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营造技艺是吴地工匠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 技 与 艺 的完美结合。本书由苏州园林发展有限公司、苏州香山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的一批高级技师,充分发挥多年来在造园、修园中积累的经验,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编写而成。全书分为:石作、瓦作、木作、假山、油漆、砌街铺地等六个章节,主要内容包括江南古建筑施工技术,及新工艺和新材料在古建筑中的应用,
本书详细介绍了陈从周先生三个园林的设计和修建。 补豫园:对于豫园东部,在保留全部建成建筑的同时,首先针对已被改为防空洞的水系进行恢复和整治。同时,重新梳理山水池岸、游赏线路、立峰栽植等园林要素,使之能够与其他既存部分构成一个整体,并在此基础上完成部分建筑的再造。 构楠园:楠园是陈先生专享独立的设计,集中体现了《说园》等著作中的造园理论与思想。在布局方面,以水池为中心,以假山为主景,山水互映,同时主要建筑隔水对山,主要景点贴水依水,形成总体基调。通过对景强化山高水长的意象,通过隔景,营造了不尽深远的园林空间效果。 复水绘园:根据《水绘园旧址图》《水绘庵记》和园林现状,恢复古城墙,理水筑山,开浚新池,因地制宜布置绿化,以亭台楼阁缀景,推敲园林细部。从而使全园空间结构清晰,水面开
《城市公园设计》(原著第二版)是基于西欧和北美一些重要的城市公园案例的研究。*版出版于2001年,涵盖了20个公园,此书也出版了中文译版。第二版出版共包含有30个公园,增加了10个较新的案例。 本书详细介绍了每一个公园的历史,包括为何选定,选定时期的场地条件,负责设计和建设的主要人物,公园的规划和设计,促进公园发展的个人,现在负责公园管理的机构,当前的资金来源,当前的使用程度(特别是游客数),公园内的犯罪率,公园的计划等。力图全方位地介绍公园设计、建设及使用过程的变化和原因等。 本书不只聚焦于设计,还关注了项目的历史背景、建设成本与维护改造等一系列问题,对风景园林、城乡规划设计、城市运营开发等领域都有非常高的借鉴意义,是风景园林、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等领域专业工作者、学生的重要理论专
明代长城是中国*代表的世界文化遗产,其宏伟的气势和律动的美感震撼人心。但长城并非人们传统上所理解的狭义的线性防御墙体,而是隶属于更庞大的复杂系统 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本书基于分形理论,精确解析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核心要素 军事防御聚落和长城墙体 的宏观系统关系,研究发现两者通过分形自组织结构耦合形成复杂的协同系统,基于此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配置、军队的快速调动以及系统的协同防御等功能;同时,从系统关系角度,进一步探讨了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运行机制和原真价值。
本书选择历史记载中富有盛名但今已无存的私家园林,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文本分析管窥其面貌,并借助作者的传统水墨山水画功底,以 画境 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已消失的洛阳金谷园、会稽始宁墅、吴郡甫里梅花墅、山阴旷园、金陵冶麓园、镇江乐志园、镇江逸圃、溧阳彭氏园、马鞍山小昆山读书处、太仓静庵公山园、太仓澹圃等十一处园林文献资料的详细整理,以不同的层面对其进行全貌复原,并通过绘画的方式和意境建构对其进行空间复原,力图还原文人精神世界中的理想园林图景,并以此接近中国古代文人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真实状态。
在如今身处闹市、高楼林立的环境中如何藏露遮挡 已不是 门掩无哗 所能;在宅旁空地上营造出咫尺山林(容园);在现有的钢筋混凝土墙的框架中营造庭园,借漏窗而使眼前有景、疏密得宜(椭圆);在空旷的野外也能营建出意追何陋轩、向冯纪忠先生致敬的竹可轩 勾勒山水,顺势而为;工法匠作,粗细可道。王宝珍著的《造园实录》详细介绍到作者的倾心之作 三个园子 容园、椭圆、虎房\竹可轩,分别从实景照片、图纸、造园笔记、工法匠作及园子建成之后的反思教训方面,详细叙述了园子从设计构思到结合施工现状进行的调整、斟酌效果甚至返工,*后的实景效果及建成后的思考、探寻,凝结了作者大量的心血。全书第二部分围绕这三个园林的思考、实践进行了问答,第三部分选取专业人士从更广阔的角度对照和评议,引发思考。在当代建筑实践中,作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孟兆祯、陈晓丽主编的《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5 年会论文集(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风景园林)》汇集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5年会征稿的入选论文,共分5 个主题,即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生态与修复、风景园林资源与文化遗产、风景园林植物、风景园林工程与管理。本书可供从事风景园林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作者缘起于建筑师的身份,因惑于园林项目实践中的判断标准,而希望从中国园林中求得。从手绘设计稿用于表意的写意画到白描,从思考绘画与设计的关系,到园林中*核心的问题 身体感受的认知,作者在研习山水画的同时,创作了自己的小画,着重思考了以下几点:细致生动的人物活动,更合居游之意的山水,空间的表现和表达,何为曲折尽致、连绵不绝 这就是 幻 系列小画。 而基于作者为自己设定的一个绘画研习的递进关系:山水画 园林 建筑,*终在 红 房子这一系列画作中探索了是基于中国自身文化传统的当代人的居住理想。
本书介绍了上海园林从唐以前的萌芽到宋元的蔚起,从明中晚期至清初文人园的高潮到清中叶公众世俗化园林的勃兴,从晚清前期海派园林的出现到清末民初后期海派园林的潮涌这样一段雅俗纷呈、随遇而化的演进过程。本书可供高校建筑专业师生以及相关研究人员阅读。
“为中国而设计”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为全国环境艺术设计领域设置的具有权威性何学术水准的专业平台,凝聚了广大设计师的专业智慧。创办以来得到了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和在校师生的大力支持。”为中国而设计,及符合中国国情,又具有中华文化内涵,既体现现代科技成就又能表达我国各民族人居环境观念的当代环境设计作品,把人们对于和谐、宜居、绿色的美好理想体现在设计中。该展览的组委会阵容强大,由全国十大美院和该专业领域优秀院校组成,并得到了较多设计公司和媒体、网络支持。 《为中国而设计:2014第六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优秀论文集》包括:低碳设计与本土化建筑;生态城市与环境景观设计;生态设计与室内空间;设计教学与教育研究;传统文化与艺术研究;原创家具设计六部分。
植物是园林绿地景观中具有生命活力的构成要素,植物物候的变化与植被景观动态紧密相关;要设计出具有季相律动的植物景观,要对植物的生态习性、观赏特性及内在生长发育节律 物候有充分的了解。本册即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100余种 增彩延绿 新优木本材料的物候特征、景观特性及适用生境等做详细介绍;以期从植物材料的角度为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从业人员及相关兴趣爱好者提供借鉴与参考,并借此将植物物候引入公众视野,启迪其对物候观测的兴趣与热情,开展植物科普,惠及社会民众。
风景园林是为满足人们生理、心理、社会需求而成长的公用事业和综合理性学科。发展到当代,风景园林是一个“人天和美”的境界与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健康发展,将涉及天、地、生等自然科学的基础,文、史、哲等人文科学的导向,理、工、农等工程技术的措施与手段。因而,要学习、鉴赏、研究、创造风景园林,就会借鉴中华文明的经典文献。由张国强编著的《风景园林文汇(今古典籍九百记)》的主要目的是为广大的园林工作研究者提供一本概要而又相对充足的文献资料,既能传承知识,又便于寻访搜检,还益于弘扬中华文明。
本书汇集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7年会征稿的入选论文,共分5个主题,即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生态与修复、风景园林资源与文化遗产、风景园林植物、风景园林工程与管理。本书可供从事风景园林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刘永德等编著的这本《建筑与环境艺术造型的形景境情》以形为母题,全面阐述了涵纳干形内的景、境、情的深层意蕴,具有知识面宽、信息量大、多学科交叉渗透、有益扩展思路、开发创新思维、文图并茂、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等特点。 全书分三篇阐述。篇为形的表面形象——形态构成基础,主要阐述了形论、形构和形变;第二篇为形的意象层面——环境景观营构,阐述了形具神生、景自心成,建筑的景观构成,环境组景及景观中介等;第三篇阐述了形的意蕴层面——意境与情感内涵,主要介绍了意境浅释、建筑与环境的意境、形式心理感应与意境创造、现代人的时尚之境及情感与形式等。 本书适用于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专业的初学者启蒙与练习作业,又适合作为课堂教学的课件与课外参考教材。
本书基于作者多年从事风景园林教学和教育发展研究的思考与总结,结合风景园林学科和专业发展以及本科教育的定位,从对风景园林的学科内涵和特征解析出发,阐述风景园林本科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设计与制定本科专业教学的知识体系、内容界定、课程组织;并重点通过主线课程的教程与实践为主体内容从大纲、任务书、教案到成果介绍与总结等方面论述工科风景园林本科专业的教学教程。
潜园是坐落在德国鲁尔大学植物园内的一座中国古典园林式的庭院,位于德国波鸿市郊,那里的植物园远近皆知,是附近城市居民的游赏胜地。该园巧妙地借助了文学经典《桃花源记》中形象丰富的文学内涵和具有普世价值的美学力量。这一立意不仅为设计提供了思想依据,增添了故事性,也给观赏者更深层次的美的享受。潜园同时借鉴了《园冶》的理论和手法,运用《园冶》艺术语言,在德国创造了一个中国的 世外桃源 ,深受德国民众的喜爱。 自古艺术推陈出新,园林也是如此。在如今全球化的语境中,风物长宜放眼量。中国园林设计历史悠久,是世界艺术苑中的一株奇葩,其本身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属性。在国外造园,更是一种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不能一味模清仿宋,因循守旧,而要开拓思维,拓宽视野,因地制宜,移花接木,根据实地条件再现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