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园林建筑、仿古建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很多从业人员迫切需要了解古建筑基础知识。本书以宋《营造法式》、清《工程做法则例》、吴《营造法原》三本历史著作为基础,讲解古建筑中所涉及的常用名词,剖析古建筑构造的细节内容。体系清晰,层次分明,读者可以很方便地查找到自己需要了解的内容。全书共分八章:中国古建筑文化特征;中国古建筑台基与地面;中国古建筑木构架;中国古建筑屋面结构;中国古建筑砖墙砌体;中国古建筑斗栱;中国古建筑木装修;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本书可供古建筑设计、施工、预算和教学人员参考阅读,是一本随用随查的知识手册。
本书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宣传、介绍了佛塔的起源、传播、种类,我国早期佛塔塔刹的形制、不同材料制作的塔刹形制的演变、组成塔刹不同元素的演变、佛塔塔刹的民族特色及地方特色等,显示了佛教建筑艺术由外来逐步汉化的历程。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中国古代桥梁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个特色门类,其独特的技术和艺术特色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本书重点关注桥梁建筑的艺术特色,重点介绍了桥梁出入口、桥上建筑、桥栏、桥上雕塑、泥塑、彩绘等各种装饰内容,较为形象地显现了我国古代桥梁的装饰艺术特色。
王贵祥主编的《明代城市与建筑--环列分布纲维布置与制度重建》以七个部分,从城市史与建筑史的角度,对明代城市和建筑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研究。明代是一个制度重建的时代,明代的城市、宫殿、王府、第宅、衙署、坛壝、祠庙等很多方面,与其前的唐宋辽金元时代有很大的不同。系统研究明代的城市和建筑,有助于理解清代的城市与建筑,对理解明代以前的城市、建筑的空间、尺度、分布格局等也会有一些帮助。《明代城市与建筑--环列分布纲维布置与制度重建》对建筑历史、城市历史的研究者、考古工作者及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和相关研究人员具有较好的参考阅读作用。
对于中国传统时期的营建活动来说,除了气候、地形地貌、资源、经济和技术等客观因素外,意识形态、社会文化、审美心理等社会思想观念层面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本书希望对影响中国传统营建活动的思想和观念做一概要梳理,尝试描述今天所见的中国传统时期建成环境的物质实体是在一种怎么样的思想观念与逻辑体系之上建立起来的。上篇 营建之道 侧重于传统时期意识形态、精神信仰、社会文化、审美心理等因素对营建活动的影响,下篇 营造之器 则侧重于这些思想观念是如何体现在中国传统建筑营造体系中各个环节的基本逻辑之中的。
本书提出了 消耗型快感 与 生产型快感 的二元理论,并以中国古典空间(山水、园林、建筑)里的宴饮、游赏、情色、藏书为四大快感主题展开有关情境叙事,通过观察晚明空间中这些传统元素所折射的一种普遍性,深入到人的欲望、生命政治以及哲学人类学层面展开思考,进而探讨南宋与晚明为什么未能从 近代的拂晓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出 近现代文明 (资本主义的兴起)。
城池的兴建起于防御功能,中国历代王朝无不耗费大批人力物力兴筑坚固的都城,以巩固王权。无论是边塞重镇,或是中央政府所在地,均各自成为一个完备的御敌系统。长城横亘于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与都城及边塞构成千里江山万里城的多重防御体系,是中国历目前一项极为伟大的军事工程。本书由长城开始,详细介绍这一伟大建筑工程,再循华北、华中、华南、东北、西部地方等次序,逐一介绍各地的城墙与仅余残址的防守遗迹。
《中国古代建筑精粹:民间古堡》中中国福建土楼是独一无二的民居形式,也是一种独特的古堡,特别是其中的圆土楼,以其特立独行的形态引发世人好奇,人们*好奇的问题是:圆土楼是什么人、什么时候、因为什么而设计出来的?
略。
本图册在编集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专业贴近生活。即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标准规范,又收集了大量的实践资料和能人图例。在图册编排上,按照建筑室内空间构成的基本要素进行分类,即:门窗、墙面;顶棚、照明;楼梯、地面;家具、陈设。在各个基本要素中有从设计原理的基本知识到材料构造的基本知识进行介绍。并通过一些工程实例和经典实例来生动地再现。 本书适用于相关专业设计、技术人员。
本文基于全国性的研究视野梳理统计江西会馆建筑在全国的空间分布,确定了江西会馆建筑分布的特征和规律。在动态研究上,通过建筑文化传播性的研究角度切入,研究江西本土地域建筑文化和他乡江西会馆建筑之间的动态关联,在概念上通过 原乡 和 他乡 的空间文化概念, 原型 和 类型 建筑概念,予以实现。在静态研究上,从会馆建筑类型的 普遍性 和江西会馆建筑的 特殊性 两条线索两个方面并行论述分析江西会馆不同的建筑类型。 普遍性 对应会馆建筑的典型特征, 特殊性 对应江西会馆的地方性特征。对明清江西会馆建筑类型的具体深入研究上,本文从 士农工商 四民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不同人群和会馆建筑类型之间的关联和类型之间的区别。 本文分析确定了会馆建筑的历史演变分期以及在全国背景之下江西会馆的建筑历史演变特点。确定全国会馆
《营造法原》是记载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做 法的专著,被刘敦桢先生称为“南方中国建 筑之宝典”,在古典建筑业中名声显赫,影响深 远,对研究和建造古典园林起到了重大作用。 《图解营造法原做法》主要作者侯洪德先生从事 古典园林建筑三十余年,是苏州园林发展股份有限公 司的一 级项目经理,一直在施工现场做管理工作,对于《营 造法原》,无论是研读体会,还是实际运 用,均有很深刻的领悟和独到的见解。 本书正文共计15万余言,插图805幅,以《营造 法原》为蓝本,以香山帮传统做法为基础, 结合作者三十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用图解的方式对 《营造法原》中有关木作、瓦作、石作方面 的内容,作了全方位的解读和补充。全书图文对照, 严谨实用,通俗易懂。 本书可供从事古建筑与园林工作的设计、施工、 预算人员使
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城市北留镇境内的郭峪村古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落组团受山脉走势、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和科第仕宦等历史人文因素影响而形成了独特的格局和空间形态结构。本书分述了郭峪古村的历史文化、空间格局、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以及其装饰艺术。书稿内容是作者多次亲赴实地考察、测绘以及记录得来,具有一手的可参考性。整体文图片精美,文字晓畅,具有一定的可读性。本书适合于建筑爱好者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