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DA是数字建筑设计专业委员会(Digital Architecture Design Association)的简称,它隶属于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由23位靠前从事数字建筑设计的建筑师及学者于2012年10月发起成立。第二届DADA会议于2015年7月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由徐卫国、黄蔚欣主编的《数字建筑设计与建造(DADA2015系列活动数字建筑靠前学术会议论文集)》是从DADA2015“数字工厂”系列活动——数字建筑靠前学术会议的53篇论文中,精选24篇论文,集结而成的中英文双语论文集。这些论文涉及数字建筑相关的多个领域,包括数字建筑设计、建筑性能模拟与优化,数控加工与建造,互动建筑与互动设计等。这些论文较全面展示了数字技术与建筑设计相结合的近期新成果和趋势。希望本书内容能够促进数字建筑领域的学术和实践交流,并引发更多探讨和思考。
为全面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共履“3060”碳目标,践行建筑领域的绿色和低碳发展路线,满足人民生活需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进绿色建筑全面高质量发展。 本图书在建筑学范畴内,强调建筑师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建筑设计本体在绿色建筑重要作用。结合气候与地域特点,厘清规划、建筑设计,及其与结构、机电、设备等技术间的协同和有机融合关系,进而在理性创作的框架内,拓展建筑师的创作空间,推动绿色建筑的高质量发展。 本书共分为5部分,包括:F设计架构;C气候;P场地设计;B建筑设计;T专项技术。本册结合高纬度、长期超低温的严寒地区气候特征和公共建筑的类型特点,以防寒、保温、节能、排雪、防冻害等关键问题为导向,坚持以设计师为主导,以运用空间模式语言为核心,形成了从“场地规划——建筑本体——技
《建筑幕墙设计与施工(第2版)》内容全面、新颖,不仅包括各类建筑幕墙和采光顶的结构设计和节点设计,同时还包括建筑幕墙和采光顶的节能设计,介绍了不同类型建筑幕墙和采光顶的设计原理、造型构造、结构计算、制作技术和安装技术,所选用的工程实例具有代表性,参考性强。是对光电幕墙和双层幕墙做了前瞻性的介绍,对建筑幕墙节能设计做了重点介绍。《建筑幕墙设计与施工(第2版)》系第二版修订,在一版的基础上,结合这几年建筑幕墙的新发展,对全书进行了补充、修改和润色。是对石材幕墙的设计施工新技术、光电幕墙和光电屋顶、建筑幕墙性能检测、建筑门窗的设计与安装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和完善。 《建筑幕墙设计与施工(第2版)》可供从事建筑幕墙和采光顶设计、施工、预算、监理、检测等的工程技术人员及大专院校有关专
在1971年、1972年左右出生的一批人气建筑师,正在成为中青年一代建筑师的代表性人物而备受关注。本书的主人公是两位中年建筑师。两位均以1995年参加的同一个专业性比赛为契机,立志从事建筑设计行业。恰巧两位又是在2005年同一年里创业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本书重点介绍了两位建筑师2005年以后的作品,并以互相采访的新颖形式,让两位建筑师将自己的成长历程、设计理念等娓娓道来。另外,本书还有幸收录了两位建筑师与他们的恩师、建筑家伊东丰雄和古谷诚章的对谈记录,更清晰完整地展现了两位中年建筑师的发展历程。
《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绿色技术与人文内涵研究》内容共分为八章。一章概述了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其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关系。第二章从建筑围护构件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和雨污再利用技术三个方面阐述了现代建筑中的绿色技术。第三章介绍了外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第四、五章分别分析了不同气候区域、不同类型建筑的绿色营建经验。第六章探讨了现代建筑中的材料语言,提出了现代建筑中的材料表达策略。第七、八章则分别论述了现代建筑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以及现代建筑人文内涵的原则、理念及实践。
本书记录了北京建筑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大学八所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 “介入与激活:北京天桥演艺区重点地段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教学内容。 旧城改造与更新是我国城市、社会发展中的一项持续性的重要工作,也是一项复杂的、有相当难度的研究课题。本次毕业设计就是针对如何处理历史保护与更新发展的矛盾;如何处理新老建筑的关系;如何延续历史文脉、保持城市特色,同时又提升用地价值、复兴城市活力等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成果包括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两部分内容,从整体区域研究出发,通过现场调研、问题分析、项目策划,以小组形式完成城市设计方案和设计导则,小组成员每人选择其中一栋或一组单体建筑进行深化设计。本书内容有教学过程的介绍,教师
《绿色建筑一体化设计指南:可持续性建筑实践新解》中,七人小组的负责人以及一体化设计理论先驱比尔·里德先生,为建筑设计与施工专业人员介绍了整体设计与整体系统的概念。通过对可持续性定义综合的思考,他们为建筑师、设计师、工程师、开发商、施丁单位以及其他专业人员提供了一个指导性的框架,结合具体建设项目所进行的每一个阶段,对一体化的设计方法进行了说明。解释了高效的一体化设计的哲学及基础,从整体生命系统的角度,探讨有关系统性思考、建造以及社区设计等议题。从探索阶段一直到项目竣工交付使用,《绿色建筑一体化设计指南:可持续性建筑实践新解》通过介绍方法纲要、逐条列举工作任务、实际案例说明、项目分析,以及讲述真实发生的故事,详细地介绍了如何运用一体化的方法进行设计,并揭示出这项工作的本质。探讨
博物馆在21世纪以经济为主导的全球化时代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承担着教育、休闲、娱乐甚至大众的精神依归等社会职能。 《当代博物馆的复合化设计》以配合及促进博物馆的运营发展作为切入点研究博物馆的设计方法,充分分析了博物馆与城市以及与之运营相关联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密切关系,总结出当代博物馆发展的复合化趋势,同时把这些因素有机整合成部分纳入了当代博物馆复合化设计策略的理论研究框架中。 复合化设计策略是涵盖从城市到建筑、从策划到运营、从功能到形式等领域的系统而综合的博物馆设计思维和理论,它为博物馆的设计者、研究者、使用者以及决策者引入新的思考角度的同时,也为博物馆在当代及未来的运营发展提供借鉴。 《当代博物馆的复合化设计》可供广大建筑师、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师生、博物馆研究人员
《规划的混乱:探寻花楼街》呈现了2015年暑期在武汉大学举办的“规划的混乱”Mapping工作坊的成果。此次工作坊旨在通过对武汉花楼街及周边区域进行调查研究,连续跟踪、观察和记录居住其中的人、被忽略的物以及那里发生的非正规活动,用Mapping的方式和蠕虫的视角自下而上地去发掘和理解“混乱”背后隐藏的空间策略和战术。这些策略和战术不可能演变为设计师很好的设计工具,也可以给当今的城市设计提供更灵活和更人性化的策略,或者给自上而下的规划政策提供一种有价值的思路。 《规划的混乱:探寻花楼街》可供城乡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学及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也适合对Mapping、环境行为学、路上观察学、非正规空间、日常都市主义或城市生活感兴趣的读者。
麦金塔夫的建筑设计事业提醒我们大家,建筑设计给我们的幸福感只能是在其形成过程中,以及在那些我们能具体掌握得住的事物里。《花园别墅(6)》介绍的麦金塔夫之每一项工程均充分显示了他对细部处理的重视与偏爱。安德鲁斯·比乌德斯别墅和工作室工程中梁柱交接是结构问题作为雕塑处理的一个例子。布龙斯坦·科恩图书室设计中经过认真推敲的比例,尺度及其具有丰富细部处理的空间,使人联想起赖特本人在伊利诺伊州橡树园的别墅/工作室。塔斯克别墅的外墙做法说明采用相对简单、地方性的材料同样可以达到不同程度的尺度感和表现能力。金氏别墅项目里楼梯是细部设计的一个绝技力作,清晰地说明了楼层与楼层之间的关系。威瑟斯寓所巧妙地使用普通材料,如沥青板瓦、波形钢板,将这个林中小屋装点成了一座微型艺术博物馆。
《勒·柯布西耶:元素之融合》是对建筑大师和艺术家勒·柯布西耶一生轨迹的追溯与辩证研究。全书共七章,这七章内容给出了关于勒·柯布西耶生活、工作的少量阅读材料,同时包括了大量的关于其心路历程的推敲,以及为了证实这种推敲而援引的他人的文献资料。原作者梳理的批判性看法和基本标准的主题作为历史记录保留下来,这惊人地切中了当下纷繁复杂的柯布西耶研究脉络。这次新的整体修订是在1979年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的英文版基础上,并配有更新的图解说明体系。七章中每一章都在相关各自领域中的研究现况上补充了一段简洁的附言。
近代建筑编写的《日本建筑院校毕业设计优秀作品集(4)》收录了日本112所建筑院校本科毕业生的优秀设计作品133件,每个作品除了平、立、剖面图和效果图外,还有“设计者的话”和“推荐者的话”。 设计者讲述了作品的设计概要、主题与构思的出发点、创意与方法、作品总数、创作天数、费用、创作回顾、给学弟学妹的建议等,其中包括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推荐者对学生作品进行了点评、推介。 大学毕业是憧憬未来的时刻,毕业设计是富于理想的创意。参考国外同时代人的思维与创意,对每一个学建筑的中国学生来说,都会从形形色色不同的思维中获得启示。日本院校如何评判优秀作品?体制与方法的不同,教师的要求与指导思想的不同,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值得借鉴的。
王铁主编的《踏实积累(2016创基金四校四导师实验教学课题中国高等院校环境设计学科带头人论设计教育学术论文)(精)》是2016第八届“四校四导师”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实验教学的过程记录,另含18篇中国高等院校环境设计学科带头人关于设计教育的学术论文。全书对环境艺术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来说具有较强的可参考性和实用性。 “四校四导师”实验教学课题由中央美术学院王铁教授、清华大学张月教授、邀请天津美术学院彭军教授共同创立于2008年。在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的牵头、相关企业的鼎力支持下,经过主创院校及参与院校师生8年来的共同努力,由3所美术类院校+1所理工科院校四所院校模式发展成现在的4×4十六所院校模式,实验教学模式逐步完善和成熟,其成果得到了 众多设计机构及企业的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