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传统建筑特征图说》融合的门类之齐全,实例之众多,是作者阅读过的有关徽派建筑、徽州民居的各种出版物之首,看得出作者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徽州传统建筑特征图说》的特色是: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所谓“图文并茂”,是有图(甚至还有分析图和图表)有文字,“说”的意思,既是解读,又是导读,让读者能突破画面有想象的时空。所谓“雅俗共赏”,“雅”者是借用,指有关的专业人士,作者看除了建筑学专业——包括建筑规划和设计,建筑历史和建筑技术,园林和室内设计等等,旅游专业以及地域人文、经济等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都不妨读一读《徽州传统建筑特征图说》。“俗”也是借用,是指一般读者,翻一翻此书也能增长知识。
中国民居建筑历史传统悠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受地域、气候、环境、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具风格的村镇布局和民居类型,并积累了丰富的修建经验和设计手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筑专家将历史建筑研究的着眼点从 官式 建筑转向民居的调查研究,开始在各地开启民居调查工作,并对民居的优秀、典型的实例和处理手法做了细致的观察和记录。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正是我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国人民意气奋发,斗志昂扬,正掀起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建筑界适应时代潮流,学赶先进,发扬优秀传统,努力创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正当其时,在全国进行调研传统民居时际,抓紧劳动人民在历史上所创造的优秀民居建筑资料,对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十个地区民居进行详尽的考察、记录和整理,经过前期资料的积累和后
作者经过广泛实地调查并博览众籍,提出了浙江民居的基本类型、文化地域分布、特色和成因,认为以河姆渡为代表的昊越古国悬虚构屋方式孕化、发展出来的干阑式、穿斗架民居体系,是浙人顺应多雨、潮湿、地形疏碎环境的好选择和智慧结晶。浙江又因“山泽多藏背,风土清且嘉”的自然条件成为历史上中原人士南下的*地之一,带来了礼乐文化和法典制度,使周朝的住宅制度得以创造性地继承发扬,甚至于一些很古老的形制得以保存、传流至今,如分布在浙中、浙东丘陵、山地中众多的“四面厅”、 “套屋”便是实例。另一方面,浙江又因儒雅发达的文化条件和明清时期资本经济早期发生之地,产生了园林宅第、宁波大墙门等顺应新经济、新生活方式的住宅形制。 就住宅和环境、社会、人文的关系,作者提出了浙江民居的适形、内省、崇装饰、环农业及
中国*代民居专家于20世纪50年代初 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中国传统民居调研成果,涵盖了中国东西南北中五个大的地理区域的10个具有典型特征的地域民居:新疆民居、窑洞民居、陕西民居、云南民居、广东民居、福建民居、浙江民居、苏州民居、上海里弄民居、吉林民居。内容包含村镇布局、建筑与地形的结合、平面与空间的处理、体型面貌、建筑构架、装饰及细部、民居实例等具体章节,涉及少数民族众多的云南、新疆、吉林等,则按照民族民居的建筑分类进行撰写。图片多以测绘图为主,所有的图片均为作者当时深入调研、考察、测绘的资料汇总。是迄今不可多的珍贵民居研究材料。
本书在广泛深入的田野调查与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首次系统总结了康巴藏区传统聚落、建筑、营造技术、装饰文化等四个方面的构成模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以及基本类型的构成、演进和分布规律,并综合运用建筑学、史学、文化人类学以及文化地理学等学科的相关原理和方法,结合自然和人文背景,对其成因进行了系统解析。
黄姚,位于广西贺州市昭平县东北部,是一座独具魅力但魅力又被大大低估了的古镇。 书中以黄姚当地的古建筑珍品 宝珠观戏台的来历、营造特点、匾额题字的深意入题,引出黄姚古镇的 前世今生 :从 黄姚 之名由何而来,历史上的功用、地位和曾经的繁华,讲到当地移民的来历,街巷、民居的布局如何构成森严的防御系统,再到细数黄姚民居建筑的形制以及桥梁、水井、风物特产,乃至民俗风情、山水格局、信仰崇拜,进一步延伸至黄姚的文教传统,抗战时接纳一批文化名人的往事,后从地理、历史角度讲解黄姚古镇形成与存留的原因,分析其发展的利与弊,展望黄姚更明媚的未来。 书中对历史文化、建筑形制、风俗民情、山水格局等细节的挖掘、梳理和复刻,既有建筑师的冷静观望和临摹,又有文学作者的浪漫想象和描绘。作者找到了文字和建筑之间相
由陆翔、王其明*的《北京四合院(第2版)》一书以时间为线索,对传统北京四合院进行了考证,对现存北京四合院进行了调查,对未来北京四合院和谐发展进行了探索。该书史料翔实、调查深入、结构完整、研究系统,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力作,相关研究成果对织补历史景观,对于留住和修复北京独特的古都风貌、建筑风格等 基因 具有重大意义。
本书主要从闽北地域文化以及所反应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语言角度出发,对闽北古村落空间结构的考察,以及探讨这一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揭示其历史变迁机制与历史文化内涵。古村落原生态的文化特质,其村落布局和建筑文化是闽北明清时期传统民居建筑中比较有特色的,与闽西、闽南等区域有较大的区别。紧紧围绕闽北古村落具体建筑形态,从传统文化的宏观层面出发,结合民居建筑文化进行历史的分析,分别从文化观念、技术水平和传承保护三个方面,分析闽北传统民居建筑的内涵与价值、地理条件与地域文化背景,以及闽北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在技术利用方面,体现的民族性、文化性和地域性影响下民居建筑形式语言的差异。对民居建筑的地域居住模式及其形态源流与脉络进行梳理,以当地民居建筑的内涵、建筑布局、平立面特点、结构形制、建筑装饰和
本书针对西北村镇供电、供暖、炊事、生活热水等终端用能需求,重点对分布式能源多能互补协同优化设计、光伏光热一体化热电联产联供、分布式风光互补发电、太阳能耦合低温空气源热泵供暖、生物质沼气耦合太阳能高效联供、多元混合生物质成型燃料高效联供、压缩空气储能分布式热电联储联供、分布式多能互补智慧监测与运维等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农区、牧区、山区、高海拔聚居、沿黄流域等西北典型区域,初步形成了一套适用于西北村镇地区的分布式多能互补综合技术解决方案。本书适用于西北村镇分布式能源多能互补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可为从事村镇人居环境建设的相关管理、咨询、设计、施工等技术人员提供重要参考和指导。
“广东乡村集萃系列丛书”选取部分特点突出的历史文化村、特色产业村、美丽乡村、红色文化村、教育强村、经济强村等广东名村,以及特色建筑、民俗、物产、人物、技艺、传说等广东特色集萃,试图搭建普查资源结构化展示的雏形。 本书选取内容具有鲜明岭南文化特征且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传统特色建筑,如园林、民居、祠堂、书塾、古城、古寨、庙宇、古塔、灯塔等。
本书主要内容涉及古建筑工程的各子分项、子分部工程质量检查评定用表,包括 古建筑工程内容基本可涵盖的分项、分部、用表、使用说明、图片和名词解释,同时参 照古建筑修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及相关书籍,将各章
《承孝相建筑档案(精)》是韩国有名建筑师、履露斋建筑事务所创始人承孝相对自己过去二十五年工作成果的总结,按年表顺序,描述了事务所在他领导下进行的30多个建筑及规划项目。他为此书定名为“建筑档案”(Do
本书在史料汇集与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讨论近代中国大学校园与建筑,其社会、经济、文化的产生机制及历史发展脉络,并整理了近代大学校园规划与建设历程,建筑的风格演变及形式特色;同时分析这些规划手法、建筑语汇所代表的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脉络与象征意义;讨论不同阶层投资者与设计者的文化认同和对建筑美学价值的选择。
本书主要从闽北地域文化以及所反应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语言角度出发,对闽北古村落空间结构的考察,以及探讨这一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揭示其历史变迁机制与历史文化内涵。古村落原生态的文化特质,其村落布局和建筑文化是闽北明清时期传统民居建筑中比较有特色的,与闽西、闽南等区域有较大的区别。紧紧围绕闽北古村落具体建筑形态,从传统文化的宏观层面出发,结合民居建筑文化进行历史的分析,分别从文化观念、技术水平和传承保护三个方面,分析闽北传统民居建筑的内涵与价值、地理条件与地域文化背景,以及闽北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在技术利用方面,体现的民族性、文化性和地域性影响下民居建筑形式语言的差异。对民居建筑的地域居住模式及其形态源流与脉络进行梳理,以当地民居建筑的内涵、建筑布局、平立面特点、结构形制、建筑装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