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国民居营建技术丛书”中的一个分册,对泉州地区民居建筑及其建造技艺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为记录和传承闽南地区传统建筑技艺做了不容忽视的贡献。全书分为十个章节,包括形式因素、发展脉络、建筑形态、营造工艺、细木作工艺、石雕技艺、泥水作技艺、装饰装修、建筑文化、保护修缮等内容。
中国*代民居专家于20世纪50年代初 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中国传统民居调研成果,涵盖了中国东西南北中五个大的地理区域的10个具有典型特征的地域民居:新疆民居、窑洞民居、陕西民居、云南民居、广东民居、福建民居、浙江民居、苏州民居、上海里弄民居、吉林民居。内容包含村镇布局、建筑与地形的结合、平面与空间的处理、体型面貌、建筑构架、装饰及细部、民居实例等具体章节,涉及少数民族众多的云南、新疆、吉林等,则按照民族民居的建筑分类进行撰写。图片多以测绘图为主,所有的图片均为作者当时深入调研、考察、测绘的资料汇总。是迄今不可多的珍贵民居研究材料。
本书借用“景观基因”的原理,在实地调研晋陕古村落的基础上,重点以无定河以东、汾河以西、长城以南的黄土高原区域作为原生建筑和景观基因的研究范围,找寻并剖析以原生建筑为主体的具有代表性的三大窑居村落建筑景观群系。
本书以讲座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民居的历史、类型、结构和空间细部等内容。共分三十讲,从民居的历史发展、结构形式到装饰手法,全面而系统地展现读者面前。着重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民居类型,如干阑式民居、汉风坊院、水乡民居、土楼民居、碉楼民居、窑洞民居,等等。每讲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语言平易生动,叙述深入浅出。逐句阅读,仿佛跟随作者走遍了不同时代、类型、地点的民居建筑。同时,民居建筑的理论知识也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民居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摄影作品。同时精于绘画,在大量丰富照片的基础上,添加了许多手绘作品,更加强了本书的可读性。
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是对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规模与质量协调发展的总体评价。本书基于系统论、协同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其他相关理论来研究城镇化发展水平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分析模型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空间效应分析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分析揭示了中国城镇化协调发展特征、评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和空间效应。在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转型重要时期,科学有效的城镇化协调水平研究对制定未来城镇化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基础理论意义,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价值。
人类始终为追求食、衣、住、行的满足而努力,居所的安定无疑更是其他三者的保障,因而发展成民间住宅的形式在中国这片广大的土地上,或因民族的不同,或因地理环境的差异,而产生各种不同类型的民居形式,形成圆楼窑洞四合院等特殊建筑文化,在世界各国的建筑形式中独树一帜。本书沿华北、华中、华南、西部地方等地区,介绍各地特有的民居形式,如四合院、窑洞、浙皖民居、红砖建筑、干阑式建筑、石板房、吊脚楼等,展现中国艺术与民间住宅结合所呈现的美感,并由此了解中国民居的意蕴与精神。
全书包含五个研究主题:湘江流域自然与人文环境 湘江流域传统民居建筑环境与空间构成 湘江流域传统村落及大屋民居的空间结构形态 湘江流域传统民居的建筑技艺 湘江流域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审美。不仅详细分析了湘江流域现存传统民居及其景观环境的建造特点,而且突出其生成环境、文化内涵、功能价值、社会属性、地域特征和文化审美意蕴研究;对传统民居及其景观环境 是什么(what) 和 为什么(why) 等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总结,研究突出了区域传统民居及其景观环境的 精神与灵魂 ,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今后的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传统环境营造技艺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活态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当代的环境设计活动中,许多极具生态智慧的传统技艺却由于审美观的误判而被误用或者弃置。因此本书的研究主旨,是从生态审美的角度研究中国传统环境营造技艺,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审美评估体系指引传统环境营造技艺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促进传统环境营造技艺的活态传承。 全书内容分为理论转化、体系架构和实践应用三个部分。 理论转化部分主要是从生态审美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生态审美的特征与相关原则、生态审美观及生态审美行为在环境设计中的自发性现象等入手,找出生态审美理论与环境设计理论之间的关联点,进而将生态审美的原则转化为生态审美评估的基本研究维度,建立相应的理论模型。 体系架构部分是基于评估
山西省建设厅—直对古村镇及其文化遗产的保护非常重视,从2005年开始,对全省的古村镇进行了系统普查,根据普查的初步成果,编辑出版了《山西古村镇》一书;同年,主力了“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发展碛口国际研讨会”,并通过了“碛口宣言”。报请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意见》,并分两批公布了71个“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其中18处已经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大部分古村镇制订了科学的保护规划,开展了多层次的保护工作,逐步形成了科学、合理、有效的保护机制。为了不断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他们又组织编写了《山西古村镇系列丛书》,本系列丛书撷取山西有代表性的古村镇,翔实地介绍了其历史文化、选址格局、建筑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较为丰富。为了完成书稿的写作,课题组多次到现场调查,在
中国传统戏场建筑的研究,是一个艰难的课题,同时又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本书作者经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长期细致的研究,以*代表意义的山西戏场建筑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收集了山西现存的千余座戏台建筑的资料(包括250通提及戏场建筑的碑刻),详细而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山西传统戏场建筑的概况:类型和形式、孕育和产生、戏场建筑现状等。为难能可贵的是,全书精选了230余座自宋辽金到元明清直至民国的戏场建筑实例,用全景照片、细部介绍、实测墨线图为我们再现了戏场建筑曾经的风采。该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处珍贵的文化遗产,由江苏省计划委员会、文化厅,吴江市建设局,需泽镇政府共同出资,在吴江市文物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对师俭堂进行修缮,并完成复活原陈列。该工程分二期施工,历时近三年,投资近千万元,于2004年4月全面竣工。自此,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沧桑后,师俭堂再次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资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本书包括120幅图片及各类图纸40版,是江苏省本系统、完整地记载传统江南商贾民居的保护、修缮、人文史料信息的书籍。全书内容包括七章:研究师俭堂的目的与方法;师俭堂研究的内容;师俭堂的启示;师俭堂的价值与修缮过程;师俭堂修缮前的残损调查与相关定位;师俭堂修缮工程方案;部分修缮施工图等。
一、《中国美术全集》建筑艺术编《民居建筑》卷选录范围,包括现在的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典型的民居建筑实例。二、本卷选编者按标准:凡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特点的和有艺术价值的民居建筑,包括总体布局、个体建筑、细部、装饰、装修到庭院布置等均予精选收录。三、本卷编排次序为:按地区、由北到南,各民族建筑穿插安排。四、卷首载《中国民居建筑艺术》论文作为概述,其后精选了彩色图版均作了简要的文字说明。 【读者对象】广大古建筑园林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