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发展进程为脉络,详述从原始建筑、夏商周建筑、秦汉建筑,直至明清建筑以及延续传统的近代乡土建筑的发展历程和活动特点。对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城市、建筑实例和技术、艺术成就,采取列词条的写作体例,分项逐条展开深入细致的阐述。全书精选墨线图500多幅,史料翔实,图文并茂。文字阐述简练精要,版面编排紧凑充实,学科信息浓缩密集,是建筑院校学生学习中国建筑史课程的对口参考用书,也是建筑学专业与城市规划、环境艺术等相关专业研究生应试和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参考书。本书也可以作为文化、艺术、旅游等部门的广大读者学习中国古代建筑遗产的知识读物。
随着我国园林建筑、仿古建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很多从业人员迫切需要了解古建筑基础知识。本书以宋《营造法式》、清《工程做法则例》、吴《营造法原》三本历史著作为基础,讲解古建筑中所涉及的常用名词,剖析古建筑构造的细节内容。体系清晰,层次分明,读者可以很方便地查找到自己需要了解的内容。全书共分八章:中国古建筑文化特征;中国古建筑台基与地面;中国古建筑木构架;中国古建筑屋面结构;中国古建筑砖墙砌体;中国古建筑斗栱;中国古建筑木装修;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本书可供古建筑设计、施工、预算和教学人员参考阅读,是一本随用随查的知识手册。
本书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宣传、介绍了佛塔的起源、传播、种类,我国早期佛塔塔刹的形制、不同材料制作的塔刹形制的演变、组成塔刹不同元素的演变、佛塔塔刹的民族特色及地方特色等,显示了佛教建筑艺术由外来逐步汉化的历程。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中国古代桥梁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个特色门类,其独特的技术和艺术特色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本书重点关注桥梁建筑的艺术特色,重点介绍了桥梁出入口、桥上建筑、桥栏、桥上雕塑、泥塑、彩绘等各种装饰内容,较为形象地显现了我国古代桥梁的装饰艺术特色。
名城八探共分八个部分。初探名城由来,探讨名城制度建立的背景和目的,以及与西方历史文化保护制度的区别。二探名城内涵,分析历史文化名城在物质和非物质等两种形态方面的内涵要素,及其与文物保护等方面的区别。三探名城标准,探讨名城保护的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标准,及其与文物保护和文化旅游的区别。四探名城分类,探讨名城保护中应当按照不同类型、内容、层次进行相关技术分类,才能便于对名城进行科学的保护。五探保护理念,针对当前名城保护基本理念的问题,在逻辑分析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本书的观点和新的保护理念。六探保护要点,探讨名城保护中各个层次、相关领域和专业技术方面应该关注和做到的关键环节。七探保护方式,探讨名城的不同类型、层次、内容对象的相应保护方式。八探保护路标,探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跟随着《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从网师园到天山蒙古包,从紫禁城到丽江民居,从布达拉宫到苗寨吊脚楼,跟随楼庆西教授来一次古建筑文化之旅。听楼教授细细讲述木结构房屋为何“墙倒屋不塌”、飞檐斗拱的力学原理、山石房屋的色彩搭配、风水学说的科学运用……
王贵祥主编的《明代城市与建筑--环列分布纲维布置与制度重建》以七个部分,从城市史与建筑史的角度,对明代城市和建筑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研究。明代是一个制度重建的时代,明代的城市、宫殿、王府、第宅、衙署、坛壝、祠庙等很多方面,与其前的唐宋辽金元时代有很大的不同。系统研究明代的城市和建筑,有助于理解清代的城市与建筑,对理解明代以前的城市、建筑的空间、尺度、分布格局等也会有一些帮助。《明代城市与建筑--环列分布纲维布置与制度重建》对建筑历史、城市历史的研究者、考古工作者及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和相关研究人员具有较好的参考阅读作用。
本套丛书主要对象为陕西省古建筑。丛书各册以市县域来划分,*册为泾阳、三原,之后陆续有西安、韩城、汉中等各册。每册基于各县市范围内现存的古建筑保存现状,其中主要包括陵墓、祠庙、道观、佛塔、民居等丰富的建筑类型。本套丛书是在全面田野调查、文献资料研究、测绘的基础上形成的。各册均由两部分组成,*部分为测绘图纸和现状照片,其中测绘图纸主要包括建筑组群总平面图,单体建筑平、立、剖面图,梁架仰视图以及斗拱、墙头、雕花等的大样图;第二部分为文字描述,简要、精炼地描述了测绘对象的现状及其建筑形制特征。*后附每册书的图纸目录,便于读者使用检索。本书对象为泾阳、三原县的古建筑,主要包括陵墓、祠庙、佛塔、民居等建筑类型。全书共由两部分组成,*部分为测绘图纸和现状照片,第二部分为文字描述。其中测绘图纸主
张壁古堡位于山西省介休市东南部龙凤镇的绵山北麓,是具有较高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中国北方坞堡聚落的典型代表。本书从张壁古堡的历史文化谈起,重点介绍了张壁古堡的空间格局,以及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的特点。书后附有碑文摘录和对村民的采访口述,进一步补充了相关资料。本书适合建筑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对于中国传统时期的营建活动来说,除了气候、地形地貌、资源、经济和技术等客观因素外,意识形态、社会文化、审美心理等社会思想观念层面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本书希望对影响中国传统营建活动的思想和观念做一概要梳理,尝试描述今天所见的中国传统时期建成环境的物质实体是在一种怎么样的思想观念与逻辑体系之上建立起来的。上篇 营建之道 侧重于传统时期意识形态、精神信仰、社会文化、审美心理等因素对营建活动的影响,下篇 营造之器 则侧重于这些思想观念是如何体现在中国传统建筑营造体系中各个环节的基本逻辑之中的。
徐伉著的《古典空间里的欲望困境》提出了“消耗型快感”与“生产型快感”的二元理论,并以中国古典空间(山水、园林、建筑)里的宴饮、游赏、情色、藏书为四大快感主题展开有关情境叙事,通过观察晚明空间中这些传统
对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梁思成先生来说,那些宫殿、城阙、石窟、宝塔就指代着、象征着他眼里和心里的中国。%26nbsp;本书以梁思成古建考察所拍摄的照片为经,以梁思成考察过程中所写的文字为纬,构建出了
Cui Huihua、Huang Haiyan撰文的《陈氏书院(英文版)》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广东省的陈氏书院创办历史、书院建筑、文物古迹,及其学术源流、人物风貌等,详细介绍了五座三进、九堂六院的主体建筑,及既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各个单体建筑与建筑群体,探讨了书院建设的文化内涵。向读者展示了这个 魅力的精神家园与文化圣殿。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 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小品建筑”指区别于大型建筑的小型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 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特殊的形态和丰富的内涵,在世界建筑 有突出的地位。 楼庆西所著的《中国小品建筑十讲(插图珍藏本)》以讲座的方式,介绍中国小品建筑的产生、作用及其在建筑和艺术上的特点,从门楼、影壁到碑碣、堆石…… 读者徜徉于独特而神秘的中国古代建筑之中。《中国小品建筑十讲(插图珍藏本)》近三百幅精致的照片和线描,使阅读直观而又赏心悦目,文字亦有小品的特点,晓畅,清雅,质朴,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