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是我国中部江南腹地的一个大省,属地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长河中有过杰出的贡献。与历史发展同步,江西相继出现不少历史文化名人和古今不朽大家。显赫的历史文化成就也直接影响城镇建设和聚落的发展。虽在近代几百年经岁月磨砺和在战火烟硝中大多数已经不复存在或容光顿失,但是从现存有限的古建和残物中,不论城墎古墙、古塔桥梁,宫观寺庙、书院戏台,特别是为数众多的祠堂民居,都充分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中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与建筑技艺水平,也使我们重新认识它们的历史价值和地位。 《江西古建筑》为《中国古建筑丛书》的分卷, 系统论述我国江西地区古代建筑发展、各类型建筑的分布及特点。 具体包括绪论、城镇与村落 、 衙署与学校 、 宗教建筑 、 居住建筑 、 民间祠祀及戏台 、 工商业建筑 、 其他建筑 、
《北京古建筑》的编纂首先基于对大量前人研究成果的学习与借鉴,其次对北京为数众多的古建筑进行了长期的实地考察、拍摄,并对十余处古建筑群和数条胡同外立面进行了测绘研究。北京古建筑与中国其他省、市、地区古建筑相比有一个十分难能可贵的特点,就是类型完备,几乎囊括了中国古建筑所有主要类型,因此本书的*主要内容即分门别类介绍北京各类古建筑。 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 1-8章,下册9-16章。*章和第二章中分别对北京的地理、历史和城市规划进行简述,作为讨论北京古建筑的大背景;从第三章至第十四章分别介绍了宫殿、坛庙(包括儒学)、苑囿(园林)、墓葬、王府、衙署、仓库、民居、佛寺、佛塔、道观、清真寺、会馆、祠堂、(长城)关隘、城堡、桥梁。此外,而在第十五、十六章则试图较为全面地展现北京古建筑在技术、工
全书406页,分上、下卷。 上卷以文字为主。他对 婺派建筑 用 五大特征 作了介绍,用 六大智慧 作了分析,用 六大价值 作了概括。并将 婺派建筑 与国内几大传统民居作对比研究,分析了彼此间的异同之处。特别在 婺派建筑 与徽州的 徽派建筑 对比研究中,他发现外部造型不同,空间结构不同,体量大小不同,内外装饰特色不同,其本质是文化源流体系不同所形成的。他认定 婺派建筑 是儒家传人创造的生存空间与环境。*后铁城同志写下: 在中国建筑文化百花园里,各有各的存在意义与价值,谁也不可能替代谁,谁也不可能吃掉谁,谁也不可能兼并谁 。 下卷是数百张照片。按 婺派建筑 的 五大特征 与 六大智慧 ,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各种匠师,另加上可以说明几百年来活态存在、男女老少冬暖夏凉地安居其间的生活照等为章节,分门别类,编排得很合理,很
鄂尔多斯是怎样的一座城市?如果从常识设想西部资源型城市,认为不外乎是矿工云集之城;“淘金”者过客之城;偏远风沙之城;随矿兴衰的“短命”之城等等。然而,这些常规的预测已经被奇迹般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彻底粉碎。看到此书就会明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鄂尔多斯已经是集绿色开发、协调发展、区位优越、环境清洁于一身的现代草原生态宜居城市。当今的鄂尔多斯。乃是现代之城、魅力之城、度假之城、宜居之城。《鄂尔多斯城韵》这部书对探索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道路具有启迪意义。本书由宫秉祥主编。
本书是孙大章研究员在多年潜心研究我国传统民居的基础上,专为面向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而编写的一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中国民居图书。全书由两部分组成。部分为“民居建筑美学概说”,从理论上阐述民居建筑美观产生的过程、表现及规律。第二部分采用900余幅各地民居具有代表性的精美图片,从环境、聚落、造型、院门、结构、材料、装修、装饰、信物、陈设十个方面直观表现了绚丽多彩的中国民居之美。本书可称得上是一部展现中国民居之美的大全,资料全、类型全,充分展示了中国民居的多样性。本书采用全彩色印刷,真实呈现了我国民居所蕴含的美,不仅具有资料价值,同时也具有收藏价值。
本书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指引,通过对丰富的传统与现代建筑案例的调研与总结,深入梳理并解析优秀传统建筑的特征及其文化渊源,提炼并阐释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传承与发展,以弘扬优秀传统建筑文化,为当代与未来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创作提供信息和借鉴。
本书主要通过选取徽州传统村落:唐模村、龙川村、万涧村、历溪村、瞻淇村、石潭村、尚村、石家村、石门村、卖花渔村、万安古镇等,用以点带面的、述今追古、知识与故事相结合等方式,讲述了徽州传统村落及传统村落所蕴藏着的山水地理、历史文化、传统建筑、民俗非遗、物产生活、美食美景等重要价值。同时,将国家及安徽省为保护、发展、传承徽州传统村落所进行的工作及成效穿插其中,表达传统村落的现实意义和复兴途径。
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农村,传统村落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承载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由于保护体系不完善,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村落消失或遭到破坏,保护传统村落迫在眉睫。 本书由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织编写,正是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成果,全面系统地介绍贵州传统村落的数量、种类、分布、价值及其生存状态,包括村落基本信息、村落传统建筑、村落选址和格局、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人居环境现状等是认定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重要基础,为构建科学有效的保护体系提供重要的依据。
本丛书以中国 代表性的历史城市西安为研究对象,全面记录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空间演绎和社会生活。由古及今,由物及人,由形及场完整记述了西安明城区的城市形态发展演变和社会生活特征,分别从历史城市空间形态的四大要素“墙”、“屋”、“街”、“形”入手,记述其内在的人文特征和价值取向。丛书在历史考察的基础上,融贯人类学视野和社会学方法,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城市空间形态的文化基因与人文品质,记录生活其中的人之样态,探究中国历史城市的场所精神。 第三辑《街志 生活维度中的西安明城街道》着眼于历史进程中的街道变迁,从关中地区的社会生活观念和人群性格特征入手,研究街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空间属性与社会价值,提取代表性街道的形态图谱,探讨基于人本原则的当代街道空间内涵。
中国的民居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早出现的类型,它的分布面广,建造数量多,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是中国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民居建筑深受社会因素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地方特色。
本书用实景图片和历史资料,对天津历史风貌建筑的代表作品作了全面翔实的介绍,既有历史的钩沉,也有保护的回顾,展示了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也记录了天津保护历史风貌建筑的实践。收入的建筑物有玉皇阁、原汇丰银行、利华大楼、南开学校、纳森旧宅、梁启超旧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