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在多年从事古建筑研究、设计、施工的技术积累和总结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的表达方法总结我国古代传统木作营造技术的一部专著。主要内容包括:传统木构建筑的种类、构造、权衡尺度、设计方法、传统工艺技术和营造施工技术、明清木构建筑的主要区别、仿木构建筑的设计与施工等等。在内容的编排上,本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首先介绍古建筑的名称、部位、通则,进而介绍各种木构建筑的构造方式、构架功能,直至制作安装的具体技术问题,各部分内容都附有详细的插图和权衡尺寸表,用起来十分方便。本书对古建筑文物保护、修缮、仿古建筑设计有直接指导作用,对建筑史、建筑技术史的研究,古建筑教学、技术人才培训亦有直接指导和重要参考作用。
《规矩方圆 天地之和》对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群与单体建筑构图比例的研究方法正是延续先辈指点的途径,在多位专家研究的基础上,进而通过对6座都城,118处建筑群和276座单体建筑(共计400个实例)的大量实测图进行几何作图、数据分析,找出一系列构图比例,以探索古代规划设计的原则、方法、规律。
25805山西古建筑(上) 《山西古建筑》为《中国古建筑丛书》的分卷, 系统论述我国 山西 地区古代建筑发展、各类型建筑的分布及特点。分为上、下两卷, 按古建筑类型分类编写,每一种类型选择山西当地*代表性的建筑,按其历史年代、构造类型、细部装饰等方面全面阐述,不仅展现我国古建筑的建造知识,还对其历史文化、人文特点等作综合介绍,使其全面反映山西古建筑的卓越成就。 本书 涉及山西全省境 119个县、市、区现存的古建筑,插图计1904张。上册包括 绪论 、 城乡聚落 、 民居建筑 、 书院建筑 、 衙署建筑 、 宫观建筑 、 寺庙建筑 、 山西古建筑地点及年代索引 等内容。 本书既适合于建筑史学研究、建筑设计专业人员参考阅读,也适合于各大图书馆馆藏,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本书主体为第一到第七章,为总分结构。第一、二章又构成了一个总分结构的整体。第一章讨论了从仿木行为、仿木对象到仿木现象这个过程,介绍了 仿木现象 这个对象产生和变化的营造传统、伦理观、生死观、对死后世界的看法、仿木对象、技术储备、制度因素等。第二章综述是对绪论的深化,有关于 仿木现象 的思考,何为 仿木 ,为何 仿木 ,如何 仿木 , 仿木现象 的所指,仿木砖墓的技术储备,仿木砖墓的地域差异,仿木砖墓的后续发展等内容。这两章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视野、抱负与学力,完全超越了单个学科的局限。从本文第一部分和本书中列举的考古学、建筑史和美术史的研究领域就足以让人惊叹了。第三到第七章分别对宋金仿木砖墓的内容组织、空间营构、设计思路、加工方法、比例控制与构图规律进行论述,算是对第一、二章中理念的实践。这几
明代官式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有特殊贡献,它上承宋式,下启清式,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从大量保存的实物来看,其技艺精湛、手法成熟、审美高超,独步一代,然而明代官式建筑未有总结,十分遗憾。本书将展现明代官式建筑诸作法的系统研究成果,特别是诸作范式图版的清晰而直观的表达,将提供给读者耳目一新的认识和理解,不仅对于中国建筑发展史作了重要补阙工作,也是进一步研究明清官式建筑的重要新起点。 本书包括对明代官式建筑木作(大、小木作)、明代官式建筑砖石作(石作、砖作)、明代官式建筑髹饰作(彩画作、琉璃作)的系统研究,体例完整,逻辑严密,图文并茂,学术性和实用性兼顾,将是从事建筑科学研究、建筑专业学习、古代建筑实践等专业人员的基础教材和专业参照,也将是一部权威性的关于明代建筑研究的专著。
福建在中国版图上所占的面积不大,可以说是中国面积比较小的省份之一,但是福建在中国建筑史学上的地位并不低。福建古建筑像一颗颗五彩缤纷的宝石,在古老的八闽大地上熠熠生辉。它们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悠久的技艺传承、优美的建筑造型、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建筑史上当之无愧地占有一席之地,具有珍贵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全书共十章,*章是绪论,概述了福建的历史沿革与自然环境、闽文化源流与特征,以及福建各区建筑文化;第二至九章分别介绍了福建的城镇与村落、寺庙宫观、祠堂和文庙、民居、土楼、土堡、桥梁、塔幢和牌坊;*后,第十章阐述了安徽古建筑的建筑材料与装饰特色。
《山西古建筑》为《中国古建筑丛书》的分卷, 系统论述我国 山西 地区古代建筑发展、各类型建筑的分布及特点。分为上、下两卷, 按古建筑类型分类编写,每一种类型选择山西当地*代表性的建筑,按其历史年代、构造类型、细部装饰等方面全面阐述,不仅展现我国古建筑的建造知识,还对其历史文化、人文特点等作综合介绍,使其全面反映山西古建筑的卓越成就。 本书 涉及山西全省境 119个县、市、区现存的古建筑,插图计1904张。 下册 共分五章,系统介绍了山西现存的宗族祠堂与圣贤祠庙、自然神祠与民俗神庙、楼台亭塔及其他建筑的形制、结构、构造、构成要素、空间布局和组织方式,详尽介绍了山西不同地域古建筑的形态与风格,归纳总结了山西古建筑的技术和艺术成就 。 本书既适合于建筑史学研究、建筑设计专业人员参考阅读,也适合于各大图
浙江是一个地域面积小省,却是历史文化及古建筑大省。深厚的地域传统文化,孕育了浙江丰富多样的古代建筑,其类型涵盖了各个方面,包括城市、村镇、宗教建筑、祠堂庙宇、文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牌坊、桥梁、水工建筑、会馆、戏台等。 全书共十章,*章是绪论,概述了浙江的自然环境状况、历史与文化、建筑发展与特征;第二至九章分别介绍了城镇与村落,儒学与礼教建筑、寺观、庙宇,祠堂、住宅、园林, 古塔、经幢,藏书楼、书院, 古桥梁, 海防建筑,戏台、牌坊;*后,第十章阐述了浙江古建筑的营造与装饰特色。
西藏古建筑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西藏地区神秘和悠久的历史,演绎着佛教在西藏的传播和发展,凝聚着地区文化交流和藏汉友谊,成为西藏地区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骄傲和象征。 全书共 13章,*章是 总论 ,概述了西藏的自然环境、历史演变、建筑思想、建筑类型以及建筑特点;第二至十一章分别介绍了西藏的城乡聚落、宫殿建筑、寺院建筑、宗山建筑、庄园建筑、居民建筑、林卡建筑、碉楼建筑、桥梁建筑以及其他类型的建筑;*后,第十二章、十三章分别阐述了西藏古建筑的营造技术和装饰工艺。
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和建筑匠师建造了无数的建筑物,许多古代建筑遗存至今,具有优秀的技术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精)》是一部关于古代建筑工程技术历史发展的专门著作。书中对我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进程作了阐述,还对建筑工程做法、技术经验和成就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全书共分十五章,按历史发展顺序,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时期,主要内容包括土工建筑技术、木构建筑技术、砖石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生产技术;建筑装饰技术;建筑防护技术;少数民族建筑技术;城市建设工程;园林工程技术;建筑设计与施工;建筑技术著作和著名匠师的评价等方面。*后附有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精)》可供建筑
据近年之统计,中国台湾被指定为古迹的建筑物,已有820处,被登录为历史建筑者也达1204座,而聚落及遗址也有56个。《台湾古建筑》为《中国古建筑丛书》的分卷, 系统论述我国 台湾 地区古代建筑发展、各类型建筑的分布及特点。 按古建筑类型分类编写,每一种类型选择台湾当地*代表性的建筑,按其历史年代、构造类型、细部装饰等方面全面阐述,不仅展现我国古建筑的建造知识,还对其历史文化、人文特点等作综合介绍,使其全面反映台湾古建筑的卓越成就。具体包括绪论、 聚落与城市 、 宗教寺庙 、 民居 、 祠堂 、 书院 、 园林 、 牌坊与陵墓 、 建筑结构与营造技术 、 建筑装饰特色与类型 、台湾古建筑地点及年代索引等内容 。本书既适合于建筑史学研究、建筑设计专业人员参考阅读,也适合于各大图书馆馆藏,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
东北不同的政治和历史等社会因素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等自然因素,塑造出具有东北地域性特征的关东建筑体系。它沿袭着中原建筑体系的基本规律、秩序与做法,又在空间组织、建筑构架、营造技术、构造做法、装饰艺术等不同方面体现着地方性特点。至今仍完整保留下来的盛京皇宫、关外三陵,以及高句丽时代的古城遗址,更成为国内以至世界上极为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它们与祖国各地丰富多彩的地方建筑在中原文化的总干下形成不同的分支,共同铸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建筑文明。 《辽宁 吉林 黑龙江古建筑》一书分为上、下两册,共包括 118个古建筑项目,它们涵盖了东北古建筑的各种类型,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书中以文字、照片、测绘图三种不同的表述方式,诠释着体现于建筑之中的人类历史与文明。收录内容和表述形式力求同时具有专业
福建传统建筑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悠久的技艺传承、优美的建筑造型、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建筑史之无愧地占有一席之地。本书上篇为传统篇,按照闽南、莆仙、闽东、闽北、闽中、客家六个分区,进行福建传统建筑的空间系列解析,并分析、总结了福建传统建筑的特征与风格。下篇是近现代篇,总结福建当代建筑传承实践的基本手法,力求把共性的、取得共识的、经过时间检验的传承成果加以总结,以求引导更为深层的传承实践。
陕西 古称秦川,简称 陕 或 秦 ,又称 三秦 , 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陕西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兴衰更迭,留下了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陕西古建筑就是其中之一。陕西古建筑文化灿烂。先民们在漫长岁月中形成了成熟独特的建筑体系,在城市规划、建筑群体等宏观层面,园林、祠庙、民居等中观层面以及建筑空间布局、建筑艺术、建筑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等微观层面均体现出卓绝的智慧。 《陕西古建筑》为《中国古建筑丛书》的分卷, 系统论述我国 陕西 地区古代建筑发展、各类型建筑的分布及特点。具体包括绪论,城镇聚落,古村落与古民居,宗教建筑、祠庙建筑,书院、考院与会馆,陵墓建筑,古塔建筑等内容。 本书既适合于建筑史学研究、建筑设计专业人员参考阅读,也适合于各大图书馆馆藏,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