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冶》在中国古代造园史上有着极为崇高的地位,全书共分三卷,*卷分相地、立基、室宇、装折四篇;第二卷全志栏杆;第三卷分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六篇。其中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四篇,为我国造园艺术之精华,并附图235幅。本书由我国造园学的创始人陈植先生为《园冶》一书所做的注释。陈植早在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着手注释工作,还与许多知名学者,如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刘敦祯、建筑科学院的刘致平、同济大学建筑系陈从周及杨超伯等人,相互切磋,分别增补、订正,力求作到真实反映该书的特色。本书对于今天的园林设计人员和园林专业师生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湿地公园设计》探讨不同类型的湿地特征,对生态条件、空间形态以及交通条件等层面展开分析,归纳各因素对场地环境影响的强弱。同时运用GIS、数字化叠图法及其他量化技术与评价的方法,针对场地适宜性进行研究,并结合相应案例加以研讨。以集约化设计理念为导向,针对湿地公园本身的特征,优化设计与场地环境问的关系,有机协调与整合生态、功能以及空间三大设计目标,进而生成可量化、可比较、可操作的集约化湿地公园设计策略。 湿地公园的设计方法在于利用自然或人工湿地本底,科学地运用湿地生态学原理和湿地恢复技术,重点在于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并促进湿地的生态系统发育,协调湿地环境中生态、空间、功能的相互关系、生成丰富多彩的湿地空间环境。
公园是城市中的绿洲,是环境优美的城市公共自然游憩空间。本书以山东省莱芜市红石公园改造为例,探讨城市综合性公园改造的方法。全书共分二部分,*部分是对公园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改造的思想,第二部分是对公园景区与景点改造设计作详细的阐述。全书图文并茂,既有设计师精心设计的思想感悟,同时又有大量精美的设计与施工图幅的展示红石公园改造设计之美。
本书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继2004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首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作品集和2006年在鲁迅美术学院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后的又一力作。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为全国环境艺术设计领域设置的*权威性、*学术水准的专业平台,旨在促进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水平的全面提高,并展示和研究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成果,更好地发现作品、发现人才,提升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在世界设计舞台上的地位和形象。
本书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虎丘 纽约、拙政园 多伦多、留园 温哥华、艺圃 波特兰、网师园 蒙特利尔、沧浪亭 迈阿密、狮子林 埃德蒙顿、耦园 西雅图。本书列举这几个有代表性的北美城市中的苏州园林。将这些北美城市和这些苏州园林予以某种特质上的解构比对,希望以随笔的形式带给读者一点比较文化上的思索和想象,书中还有大量的配图,供读者阅读。
本书是2002-2003年度我国风景园林界的优秀作品荟萃,有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与风景园林学会联合收集资料,精选而成。主要介绍风景名胜、绿地系统、公园花园、景观环境四部分24个项目。是建筑、规划、园林、环境、旅游等部门有关人员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本书可供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人员使用,也可供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环境设计旅游部门有关人员参考。
在社会快速转型、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急速推进中,风景园林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众多的物质和精神矛盾,丰富的规划与设计论题正在召唤着我们去研究论述。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园林设计分会等编写的《风景园林师》包括:发展论坛、博览园区、风景名胜、园林绿地系统、公园花园、景观环境、名家名师。
《低碳小花园设计(2)》编著者王洪成。 低碳是作为世界各国共同应对的气候问题提出来的,是个宏观的环境问题。自然界唯有海洋和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而植物因光合作用要吸碳释氧。主要对策除了减排外,就是增加地球陆地表层的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地率,而且要适当地提高叶面积系数。主要通过绿地规划进行宏观布控,再落实到项目建设。 低碳经济、绿色增长 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共识,风景园林行业亦是如此,只有将低碳理念与技术融合到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建设中,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承担起建设 美丽中国 的历史重任。天津市第十次党代会再次将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确定为奋斗目标,吹响了建设 美丽天津 的号角。天津市园林规划设计院作为本市行业的主力军,主动探索,奋力创新,在不断地总结实践中逐渐把握住了低碳园林理论与实践探
杨经文编著的《生态设计手册》分为三部分:一 、生态设计的概念、前提、理论等基本介绍;二、生 态设计导则(包括帮助设计者确定所要设计的生态内 容;系统的室内舒适条件和相关的系统设计;系统的 内外环境关系;系统的输入输出;系统的评估);三 、相关的生态思考。本书是作者长期实践探索的总结 。它以热带、亚热带气候的建筑生态设计为主要研究 对象,全面而广泛地介绍了生态设计知识和系统的生 态设计方法,并结合了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和普 通生态学等理论的知识,对建成环境中的生物物种进 行了一定深度的探讨,介绍、提出了”城市屋顶空间 物种”、”景观桥”、”正干扰”等概念;作者对被 动生态设计,如”风铲”、”被动式日照系统”等较 为重视,介绍了通过计算机流体动态模拟等方法,以 及如何通过建筑设计来改善建筑
设计是人类生活中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手段,广泛存在于生产和生活中,这出于行为必须预谋。平常我们说的: “想方设法”、“想辙”、“出谋划策”其实都是设计的内容。专项设计则指有专业和学科性的设计以体现兴造业的学科分工。风景园林设计自古就有,以我国而言数千年出现了如庶似仙,一见难忘,甚至魂牵梦绕的风景园林作品,名哚全球,令人倾倒。这些实践的成果都是人类设计出来的。有些还具有相应的理论记载,但大多不全。有关的知识浩如烟海,而学科集中性的理论都稀若晨星。人类文化靠世代积累,前人想尽办法觅求传统的依托。龟甲、青铜器、竹简、石碑刻和摩崖石刻都是传承文化摸索的途径。现代纸张和电子纸虽书写方便,但要无尽期地保存和传承也还要动动脑筋。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应视为人的天职。我们既坐享前人积
《风景园林师(11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集)》编著者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园林设计分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信息委员会等。 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在宏观的大地景观、中观的园林城市、微观的单项园林等三个层次中的发展成果。这些成果反映了风景园林学科的基本研究对象和综合特征,展现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新优成果的时代特征。
为把深圳中心区建成我市面向21世纪的具有国际标准的现代化城区,从1996年起我局已为中心区的规划设计进行了多次高标准的国际咨询,解决了中心区的整体规划、城市设计及有关地块的详细城市设计等内容,但在城市街道设施、标识系统等设计方面仍然存在空白。 街道景观设计是对城市整体建设的一个提升,它对增添城市魅力和特色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环保舒适的街道路面铺装、浓浓的绿荫、清晰的标识,风格独具一致的街道设施及统一的广告设计导引和独特的灯光夜景效果就是我们进行街道景观设计要达到的意境。 进行中心区整体环境概念设计及北片区街道环境设施实施设计的缘起是1999年5月我局有关专业人员赴日本的一次访问,那次访问使我们切身地体会到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作为街道环境设施来讲,可以说是这一系统工程
本手册阐述了我国的风景名胜区制度,汇集了风景名胜区建立30年来制度建设、法制建设、景区管理以及资源保护等方面的文件资料,经系统整理、编辑并付梓出版,将有助于加强风景名胜区工作者能力建设,有助于扩大风景名胜区工作的社会影响,也有助于推进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
本书是日本多摩市开发与初中的总结。与系列图书《开放空间环境设施详图集》一同出版,若两书一同阅览,将有助于加深理解多摩市的建设过程和城市规划理念,对城市规划、庭院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和工作者有所帮助,具有参考作用。
本书详细介绍了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与深圳中心区的景观设计方案,是奥林匹克主题公园设计方案征集活动中的优选方案,对正式实施奥林匹克公园及运动场所的建设具有很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本书适用于建筑师、规划师,建筑专业在校师生。
麓山工作室编著的《中文版AutoCAD2015园林设计与施工图绘制实例教程》是一本AutoCAD 2015园林设计案例教程,全书按照园林制图的流程,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通过5大园林设计综合案例+142个课堂小实例+1000分钟高清视频教学+2000张园林、室内建筑图块,详细讲解了使用.AutoCAD 2015进行园林设计与制图的方法和技巧。 本书共分3篇22章,第1篇为AutoCAD基础篇,介绍了园林设计基础、AutoCAD的工作界面、绘图环境设置、辅助绘图工具,显示控制、图形绘制、图形编辑、图层等基础知识,使读者快速熟悉并掌握AutoCAD这一强有力的绘图工具;第2篇为园林设计篇,本篇结合一个小型别墅庭院园林实例,分别介绍了园林围墙、园林水体、园林山石、园林建筑、园路、铺装、植物、园灯、文字与表格、尺寸标尺、园林建筑立面图和详图的设计及施工图绘制方法;第3篇为综合实
The sophistic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gives ita specialplace within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world. There aremagnificentimperial palaces, solemn and breathtaking imperialtombs,mysterious sacrificial and ancestral altars and temples aswell asa variety of vernacular dwellings of natural simplicity.Religiousbuildings are dotted about the country, with a riotousprofusionof Buddhist, Taoist and Islamic temples or mosques. On topof allthis, city walls and fortifications, civic buildings formiscellaneouspurposes are rich in variety and form impressivelandmarks.The exceptional series offers wide coverage of themespertainingto all aspects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is unrivaledboth for itsextensiveness and accuracy as well as for thepresentation of themate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