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22版)由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CUA)、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CUDA)、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业委员会(CACA-GU)共同组织编写,包括29个指南,内容涵盖了泌尿系统肿瘤、结石、下尿路及女性泌尿外科疾病、先天性及小儿泌尿系统疾病、男科疾病、肾移植管理、泌尿系统疾病护理等常见泌尿外科疾病的诊疗技术和方法。本指南将成为广大泌尿外科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最重要和权威的参考资料。
尿动力学是诊断下尿路功能障碍疾病的方法。本书系统介绍了尿动力学发展历史、相关解剖知识、下尿路症状评估、尿流率测定、残余尿量测定、充盈期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压力-流率测定、括约肌肌电图描记、漏尿点压力测定、尿道压力测定、下尿路神经生理测试、影像尿动力学及尿路影像学检查、生物反馈和行为调节、气体传导测压导管进行的尿动力学测定、规范化尿动力学测定及尿动力学质量控制概述、尿动力学质量控制标准的制定和国际尿控协会尿动力学技术规范等内容。
《尿失禁诊断与治疗学》共6篇23章,全面介绍了尿失禁基础,尿失禁的定义、分类及流行病学,尿失禁的诊断与评估,尿失禁的治疗,膀胱阴道瘘,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重点阐述了尿失禁的专科诊断,尿流动力学测定和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等内容。此次修订充实了部分新观点,更新增加了尿失禁临床诊断治疗新成果和科研领域最前沿进展。
本书包含了腔道泌尿外科、腹腔镜泌尿外科的各种临床路径,代表了当前泌尿外科主流的微创诊疗技术;此外,还包含了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率先开展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每条路径均按好诊疗计划设计,不仅融入了泌尿系统疾病诊治扎实的理论基础,还涵盖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科学性、推广性和指导性,是泌尿外科专业医师进行临床诊治的有力参考工具。
《肛肠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讲述了常见的肛肠病手术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并发症,重点讲述了如何避免其发生的预防措施,以及发生后的处理方法。其中涉及的肛肠疾病有: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肛瘘、痔、藏毛脓肿、化脓性
本书分三个部分,包含28个各具特色的泌尿生殖系统肿瘤诊治病例,既包括常见泌尿生殖肿瘤的外科手术方式和功能保护,也涵盖了新型药物的应用和综合治疗策略,还涉及多种临床罕见肿瘤的治疗选择,实用性强,覆盖面广。以器官保留和综合诊治为特色,均是依据患者情况制定了有别于常规治疗的个体化方案,不仅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还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对经典案例的深入剖析和解读,有助于读者迅速全面了解该领域的诊疗现状,更好地理解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评估。
本书是引进自Wolters Kluwer出版社的一部高质量医学影像学著作,综合介绍了超声、放射、核医学等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泌尿生殖系统的应用。开篇先阐述了泌尿道及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先天发育异常及影像表现;阐释了肾脏的功能解剖、生理及对比剂的不良反应,这是后续阐释肾脏疾病影像表现的基础。接下来,阐述了肾上腺的功能亢进疾病和非功能亢进疾病的影像表现,腹膜后疾病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肾脏囊性疾病、肾脏肿瘤、肾脏炎性疾病、肾脏血管性疾病、尿石症及肾钙盐沉积症、肾盂肾盏输尿管疾病、膀胱疾病的影像诊断及肾衰竭和肾移植相关问题的影像表现。在生殖系统方面,详细阐述了前列腺与精囊、尿道与 、阴囊与内容物及卵巢与附件、子宫(包括宫颈)、女性会阴与 的正常和异常影像表现。本书内容系统、翔实,可供泌尿生殖亚专业
本书介绍了在诊治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遇到的各种常见的临床问题、临床管理和治疗方法。具体包括:逼尿肌活动过度尿失禁、括约肌缺损尿失禁、尿潴留,以及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的各种并发症,如:尿路感染、结石、自主神经反射异常、肾衰竭等。 讨论了患者教育及目前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的管理指南。本书旨在帮助对该领域有兴趣的泌尿科医生、神经科医生、骨科医生、康复科医生,以及儿科医生了解该领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准则,并在本书的指导下快速入门,积极开展临床实践工作。
《中国泌尿外科专科医师培养教程》是“泌尿外科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之一,由郭应禄院士主审,周利群和杨勇教授主编。书中主要介绍了泌尿外科疾病诊治的基本要点,并阐述了新技术应用的临床价值和指征。本书可作为我
《输尿管镜:现代临床实践》内容详实,配图丰富,辅以大量文献总结荟萃。 本书共分为17章,涵盖了输尿管镜的发展历史,器械的使用和保养,围手术期护理,辅助设备的介绍,输尿管镜模拟训练等多方面内容。 读者可以对目前输尿管镜的发展有全面深刻的认知。尤其是刚刚进入临床的医学研究生和住院医师,本书能让他们获得很多输尿管镜的手术技巧,帮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 出色地完成任务。
【1】 部分为尿流改道学的基础篇,以介绍尿流改道的概述、历史和进展为开篇,分别详述肠道和盆腔解剖在尿流改道中的应用,去管化和尿液对肠道功能的改变,尿流改道患者和方式的选择,从病理生理学和解剖基础,到临床策略选择的基础,突出强调基础理论在尿流改道学中的作用。【2】第二部分为尿流改道学的技术篇,将尿流改道方式依据可控、非可控和原位新膀胱的方式分类,随后通过图文并貌的形势,逐一详细阐述不同方式下的手术技术及其特点,在操作上则重点介绍腹腔镜和机器人技术在尿流改道中的应用,以及 体腔内构建、二次改道和儿童尿流改道的进展和策略,为泌尿外科临床医师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也是本书的重点章节。【3】第三部分为尿流改道学的康复篇,详细介绍不同改道方式的并发症特点和处理方法,描述改道后的病生理变化和生活
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IUPU)目前是 知名、 的泌尿外科中心,在学术与临床实践方面,都长期代表我国泌尿外科的 水平。很多以“IUPU技术”为特色的新技术、新方法的成果已经以论文的方式发表于各大学术期刊,现IUPU团队以此为基础编写此书,以高质量学术专著的形式 、集中、清晰地展示IUPU的经验和技术,以惠及全国。本书总结了20余年来北大泌尿所在泌尿微创手术领域的经验与创新,囊括了20余种常见的泌尿外科手术与检查,进行了规范且系统化的描述与指导。书内章节图文并茂,内容翔实,深入浅出;技术新颖,见解独到,便捷可行,可作为泌尿外科医师的实用参考书。
Clean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CIC) is a method of regularly emptying the bladder through the urethra or bladder stoma using a catheter under clean conditions. It can prevent bladder overdistension, treat urinary incontinence, and prevent kidney damage. CIC is simple to operate and can be performed by the patient themselves or their family members in the community or at home. In 1972, Lapides and others proposed CIC for the treatment of neurogenic bladder (NB), which quickly became a life-saving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ho could not empty their bladder autonomously. After more than 40 years of development, CIC has been recogniz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 (ICS) as the preferred treatment method for bladder emptying.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CIC, it effectively prevents vesicoureteral reflux (VUR) and kidney damage and reduces the rate of bladder augmen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