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国民居营建技术丛书”中的一个分册,对泉州地区民居建筑及其建造技艺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为记录和传承闽南地区传统建筑技艺做了不容忽视的贡献。全书分为十个章节,包括形式因素、发展脉络、建筑形态、营造工艺、细木作工艺、石雕技艺、泥水作技艺、装饰装修、建筑文化、保护修缮等内容。
中国*代民居专家于20世纪50年代初 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中国传统民居调研成果,涵盖了中国东西南北中五个大的地理区域的10个具有典型特征的地域民居:新疆民居、窑洞民居、陕西民居、云南民居、广东民居、福建民居、浙江民居、苏州民居、上海里弄民居、吉林民居。内容包含村镇布局、建筑与地形的结合、平面与空间的处理、体型面貌、建筑构架、装饰及细部、民居实例等具体章节,涉及少数民族众多的云南、新疆、吉林等,则按照民族民居的建筑分类进行撰写。图片多以测绘图为主,所有的图片均为作者当时深入调研、考察、测绘的资料汇总。是迄今不可多的珍贵民居研究材料。
本书借用“景观基因”的原理,在实地调研晋陕古村落的基础上,重点以无定河以东、汾河以西、长城以南的黄土高原区域作为原生建筑和景观基因的研究范围,找寻并剖析以原生建筑为主体的具有代表性的三大窑居村落建筑景观群系。
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是对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规模与质量协调发展的总体评价。本书基于系统论、协同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其他相关理论来研究城镇化发展水平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分析模型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空间效应分析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分析揭示了中国城镇化协调发展特征、评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和空间效应。在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转型重要时期,科学有效的城镇化协调水平研究对制定未来城镇化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基础理论意义,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价值。
中国传统戏场建筑的研究,是一个艰难的课题,同时又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本书作者经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长期细致的研究,以*代表意义的山西戏场建筑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收集了山西现存的千余座戏台建筑的资料(包括250通提及戏场建筑的碑刻),详细而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山西传统戏场建筑的概况:类型和形式、孕育和产生、戏场建筑现状等。为难能可贵的是,全书精选了230余座自宋辽金到元明清直至民国的戏场建筑实例,用全景照片、细部介绍、实测墨线图为我们再现了戏场建筑曾经的风采。该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凤凰古城位于中国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她民风纯朴、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走出了沈从文、黄永玉、熊希龄等名人。她是中国南长城的所在地,有美丽的沱江,有宏伟壮丽的黄丝桥古城,有著名溶洞景观奇梁洞等,她以其秀丽的自然风景和极负盛名的人文风景而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本书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对凤凰古城以及古城内的宗祠庙宇、石板古街、合院住宅、吊脚楼、沱江沿岸景点等进行了详尽的宣传和介绍。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边走边画团队从2015年开始用画笔记录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古老村落,再生出一个个生机勃勃的古村古寨,呼唤人们去关注古村、保护古寨。他们的站是太行山区的英谈古寨,这本书记录的就是这群画者与这个山寨的故事。
文商旅 本是学界为有效保护历史街区、避免投机性的房地产开发 破坏 ,防止偏离文化主题、浪费文化资源、损害文化遗产的商旅营运,实现本质意义上的文化复兴和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以广州十三行商埠文化历史街区为例,这个三位一体的合成词的要旨就是要保护历史街区的基本属性,赋予商业和旅游以内在的灵魂及恰当的形态规模,真、善、美地体现、表现、再现其文化景观和场所精神,并厘定城市现实发展方向和特色,使之作为一种原动力推动广州世界名城的培育成长。 本书重点讨论了历史街区 文商旅 的互动机制、十三行商埠文化旅游区的结构组成、现有问题商业业态的改造更新、街区民间巴洛克建筑艺术特色及其保护开发模式与活化修技术,可供从事城市规划与名城保护、建筑设计与历史理论、风景园林与环境艺术、旅游开发与规划管理
上海里弄民居,是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住宅建筑类型,伴随着城市的繁荣而出现和发展。沈华主编的《上海里弄民居》分析了它产生的自然和社会背景条件,介绍了它的分布与规模、总平面布局,总结了它的分类和特点,论述了结构、用材、细部装修与施工方法。 介绍了有代表性的里弄民居四十二处。本书适用于民居、建筑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各大高校的相关专业师生,各大建筑设计公司及个人工作室.各省新农村建设政府等机构使用阅读。
荷兰NITA设计集团、戴军、周非、程雪松*的《创领特色智绘小镇》不是一本关于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的理论*作,而是专注于特色小镇的设计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引发的关于未来人居的思考。这是荷兰NITA设计集团进驻中国十多年以来,在 乐高 精神熏染下的一次有意义的总结,也将是引领特色小镇设计和建设的一次新尝试。特色小镇既有组织结构上的闭环,又是与时俱进的开放体系。思考永远没有终点,实践一次次把我们带到新的起点。*美的风景在风雨兼程的旅途上。 未来的特色小镇,将**纯粹的空间概念,承载*多的历史、人文和情怀。本书脱离常规的写作模式,另辟蹊径,从结构、命名、行文、措辞等多方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特色小镇之 特 ,为读者呈现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小镇风貌。
全书包含五个研究主题:湘江流域自然与人文环境 湘江流域传统民居建筑环境与空间构成 湘江流域传统村落及大屋民居的空间结构形态 湘江流域传统民居的建筑技艺 湘江流域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审美。不仅详细分析了湘江流域现存传统民居及其景观环境的建造特点,而且突出其生成环境、文化内涵、功能价值、社会属性、地域特征和文化审美意蕴研究;对传统民居及其景观环境 是什么(what) 和 为什么(why) 等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总结,研究突出了区域传统民居及其景观环境的 精神与灵魂 ,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今后的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零度 城市研究是我们在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进行的一个城市研究教学实验。不同于多数城市研究强调的 知识生产 ,零度城市研究以罗兰●巴特提出的 写作的零度 为基础,强调从结果出发,以完成品本身为判断标准的 作品生产 。 本书是一本另类的城市研究。它着眼于北京内城胡同中的大量的自然生长的建筑,衍生为包含两篇文章和多幅生动可爱的模型照片以及精致细腻的水彩建筑画,从专业视角解读北京胡同经过长时间后形成的自然态,以及其背后折射出的对于自发的、多样的、自下而上产生的空间形态的学术思考。
人类始终为追求食、衣、住、行的满足而努力,居所的安定无疑更是其他三者的保障,因而发展成民间住宅的形式在中国这片广大的土地上,或因民族的不同,或因地理环境的差异,而产生各种不同类型的民居形式,形成圆楼窑洞四合院等特殊建筑文化,在世界各国的建筑形式中独树一帜。本书沿华北、华中、华南、西部地方等地区,介绍各地特有的民居形式,如四合院、窑洞、浙皖民居、红砖建筑、干阑式建筑、石板房、吊脚楼等,展现中国艺术与民间住宅结合所呈现的美感,并由此了解中国民居的意蕴与精神。
位于山西省中南部的夏门古村集中反映了明清两代堡寨式建筑群的特色,自然环境优美,建筑布局严谨,2012年被公布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由薛林平、梁振昱、刘好华、杨小虎、刘捷编著的这本《夏门古村》在深入考察古村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现场测绘和摄影等多种方式,全面介绍了古村的历史文化、空间格局以及具体建筑等等,完成了时空层面的立体重构,展现了古村的魅力。本书适合建筑旅游和建筑艺术爱好者参考阅读。
徐健生、李照编*的《关中传统民居及其地域性建筑创作模式》结合对地域性建筑创作影响因素的分析,从自然、人文、技术三个层面深入调研关中传统民居的地域特质,调查关中传统民居特质影响下的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实践过程与手法,总结出 目标-模仿 解析-重构 抽象-隐喻 三种地域性建筑创作设计模式;结合对实际工程案例的追踪,着重对三种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三种模式的改进要点和建构理想的动态建筑创作模式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