于这 项运动的理解,审视为什么将历史、遗产和场所三者 密切联系起来的假设。它广泛涵盖了从关于1824~ 1825年间美国拉斐德侯爵凯旋征程纪念场地的讨论到 关于环境保护署超级基金有毒废弃场地历史的解读中 关于文化和政治影响力的推测。 批判性地思考保护行为时也同样需要批判性地思 考其对立面:破坏行为。本书同等看待从暗色岩采石 工的破坏性行为中拯救出来的哈得孙河岩壁的运动, 和那些为了保护所谓阻
本书收绿《雷氏族谱》十卷,完整地记载了雷氏家族从代雷发逵、第二代雷金玉、第三代雷聱潋、第四代雷家璋舆雷家重及雷家瑞三兄弟、第五代雷景修、第六代雷思起、七代雷廷昌等七代人作为檬式房掌班在清朝200年嗣的家族燮遥及所作所为,当屠弥足珍贵的文献。 本害可供建筑历史研究人具、相关专业师生及其他有典趣的读者收藏阅读。
杨豪中、李媛、杨思然编著的这本《保护文化传 承的新农村建设》分为理论篇与模式篇两大部分。理 论篇除了阐述研究源起,研究主题、对象与价值,国 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目标、框架,研究方 法与评述之外,重点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新农村建设与 文化传承的理论关系。五个方面分别为:中国文化的 农耕文明属性特征,中国乡村与中国文化的依存关系 ,城市建设中“千城一面”的国际、国内经验,当代 背景下农村建设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乡 村非物质文化遗存、传统村落建筑环境三者相互支持 模式的理论观点、原则与方法。 模式篇主要从三个方面层层递进论证和阐释新农 村建设、乡村非物质文化遗存、传统村落建筑环境三 者共生的建设模式。三个方面分别为:新农村建设、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存、传统村落建筑环境的基础性研
本书是在长期研究《中国现代建筑史》的基础上,为迎接建国60周年而撰写的。以1949年以前建筑发展的概述为背景,把共和国成立的60年分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前30年,中国建筑师在与外界基本隔绝的状态下,按计划经济的轨道运行,取得了巨大的建筑成就和进步,也留下了经验教训;后30年,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并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建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建筑师力求创新并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出现一些有待解决的新课题。全书分五个阶段描绘了这60年的主要建筑现象、建筑事件、建筑作品、建筑理论以及个别人物,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是60年来我国建筑历史的客观、完整总结,具有很好的史料和学术价值,是一部兼具学术和资料性的关于中国现代建筑的重要著作,为建筑进入新的年代提供了生动的参照。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防灾研究中心编著的《保护性历史建筑抗震鉴定加固案例——钢筋混凝土结构册》作为系列丛书的一册,汇集了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地保护性历史建筑抗震鉴定加固案例23项,其中历史纪念建筑案例4项,文化教育建筑案例7项,办公服务建筑案例8项,工商金融建筑案例4项。这些优秀的工程案例经抗震加固后既体现出它们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又容纳了不同时期留下的文化痕迹,并在不改变外观历史特征的前提下,调整和完善了内部布局及设施,提升了其使用功能和防灾减灾能力,达到了使历史建筑在抗震加固后“修旧如旧”、“延年益寿”的目的。本书可供从事建筑抗震加固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和有关管理人员参考。
北宋的首都是开封,在当时,开封也被称为:东京。在中国封建王朝的时代,一个朝代首都的规划、布局是很有讲究的。由我们今人研究古人对于城市的规划和布局,给我们现代城市的规划和布局会带来启发。所以本书,作者通过9章内容,研究了东京 开封的城市街道、水系、内外城、皇宫等的规划,相信本书的内容会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本书作者教授建筑设计课程,他总是关心建筑的根源和空间的意义。本书是他在历经多年研究成果及心得的基础上总结撰写而成。本书分为两部分。部分讨论的是地中海盆地的古典史诗,第二部分则集中讨论了重要的北欧和中欧史诗。本书所关注的焦点和目标是建筑,而不是文学。在内容上,既按时间排序也按地理划分进行编排。本书作者在书中对“史诗空间”等相关主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与探讨,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新的诠释与定位。本书内容丰富,富有深度,学术价值高,脉络清晰,系统性强,论述严谨而中肯,分析和评论深刻而客观,具有学术研究的严肃性,为我国建筑师及建筑系师生提供了许多启发和教益。本书适用于建筑师、历史学家,相关专业在校师生。
石库门是近代上海的老房子,绞圈房是上海真正的本地老房子。可惜由于种种原因,上海绞圈房一直默默无闻,以致到了濒危阶段。本书探讨了上海绞圈房的来历,阐述了绞圈房的建筑和审美特征,分析了绞圈房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介绍了绞圈房的历史分布和亟待保护的现状。这是 本全面系统介绍上海绞圈房的书籍,由从小出生于绞圈房的作家和 建筑师执笔撰写,前有两位建筑界专家写的序文,后附有10多位上海绞圈房主人和家属的亲历文章,使本书 具真实性、知识性和 性。 全书近10万字,100多张图片。
本书讲述了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和利用的现状,边缘地带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和利用的理论形态保护金额利用机制,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和利用的保障体系,历史文化建筑空间形态保护和利用,撑死边缘地带历史文化建筑的评价体系等内容。
《从水晶宫到达尔文中心--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建筑进化史》系统记录了该博物馆的建筑发展,更强调了各种建筑物在博物馆发现与理解自然世界的研究过程中所发挥的轴心作用。王琦精心讲述了自然历史博物馆160多年来的建筑建造与发展史,而这段历史恰恰与那馆藏的7000余万件标本一样趣味十足,引人入胜。从阿尔弗雷德·沃特豪斯于19世纪60年代设计的那栋标志性建筑,到在2009年向公众开放的达尔文中心二期,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进化始终引导着自然历史类展览设计的*思潮。基于系统严谨的研究,王琦博士的著作的确展示了一段信息丰富且至关重要的历史,这对于博物馆建筑研究与知识积累均意味深长。
本书共分为7个章节,其中第1章为绪论部分,提出本书的研究背景与目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等。第2章厘清目前商业街区建筑色彩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发展趋势。第3章对代表性商业街区建筑色彩现状进行调研得出相关数据。第4章对中韩两国商业街区建筑色差进行分析。第5章为中韩商业街区建筑色彩效果评价。第6章提出适合中韩两国商业街区的配色原则与配色方案。第7章对本书进行归纳总结,探讨下一阶段研究发展方向与研究目标。 本书适合具有建筑设计和中西方建筑理论知识,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方向及对相关领域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之用,也可供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方面的研究人员阅读。
《世界建筑旅行地图:法国》 刘 伦 编著 由于法国优秀建筑作品众多,本书建筑作品选取尽量借鉴权威标准。历史建筑以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法国列级保护历史建筑名录等为依据,近现代建筑以普利茨克奖、密斯 凡德罗奖、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奖等重要国际建筑奖项及本土重要奖项为依据,并兼顾地理位置的相对集中性与可达性。*终选取180余位建筑师的362件作品,其中包括世界文化遗产41件、普利茨克奖得主作品50件;168件位于巴黎及周边、另有60余件集中于马赛等10座法国主要城市。
作为《现代建筑的演变》册的续篇,由彼得·布伦德尔·琼斯(Peter Blundell Jones)和埃蒙·卡尼夫(Eamonn Canniffe)编著的第二册对近现代建筑历史任何感兴趣的读者而言都将是颇具价值的。 本书又一次重新解读了这段时期著名的一些建筑。若干不太知名的建筑师的作品也被列入其中,他们的作用和影响往往为通常的近现代建筑史所忽略。案例研究式的写作结构使每一个实例都成为探索不同理论方法的出发点。 结合精美的照片、平面图和建筑师草图,本书对战后时期以及第二代现代建筑师——这些在当今建筑学领域仍在引发争论的主题——进行了清晰易懂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