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是作者从事研究的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808355,基于负刚度-阻尼控制系统的结构减振控制研究,作者经过整理,内容更加精炼,图文并茂。1 绪论\t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t11.2 负刚度控制理论基础\t31.2.1 负刚度控制简介\t31.2.2 负刚度控制机理\t41.2.3 负刚度控制研究现状\t71.3 形状记忆合金及其特性及应用\t91.3.1 形状记忆合金特性\t91.3.2 形状记忆合金在结构控制中的研究进展\t111.3.3 形状记忆合金在其他领域应用\t151.4 本文研究内容\t162 新型轨道式负刚度装置设计和建模\t18
全书呈上、下篇两大部分的结构关系,目的是为了将一些研究内容较为相近的理论板块有联系地进行分类,以便各位读者、同业和研究人员快速理清本书的研究思路。【上篇】主要围绕 建筑空间的秩序、模块及要素 这一主题来展开。*部分 建筑空间的秩序 ,通过对建筑空间秩序的伦理、审美以及传统建筑空间当中的留白艺术三个层面来进行研究。第二部分 建筑空间的模块 ,从建筑空间的模件体系与模块化设计的发展变革窥见建筑空间的发展趋势。第三部分 建筑空间的要素 ,以当下建筑空间呈现 共享性空间 的现象作为切入点,分类讨论了建筑当中时间要素、视觉要素,使用主体要素的等作用,对于未来建筑空间发展形态的意义。【下篇】 研究内容理论范围以 建筑空间的载体,媒介及语意 为题。*部分 建筑空间的载体 ,通过借鉴美学研究领域当中与 意境 概念有
《建筑结构设计新规范综合应用手册》(第二版)、《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应用图解手册》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方法及实例分析》的相继出版发行、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ubingyin)的开通,及在国内主要城市的巡回宣讲,笔者有机会通过博客、邮件、电话及与网友和读者面对面交流,就大家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与工程实际*为紧密的、及大家感兴趣的工程问题进行讨论交流,现将这些问题及笔者对这类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建议归类成册,以回报广大网友和读者的信任与厚爱。其目的拟使结构设计过程中,在遵守规范规定和解决具体问题方面对建筑结构设计人员有所帮助,也希望对备考注册结构工程师的考生在理解规范的过程中以有益的启发。本书所根据的主要结构设计规范是:《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
本书在2002年《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版的基础上,汇总了作者及其团队2003~2013年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领域开展的研究工作与成果;也反映了国内外在此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本书主要介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的重要性与研究现状;混凝土结构服役的各种环境,以及为进行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的环境区划研究;各种耐久性试验方法与装置;材料层面和结构构件层面的耐久性研究成果;以及从结构的层面来阐述混凝土结构设计、评估和性能提升方面的内容。
2019年1月2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发布 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的公告”,《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2019自2019年9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为我国 性建筑节能 标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46家科研、设计、产品部品制造单位59位专家历时3年联合研究编制完成。《标准》主编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专业总工、环能院院长徐伟表示:本标准是 上 通过 标准形式对零能耗建筑相关定义进行明确规定,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体系,提出中国解决方案。《标准》的实施将对推动建筑节能减排、提升建筑室内环境水平、调整建筑能源消费结构、促进建筑节能产业转型升级起到重要作用。本书为《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落实贯彻的重要技术支撑。
本书第四版是根据新颁布实施的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及国家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和其他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程实践和多方著述编写的实用工具书。 本书内容包括:混凝土结构材料标准与相关规定,钢筋混凝土板及板式楼梯,钢筋混凝土梁,钢筋混凝土单层厂房柱,钢筋混凝土柱牛腿设计,现浇钢筋混凝土柱及梁柱节点,钢筋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及叠合构件与装配式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构造,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构造,地下工程防水构造与做法,地下工程渗漏治理技术规定,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构造,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埋件及连接件,支撑系统,
《第2届建筑类多媒体课件大赛获奖作品系列》是由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多媒体课件大赛而推出的获奖作品系列光盘,课件均内容丰富全面,与教学结合紧密,操作简便交互性强.适合教师辅助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 《建筑钢结构设计》多媒体课件针对本课程具有理论问题复杂、构造节点繁多等特点,采用虚拟模型系统来辅助教学,以实体建模的方式,在电脑程序中再现钢结构的构件形式、变形形式以及节点构造方式等,然后在特定的程序环境中实现对虚拟模型的观察(包括旋转、平移、缩放等),并通过点击模型上的特定部件对其进行拆解,从而可以更好地观察到各部件的形状以及模型的构成。模型直观形象,加强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概念、复杂的节点构造等问题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件采用网页格式,使用超链接、地
胡允棒编著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用表(第2版)》根据国家*颁布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5-2011、《底部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技术规程》JGJ248-2012、《冷轧扭钢筋混凝土构件技术规程》JGJ115-2006、《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等编制。在本书中,可以很方便地查到具体化了的规范的有关规定,如受拉钢筋在不同混凝土强度等级时的锚固和搭接长度、各种构件的小*配筋率、柱及剪力墙边缘构件的小配箍率、各种梁在采用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和钢筋时沿全长的小配箍量(分别以“mm2/m”和箍筋直径与间距表示)、板在采用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和钢筋时的小配筋量(以“mm2/m”和钢筋直径与间距表示)、梁附加横向钢筋承载力
本书是《装配式建筑丛书》之一。本书从建造端视野,分别从装配式结构总承包项目组织和内装项目组织的角度,收集了十位业界佼佼者的案例,从他们各异的背景职业、成长经历到成功案例,分享他们的心得和反思,发出他们对于行业未来的展望和呼声,是不可多得的手的资讯,对于未来装配式建筑的走向,是极富前瞻性的洞见。书中收录的十个案例非常经典,分别是李国建的苏州现代传媒广场,曾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鲁班奖、钢结构金奖、金钢奖特等奖、住建部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全国节能减排竞赛金奖,相关技术成果获得了华夏科技一等奖等;王东峰的三星项目主厂房核心区主体结构是国内例装配式高科技电子厂房;蒋杰的坪山会展项目;李磊的杨浦区平凉街道18街坊住宅装配式项目;范振江的静安府项目高档住宅小区项目,获得上海市装配式
本书介绍了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主要方法及其原理,包括逐步积分法、振型叠加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等方法,涵盖了弹性体系、非弹性体系、消能减震结构、隔震结构等结构体系,并对能量分析、阻尼矩阵构造进行了专题介绍。各主要章节均给出了详细的原理公式推导和具体算例,各算例除给出完整的MATLAB编程代码,还在SAP2000及midas Gen软件中建模分析,并将分析结果进行对比,以对书中的公式推导及MATLAB编程代码的正确性进行验证。 本书可作为一线结构工程师和相关技术人员理论学习与技术应用的参考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结构动力学和工程抗震设计等课程的学习参考书。
本书共分两部分9个章节以及两个附录内容,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可视化仿真的基本理论、手段和方法,包括可视化仿真的概述、可视化仿真的图形与方法、结构工程的建模技术、结构CAD图形转化为虚拟现实文件的方法、CAD图形转化为3DS MAX的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作者团队在工程结构可视化仿真的应用与研究成果,包括坝陵河特大钢桁桥梁可视化三维建模技术及工程详图、北盘江特大桥梁仿真分析与虚拟现实模型及施工过程可视化、矮寨特大钢构桥梁的工程动画制作、落脚河水电站仿真分析与虚拟现实模型及施工过程可视化。
针对建筑师考试的难点课程之——建筑结构这部分内容,本书作者根据历年考题及考试大纲的要求,从结构概念人手,用通俗的语言将一些较难理解的概念说得比较明白,并特意配了一些插图,增加了本书的趣味性,使考生在充分理解这些概念的基础上能更加容易地掌握和解答相应考题。在总结前两版次经验的基础上,本版次特增加了一套综合测试题,题目以2008~2012年考试出现过的部分较难和易混易错的知识点为主进行编写,帮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地把概念弄清楚。本书内容全面,引用了*规范的内容,讲解方式多样有趣,并配视频光盘讲解内容及试题。 本书是参加建筑师考试的考生参考书。
法兹勒 R 汗(1929-1982年),20世纪*杰出的高层建筑结构大师, 筒体 概念的提出与践行者,其职业生涯几乎就是一本超高层建筑设计的 教科书 。法兹勒将功能、审美与结构天衣无缝地融合到20世纪*重要的高层建筑中,为城市勾勒出了漂亮的天际线。他的代表作是高层建筑结构,却又不仅限于高层建筑,桥梁设计、悬索结构、屋面张拉体系甚至小区规划,法兹勒 拉赫曼 博士均可驾轻就熟。作为女儿的本书作者,站在第三人称的角度,不仅向我们展现了生活中的大师形象 一位善于交际、四海为家、温文尔雅的父亲,更详细描述了20世纪70年代前后,以美国芝加哥SOM事务所为背景的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本书以时间为顺序,以案例为章节,还原了那些耳熟能详的摩天大楼背后的故事。将专业知识、历史文化融入一炉是这本专业性通俗传记的一大特点。阅读本书不仅有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和工程案例汇编》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组织行业专家和相关企业共同编写完成。本书系统地梳理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介绍了12个具有代表性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案例,并邀请业内专家对入选案例逐个点评,能够为各地选用不同类型的技术体系、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书从理论研究、试验研究、设计方法研究和工程应用四个角度,对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展开全面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构件变形限值的理论研究、基于试验结果的构件变形限值统计分析研究、典型构件拟静力试验研究、构件变形限值的验证与修正、强震作用下结构弹塑性分析、地震波的选取方法、设计方法在各类典型结构中的应用、结构变形限值研究、工程实例、结构构件破坏形态预测。本书可供土木工程专业师生以及从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工程人员参考。
“结构工程新进展国际论坛”旨在促进我国结构工程界对学术成果和工程经验的总结及交流,汇集国内外结构工程各方面的*科研信息,提高专业学术水平,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科技发展。论坛划分为四个领域,每次以一个主题的形式轮流出现。分别为: ·新型结构材料与体系(包括组合结构、膜结构等) ·钢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大跨度结构) ·混凝土结构 ·结构防灾、监测与控制(包括抗震、抗风与抗火等)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钢结构研究和应用的新进展”。论坛邀请了25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为主旨报告人,就多高层民用与工业建筑钢结构、轻型钢结构和大跨度建筑钢结构的计算理论、设计方法、制作与安装技术和工程案例等阐述了变革与发展的*情况,为广大从事钢结构设计、制作、安装、研究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创造了一次很好的交流平台。 感谢住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