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西医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中医除了治疗人的肉体,还治疗人的精、气、神。其精气神部分,比如经络穴位、五运六气、五藏六腑,便是与西医完全不同的概念,这些,都是中医 内证 的领域。 这是一本从中医视角谈解剖的书,它甚至不仅仅是一本谈人体奥秘的书,它所揭示的是人的生命与宇宙的交流的独特方式和通道,生命的运行与大自然的神秘关联。《内证观察笔记(真图本中医解剖学纲目增订本)》以道教文化和知识为背景,将中医的脏腑、经络等放在人体生命与宇宙自然的关系中进行说解描画,既有外在观察,又有内在实证,必然会对专门的医家,道家和中医爱好者产生极大启发。
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是伤寒论的诸多传世版本之一,系仲景第四十六世孙张绍祖先生的家传秘本,“相传共有十三稿……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后张氏将该书传于桂林左修之(盛德)。左于同治三年,在岭南遇到其师张学正(即张绍祖),张自称为仲景的四十六世孙,传授左盛德仲景第十二稿《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光绪二十年(1894年)左盛德将此书传于同邑罗哲初并为该书作序,且冠以“桂林古本”名。 该书论述详尽,内容丰富,文辞畅达,说理真实,用之有效。既可补宋本文献之缺失,又能借以订正不少条文因错简讹脱所致之谬误。如通行本太阳篇下谓:“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按脉证不合,其理难通。长沙古本作“表有热,里无寒,白虎汤主之。”此说似较为胜。而本书作“里有热,表无寒,白虎汤主之。”比长沙本就更
米粒灸是古老的、传统的中医艾灸疗法,米粒灸具有艾炷小,刺激强,时间短,痛苦少,疗效快的特点,目前受到很多医务工作者的追捧。作者基于多年的米粒灸施灸经验,从米粒灸的基础、操作、配穴、治疗病种及医案五个方面入手,对米粒灸进行全方位的介绍,填补了米粒灸这一块在温灸方面的空白,作者的临床取穴有一些尊王居易王老定穴现实之法,有一定的特色,且临床疗效卓越,目前有大量患者受益于此。这本书对基层医务工作者有指导性意义,不失为一部实操性极强的米粒灸手册。
《药线点灸 神奇的壮医疗法》是 非遗广西 丛书的一个分册,是一本民族医学知识普及读物,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 壮医药(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从壮医药历史文化及药线点灸的传承人物、理论基础、临床应用、传承发展等整体呈现壮医药线点灸的前世今生,重点介绍壮医药线点灸的发掘整理过程和传承发展的现状。传承和普及壮医药文化,增强大众对民族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和广西人的文化自信。
医不在名,有效则中。 这是一位长年工作在乡村卫生室的医生平时所记录的经方案例故事,没有过多的理论阐述,更没有什么花哨的噱头、点缀,质朴真实,鲜活生动,干货满满,别开生面,读后让人耳目一新,获益匪浅,不得不由衷地钦佩,为这位乡村医生的智慧和坚守点赞!为中医经方的疗效喝彩! 第二辑依然保持了第一辑风格,全都是近两年作者的真实案例,简明质朴,鲜活生动。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天然的组成部分,本书分为植物类药材、动物与矿物类药材和常见治疗方法三个部分。内容既涵盖对于重要的中药药材的介绍,如人参、灵芝、金银花、三七、川贝母、艾草等植物类药材,雄黄、牛黄、鹿茸、水蛭等动物与矿物类药材,并配有图片;也包括对于常见的中医治疗手法的介绍,如针灸、拔罐、刮痧、推拿等,也有对应的图片以便读者阅读。书稿整体阅读起来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对于弘扬我国传统中医文化具有很好的作用。
本书取材于李老临诊与应邀会诊及抢救危重疾病中具有完整记载的病案,随师学习中的笔记整理,诊余求师教诲中李老心传口授的经验笔录。这些翔实的宝贵资料,通过总结整理,分类编排成书。
本书的核心是中医文化的呈现。微博内容丰富,既有临床实战信息,又有传统文化内容,医话医史,教学心得,好书推荐,经典解读,名医哲辨等。粉丝忠诚,评论也很有质量。
《高式国针灸穴名解》内容从督脉开始到肝经止,对十四经三百六十个穴位的命名进行了解释,并对各穴位的作用和证治也做了说明。《高式国针灸穴名解》综合古代各方面知识,揣度古人对腧穴命名时的构思而撰成。穴名解释有的根据典籍记载,有的根据局部解剖特征,有的根据深部脏腑,有的根据腧穴效用特点,也有的根据经脉所属或与附 经脉的关系,还有的根据养生家的体会等。作者综合了古代各方面知识,揣度古人对腧穴命名时的构思,尽量准确表达古人之意愿。作者在全书的行文中使用了古典词章,文字十分精炼。为了便于广大读者理解,作者又把现代人的认识和自己在临床中的体会,巧妙地结合进去。全书内容丰富,说理性强,适合中医院校学生及中医爱好者阅读。
最底层乡村医生,真心挚爱中医,默默践行经方,用真实、确切的疗效赢得尊重,获得赞誉,也得到快乐。所记录的卫生室一个个真实、鲜活、生动的案例故事,质朴、平实、真切,干货满满,别开生面,让你不得不由衷地钦佩、赞叹。从他们身上看到中医的根,看到了经方复兴的希望,正如黄煌老师所说的:真正能够传承中医、传承经方的,就是这些基层医生!
本系列丛书内容以中医基础知识为主,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特点,选取与日常健康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帮助其树立对中医的正确认识,增进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册以小故事或情景对话为串联,引导儿童正确认识中医药文化,使儿童对历史上的 神医 树立正确认识,并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指导其学会运用简单的中医知识健康生活; 第二册以 药食同源 为主题,让少年儿童对身边一些常见食物的药用价值有所认识; 第三册以经络腧穴相关内容为主,使学生能够简单认识经络及其发展历史,并学会运用一些常用的穴位预防和缓解常见病痛,维持自身健康; 第四册前半部分以介绍中医传统四诊方法中的望诊为主,帮助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判断自身健康状态;后半部分以中医情志相关内容为主,帮助青少年对情绪树立正
五行针灸指南为一部翻译作品。原著者诺娜·弗兰格林从主要诊断、辅助诊断、治疗、治疗原则、治疗技法和穴位选择等方面,将自己多年的针灸临证经验与读者分享。原著者对五行针灸的治病特点总结为:抓住病人五行中主导的一行,针对此行治疗,其疗效显著。其中,尤其强调医患之间的良好关系,医者应对病人有真爱仁慈之心。 本次为十周年纪念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进行多处修订增补,使之更切实用。将原书中的“附体”做了解释说明,改用“内障”。在实际临床中基本不使用的“外七龙”有所淡化。在判定名人五行上有所变化。增加了十周年的作者、译者感言,修订了个人简介。
本书分四章介绍张士杰教授的从医经历、学术思想、针灸及临证经验。第一章医家自述,是张士杰生前对自己的从医之路、临床感悟及心得的总结。第二章谈针论道,是张士杰多年研究针灸中医经典所得,其中对许多问题的研究都有真知灼见。第三章为“援物比类”古法针刺腧穴应用,通过临床案例分别介绍了太溪穴的临床应用和腕骨穴、昆仑穴的临床应用。第四章为“援物比类”古法针刺疾病论治,介绍了采用“援物比类”之古法针刺治疗中风、瘫痪及其他疑难杂病的精彩案例,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四圣心源》,清·黄元御著,旨在弘扬四圣(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伟业,阐发四圣典籍之精蕴。黄氏在此书中提出“枢轴运动”(圆 运动)之观点,并详加阐释,崇尚气化,首重中气(脾胃),兼及四维(心、肺、肝、肾)。方旨彰显,遣药简洁,配伍精当,符合临床。此书结构严谨、条理分明、文笔精炼、风格独特,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堪称黄氏诸书之精华。清代冯承熙对黄元御及其著作给予高度评价:“向读黄坤载先生《素灵微蕴》《四圣心源》诸书,奥析天人,妙烛幽隐,每谓自越人、仲景而后,罕有其伦。”本次整理,增加“黄元御轶事数则”及“方剂索引”,丰富原书内容且方便学习及临床使用。 解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研习“四圣典籍”,须读此书。
《霹雳大医(李可)》是《火神派著名医家系列丛书》之一。作者张存悌、卓同年广泛收集了李可老中医的著述,包括未发表的手稿,本着“理法方药,系统归纳,突出特色,注重实用”的原则,重点归纳了李可三大学术特色、九大学术观点、36首自制方、22个药对简方、10味要药心得、21种病症的临床经验、14种疑难病症诊治之思路与方法等。观点鲜明,纲目清晰,资料翔实,切合临床。 本书有两个特点:一是在整理学术的同时,对李可的人文精神也进行了探讨,揭示其大医的精神世界,总结其成才之路和临证经验,对民间中医的成长具有启发作用;二是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对有些问题也进行了探讨。以上是目前有关李可研究和著述中很少见到的,对于名家学术经验的总结作了有益探索。 本书不仅可以推动李可学术思想的传承,而且有助于火神派的研究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