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是闻名世界的文化艺术宝库,壁画中保存了从十六国至元代大量建筑形象资料,本书分两编:*编详尽论述了壁画中的佛寺、阙、城垣、塔、住宅和其它多种建筑类型,以及建筑部件与装饰、建筑施工、建筑画等专题;第二编对古代丝绸之路重镇敦煌古城、玉门关与阳关、敦煌石窟洞窟形制、莫高窟唐宋窟檐、窟前宋代建筑遗址和敦煌十六国到清代的古塔等建筑实例和遗址,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强调将对象置回到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加以考察,特别关注对象的艺术与文化层面,并对有关名物进行了系统考订和纵横不同方面的广泛联系与论证,提出了许多创新见解,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全书406页,分上、下卷。 上卷以文字为主。他对 婺派建筑 用 五大特征 作了介绍,用 六大智慧 作了分析,用 六大价值 作了概括。并将 婺派建筑 与国内几大传统民居作对比研究,分析了彼此间的异同之处。特别在 婺派建筑 与徽州的 徽派建筑 对比研究中,他发现外部造型不同,空间结构不同,体量大小不同,内外装饰特色不同,其本质是文化源流体系不同所形成的。他认定 婺派建筑 是儒家传人创造的生存空间与环境。*后铁城同志写下: 在中国建筑文化百花园里,各有各的存在意义与价值,谁也不可能替代谁,谁也不可能吃掉谁,谁也不可能兼并谁 。 下卷是数百张照片。按 婺派建筑 的 五大特征 与 六大智慧 ,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各种匠师,另加上可以说明几百年来活态存在、男女老少冬暖夏凉地安居其间的生活照等为章节,分门别类,编排得很合理,很
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农村,传统村落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承载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由于保护体系不完善,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村落消失或遭到破坏,保护传统村落迫在眉睫。 本书由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织编写,正是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成果,全面系统地介绍贵州传统村落的数量、种类、分布、价值及其生存状态,包括村落基本信息、村落传统建筑、村落选址和格局、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人居环境现状等是认定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重要基础,为构建科学有效的保护体系提供重要的依据。
鄂尔多斯是怎样的一座城市?如果从常识设想西部资源型城市,认为不外乎是矿工云集之城;“淘金”者过客之城;偏远风沙之城;随矿兴衰的“短命”之城等等。然而,这些常规的预测已经被奇迹般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彻底粉碎。看到此书就会明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鄂尔多斯已经是集绿色开发、协调发展、区位优越、环境清洁于一身的现代草原生态宜居城市。当今的鄂尔多斯。乃是现代之城、魅力之城、度假之城、宜居之城。《鄂尔多斯城韵》这部书对探索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道路具有启迪意义。本书由宫秉祥主编。
《北京胡同的门》的作者王坚先生花费了几十年时间,遍走北京的大小胡同,拍摄了数千张大门照片。这本雅集选取其中*为精彩的200余张摄影佳品出版成集,并佐以王其明老师对各种类别的“门”的详细描述。 本书简洁却饶有趣味,是对王坚先生几十年来与“门”结下良缘的一次梳理与释怀。风雨的侵蚀,人为的摧残,以及北京的开发建设,使得它们中大部分“门”都破败了,有些甚至只剩下了断壁残垣。希望旧的街景、旧的建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日渐消亡时,能以文字和图像的形式留得中国文化关于北京胡同的“门”的片影。
本书是孙大章研究员在多年潜心研究我国传统民居的基础上,专为面向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而编写的一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中国民居图书。全书由两部分组成。部分为“民居建筑美学概说”,从理论上阐述民居建筑美观产生的过程、表现及规律。第二部分采用900余幅各地民居具有代表性的精美图片,从环境、聚落、造型、院门、结构、材料、装修、装饰、信物、陈设十个方面直观表现了绚丽多彩的中国民居之美。本书可称得上是一部展现中国民居之美的大全,资料全、类型全,充分展示了中国民居的多样性。本书采用全彩色印刷,真实呈现了我国民居所蕴含的美,不仅具有资料价值,同时也具有收藏价值。
传统村落作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其保护和技术传承一直被国际社会和我国高度关注。福建省福州市鼓岭乡宜夏村作为福州地区传统村落规划改造及民居功能综合提升技术集成与示范区域,开展了综合提升技术集成与示范。本书希望提供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系统性技术指南,为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技术成果和适用产品,便于快速选择适用技术和产品,并提供多个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示范案例提供可借鉴的实施样板。本书适用于建筑学、城市规划、文化遗产保护等专业领域的学者、专家、师生,以及村镇政府机构人员等阅读。
《北京古建筑》的编纂首先基于对大量前人研究成果的学习与借鉴,其次对北京为数众多的古建筑进行了长期的实地考察、拍摄,并对十余处古建筑群和数条胡同外立面进行了测绘研究。北京古建筑与中国其他省、市、地区古建筑相比有一个十分难能可贵的特点,就是类型完备,几乎囊括了中国古建筑所有主要类型,因此本书的*主要内容即分门别类介绍北京各类古建筑。 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 1-8章,下册9-16章。*章和第二章中分别对北京的地理、历史和城市规划进行简述,作为讨论北京古建筑的大背景;从第三章至第十四章分别介绍了宫殿、坛庙(包括儒学)、苑囿(园林)、墓葬、王府、衙署、仓库、民居、佛寺、佛塔、道观、清真寺、会馆、祠堂、(长城)关隘、城堡、桥梁。此外,而在第十五、十六章则试图较为全面地展现北京古建筑在技术、工
本丛书以中国 代表性的历史城市西安为研究对象,全面记录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空间演绎和社会生活。由古及今,由物及人,由形及场完整记述了西安明城区的城市形态发展演变和社会生活特征,分别从历史城市空间形态的四大要素“墙”、“屋”、“街”、“形”入手,记述其内在的人文特征和价值取向。丛书在历史考察的基础上,融贯人类学视野和社会学方法,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城市空间形态的文化基因与人文品质,记录生活其中的人之样态,探究中国历史城市的场所精神。 第三辑《街志 生活维度中的西安明城街道》着眼于历史进程中的街道变迁,从关中地区的社会生活观念和人群性格特征入手,研究街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空间属性与社会价值,提取代表性街道的形态图谱,探讨基于人本原则的当代街道空间内涵。
本套丛书以经济性、实用性、系统性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系统介绍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适应性保护及利用规划、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完善与使用功能拓展、传统民居结构安全性能提升、传统民居营建工艺传承、保护与利用等成套技术应用体系和技术支撑基础;针对不同区域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特点,详细介绍全国多个典型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案例,为大规模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一个可参照、可实施的工作样板。
本套丛书以经济性、实用性、系统性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系统介绍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适应性保护及利用规划、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完善与使用功能拓展、传统民居结构安全性能提升、传统民居营建工艺传承、保护与利用等成套技术应用体系和技术支撑基础;针对不同区域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特点,详细介绍全国多个典型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案例,为大规模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一个可参照、可实施的工作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