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湖脉学》是中医脉学专著中的一部名著,为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所撰。刘文龙编著的《濒湖脉学白话解(第5版)》由七言脉诀和四言举要两部分组成。用歌诀形式,依照体状诗、相类诗、主病诗的次序,具体表述27种脉的形状、部位、频率、节律特征等。全书以韵语文体编成歌诀,朗朗上口,易于诵记,是初学中医脉学的入门读物。由于所著用韵语文体,文辞简约,读之难以深悟。为此,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世纪60年代就出版了《濒湖脉学白话解》一书,深受读者欢迎,屡印不衰,已成为经典中医歌诀白话解之一。为使原著更好地适合现代读者阅读需要,我社对《濒湖脉学白话解》一书进行了多次修订,现已至第5版。本次修订在4版基础上,更为详尽地进行注释、语译,以期准确反映原文主旨。《濒湖脉学白话解(第5版)》内容全面,通俗易懂,是现代研究脉学不
《脉经》是我国现存*部流传于世的脉学经典著作,对后世脉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书共10卷,98篇,成书于公元3世纪中叶。由西晋著名中医学家王叔和精选《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汉魏著名医家有关脉论精华,结合自己的临证体会以及当代临证经验编撰而成。该书集晋以前脉学之大成,对中医脉学理论进行全面梳理,发展并构建了中医脉学体系,其特点有:①首次确立脉象形状,归纳脉象为24种,使基本脉象的名称和定义统一、规范,为后世所遵从。②改进诊脉方法,确定三部脉法和脏腑分候定位,使独取寸口脉法在理论上与方法上趋于完善,推进了这种简便易行的诊脉方法的临床普遍使用。③论脉与脏腑疾病紧密结合,脉病证治统一,指导临床实践。④《脉经》将经络学说与脏腑学说有机的结合,丰富发展了针灸经络学理论。 本书是历
本书是一本初学中医的参考读物。 为了使初学中医者对中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的了解,本书按中医的体系,分为理、法、方、药四个部分,依次叙述中医的基本理论、生理、病因、诊法、治疗法则,以及方剂和药物的组成运用等。由于本书的编写目的,在于使读者在学后对中医治病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方法有一个初步的概念,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特就中医的医疗特点“辨症论治”作了比较详细的叙述。可供目前一般初学中医者作为入门读物之用。 本次出版,对书中“辨症”、“某证”等术语未作改动,以供学习中参考。
岳美中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中医药学家,在中医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本书分列80余项专题,涉及多种疑难病症如慢性肾炎、尿毒症及急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较全面地介绍了岳美中先生宏富的临床经验。本书医案详明,按语精当,读者通过学习,可细心揣摩先生临证思维的智慧,可掌握先生对一些经方与时方的运用体会和宝贵的用药经验,对提高辨证论治水平有极大的帮助。
《老老恒言》又称《养生随笔》,清代 养生学家、文学家曹庭栋著,是汇集清以前各家养生思想,并结合作者自己的切身体会,总结编纂而成的养生学专著。分别从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运动导引、服药卫生、预防疾病等方面,阐述老年养生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作者养生理论始终贯穿“道贵自然”的思想,主张养生应顺应自然,生活习惯应合四时阴阳,并且紧密结合老年人自身的特点,把养生寓于日常生活琐事之中。全书共5卷,前4卷涉及饮食起居及日常用品的保健措施。第5卷为粥谱,粥分上、中、下三品。作者 重视养静和顾护脾胃的重要性,并力推粥食在养生中的重要地位。所述内容具体生动、切实可行。本次是以清乾隆三十八年癸巳自刻本为底本进行整理出版。为便于读者学习和理解全书的内容,撰写了导读,并于书后附有方剂索引,以便查阅。
《濒湖脉学》是中医脉学专著中的一部名著,为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所撰。刘文龙编著的《濒湖脉学白话解(第5版)》由七言脉诀和四言举要两部分组成。用歌诀形式,依照体状诗、相类诗、主病诗的次序,具体表述27种脉的形状、部位、频率、节律特征等。全书以韵语文体编成歌诀,朗朗上口,易于诵记,是初学中医脉学的入门读物。由于所著用韵语文体,文辞简约,读之难以深悟。为此,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世纪60年代就出版了《濒湖脉学白话解》一书,深受读者欢迎,屡印不衰,已成为最经典中医歌诀白话解之一。为使原著更好地适合现代读者阅读需要,我社对《濒湖脉学白话解》一书进行了多次修订,现已至第5版。本次修订在4版基础上,更为详尽地进行注释、语译,以期准确反映原文主旨。《濒湖脉学白话解(第5版)》内容全面,通俗易懂,是现代研究脉学的
佚名编著《黄帝内经素问(中医传世经典诵读本)》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我国现存 早的一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之名 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该书以黄帝和岐伯等人对话的形式写成,其成书时间大约从春秋战国至两汉之间。《内经》不但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而且在疾病认识、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方面也初步构筑了后世中医发展的支架。本书不做繁琐考证,不做白话译注,全书版面层次清晰,便于读者时时诵读,是中医药院校师生及临床工作者 的中医经典书籍。
本书据清?光绪二十年甲午申江褒海山房石印本整理。全书共8卷。主要围绕血证机理、表现、鉴别和治疗进行论述。本书特点有二:一是内容及议论多由心得而起,发明医理有自己独特见解。其二是本书体例条分缕析,务精且详。本书问世以来已成为医者治疗血证的之书。本次整理新增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本书据明·梅南书屋刊《东垣十书》整理。全书3卷。卷上以脾胃虚实传变论、脾胃胜衰论等论述脾胃学说的主要观点。卷中阐述脾胃病的具体治疗。卷下论述脾胃与天地阴阳、升降浮沉的密切关系,并结合病症提出治疗方法。全书列方61首,其中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方剂,具有较好的疗效,至今仍为中医临床所沿用。本次整理新增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赵锡武医疗经验》讲述赵锡武先生是全国知名的老中医,行医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赵锡武医疗经验》分34个专题介绍了赵老的医疗经验,反映了赵老先生在学术思想上的独特见解。所涉及内容则以内科为主,包括27个病证。书中阐释病机多从《黄帝内经素问》等中医经典医籍出发,步步深入,有理有据,且易懂易学;辨治疾病则多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依据,充分反映了赵老自己的经验体会,并选取了他亲治的典型医案,提供了疗效确切的治法、效方。赵锡武先生是全国知名的老中医,从医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赵锡武医疗经验》分34个专题介绍了赵老的医疗经验,所涉及内容则以内科为主,包括27个病证。书中阐释病机多从《黄帝内经素问》等中医经典医籍出发,步步深入,有理有据,且易懂易学;辨治疾病则多以《伤寒论》
《伤寒论》为汉代 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被历代奉为中医的经典著作。该书所运用的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确立了中医诊治疾病的规范;所记述的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治经验,对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所记载的大量复方,组方严谨,疗效显著,被后世称作“众方之祖”。 本书以明·赵开美刻本为底本,全书共十卷,卷一为平脉、辨脉法;卷二为伤寒例、辨痉湿喝病脉证并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卷三至卷六分述六经病脉证;卷七至卷十分述辨霍乱、阴阳易及汗吐下诸可诸不可脉证并治。 本书为白文本,不载历代注文,读者可直接领悟张仲景原著的风貌,适合有一定中医学习基础者、临床医师深入学习。
本书作者缪希雍是明末 的医药学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作者常将平时临床治疗验案、临证用方用药体会随手记录,在当时就广为流传,后由弟子汇集成《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全书分述中风、寒、暑、疟、痢、脾胃、泻泄、虚弱、吐血、消渴等内科杂病证治,间及妇人、小儿、外科疾病证治,重点介绍了缪氏对这些病症的临床心得及其验案、效方、并从中提炼出对一些病症的规律性认识和治疗大法,充分反映了作者的临证经验和体会。介绍常用中药的“ 炙大法”和“用药凡例”,其中多为作者临证经验所得。全书有理、有法、有方、有案,要言不繁,切中临床,是一部流传甚广且颇有影响的笔记体临证医学著作。对当今中医临床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是当今中医各科临床医生的 之书。 本次整理以明天启三年(1623)刻本为底本,参照其他刻本重新整理。书前撰
《正骨经验汇萃(第8辑)》是山东中医学院举办的全国正骨师资培训班交流的正骨经验资料,经过整理而成的。这些资料,都是来自各地有特长的正骨医师的实际临床经验,其中既有许多独特的手技操作,也有多年的实际临床经验。不少有效的验方,为一般正骨书所不多见的。全书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诊断,第二部分为骨折,第三部分为脱臼,第四部分为伤筋,第五部分为附编。由于《正骨经验汇萃(第8辑)》内容丰富,特点较多,很适合中医正骨医师和西医外科医师的临床参考。
本书作者赵绍琴为三世御医之后,又师事京都名医汪逢春。作者将家传师授所得,结合其60余年临证经验,编成此书。全书据病立法,方随法出。共介绍治疗内、妇、儿(57种病证)及温病的404种治法。诸病以内科为主,理法方药齐备。每病之下各出治法若干,如消渴一证列有治法7种,其后方随法立,药因法用,充分地体现了作者重视立法、依法疗病的学术特色。作者临证不套用前人之方,书末所附8首丸散膏方即作者多年临床治疗慢性病的有效之方。该书可供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者学习参考,对中医教学及科研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针灸穴位全真图解(第2版)》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郭长青及其团队编绘。采用近期新腧穴定位标准,把针灸歌诀与穴位定位结合起来,帮助记忆。全书采用真人拍摄照片与解剖图结合的方式标示穴位,定位更加直观,重点穴位配有断面解剖图,可进一步加深对穴位的认识。《针灸穴位全真图解(第2版)》第一版深受读者欢迎,畅销10万余册。本次修订更使穴位图片与文字介绍在视觉上完美结合,也改正了第一版的少量错误。希望《针灸穴位全真图解(第2版)》能使初学穴位者更快更准地掌握穴位定位,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学习针灸学及经络穴位相关知识。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为唐·蔺道人所著,是我国现存 早的骨伤科专著。全书为一卷,首论治伤14个步骤,各种整骨手法,调理宜忌,方药应用;次论打扑伤损服药次序及方药。书中对骨伤科常见的跌打损伤、关节脱臼、手法复位、手术缝合、牵引、固定、扩创、填塞等具体治疗方法均有叙述;方药方面既有内服又有外洗外敷。书中汇集唐以前骨伤科疾病诊治经验及成就,总结了理伤正骨的基本原则与手法。记载有洗、贴、掺、揩以及内服诸方药,奠定了骨伤科辨证、立法、处方和用药的基础,其宝贵经验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被后世业骨伤科者奉为圭臬。为中医骨伤科医生临床 之作。 本次出版选用明洪武间刻本为底本,个别文字依明弘治崇得堂刻本或明刊《道藏》本校改。为便于读者学习,撰写了导读,并于书后附有方剂索引,以便检索。 《正体
本书收集了上海丁仲英、朱鹤皋、沈琢如、祝味菊、郭柏良、徐小圃、徐丽洲、陈存仁、薛文元、顾渭川等16位名医验案,精选编纂而成。书中充分反映了上海有代表的 医家的学术思想及临床诊疗经验,上海是名医汇集之地,在近代中医发展 占有重要地位,本书对于临床、科研、教学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是清·吴瑭(鞠通)所著,为明清医学中温热学派的名著之一。 全书共6卷。卷首引证《内经》经文,冠以原病篇。前三卷据金?刘河间“三焦分治”的方法,系统地把温病分上、中、下三焦三篇,详细论述了温病的病源和证治。卷四为杂说,讨论有关温病的学理,卷五为“解产难” ,卷六为“解儿难”,都是结合温病的理论来讨论产后调治以及小儿惊风、痘症等。 由于本书所有论据和治疗方法,都是明清以来医家的实践经验,颇切实用;本书中所创制的一些方剂如“桑菊饮”和“银翘散”等至今仍为中医所广泛应用,因此,本书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学,特别是研究温热病所不可少的参考书。
本书据道光庚寅年(1830)京都隆福寺三槐堂书铺刊本整理。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讨论了作者对古医书中脏腑结构认识不实之处进行更正;并论述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所治之症目。下卷分别对半身不遂、瘫痿、痘毒吐泻转筋、小儿抽风、痘症、妇人胎产等作了探讨,持论立方,便于临床检用。 全书载方33首,其中大多具有临床效验,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本次整理新增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脉如》,脉学著作,2卷。清·郭治(郭元峰)撰于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此书以《内经》《难经》《脉经》等著作为基础,结合个人临证心得论述脉理及脉诊方法。书中首论脉诊的重要性,并分述五脏平脉、四时脉体、六经独至脉体、胃气脉体等。次以浮、沉、迟、数为四大纲,详析28种脉象之形体、所主病证、鉴别方法,又以七情、六淫、不内外因3种病因进行归纳。 介绍妊娠脉、经期脉、反关脉等多种脉象,并附述望、闻、问三诊。郭氏所论妇人有孕 忌脉弦,促脉未必热,缓脉未必寒等均有独到之处。
《脉如》,脉学著作,2卷。清·郭治(郭元峰)撰于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此书以《内经》《难经》《脉经》等著作为基础,结合个人临证心得论述脉理及脉诊方法。书中首论脉诊的重要性,并分述五脏平脉、四时脉体、六经独至脉体、胃气脉体等。次以浮、沉、迟、数为四大纲,详析28种脉象之形体、所主病证、鉴别方法,又以七情、六淫、不内外因3种病因进行归纳。 介绍妊娠脉、经期脉、反关脉等多种脉象,并附述望、闻、问三诊。郭氏所论妇人有孕 忌脉弦,促脉未必热,缓脉未必寒等均有独到之处。
本书为内科专著,由明代胡慎柔编撰,成书于明崇祯九年(1636)。分师训、医劳历例、虚损、痨瘵和医案5卷阐述。其中以论述虚劳类病症为主,兼及其他杂病证治。作者论治虚劳、杂病多宗李东垣脾胃学说,有论、有方、有医案,其中颇多作者的独到见解,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如:认为损病 终传至脾肾,劳病 终传至脾肺,二者不可混治等,对当今仍有较大的临床指导价值。本次整理采取 精良的版本,书前增加导读,书末附有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本书为中医内科医生所 ,也可供其他中医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