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国民居营建技术丛书”中的一个分册,对泉州地区民居建筑及其建造技艺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为记录和传承闽南地区传统建筑技艺做了不容忽视的贡献。全书分为十个章节,包括形式因素、发展脉络、建筑形态、营造工艺、细木作工艺、石雕技艺、泥水作技艺、装饰装修、建筑文化、保护修缮等内容。
中国*代民居专家于20世纪50年代初 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中国传统民居调研成果,涵盖了中国东西南北中五个大的地理区域的10个具有典型特征的地域民居:新疆民居、窑洞民居、陕西民居、云南民居、广东民居、福建民居、浙江民居、苏州民居、上海里弄民居、吉林民居。内容包含村镇布局、建筑与地形的结合、平面与空间的处理、体型面貌、建筑构架、装饰及细部、民居实例等具体章节,涉及少数民族众多的云南、新疆、吉林等,则按照民族民居的建筑分类进行撰写。图片多以测绘图为主,所有的图片均为作者当时深入调研、考察、测绘的资料汇总。是迄今不可多的珍贵民居研究材料。
黎族传统建筑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本书的主要内容聚焦黎族传统民居的历史沿袭、风格特点、营造技艺、应用策略等方面的研究与探讨。在对海南本土黎族传统聚落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过程中,详细记录了黎族各个原始村落的样貌、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基于设计学科的理论体系,在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探索解决传承与创新发展问题的具体方式,旨在通过保护性设计、活化再生设计、应用模式探索等方式,解决黎族传统聚落民居的现实困境,在保护地方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助力黎族传统文化艺术与精神的 回归 。
本书借用“景观基因”的原理,在实地调研晋陕古村落的基础上,重点以无定河以东、汾河以西、长城以南的黄土高原区域作为原生建筑和景观基因的研究范围,找寻并剖析以原生建筑为主体的具有代表性的三大窑居村落建筑景观群系。
本书以讲座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民居的历史、类型、结构和空间细部等内容。共分三十讲,从民居的历史发展、结构形式到装饰手法,全面而系统地展现读者面前。着重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民居类型,如干阑式民居、汉风坊院、水乡民居、土楼民居、碉楼民居、窑洞民居,等等。每讲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语言平易生动,叙述深入浅出。逐句阅读,仿佛跟随作者走遍了不同时代、类型、地点的民居建筑。同时,民居建筑的理论知识也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民居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摄影作品。同时精于绘画,在大量丰富照片的基础上,添加了许多手绘作品,更加强了本书的可读性。
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是对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规模与质量协调发展的总体评价。本书基于系统论、协同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其他相关理论来研究城镇化发展水平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分析模型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空间效应分析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分析揭示了中国城镇化协调发展特征、评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和空间效应。在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转型重要时期,科学有效的城镇化协调水平研究对制定未来城镇化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基础理论意义,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价值。
传统环境营造技艺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活态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当代的环境设计活动中,许多极具生态智慧的传统技艺却由于审美观的误判而被误用或者弃置。因此本书的研究主旨,是从生态审美的角度研究中国传统环境营造技艺,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审美评估体系指引传统环境营造技艺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促进传统环境营造技艺的活态传承。 全书内容分为理论转化、体系架构和实践应用三个部分。 理论转化部分主要是从生态审美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生态审美的特征与相关原则、生态审美观及生态审美行为在环境设计中的自发性现象等入手,找出生态审美理论与环境设计理论之间的关联点,进而将生态审美的原则转化为生态审美评估的基本研究维度,建立相应的理论模型。 体系架构部分是基于评估
位于山西省中南部的夏门古村集中反映了明清两代堡寨式建筑群的特色,自然环境优美,建筑布局严谨,2012年被公布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由薛林平、梁振昱、刘好华、杨小虎、刘捷编著的这本《夏门古村》在深入考察古村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现场测绘和摄影等多种方式,全面介绍了古村的历史文化、空间格局以及具体建筑等等,完成了时空层面的立体重构,展现了古村的魅力。本书适合建筑旅游和建筑艺术爱好者参考阅读。
徐健生、李照编*的《关中传统民居及其地域性建筑创作模式》结合对地域性建筑创作影响因素的分析,从自然、人文、技术三个层面深入调研关中传统民居的地域特质,调查关中传统民居特质影响下的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实践过程与手法,总结出 目标-模仿 解析-重构 抽象-隐喻 三种地域性建筑创作设计模式;结合对实际工程案例的追踪,着重对三种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三种模式的改进要点和建构理想的动态建筑创作模式的设想。
全书包含五个研究主题:湘江流域自然与人文环境 湘江流域传统民居建筑环境与空间构成 湘江流域传统村落及大屋民居的空间结构形态 湘江流域传统民居的建筑技艺 湘江流域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审美。不仅详细分析了湘江流域现存传统民居及其景观环境的建造特点,而且突出其生成环境、文化内涵、功能价值、社会属性、地域特征和文化审美意蕴研究;对传统民居及其景观环境 是什么(what) 和 为什么(why) 等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总结,研究突出了区域传统民居及其景观环境的 精神与灵魂 ,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今后的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边走边画团队从2015年开始用画笔记录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古老村落,再生出一个个生机勃勃的古村古寨,呼唤人们去关注古村、保护古寨。他们的站是太行山区的英谈古寨,这本书记录的就是这群画者与这个山寨的故事。
上海里弄民居,是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住宅建筑类型,伴随着城市的繁荣而出现和发展。沈华主编的《上海里弄民居》分析了它产生的自然和社会背景条件,介绍了它的分布与规模、总平面布局,总结了它的分类和特点,论述了结构、用材、细部装修与施工方法。 介绍了有代表性的里弄民居四十二处。本书适用于民居、建筑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各大高校的相关专业师生,各大建筑设计公司及个人工作室.各省新农村建设政府等机构使用阅读。
荷兰NITA设计集团、戴军、周非、程雪松*的《创领特色智绘小镇》不是一本关于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的理论*作,而是专注于特色小镇的设计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引发的关于未来人居的思考。这是荷兰NITA设计集团进驻中国十多年以来,在 乐高 精神熏染下的一次有意义的总结,也将是引领特色小镇设计和建设的一次新尝试。特色小镇既有组织结构上的闭环,又是与时俱进的开放体系。思考永远没有终点,实践一次次把我们带到新的起点。*美的风景在风雨兼程的旅途上。 未来的特色小镇,将**纯粹的空间概念,承载*多的历史、人文和情怀。本书脱离常规的写作模式,另辟蹊径,从结构、命名、行文、措辞等多方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特色小镇之 特 ,为读者呈现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小镇风貌。
一、《中国美术全集》建筑艺术编《民居建筑》卷选录范围,包括现在的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典型的民居建筑实例。二、本卷选编者按标准:凡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特点的和有艺术价值的民居建筑,包括总体布局、个体建筑、细部、装饰、装修到庭院布置等均予精选收录。三、本卷编排次序为:按地区、由北到南,各民族建筑穿插安排。四、卷首载《中国民居建筑艺术》论文作为概述,其后精选了彩色图版均作了简要的文字说明。 【读者对象】广大古建筑园林爱好者。
岭南建筑经典丛书之岭南民居系列,以《广府民居》、《客家民居》、《潮汕民居》和《雷州民居》四册建构,就是希望能通过图文并茂的编撰方式向读者介绍这四种 代表性的岭南民居建筑,使读者对岭南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特色有一个大体的认识。本书是其中的《雷州民居》一册,由梁林编写。全书共分9章,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