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倡导中医重视脉诊,对《伤寒论》之纲目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等等所列,以 辨 病脉 为纲。进行从脉诊为切入点的解读,回归《伤寒论》之原点。以临床实践为依据,总结 八纲六经脉法 解读《伤寒论》之 六经辨证 。创立 八纲六经脉法 之 宏观脉图 微观脉图 对《伤寒论》之方脉进行解读。以 八纲六经 为纲,以 经方 为目进行分类。以宏观脉象对《伤寒论》之八纲六经进行辨证,以微观脉象对《伤寒论》之症因、病机、气血阴阳、病理产汤及病因、病理及进行辨方证及疾病诊断。以期达到 诊脉知病 、 一脉一方 的诊疗景界。 书中对每一常用 经方 进行六经归类下的详细脉诊解读,对 经方 内在脉象内涵进行分解,读者可据脉对 经方 病机及组方深入理解,并可据不同 脉象 异同进行灵活化裁。做到 指下澄明、心中了了 。
《中医湿病证治学》是凝聚了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及其编委会近20年心血的我国第一部中医湿病专著。2013年本书第2版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第3版也在广大读者需求声中应运而生。全书分上、中、下篇和附篇。上篇全面阐述了湿病的概述、病因病机、诊断、常见证候、治疗及湿病的研究进展、湿病的预防与护理;中篇分内科、妇科、儿科、皮科、外科、五官科等,集中介绍常见湿病证治;下篇为名家论湿精粹,首先介绍了中医名家干祖望、邓铁涛、朱良春、颜德馨、何任、张琪、李今庸、萧熙、康良石、杨春波先生治疗湿病的宝贵经验,然后具体介绍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治疗湿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附篇介绍湿病常用中药、湿病常用中成药、方剂索引。第3版新增了湿地、雾霾的相关内容,强调了保护自然环境是人类健康之本的思想。
本书是 十二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医大师临床研究》分册之一,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本书是再版,全书内容除绪言外,共分四部分,共19 章:分别为针灸理论、《灵枢?经脉》篇病候与临床、常见病针灸治疗及临床医案,另附醒脑开窍针法图片。全书图文并茂,实用性强。
本书系统归纳了糖尿病的临床证治,是仝小林院士临证多年的诊疗心得。本版以第1版、第2版为基础,在上篇理论研究部分,针对糖尿病中医理论体系,紧密结合糖尿病领域最前沿研究进展,更新了相应中医糖尿病理论认识,从现代医学角度进一步阐释糖尿病中医理论,增加科学性;中篇临床验案部分,对一些章节病案进行合并,或增加了新的典型病案,以及对原有病案的跟踪随访,旨在为糖尿病及内科疑难杂病治疗提供临床指导。同时,本版还增加了近年来仝小林院士团队在临床及基础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
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是中医临床大家,十分重视经典理论,反复强调:“振兴中医,必须回归中医,坚持中医理念,以中医经典、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此书的编写就是一次围绕朱老从痰瘀论治复杂疑难病的探寻,由“痰瘀学说窥见”(理论结合临床)、“治法方药应用”(经验用药解析及专病临证详谈)、“验案实录探微”(风湿、肿瘤、杂病)三个篇章展开。另外,在“同道体悟心得”中选取朱老为主的国医大师的传承人学习老一辈学术思想的心得体会;在“大师经验参学”中则遵循朱老“博采众长”的治学精神,选录了16位国医大师及2位全国名中医有关痰瘀学术思想的论文,从不同广度与深度来学习大师们的临证经验。
《中医大辞典》由李经纬,余瀛鳌,王振瑞主编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系列丛书是集明清30位医学名家医学著作而成。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饿宝库,其学术源远流长,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日臻成熟,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并有许多发展,是中医的鼎盛时期。突出表现在:名医辈出,学派林立,在基础学科和临床各科方便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是本草学和临床学尤为突出。
针灸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基础,以经络腧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具与艾叶等主要工具和材料,通过刺入、薰灼等方法刺激身体特定部位,以调节人体平衡状态而达到保健和治疗的传统知识与实践。为了满足针灸教学,促进针灸学术交流,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扩大针灸传播,推动针灸规范化、现代化、化,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针灸学者的建议下,中国中医科学院程莘农传承工作室组成专家团队对《中国针灸学》进行了修订。1.对位的定位和命名,按照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针灸经定位》标准,进行了修订和统一。2.关于腧的部位和主治,增加解剖学描述,腧的主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主治(GB/T30233-2013)》进行表述。3.对于针灸用具的选择,增加了针灸针消毒技术章节和不同针具的介绍,包括2
本书分绪论、上篇、下篇和附篇四部分计24章系统全面论述了中医诊断学学科内容,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并有一定的创新性。 本书的特点是: 1.系统全面,正本清源:本书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中医诊断文献,从基础、理论、思维、方法、技术和科研成果,既考虑正本清源又考虑到现代中医诊断学科体系的衔接,同时充分考虑到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中医诊断发展方面的运用。 2.突出思维,体现临床:本书实用性强。把握中医临床诊断的思维,为临床各科提供诊断的技术和方法,实用,够用,好用,可作为临床各科的工具书和参考书。 3.传承创新:本书基于中医理论系统研究,充分体现了现代中医诊断学的研究成果,处理好中医传统理论与现代科研的关系,对现代成果进行评价、甄别,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诊断学。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共十八章八十八节。上篇为总论,分别从中西医老年医学发展史、老年综合评估、老年综合征及干预、老年心理、老年康复等方面介绍了中西医结合老年病学的发展源流及关键技术。下篇为各论,按照老年器官系统疾病,从老年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与代谢系统、老年泌尿系统、老年风湿免疫系统、老年血液系统、老年骨关节等对常见老年病的中西医诊疗方案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本书不但保留了中医老年医学的学术精华和诊疗特色,而且还吸纳近几十年来中西医老年病学发展的优秀成果,比较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了目前中西医结合老年病学的最新水平,是一部既能体现传统又极富时代特色的实用中西医结合老年医学专著。
本书收集疑难杂症之名验良方2000多个,涉及500余种常见病。为作者师徒两代人的行医经验和百年民间智慧的结晶。全书以病为纲,以病统方,每种疾病按概要、处方、用法、加减、功效、善后、医案、注意、按语等栏编写,条理清晰,查阅方便,读者按病索骥便可迅速找到所需要的理想方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实用价值。
本书系对我国现存之唯一宫廷医学载体??清代宫廷原始医药档案,上自顺、康,下迄光、宣,作出的全面系统整理研究。包罗历朝帝、后、妃、嫔、王公大臣之病情医事,涉及内、外、儿、妇各科诸疾,分门别类,有案、有方、有评、有论。本书第一次将先期出版之相关专著悉数汇集,以成全璧,勒为300余万字之巨著。本书全面展现了清一代宫廷医学的医疗特征以及高峰水平,从中不仅可窥见有关长寿、种子、美容、养生等大内秘方,尤可学习到当年御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可供今日临床工作者之借镜。此外,禁苑秘辛、皇家医事并有与政治风云相关者,也可供今日史学之研究,或可澄清某些历史疑云。
《郭霭春全集》收录郭霭春教授著作共计800万字左右。《伤寒论白话解》为《郭霭春全集》之一,主要内容是对《伤寒论》进行校勘和注释同时,予以语译,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形式解读。《全集》全面反映了他在中医药学领域的学术成就。郭霭春先生治儒通医,文理医理融会贯通,精通史学、国学,于目录、版本、校勘、训诂、音韵等专门之学,造诣精深,并善诗词。他深研中医基础理论,精医史、善临证,尤以文献研究和中医内科见长,有 津沽杏林三杰 之誉。治学精勤,著作颇丰,其代表作有《黄帝内经素问校注》《灵枢经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灵枢经校注语译》《中国医史年表》《中国分省医籍考》等。
张登本、孙理军主编的《王冰医学全书》集唐代王冰所编著医学论著之大成。王冰是唐中叶著名的医学大家,里籍生平不详,号启玄子,别号王太仆,主要生活在唐代开元、天宝年问,曾官至太仆令,于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历经12载艰辛次注的《黄帝内经素问》告竣,勒为24卷。其问他又 别撰《玄珠》,以陈其道 。 本书系统整理辑录于王冰对《黄帝内经素问》的校勘疏注,由于王冰是传承五运六气之学的*人。故本书还包括了他系统研究运气学说的相关论著,在系统整理辑录其著述的基础上,对其医学学术思想进行了深入的专题研究,书末附有今人研究王冰的相关论文题录。 《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是集唐宋金元4个朝代22位著名医学家著作而成的丛书。唐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展迅猛,中医
《民族医药报》是我国目前唯一一种公开发行的民族医药类专业报纸,《 民族医药报 验方汇编》收录2013 2019年刊登于该报纸的验方、秘方约2000组(共4000条),根据临床常见疾病及临床实用需要分类,每条验方介绍药物剂量、煎服法、功效和适应证,必要时注以禁忌证及注意事项等。本书集民族性、实用性于一体,具有较大的阅读参考价值和收藏价值。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受东方哲学思想的启迪和指导,在与古代自然科学交融、渗透、结合的过程中成长、发展起来的。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贡献,是世界之瑰宝。本书以时代先后为序,为读者一幕幕揭开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帷幕。全书分为七章,勾勒了从先秦两汉到清代中医学术发展的历程,并强化了文化对医学发展的重要作用。本书特别强调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哲学、科技与医学的交融,尤其是哲学的时代突破对医学理论突破的重要促进与指导作用,体现了“有大儒方能有大医”。强化了中医药对外学术与文化交流,凸显中医药作为对外交流的重要元素在历史上的过往,对当今的中医药对外学术与文化交流提供平台与进一步的研究素材。
本书从中医学发展的哲学层次进行梳理,从历代医学家们与医药卫生管理者、领导者的自叙、著作、学术理论,或他人叙述的医疗事迹、成绩成果、管理制度等字里行间去探求中医学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 , 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本书的编撰是中医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中国历代医学家、医药卫生管理者及领导者,在叙述或记载其学术成就与管理制度时,几乎都是注重实在的理论、技术或体制职能,绝少论及其思维方法、认识论与方法论内容。本书对于推进中医药研究事业向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针灸医学起源于中国,其影响早已超出中国国界,远涉欧、亚、美各大陆。自古以来,日本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中国的针灸医学,经过长期的不断实践、总结与提高,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针灸医学,其中江户时代的针灸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16世纪中叶以后,受中国元、明、清医学的影响,在与中国、朝鲜和西方的相互交流过程中,日本针灸医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表现为针灸名家辈出,流派异彩纷呈,理论的突破与方法的创新层出不穷,针灸著述在品种、数量和质量方面,均与同期的中国针灸著述相映生辉,为全人类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古老针灸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对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并积累了大量针灸文献、独具特色的日本针灸医学成就进行深入研究实属必要。 本书精选日本针灸医学著作16种,大致涉及影响较大
殷鸿春教授长期研究中医舌诊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有原创性的学术观点,发展了“殷氏现代中医舌诊”技术,已在我社出版《殷氏现代舌诊原理与图谱》,受到读者欢迎,2020年1月出版,截至2023年已印刷5次。本书为前书的配套品种。本书总结了“殷氏现代中医舌诊”技术发明人殷鸿春教授近30年的临床经验,突出展示了独特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根据舌形、舌质、舌苔辨证用药的经验,全彩印制,图文并茂,易于理解和掌握,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王老对《中医特效处方集》和《中医特效处方集 2》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包含 320 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及细分类型,载有处方1800 多首。在本书付梓前,作者曾研读百余部中医著作,搜罗各地名医医案及民间偏方,故书中总结了诸多或名家或地方中医的养生治病经验,并载有作者及其学徒时期的大量临床医案,可以使读者深入了解作者治病精髓,感受中医治病的魅力。 本书虽为一本处方集,但贵在文字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使每个人都能读得懂、用得上,书中不仅了包含作者几十年来总结出的独到养身经验,比如“练功辟谷益气延年”“抗癌十三法”等简单易学的养生防病方法,还有王老针对各种癌症研制的特效方以及关于高血压、糖尿病等320种常见病的日常调养方法和临证医案。 可谓是癌症患者及家庭推荐中医工具书。
国医大师施杞教授从事中医骨伤科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工作60载,在中医药防治脊柱病、骨关节病及内伤疾病的应用与基础研究方面尤有专长,为弘扬石氏伤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形成了“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兼祛,内损外伤兼顾,扶正祛邪,心身结合,脏腑调摄,重在肝脾肾同治”的防治学术思想。他提出颈腰椎病从“痹”论治,以及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是颈腰椎病发病的力学基础学术观点。本书是我们在10年前跟师施杞教授临证时的病案实录,选择施杞教授临床具有代表性的医案,每一个案例均详细记录病史,每次就诊的辨证调治过程并附按语,按语主要是对其学术思想进行阐述。书中还详录施杞教授运用膏方调治慢性筋骨病的学术思想。
王道坤教授是第三、第五、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和创立敦煌医学学派的甘肃省名中医、教学名师。本书介绍了王道坤教授的治学方法、养生要旨、学术思想及临床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根治溃疡病、减轻患者痛苦、延长中晚期癌症患者生命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同时又把王教授的 一站四室 立德树人举措及高徒们认真学用经典、勇于探索敦煌医学宝库的心得和临床应用体会、科研成果作了画龙点睛的展现,颇有参考和借鉴价值,非常值得广大读者珍藏和研读。
本书再版在基本保持第一版的特点和精辟内容外,将对总论中有关中医内科学基本原理、术语、辨治规律等内容进行改写;在各论中在原有病种基础上,增设脑系病证一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