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传统建筑特征图说》融合的门类之齐全,实例之众多,是作者阅读过的有关徽派建筑、徽州民居的各种出版物之首,看得出作者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徽州传统建筑特征图说》的特色是: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所谓“图文并茂”,是有图(甚至还有分析图和图表)有文字,“说”的意思,既是解读,又是导读,让读者能突破画面有想象的时空。所谓“雅俗共赏”,“雅”者是借用,指有关的专业人士,作者看除了建筑学专业——包括建筑规划和设计,建筑历史和建筑技术,园林和室内设计等等,旅游专业以及地域人文、经济等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都不妨读一读《徽州传统建筑特征图说》。“俗”也是借用,是指一般读者,翻一翻此书也能增长知识。
中国民居建筑历史传统悠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受地域、气候、环境、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具风格的村镇布局和民居类型,并积累了丰富的修建经验和设计手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筑专家将历史建筑研究的着眼点从 官式 建筑转向民居的调查研究,开始在各地开启民居调查工作,并对民居的优秀、典型的实例和处理手法做了细致的观察和记录。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正是我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国人民意气奋发,斗志昂扬,正掀起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建筑界适应时代潮流,学赶先进,发扬优秀传统,努力创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正当其时,在全国进行调研传统民居时际,抓紧劳动人民在历史上所创造的优秀民居建筑资料,对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十个地区民居进行详尽的考察、记录和整理,经过前期资料的积累和后
作者经过广泛实地调查并博览众籍,提出了浙江民居的基本类型、文化地域分布、特色和成因,认为以河姆渡为代表的昊越古国悬虚构屋方式孕化、发展出来的干阑式、穿斗架民居体系,是浙人顺应多雨、潮湿、地形疏碎环境的好选择和智慧结晶。浙江又因“山泽多藏背,风土清且嘉”的自然条件成为历史上中原人士南下的*地之一,带来了礼乐文化和法典制度,使周朝的住宅制度得以创造性地继承发扬,甚至于一些很古老的形制得以保存、传流至今,如分布在浙中、浙东丘陵、山地中众多的“四面厅”、 “套屋”便是实例。另一方面,浙江又因儒雅发达的文化条件和明清时期资本经济早期发生之地,产生了园林宅第、宁波大墙门等顺应新经济、新生活方式的住宅形制。 就住宅和环境、社会、人文的关系,作者提出了浙江民居的适形、内省、崇装饰、环农业及
中国*代民居专家于20世纪50年代初 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中国传统民居调研成果,涵盖了中国东西南北中五个大的地理区域的10个具有典型特征的地域民居:新疆民居、窑洞民居、陕西民居、云南民居、广东民居、福建民居、浙江民居、苏州民居、上海里弄民居、吉林民居。内容包含村镇布局、建筑与地形的结合、平面与空间的处理、体型面貌、建筑构架、装饰及细部、民居实例等具体章节,涉及少数民族众多的云南、新疆、吉林等,则按照民族民居的建筑分类进行撰写。图片多以测绘图为主,所有的图片均为作者当时深入调研、考察、测绘的资料汇总。是迄今不可多的珍贵民居研究材料。
由陆翔、王其明*的《北京四合院(第2版)》一书以时间为线索,对传统北京四合院进行了考证,对现存北京四合院进行了调查,对未来北京四合院和谐发展进行了探索。该书史料翔实、调查深入、结构完整、研究系统,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力作,相关研究成果对织补历史景观,对于留住和修复北京独特的古都风貌、建筑风格等 基因 具有重大意义。
生土民居是我国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承载着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居住文化,延续千年,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间营造智慧的传统建造技术体系。 《传统生土民居建造与改良技术》分别以生土窑居和生土墙民居两类典型生土民居为对象,按照建造工艺流程,系统梳理了我国生土民居传统的建造技术,并针对生土民居存在的居住舒适性问题提出了改良技术。 《传统生土民居建造与改良技术》可为村镇住宅设计、施工人员,建设管理人员,农村自助建房人员,以及从事村镇建设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和浩瀚绵长的文化。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全省范围内的古村落进行了全面的调研,主要包括古村落地理位置等概况、古村落布局、建筑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保护与管理。史怀昱编*的《陕西古村落(2记忆与乡愁)》彰显了陕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社会各界人士进一步了解陕西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 本书文字优美,图片精美,可读性强,从建筑、人文、历史等方面对陕西古村落进行了描述,可供城乡规划、建筑艺术、建筑工程设计等业内人士和文化文物部门及旅游爱好者参考使用。
本套丛书以经济性、实用性、系统性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系统介绍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适应性保护及利用规划、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完善与使用功能拓展、传统民居结构安全性能提升、传统民居营建工艺传承、保护与利用等成套技术应用体系和技术支撑基础;针对不同区域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特点,详细介绍全国多个典型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案例,为大规模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一个可参照、可实施的工作样板。
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差序格局中的一个序列,是乡土智慧的建筑展示。广西民居多姿多彩、形态丰富,它深深地扎根于八桂大地,是地方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本书对广西民居进行了多角度的观察和多层次的分析,廓清了广西民居特色的生成背景和类型特征,重点从建筑和聚落两个层次对广西民居进行了深入探讨与研究,详细分析了广西民居的聚落形态、空间意象以及建筑特征。鉴于民居研究对解决城乡规划、建筑创作、建设与管理等问题的作用,本书还将广西民居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等相关实例纳入其中,以凸显研究对城乡建设实践的帮助和支持,使得广西民居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和浩瀚绵长的文化。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全省范围内的古村落进行了全面的调研,主要包括古村落地理位置等概况、古村落布局、建筑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保护与管理等。史怀昱编*的《陕西古村落(1记忆与乡愁)》彰显了陕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社会各界人士进一步了解陕西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 本书文字优美,图片精美,可读性强,从建筑、人文、历史等方面对陕西古村落进行了描述,可供城乡规划、建筑艺术、建筑工程设计等业内人士和文化文物部门及旅游爱好者参考使用。
重庆地域环境打造了重庆的建筑因造型、依山就势的特点;移民文化带来多样性,极大的丰富了重庆建筑的外形构造和细节装饰;自然材料赋予经济环保性,在经济实用之外体现出天然的亲和力,这些都是建筑地域特色存在的鲜明标志。对几千年来巴渝地区建筑地域特色开展系统的回顾与综合分析尚属首次。舒莺、金磊、周荣蜀主编的《重庆建筑地域特色研究》分重庆古代建筑历程、近现代建筑发展、当代建筑创作再认识、建筑特色的规律分析四章,图文并茂地再现了重庆建筑的地域特色。
本书介绍了西北(陕、甘、宁、青)地区的自然条件与民居类型,论述了西北严峻的生存背景下,各地民居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适应。总结了西北民居以生土材料为主体的共性特征,以及以不同民族文化为底蕴的装饰形态特征。全书展示了窑洞民居、回族民居、撒拉族民居、青海庄廓民居、以及以农耕文明为背景的关中、陕南、天水民居的风貌特色。对西北经典民居案例也作了较详尽的介绍。本书以生态文明的视角,对西北民居的营建智慧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如何使西北乡土民居、生土建筑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以及为此而作的一些探索。
本书介绍了贵州苗族、布依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民族村寨及山地民居的历史渊源:论述了贵州民族村寨和山地石构建筑、干阑民居的生成背景和影响因素;总结了贵州民族村寨和山地民居类型、建筑空间形态和民居风貌特色的构成要素。全书还大量展示了贵州山区至今还保留着的具有独特传统技艺和鲜明山地特征的村寨和民居实例。对于民族村寨文化何以延续、如何留住村寨的集体记忆,本书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了一些保护措施和再生策略,以寻找民族村寨多元文化发展和保护的途径。 读者通过本书可以了解贵州少数民族的居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宗教信仰等及其精神价值,领略贵州传统山寨民居蕴藏着的历史文脉和多彩的民族文化原生态。 本套丛书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陆
张锦秋院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大师、西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在建筑领域享有很高的声望,其多项作品获得国际国内大奖。本书将陆续推出张锦秋院士有代表性的多项作品,力求准确再现她的创作理念,也为青年建筑师及学子们提供丰富的建筑创作参考。在书中她将自己的创作分为三种类型:对现代建筑的多元探索,特定历史环境和特殊文化要求下的新创作,以及古迹的历史名胜的重建。此次推出的《现代民居群贤庄》是系列丛书的第3册,从适宜生活的户型,节能、环保、智能化的设施,便捷、安全的园区布置与绿化,居住区的城市文化特色等多个角度,用大量的精彩图照,创作手记,平、立面图,以及彩色表现图,一边讲述大师的设计思路、设计手法,一边直观再现了设计效果和大师作品的艺术魅力,生动地展现了一个现代民居群贤庄的建筑特
福建民居受福建所处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条件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和丰富的建筑文化内涵,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本书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即以中国东南民系的形成观念来重新诠释福建民居,研究构成“闽海系”的福建六大民系所具有的建筑文化特性。 现存的以明、清两代为主的福建民居,不仅有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尚书第”、“大夫第”、“进士第”、“九厅十八井”等大型府第,也有聚族而居、粗犷雄伟的土楼、土堡,还有许多坐落在山坳林间、点缀在幽谷溪畔,建筑布局活泼自由的民间小舍,更有不少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和谐、空间布局富有变化的民居建筑聚落。福建民居深深地扎根于民间,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施工,显示了福建独特的地方建筑特色和建筑装饰手段,广泛地集中了传统建筑营建经验而世
本套丛书以经济性、实用性、系统性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系统介绍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适应性保护及利用规划、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完善与使用功能拓展、传统民居结构安全性能提升、传统民居营建工艺传承、保护与利用等成套技术应用体系和技术支撑基础;针对不同区域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特点,详细介绍全国多个典型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案例,为大规模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一个可参照、可实施的工作样板。
本书以大量的调研图片、工程实践、相关论文及著作为基础,对安徽徽州民居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全书共分为八章,章介绍了安徽徽州民居的文化背景、变迁、发展和完善。第二章介绍了安徽徽州民居聚落的缘起和发展演变及聚落的特征、构成和空间序列。第三、四章以建筑为主,分宅居和公共建筑两部分阐述了建筑的主要特征、平面类型、构成元素和单元组合。第五、六、七章以建筑装修装饰为主,论述了建筑的装修装饰构件、色彩及三雕艺术。第八章提出了当代徽州新民居的探索思路和存在的问题,如徽州传统民居面临现代社会生活的挑战;与时俱进的徽州农村新民居;“徽而新”与“新而徽”的探索;走出徽州民居“保护”与“更新改造”的误区等等,希望能供读者参考、借鉴,引发读者的进一步思者。
形态类型分析法是一种 形态解读为外,类型认知为内 的分析法。本书对广州市内近一个世纪以来出现的各种住区形态进行形态类型分析后,总结出10多种构成广州市独特城市肌理的住区形态原型,并解读出这些原型之间的关联性、周期性。对产生这些原型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建造技术特点加以分析后,本书尝试探明广州市各种住区形态原型是如何进行演进的。 通过本书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希望使广州历经两千多年的建设发展沉淀下来的城市住区形态肌理变得更容易被 记录 和 阅读 。同时,希望本书的内容对研究形态学、类型学理论,研究住区形态,研究广州城市发展史的学者及其他相关专业人员的工作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