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十五”规划教材。本教材对1982年版《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一书进行了全面地修订和重新编写,大大地补充和增加了新的内容,并尽可能地反映了国外自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至今两百余年来的建筑文化发展概况,以适应新暑期的教学需要。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欧洲与美国的建筑;二、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求;三、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派及其代表人物;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五、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想—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六、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等。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适合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使用,也可供土建及相关专业人员学习与工作参考。
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s 0f Human Settlements)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像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等那样,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学科的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人居环境科学丛书》是吴良镛院士基于多年来的理论思考和建设实践著述而成。内容包括上下两篇。上篇 人居环境科学释义 阐述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来由、人居环境的构成、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观念、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以及在保护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方面的研究实例。下篇 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介绍 ,是吴良镛院士指导研究生对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思想
结构工程师罗玛 阿格拉瓦尔从专业角度,带领我们解析建筑的成形过程。她从基础的结构和材料入手,为我们介绍了如何在水下开凿隧道,如何在宽和深的河流之上架起桥梁,某些地区又如何驯服大自然中宝贵又难以捉摸的水资源。她生动地讲述了历史中充满野心和想象力的有识之士,介绍了万神殿的混凝土穹顶是如何完成的,摩天大楼如何一步步拔地而起,人类如何以更高的高度突入天际线。罗玛不逃避失败的案例,审视了多个建筑事故悲剧,反复强调工程师从灾难中学习的重要性。她与我们分享了见证自己个有形贡献的喜悦,也不断地向我们传递工程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朴素导向。书中还收录了罗玛的手绘说明图。
作为明长城世界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和一种地域性的历史文化遗产,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保护与利用的系统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创新特征的工作领域。截至目前为止,剔除一些零散的学术成果,学术界还没有推出一部系统完整的关于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保护与利用的研究成果,本书针对明长城沿线大量存在的分散分布的军事堡寨,借鉴和发展了 遗产廊道 的理念,提出了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区域保护和利用模式,同时借鉴 文化景观 的理念,提出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保护与利用的三种典型模式,这些模式的提出在此研究领域具有较大的创新意义。
本书主要介绍了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欧洲 古典时代 的建筑,欧洲中世纪建筑,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君权时期的建筑,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筑,美洲印第安人建筑等。 本书对第三版进行了修订,文字更准确、更精炼,并更换和增加了一些效果更好的插图。 本书可供高等学校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其他相关院校使用。
《中外建筑简史/中国高等院校 十二五 建筑专业基础理论规划教材》是一本有关中外建筑的建筑史类教材。具体说来,本书有如下几个特点:*,本书中穿插了很多历史上著名建筑作品的个案分析,为其他建筑史著作和教材所没有,是本书的一大特色。第二,本书主线清晰,章节设置合理,更能满足教学需求。第三,本书语言生动,内容简洁明了,易读性强,除了作为建筑史教材,还可作为有关建筑史的一般读物,相较于其他专业性较强的建筑史教材,目标读者的范围更加广泛。第四,本书的作者陈捷、张昕原为同济大学建筑系博士,二人基本功扎实,逻辑思维强,多年致力于建筑史的研究。两位作者在完成本书的过程中还受到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会分理事、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北京工业大学建规学院博士生导师杨昌鸣教授,同济大学建规学院博士生导
我国的文物建筑主要以砖木结构为主,耐火等级低,火灾荷载大,一旦引发火灾,燃烧蔓延迅速,消防扑救困难,因此防火安全工作一直是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本书主要介绍了文物建筑防火的相关做法,内容共6章,包括:文物建筑防火现状;文物建筑火灾荷载特性;文物建筑火灾蔓延规律;文物建筑电气防火;文物建筑火灾报警;文物建筑灭火设施。内容既涵盖了文物建筑火灾荷载的调查和对文物建筑火灾蔓延规律的认识,又囊括了文物建筑电气火灾预防、文物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工程设计,文物建筑灭火设施设置等。本书适合于从事文物建筑防火保护和研究的人员使用,同时也可供其他防火相关专业人员学习使用。
《普通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系列规划教材 中外城市史》一书将中国与西方城市发展过程并行讲授,按照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划分章节,主要内容为:早期城市,自史前时期至公元前3世纪东西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帝国城市,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0世纪汉帝国、罗马帝国、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城市的发展、繁荣与衰落;商业城市,10 15世纪中国宋元时期和西方中世纪商业城市的兴起和繁荣;古典主义城市,13 18世纪中国明清城市和文艺复兴影响下形成的西方巴洛克-古典主义城市;近代城市,西方工业城市的兴起、明清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和近代化;现代主义城市,西方对现代城市问题的探索。 本书可作为城乡规划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也可作为建筑学、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教材,同时也可供广大从事城乡规划、城市史研究等的相关工作
作为《现代建筑的演变》册的续篇,由彼得·布伦德尔·琼斯(Peter Blundell Jones)和埃蒙·卡尼夫(Eamonn Canniffe)编著的第二册对近现代建筑历史任何感兴趣的读者而言都将是颇具价值的。 本书又一次重新解读了这段时期著名的一些建筑。若干不太知名的建筑师的作品也被列入其中,他们的作用和影响往往为通常的近现代建筑史所忽略。案例研究式的写作结构使每一个实例都成为探索不同理论方法的出发点。 结合精美的照片、平面图和建筑师草图,本书对战后时期以及第二代现代建筑师——这些在当今建筑学领域仍在引发争论的主题——进行了清晰易懂的论述。
石库门是近代上海的老房子,绞圈房是上海真正的本地老房子。可惜由于种种原因,上海绞圈房一直默默无闻,以致到了濒危阶段。本书探讨了上海绞圈房的来历,阐述了绞圈房的建筑和审美特征,分析了绞圈房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介绍了绞圈房的历史分布和亟待保护的现状。这是 本全面系统介绍上海绞圈房的书籍,由从小出生于绞圈房的作家和 建筑师执笔撰写,前有两位建筑界专家写的序文,后附有10多位上海绞圈房主人和家属的亲历文章,使本书 具真实性、知识性和 性。 全书近10万字,100多张图片。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与文化创意理论丛书”辑出版两种:《哥特式图像:13世纪的法兰西宗教艺术》和《图像学:12世纪到18世纪的宗教艺术》。这都是西方图像学的经典著作,通过它们,我们认识到图像学方法所涉及的广阔知识领域,例如13世纪博韦的樊尚[Vincentof Beauvais]的《大镜》[SpeculumMajus],沃拉吉纳的雅各[Jacobus deVoragine]1275年出版的《金传奇》[The GoldenLegend],以及当时的世俗史。这样,不论是绘画还是雕塑都给置入一种特殊的气氛中进行讨论。图像学方法的魅力不仅仅显示在绘画和雕塑这些叙事性的艺术手段上,而且也反映在建筑这样的几何形体上。本辑编入的《建筑与象征》是一部经典的建筑图像学论著集,是建筑史和图像学的杰作和书。《图像与题铭》则讨论了我们惯见熟闻的视觉材料,让我们用新的眼光去看待单调的俄罗斯圣像和拜占庭
《穿越百年的诉说(大画幅镜头中的中国近代建筑)》所表现的近代建筑指的是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30年代以公共建筑为主的城市建筑。作者对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中留存至今(包括翻修改建)的部分典型近代建筑进行拍摄,并考察它们建造时和落成后至今百年间经历的历史事件,完成一本带文字说明的摄影图集。 本书由百年建筑传统摄影工作室完成,一律使用4×5相机,黑白胶片,以典型的近代建筑为拍摄对象,力图使用百年前传人我国的传统相机,通过这种平凡质朴的视点,反映同样具有百年历史的近代建筑。为了帮助观众读懂这些建筑的语言,在图像旁作了简要的说明。 百年建筑传统摄影工作室的《穿越百年的诉说(大画幅镜头中的中国近代建筑)》可供对中国近代建筑史、大画幅摄影感兴趣的大众参考。
本书作者教授建筑设计课程,他总是关心建筑的根源和空间的意义。本书是他在历经多年研究成果及心得的基础上总结撰写而成。本书分为两部分。部分讨论的是地中海盆地的古典史诗,第二部分则集中讨论了重要的北欧和中欧史诗。本书所关注的焦点和目标是建筑,而不是文学。在内容上,既按时间排序也按地理划分进行编排。本书作者在书中对“史诗空间”等相关主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与探讨,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新的诠释与定位。本书内容丰富,富有深度,学术价值高,脉络清晰,系统性强,论述严谨而中肯,分析和评论深刻而客观,具有学术研究的严肃性,为我国建筑师及建筑系师生提供了许多启发和教益。本书适用于建筑师、历史学家,相关专业在校师生。
跟保护行为本身一样,这本书着眼于真实的场所 ,通过它们来建构起那些曾经被用于指导历史保护的 观点和价值标准的广泛背景框架。 《建筑、景观与记忆——历史保护案例研究》以 历史视角和批判态度探究了美国的历史保护运动。分 析了十处与众不同的地点,得出的这些对历史保护发 展沿革具有挑战性的分析结果,将会转变当前对于这 项运动的理解,审视为什么将历史、遗产和场所三者 密切联系起来的假设。它广泛涵盖了从关于1824~ 1825年间美国拉斐德侯爵凯旋征程纪念场地的讨论到 关于环境保护署超级基金有毒废弃场地历史的解读中 关于文化和政治影响力的推测。 批判性地思考保护行为时也同样需要批判性地思 考其对立面:破坏行为。本书同等看待从暗色岩采石 工的破坏性行为中拯救出来的哈得孙河岩壁的运动, 和那些为了保护所谓阻
本书收绿《雷氏族谱》十卷,完整地记载了雷氏家族从代雷发逵、第二代雷金玉、第三代雷聱潋、第四代雷家璋舆雷家重及雷家瑞三兄弟、第五代雷景修、第六代雷思起、七代雷廷昌等七代人作为檬式房掌班在清朝200年嗣的家族燮遥及所作所为,当屠弥足珍贵的文献。 本害可供建筑历史研究人具、相关专业师生及其他有典趣的读者收藏阅读。
杨豪中、李媛、杨思然编著的这本《保护文化传 承的新农村建设》分为理论篇与模式篇两大部分。理 论篇除了阐述研究源起,研究主题、对象与价值,国 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目标、框架,研究方 法与评述之外,重点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新农村建设与 文化传承的理论关系。五个方面分别为:中国文化的 农耕文明属性特征,中国乡村与中国文化的依存关系 ,城市建设中“千城一面”的国际、国内经验,当代 背景下农村建设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乡 村非物质文化遗存、传统村落建筑环境三者相互支持 模式的理论观点、原则与方法。 模式篇主要从三个方面层层递进论证和阐释新农 村建设、乡村非物质文化遗存、传统村落建筑环境三 者共生的建设模式。三个方面分别为:新农村建设、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存、传统村落建筑环境的基础性研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第6辑)》收录论文20篇,涉及佛教建筑研究、古代建筑制度、古代建筑案例研究、营邑立城与制里割宅、建筑文化以及乡土建筑诸方向。本期论文《东晋及南朝时期南方佛寺建筑概说》基于文献,爬梳出了较为可信的南方地区佛寺447座之多;《保国寺大殿复原研究(二)——关于大殿平面、空间形式及厦两头做法的探讨》是保国寺大殿复原研究的第二篇论文,主要探讨宋构大殿原初的平面、空间形式以及厦两头做法;《城阙缮完,闻阎蕃盛——清代淮安府城及其主要建筑空间探析》在历史文献考证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清代淮安府城及其集市、水系、公署、风景园林、坛庙寺观进行分析,并试图总结其主要的城市特色;《明代不同等级儒学孔庙建筑制度探》从建筑史学的角度,对明代建城运动中,各地方建设中曾占有重要地位的儒学与孔
本书共分六章。*章绪论,主要对城市营建史语境中明清商丘城的学术背景及历史背景作了全面的交待,是对整个研究的宏观规划的阐释。第二章考察了明清商丘城之前的城市变迁历程,立足在文化历史名城背景下,分析其 城摞城 、 水上城 、 八卦城 的城市格局的历史形成,对体现该地区的城市营建历史沿革进行系统的梳理,以展示其城市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特点与规律。第三、四章将商丘置于中原腹地、黄河下游冲积平原*著名的黄泛区的区域背景之下,论证其对兵患、水患的防御方式与思路在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的科学价值。第五章通过对 八卦城 文化内涵特色的分析,揭示了城市规划的营建特色。第六章则是立足城市营建角度,来重新思考明清商丘城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问题。
维多利亚时代也许是英国历史上建筑多样化且富特色的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技术的巨大变革。这一时代恰逢希腊复兴、文艺复兴、埃及和哥特式风格的盛行,铁、玻璃以及混凝土等逐渐用于建筑材料,同时,为了适应火车站、摩天大楼和市郊住宅。这一切改变了城镇的面貌。 本书穿插大量建筑图片,配以详尽的文字介绍,带你一睹维多利亚和爱德华时期的经典建筑。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理论著作,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并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遗产。中国古建筑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书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文字简要,叙事详明,资料图片丰富,附图质量较好,有不少资料是过去未曾发表的,在目前同类书和资料中是较好的一部,对建筑历史研究工作和建筑教学工作都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