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作者亲自考察路易斯.I.康的建筑和和绘制图示的感受为契机,其内容分为两部分.首先,将路易斯.I.康的作品以空间构成的视点加以分析,形成容易理解的视觉表现;然后,将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阿尔瓦·阿尔托等20世纪的巨匠们的空间构成与路易斯·康空间构成作比较,在明确双方作品各自本质的同时,对整个20世纪作一历史性的透视。通过对比众多的建筑作品,尝试让每个作品都浮现出它自身的特性。书中各章配有两幅以上的轴测图,使人能一目了然地把握空间构成。另外,众多平、立、剖面图等更加有助于读者的理解,同时还可将其作为设计和研究的资料保存。
本书包括:古建筑布置定位与建筑基础;古建筑主体构造、用材及营造技术;古建筑屋面铺设的要求等内容。本书内容新颖、全面,可操作性强。 本书可供从事古建筑设计、施工、管理人员使用。
周骏编*的《古建筑砖细工》包括12章,分别是:古建筑砖细工(水作技艺)概述;砖细应用范围及历史演变;砖细材料的制造方法;砖细的平面作品与线面作品;墙门、库门、影壁与门楼;砖细的卯榫结构及安装;水作砖细工专题技艺:砖雕;水作砖细工专题技艺:花窗;水作砖细工专题技艺:灰堆塑;水作砖细工专题技艺:门楼(墙门);苏州*名砖细塔与无梁殿;对苏州砖雕工艺的再认识。文后还有附录:香山帮建筑砖雕类型总览;香山帮建筑花窗类型总览;香山帮建筑灰堆塑类型总览;香山帮工匠的行话。 本书可作为古建筑技工培训考试用书,也可供从事古建筑施工的操作工人、技师使用。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宫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作为邮驿制度的物质载体 驿站在古城风貌城镇格局甚至地方城市的演化发展上也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驿站不同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其它类型,如寺庙宫殿官署书院等内向封闭的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它的系统性,它的功能是在邮驿系统网络中流动而产生与完成,因而更为开放更为灵活也产生了更多的变化。国内邮驿方面的著述不多,且成果多是人文社科领域专家完成。本书则另辟蹊径,纯粹出于学术研究和兴趣,积几年的功夫关注并考察了国内外典型的邮驿聚落及建筑文化,选取了十余处驿站遗存进行跨学科研究,立足建筑学与城乡规划专业视野,辅以考古、历史、地理、旅游、民俗、文化等研究方法,兼顾学术性与科普性,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文风朴实,把渐渐消失的驿站建筑
本书以历史建筑保护和再利用过程中新旧空间之间关联理论和关联模式作为研究内容。全书包括绪论,多维视野下的历史建筑及其价值,历史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历史与理念,历史建筑再利用及其新旧关联模式,新旧空间关联及其相关建筑理论研究,我国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问题研究等。 本书可供广大建筑师,规划师,建筑历史与理论工作者以及建筑院校师生学习参考。
欧阳怀编著的《从桃花源到夏都--庐山近代建筑文化景观(发现中国建筑)》从历史、文化、建筑、规划、园林等多角度对庐山近代建筑文化景观进行分析,采用了大量实例,并对它们的保护和再利用进行了总结。发掘和研究庐山建筑文化景观遗产,就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遗产资源,赋予历史文化遗产以新的生命力,促进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书以大量的历史街区实地调研资料作为基石,针对我国历史街区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巴蜀历史街区面临的突出问题展开研究,以历史街区的居民为视点来探讨历史街区的保护。从城市和地区发展的视域,论述了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后,通过探索性的设计实例,将历史街区保护的双系统模式理念用建筑的语言进行表达,从而架起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古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是一部关于古建筑设计的理论性兼实用性专著,是作者二十多年来从事古建筑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内容涉及古城镇街区的保护规划,文物古建筑的修复保护设计和一般文化性、商业性仿古建筑的设计。全书分为理论篇、方法篇、实践篇三大部分,理论篇主要论述中国古建筑和城镇、风景园林的艺术特点和文化背景,使人深入理解中国古建筑,为古建筑设计奠定基础;方法篇介绍古建筑设计的具体方法,包括平面布局,造型设计,结构设计.细部设计等,具有实际的指导性;实践篇选取了作者亲自主持设计的12个有代表性的古建筑设计项目,介绍其设计思想和方法,每个项目各具特色,各有针对性,对学习和从事古建筑设计工作者具有实际的参考意义。此书适用于建筑院校师生、建筑设计工作者、历史文化保护和文物保护工
东方建筑在世界建筑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东方建筑研究是为了进一步认识自身文化,也是为了更全面地认识东方和世界建筑文化。中日建筑比较研究是东方建筑研究 重要内容之一,历史上日本建筑文化深受中国影响,中日建筑文化交流丰富多彩。本书以中日古代 建筑比较研究的线索,侧重于中日古代建筑技术的源流与变迁的分析 和探讨,涉及了中日古代建筑文化交流史的考察、法隆寺建筑的探讨、中日古代建筑尺度与空间的构成比较、《营造法式》模数制度 的比较研究,以及日本禅宗样建筑设计技术的分析 等。本书可供相关人士阅读参考。
《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第2版)》以木作、土作、石作、砖瓦作等主要结构性匠作为重点,系统地论述了传统建筑匠作工艺的发展概况、建筑材料的利用和加工工艺、传统的营造工艺流程等,并关注南、北方传统建筑工艺的异同。《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第2版)》对传统建筑的材料防护、防火、抗震、防潮,以及油漆与彩画等方面的技术与工艺也有涉猎。 《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第2版)》适合建筑学专业师生、考古工作者以及古建筑施工人员等阅读参考。
《中国古建筑专业系列丛书:古建筑油饰技术与施工》主要包括:概述,古建油饰工程常用材料及加工配制,地仗工程,油漆(油皮)工程,金饰工程,烫硬蜡、擦软蜡、清漆工程,匾额油饰,一般大漆工程,粉刷工程,古建油饰工程环境保护与安全施工的防护措施及要求,古建油作名词术语及技术术语注释,古建筑部位名称油画作与木作名词对照表,油漆彩画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名称参考等内容。 《中国古建筑专业系列丛书:古建筑油饰技术与施工》为作者数十年的油作施工经验总结,内容实用性强、技术可操作性强,适合广大古建筑专业中油作专业的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以作为古建筑专业广大师生的教学参考用书。
本书是鲁班算量软件完成的两个实际工程量计算实例,一个是框架结构的小学教学楼,一个是剪力墙结构的住宅楼,包括了土建、钢筋、安装三个专业。工程量计算过程有结果说明,并附有两个工程实例的光盘,读者通过对本书的工程图纸和光盘中的实例就能很快掌握用软件计算工程量的基本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书可供建筑工程技术施工人员、造价人员和建筑类院校学生学习时参考。
本书包括4部分,分别是:古建筑技师职业资格鉴定规范、古建筑技师技能复习题和模拟试题、技能考试实样、古建筑技师基础理论复习题等内容。本书以香山帮营造技艺制定的规范为基础,结合近10年以来历次技能考核、鉴定中的实践,编写成册。 本书可供从事古建筑施工的操作工人、技师以及从事古建筑技师职业技能培训的人员使用。
本教材涵盖古建筑油漆、彩画两大工程施工范畴,涉及等级分类、施工流程环节、施工质量监控等内容,且讲解古建筑油漆算量方式方法、彩画施工各部分算量方式方法,为学生提供在后期的古建筑预算课程中油漆彩画部分的指导。
1992年7月27}1至8月21日,我校建筑学专业89级师生共计75人,与福建省龙岩市建没委员会、城市规划局以及适中镇政府联合共同考察了适中方形土楼建筑。计考察实测各种不同类型方形及椭圆形土楼23座。绘图l21张,报告书10万余字。对适中镇建筑的奇异发展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是三方共同努力的结晶,成果也为三方昕共享共有。结隶时,曾在适中镇、龙岩市分别进行汇报展出,深受群众和领导的好评共同认勾这是“使世界了解适中,使适中走向世界”迈出了,可喜的步,并相约继续合作下去。无疑这对解决高校某些专业实习经费不足,和解决地方开发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有启示意义。现将实测图纸编辑成册,提供有关各方参等当然,由于学生尚处在学习阶段,对传统建筑的了解还很有限,加之来去匆匆,表现不够、不妥或甚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请读者使用时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