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颅底外科是一门交叉学科,通常需要耳鼻喉科、神经外科等多学科间的密切合作。颅底区涉及许多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使其外科手术难度大、风险高。目前随着技术的发展,内镜逐渐应用于鼻颅底外科并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急需普及的重要技术之一。该书分上下两册,上册主要对内镜颅底外科做分步解剖的详细讲解,因为解剖是开展颅底外科的基础,尤其是内镜手术的解剖独具特点,分册为读者提供了大量内镜下鼻颅底分步解剖的典型图谱并讲解其解剖标志,可为熟悉该部分的解剖知识并掌握其特点打好基础;下册则主要指导鼻颅底外科的手术实践如何进行,内容包括不同部位、不同类型手术及相关手术和重建手术,用图谱配以简要文字的方法明示内镜鼻颅底外科手术的步骤、关键要点等,通俗易懂,对鼻颅底外科医生开展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颈淋巴结清扫术是外科手术中保障多种疾病预后的极其重要的技术,也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口腔颌面外科、颅底神经外科、普通外科、心胸外科等学科的手术技能之一。本书将颈部分为7大解剖区域(包括相关的椎前、腮腺等区域),聚焦于颈部各器官疾病在手术中进行淋巴结清扫的全部关键知识。作者结合大量颈部手术操作及尸体解剖的照片和绘图讲述了清扫术相关的大体解剖、浅表解剖和微观解剖,提供了手术线路选择和操作技术要点,可以引导医师较为圆满地解决局部出血、神经损伤等一系列手术并发症问题,是不可多得的颈淋巴结清扫术的指导用书。
本书内容涵盖耳石症相关的解剖及生理等基础知识,耳石症诊断要点、定性定位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手法的选择等耳石症相关的所有知识点,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便于读者理解记忆,同时密切结合大量的临床病例分析,强化诊疗水平。力求做到理论深入浅出,前后连贯,条理清晰,知识点准确,通俗易懂;实际操作理论结合实践,简单易学,易于理解。同时注意兼容并蓄,去伪存真,同时避免挂一漏万,尽量把真正有用的、实用的知识展示给读者。
本书共分三部分,上篇为耳穴基础理论,在耳穴研究上,根据作者临床经验和常用的穴位,将耳穴的类型及功能做了做了归类,并阐述了耳穴诊治疾病的原理;中篇为耳穴诊断总论,内容包括耳穴诊断运用的视,触,测听,辨证等方法;下篇为耳穴诊断各论,介绍了耳穴各种诊断,综合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并详细阐述了各系统疾病诊断的特点及鉴别。为了便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掌握各种疾病在耳穴反映的规律及所有独特阳性反映特征,书中除大量篇幅用文字阐述外,还以彩色照片加以说明,对照,这对从事耳穴诊断研究者是很好的借鉴。
本书将从基础的解剖、病理和生理,临床的分级分期、用药和手术,新术式和新进展等全方面剖析翼状胬肉,提出翼状胬肉的诊疗规范。本书主要内容包括:①眼表的解剖和生理基础知识;②翼状胬肉的解剖和病例生理基础知识;③翼状胬肉的流程病学和临床特点;④翼状胬肉的临床诊治;⑤翼状胬肉的手术技巧和进展;⑥翼状胬肉并发症处理及对策。
保障患者的手术安全,以最小的代价掌握每一个步骤,是决定医生能否学会白内障手术的关键。本书结合200多个视频进行讲解,同时解析正确操作和错误操作,将手术细节钻研和剖析,让读者感受手把手的带教体验。帮助读者对白内障手术有全面的理解,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晓其错,并晓其何以错。书中还分享了作者的多项技术创新,全新诠释白内障手术,带读者探寻每一步操作的实用方案。化难为简,更安全,更快速,少走弯路,帮助读者实现白内障手术从无到有的跨越和从粗到精的飞跃。
真菌性角膜炎是真菌直接感染角膜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致盲性角膜病,是我国感染性角膜病致盲的首位原因。根据我国角膜病学组的流行病学调查,真菌性角膜炎的患病率为0.007%。近年来,真菌性角膜炎的患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真菌性角膜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症状、体征、检查、诊断、鉴别诊断、药物和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处理等。特点:本病多见于农业人口,我国是农业大国,因此真菌性角膜炎在我国的发病率高于发达国家。而且由于基层医院诊治水平较低,许多病人最后发生了角膜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失明。本书从真菌性角膜炎这一我国高发的具有明显职业特征的疾病入手,介绍国内专家在这一领域的诊疗经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全书共12章。第一章 孕期罹患口腔疾病的特点,第二章 孕期口腔保健的内容及实施方案,第三章 孕期口腔治疗的内容及实施方案,第四章 孕期口腔治疗材料的选择,第五章 孕期治疗口腔疾病的药物选择,第六章 孕期并发症与口腔保健及治疗的关系,第七章 如何保证孕期口腔治疗的安全,第八章 孕期口腔保健与治疗的护理技巧,第九章 如何开展孕期口腔保健与治疗工作,第十章 相关指南、规范的制定与获得,第十一章 孕妇口腔保健与治疗的研究现状及协和经验,第十二章 临床病例解析。
中文版《眼科临床指南》是由我国眼科前辈赵家良教授带领团队将美国眼科学会出版的PreferredPracticePatterns(PPP)编译而来,于2006年发行了第1版,2013年发行了第2版,2018年发行第3版。PPP以新文献为基础,以循证医学为准则,以提供高水平眼科临床服务为目标,在眼科临床实践中突出权威性、连续性和实用性,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眼科临床诊疗指南。 其中第3版《眼科临床指南》干眼综合征部分是由Robert S.Feder教授联合其他7位美国角膜/外眼病临床指南专家委员会成员组织编写,尽管指南的编写、审阅、修订非常严谨,且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过试用,但由于我国干眼诊断方法和治疗药物种类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异,干眼患者在危险因素以及疾病认知度上与国外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立足国内对干眼的认识及诊治实际情况,结合本研究团队多年来干眼研究结果,对第3版《眼
本书共分3章、21节,图片504幅,图文并茂。 第一章详解颞骨各组成部分、外耳、中耳、内耳(内耳道)、颞骨内面神经、小脑脑桥角及岩尖的临床解剖及外科标志,是理解颞骨影像学解剖标志及病理影像学的基础。 第二章对照颞骨断层解剖与颞骨CT所显示的相应影像学解剖标志,加深对颞骨CT理解。 第三章剖析耳疾病(如先天性畸形、外伤、炎症、胆脂瘤、肿瘤以及临近疾病对颞骨的影响等)CT表现,部分附MRI表现及术中所见。 希望通过对本书的研读,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读者的耳科阅片能力,并在制订手术方案及教学等方面有所裨益。 本书可供各级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影像科医师及相关各科的临床医师使用。
口腔护理学是口腔医学和护理学交叉形成的一门 年轻学科,它既包括了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实践 内容,又突出了口腔医学的专业特点和专科技巧。因我国口腔护理起步较晚,各地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从而导致口腔护理操作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这一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口腔护理学的发展。第一版《实用口腔护理技术》参考和吸纳了国内外专业资料,总结了口腔 门诊的基本技术和常见疾病的临床护理配合技术。本书为修订书。全书贯穿了四手操作的基本理念,采用图片和流程表的简要形式,从医生操作和护士配合两条主线出发,详细阐述了护理配合流程及要点。
《数字化技术在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中的应用》由吴江,高勃主编
学习和掌握蜡型堆塑技巧对于每一位口腔医学生都很重要,蜡型堆塑是口腔解剖生理学、牙体牙髓病学和口腔修复学等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在牙体缺损修复和修复体制作等临床工作中,熟练的蜡型堆塑是准确还原牙齿形态和结构的基础。本书从基础知识到高级技巧,层层递进,简明扼要地呈现了蜡型堆塑的精髓。学生可以通过系统学习,掌握蜡型堆塑工具的正确使用要点、不同牙位蜡型堆塑的特点与应用,以及实际操作的要领,有助于在日后的临床实践中自信和熟练地运用所学技能,提高治疗质量。
在眼科疾病中,机械性眼外伤是眼科疾病中的常见病。本书作者结合自己的临床研究,从发病、诊治和预后方面对机械性眼外伤这一年中的临床新进展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并对靠前外大型会议上的近期新报告和近期新研究进行了客观分析,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临床参考书。
本书从眼科急症的症状、体征、发病机制特点、常用检查和治疗入手,总结出各类原则和要点,循因施策。全书组织结构清晰、查询便捷、重点明确、语言精练、内容实用、严格遵守临床规范等特点为写作宗旨,力争涵盖所有已知眼科急症的处置要点,达到即学即用的目的。参与编写本书的作者均是来自各大医院有着丰富处理眼科急症经验的眼科医生,在编写过程中结合自身经验,对容易漏诊和误诊等处给予提示。此外,书中附注诊治所需常用检查、检验,专科检查、用药和基本操作等阐述清晰实用。
角膜激光屈光手术日新月异,从早期的PRK、LASIK,到现在的飞秒激光辅助的角膜板层手术及全飞秒SMILE手术等,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并具有很好的安全性。但是,任何手术都有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本书从术前筛查、术中遇到的情况及术后出现的问题,全面介绍了角膜各种屈光手术如角膜表层手术、LASIK手术、半飞秒激光手术、全飞秒激光手术、PTK等术中术后可能存在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为屈光手术医生提供了更好、更安全有效的管理角膜屈光手术的指南。
护理管理活动有其独特的专业性、技巧性及务实性,由于眼的解剖及生理功能特点,临床眼科护理管理更有其特殊性。而护理质量是衡量医院护理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护理管理的核心。 本书着重介绍了临床眼科护理质量的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及科学化管理。全书分为十二章,主要内容有:护理管理理论,临床眼科护理质量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管理,现代管理工具的临床应用,眼科日间病房管理,眼科临床路径护理部分,眼科临床护士的培养,等等。倡导具有临床眼科特色的系统化护理管理理念,全覆盖门诊、病房、手术室管理流程,设计、梳理了大量管理工具及临床护理表单是本书的亮点。
超声检查是眼科疾病重要的诊断方法,临床应用广泛。本书是作者多年工作经验的积累与总结,介绍眼科常见病的B超表现与读图要点,并附一些眼科其他影像予以补充解释,便于学习和理解。同时,专设章节对眼超声生物测量进行了论述。文字简洁明了,图文并茂,小开本方便临床工作中查询使用。
嗅觉衰退作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预测因子已被很多研究证实,除了手术和药物治疗,运动因其绿色有效且易于推广而得到推崇。运动不但有益于人类的身体健康(如增强心血管功能、改善慢性病等)和心理健康(如减轻抑郁症状等),还能促进认知功能,因此被 作为很多疾病的早期干预手段。本书从实证和脑机制两个方面解释了嗅觉作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预测因子的依据,并进一步阐述了运动作为早期预防手段的可行性及生态效益,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了可推广的运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