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在多年从事古建筑研究、设计、施工的技术积累和总结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的表达方法总结我国古代传统木作营造技术的一部专著。主要内容包括:传统木构建筑的种类、构造、权衡尺度、设计方法、传统工艺技术和营造施工技术、明清木构建筑的主要区别、仿木构建筑的设计与施工等等。在内容的编排上,本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首先介绍古建筑的名称、部位、通则,进而介绍各种木构建筑的构造方式、构架功能,直至制作安装的具体技术问题,各部分内容都附有详细的插图和权衡尺寸表,用起来十分方便。本书对古建筑文物保护、修缮、仿古建筑设计有直接指导作用,对建筑史、建筑技术史的研究,古建筑教学、技术人才培训亦有直接指导和重要参考作用。
《规矩方圆 天地之和》对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群与单体建筑构图比例的研究方法正是延续先辈指点的途径,在多位专家研究的基础上,进而通过对6座都城,118处建筑群和276座单体建筑(共计400个实例)的大量实测图进行几何作图、数据分析,找出一系列构图比例,以探索古代规划设计的原则、方法、规律。
25805山西古建筑(上) 《山西古建筑》为《中国古建筑丛书》的分卷, 系统论述我国 山西 地区古代建筑发展、各类型建筑的分布及特点。分为上、下两卷, 按古建筑类型分类编写,每一种类型选择山西当地*代表性的建筑,按其历史年代、构造类型、细部装饰等方面全面阐述,不仅展现我国古建筑的建造知识,还对其历史文化、人文特点等作综合介绍,使其全面反映山西古建筑的卓越成就。 本书 涉及山西全省境 119个县、市、区现存的古建筑,插图计1904张。上册包括 绪论 、 城乡聚落 、 民居建筑 、 书院建筑 、 衙署建筑 、 宫观建筑 、 寺庙建筑 、 山西古建筑地点及年代索引 等内容。 本书既适合于建筑史学研究、建筑设计专业人员参考阅读,也适合于各大图书馆馆藏,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福建在中国版图上所占的面积不大,可以说是中国面积比较小的省份之一,但是福建在中国建筑史学上的地位并不低。福建古建筑像一颗颗五彩缤纷的宝石,在古老的八闽大地上熠熠生辉。它们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悠久的技艺传承、优美的建筑造型、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建筑史上当之无愧地占有一席之地,具有珍贵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全书共十章,*章是绪论,概述了福建的历史沿革与自然环境、闽文化源流与特征,以及福建各区建筑文化;第二至九章分别介绍了福建的城镇与村落、寺庙宫观、祠堂和文庙、民居、土楼、土堡、桥梁、塔幢和牌坊;*后,第十章阐述了安徽古建筑的建筑材料与装饰特色。
《山西古建筑》为《中国古建筑丛书》的分卷, 系统论述我国 山西 地区古代建筑发展、各类型建筑的分布及特点。分为上、下两卷, 按古建筑类型分类编写,每一种类型选择山西当地*代表性的建筑,按其历史年代、构造类型、细部装饰等方面全面阐述,不仅展现我国古建筑的建造知识,还对其历史文化、人文特点等作综合介绍,使其全面反映山西古建筑的卓越成就。 本书 涉及山西全省境 119个县、市、区现存的古建筑,插图计1904张。 下册 共分五章,系统介绍了山西现存的宗族祠堂与圣贤祠庙、自然神祠与民俗神庙、楼台亭塔及其他建筑的形制、结构、构造、构成要素、空间布局和组织方式,详尽介绍了山西不同地域古建筑的形态与风格,归纳总结了山西古建筑的技术和艺术成就 。 本书既适合于建筑史学研究、建筑设计专业人员参考阅读,也适合于各大图
浙江是一个地域面积小省,却是历史文化及古建筑大省。深厚的地域传统文化,孕育了浙江丰富多样的古代建筑,其类型涵盖了各个方面,包括城市、村镇、宗教建筑、祠堂庙宇、文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牌坊、桥梁、水工建筑、会馆、戏台等。 全书共十章,*章是绪论,概述了浙江的自然环境状况、历史与文化、建筑发展与特征;第二至九章分别介绍了城镇与村落,儒学与礼教建筑、寺观、庙宇,祠堂、住宅、园林, 古塔、经幢,藏书楼、书院, 古桥梁, 海防建筑,戏台、牌坊;*后,第十章阐述了浙江古建筑的营造与装饰特色。
西藏古建筑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西藏地区神秘和悠久的历史,演绎着佛教在西藏的传播和发展,凝聚着地区文化交流和藏汉友谊,成为西藏地区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骄傲和象征。 全书共 13章,*章是 总论 ,概述了西藏的自然环境、历史演变、建筑思想、建筑类型以及建筑特点;第二至十一章分别介绍了西藏的城乡聚落、宫殿建筑、寺院建筑、宗山建筑、庄园建筑、居民建筑、林卡建筑、碉楼建筑、桥梁建筑以及其他类型的建筑;*后,第十二章、十三章分别阐述了西藏古建筑的营造技术和装饰工艺。
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和建筑匠师建造了无数的建筑物,许多古代建筑遗存至今,具有优秀的技术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精)》是一部关于古代建筑工程技术历史发展的专门著作。书中对我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进程作了阐述,还对建筑工程做法、技术经验和成就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全书共分十五章,按历史发展顺序,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时期,主要内容包括土工建筑技术、木构建筑技术、砖石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生产技术;建筑装饰技术;建筑防护技术;少数民族建筑技术;城市建设工程;园林工程技术;建筑设计与施工;建筑技术著作和著名匠师的评价等方面。*后附有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精)》可供建筑
福建传统建筑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悠久的技艺传承、优美的建筑造型、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建筑史之无愧地占有一席之地。本书上篇为传统篇,按照闽南、莆仙、闽东、闽北、闽中、客家六个分区,进行福建传统建筑的空间系列解析,并分析、总结了福建传统建筑的特征与风格。下篇是近现代篇,总结福建当代建筑传承实践的基本手法,力求把共性的、取得共识的、经过时间检验的传承成果加以总结,以求引导更为深层的传承实践。
陕西 古称秦川,简称 陕 或 秦 ,又称 三秦 , 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陕西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兴衰更迭,留下了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陕西古建筑就是其中之一。陕西古建筑文化灿烂。先民们在漫长岁月中形成了成熟独特的建筑体系,在城市规划、建筑群体等宏观层面,园林、祠庙、民居等中观层面以及建筑空间布局、建筑艺术、建筑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等微观层面均体现出卓绝的智慧。 《陕西古建筑》为《中国古建筑丛书》的分卷, 系统论述我国 陕西 地区古代建筑发展、各类型建筑的分布及特点。具体包括绪论,城镇聚落,古村落与古民居,宗教建筑、祠庙建筑,书院、考院与会馆,陵墓建筑,古塔建筑等内容。 本书既适合于建筑史学研究、建筑设计专业人员参考阅读,也适合于各大图书馆馆藏,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部分为“规划及设计成果”,第二部分为“研究与学术成果”。部分“规划及设计成果”主要介绍本所自成立以来所做的规划及建筑设计,这些成果归纳为八个类型,即:“规划及建筑方案设计”,选取了20个项目;“公共建筑设计”,选取了24个项目;“传统住宅设计”,有9个项目;“宗教建筑设计”选择了12个项目;“园林建筑及景观设计”选择了9个项目;“境外工程设计”,选择了5个项目;“装饰装修设计”,选择了6个项目;“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设计”部分,选择了14个项目。加起来共计100个项目。这些项目,基本上可以反映出本所自成立以来在规划与设计方面取得的成绩与体现的特色。第二部分:“研究与学术成果”则是对本所成立以来在中国传统建筑技术研究,以及学术贡献方面成绩的展示。
《天津 河北古建筑》为《中国古建筑丛书》的分卷, 系统论述我国 天津、河北 地区古代建筑发展、各类型建筑的分布及特点。 按古建筑类型分类编写,每一种类型选择当地*代表性的建筑,按其历史年代、构造类型、细部装饰等方面全面阐述,不仅展现我国古建筑的建造知识,还对其历史文化、人文特点等作综合介绍,使其全面反映天津、河北古建筑的卓越成就。 本书 在写作中大致采取了建筑研究者的观察视角 对多数建筑案例都从选址、群落布局、单体空间与结构设计、细部构造与装饰设计、材料与施工等方面作出简明扼要的介绍,以期在不同的比例尺上反映不同层面的建筑问题,从而凸显空间与造型艺术的 共时性 内涵。另一方面,全书的组织也秉持了历史研究者的问题意识 在相应的历史地理背景下,勾勒出建筑的沿革历程,以期在特定情境中理
中国建筑的魅力 系列图书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协同建筑界知名专家,共同精心策划的全面反映中华民族从古到今璀璨辉煌的建筑文化的一套丛书,本书为其中的一分卷。本卷由北京交通大学传统村落科研团队协力完成。该团队长期研究中国传统村落,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有较强的研究实力。本卷选取了全国10个地域的传统村落,即皖南徽商村落、开平碉楼村落、闽西南古村落、黔东南古侗寨、黔东南古苗寨、川西藏羌村寨、晋中传统村落、沁河中游村落、梅州传统村落、纳西族古村落10个,分析研究其文化背景、聚落形态、空间特征、民居形式、营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风土人情等。这些地域的传统村落大多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或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具有很高的价值,也极具代表性。
本书是一部专门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砖石装饰的专著,论述了砖装饰的产生及形态、建筑上的石装饰、砖石装饰的内容、砖石装饰的表现手法等,并结合实例,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砖门头与门脸、墙上砖装饰、砖塔、门枕石、基座、栏杆、台阶、石柱础、石碑、石塔及石牌楼等。
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让上海的经济、文化较早有了中外交融的机会,独特的水系演变、港口迁移也对城镇形态、建筑类型的拓展提出了挑战,这些因素给上海古建筑的发展注入了独特的活力,造就了区别于其他地区古建筑的别样魅力。 本书所收录的上海古建筑一般指建于 1900年以前、具典型意义、位于现今上海行政区划内的建筑遗存及一些尚有古代建筑的村镇、城厢,也包括一些部分重修于民国以后的历史建筑。对于那些有历史脉络(或具历史事件意义),但已无建筑遗存,或完全复原新建的传统风格建筑,我们将不做收录。当然,对于那些在历史上享有盛名,且有图片资料、文字史料留存,现已湮灭的重要古建筑,将在各章节的综述部分作一概述,以飨读者。 上海古建筑种类繁多。从尺度、功能、形态的角度出发,兼顾建筑遗存实例的数量,本书拟设十章,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