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西医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中医除了治疗人的肉体,还治疗人的精、气、神。其精气神部分,比如经络穴位、五运六气、五藏六腑,便是与西医完全不同的概念,这些,都是中医 内证 的领域。 这是一本从中医视角谈解剖的书,它甚至不仅仅是一本谈人体奥秘的书,它所揭示的是人的生命与宇宙的交流的独特方式和通道,生命的运行与大自然的神秘关联。《内证观察笔记(真图本中医解剖学纲目增订本)》以道教文化和知识为背景,将中医的脏腑、经络等放在人体生命与宇宙自然的关系中进行说解描画,既有外在观察,又有内在实证,必然会对专门的医家,道家和中医爱好者产生极大启发。
李可老先生经过六经八钢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搜集了大量针灸、救急要方。本书记录了李老对有关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泌尿、五官、皮肤等各科急危重症的治疗方法。李可将临床各科疑难杂症真实病例记录在案,总结出独到的救治经验。本书载有李老自创方剂28首,其中以破格救心汤、攻毒承气汤等救治各类型心衰危症及多种急腹症为称道,还记录了对急性胸膜炎、他发行肺间质纤维化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痢疾、肝病等急危重症的治疗。本书是一本中医治疗急症、疑难症不可多得的好书。
编者整理了著名针灸专家杨甲三教授的取穴方法??“三边、三间”取穴法,配以400余幅清晰的图片对穴位进行准确地定位与描述,使读者能直观、形象地学习杨教授的取穴经验并运用于临床,重点介绍了十四经穴、经外奇穴等近400个穴位的取穴方法。本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对针灸穴位的特异性、穴位操作提示进行了详细介绍,对针灸穴位图谱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使读者更直观、更准确地掌握取穴部位和要领。
《中医医案学》1982年由北京中医药大学鲁兆麟教授率先在全国开创了中医医案学课程,编写了《中医医案学》教材。此后,我社出版的《中医医案学》(姜德友、胡方林主编),纳入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三五 规划教材。 我社重点作者刘力红老师之团队,今年年初刚刚成立由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为业务主管单位、北京市民政局登记注册的非盈利组织 北京同有三和中医教育研究院(下简称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院利用 三和书院 医道传承 在全国的数千名学员、全国医药院校老师几十名的学术资源,编写《中医医案学》(六经医案)等系列创新教材。首套教材是刘力红主编的 十个六经医案与临床带教 。 数据:刘力红主编的创新教材《黄帝内针讲义》,已经销售约6万册。《黄帝内针》一书已经销售20万册。 对于《中医医案学》(六经医案)等系列创新教材,
《走近中医》全方位地对中医进行了解构,开篇就痛快淋漓地回击了歪曲、误解中医的观点,同时又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反思中医内部存在的偏差。上篇解释基础知识,中篇阐述理论,下篇则介绍方法。难能可贵的是,全篇保持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特色,生动而有趣,活泼而自然。但以中医的博大精深、浩瀚微妙,区区二十多万字又岂能说尽道明?本书能做到的,只是在人们心中打开一扇门,一扇通往历史精华的门。
《李少波真气运行针灸推拿实践》是 真气运行法 创立人、甘肃中医学院教授李少波在101岁高龄之时,亲自为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贾海忠等弟子传授 真气运行法 及临床治病绝技。 当时百岁高龄的李少波先生,非常高兴地每天拿出3小时毫无保留地给弟子们讲解示范。《李少波真气运行针灸推拿实践》即是本次讲解的忠实记录。 本书稿由李少波先生亲自进行了全面审定。 李少波教授兼通儒、释、道、医、武。关于医,李教授兼通中西医。《李少波真气运行针灸推拿实践》为李少波教授中医学术、中医临床与中医养生的集大成之著。 《李少波真气运行针灸推拿实践》分为:真气运行原理、真气运行静功体验方法、真气运行法临床观察、真气运行针灸实践、真气运行小儿推拿法、真气运行点穴实践指导、真气运行吐纳实践,并附录40例患
本书作者在长期临床,具备治疗大量疑难杂症的经验后,对于内经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的思想有深刻领会,再结合师门传承和理论学习,对艾灸运用有独到心得,尤其推崇宋朝窦材《扁鹊心书》,欲凭此治病救人、授众以渔,故将艾灸网课点滴体会集结,同时以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著名艾灸著作《扁鹊心书》,从而汇成此书。书中对窦材的核心学术观点和医技予以辩证分析,令人从独特视角审视中医内核。由于窦材医术高超,却喜贬低仲景,二者实乃医界一时瑜亮,而盲人摸象,各见其偏,诸子泥执之处,正是深入杏林之路。
明代至今,沈氏女科一脉相传600余年,已发展为涵盖内、外、妇、儿、五官等诸科的全科中医流派,享誉海内外。沈氏女科历来注重人体的预防和保健,积累了针对各类疾病的养生调摄经验,采取的手段常常是天然的药物及非药物的综合手段,形成了包括食疗、体疗、意疗等的一整套 养生之道 。本书由沈氏女科20世传人沈宁编著,挖掘家学养生精华,与读者分享传承600年的中医养生秘诀。
本书是对《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的全新解读,其根于衣之镖 《辅行诀》整订稿 (是从医理出发,直抵陶氏创作此书时的精神主旨,提供了学理层面上相对精确的一个文本),并力求进一步阐释其中的深意。本书重要突破之处,在于将《辅行诀》的 五味化生 学说,由方药推广至脏腑。作者依照《神农本草经》气味化生学说制成五味化生图,展示了从药物的气味化生到与五脏的气化功能相结合全过程;又依陶氏五行气化图表,制成五脏各自的五味五行图,勾画出了阴阳五行及五味相互变换潜规则。
黄帝内针 (简称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传承绵密久远,至真海杨师,始公之于众。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其刺有若《灵枢?九针十二原》之易用难忘,其效则每能如拨刺、如雪污、如决闭、如解结。时下,多以疗效评品医学,黄帝内针之问世,当能为中医展现其鲜活的生命。 本书是为了配合《黄帝内针 和平的使者》的学习和使用所整理编著的,将《黄帝内针》一书中所涉及的三焦同气、经络同气、主要穴位等主要内容做了提纲挈领的简要介绍,还加上了如何进针(指按)、具体案例等在临床实际操作中的知识技能简要说明,以真人图示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求便于黄帝内针学人尤其是经络基础薄弱的中医 小白 能按图索骥,随查随用。
本书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四五 规划教材《生理学》配套习题集,其范围和内容与教材的教学大纲、教材内容一致。习题集的编写顺序与教材的章、节顺序一致,以方便学生同步练习,也便于与教材配套复习。读者对象主要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本专科生、成人教育学生、执业医师资格和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人员及其他学习中医药的人员。本书编写的目的是使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以习题形式进行复习、巩固、强化,也为学生应考提供便利。本书覆盖了教材的全部知识点,并对必须掌握、熟悉、了解的基本知识、基本内容以变换题型的方法,予以强化。试题科学、严谨,尤其注意到了选择题的题意与备选答案不可模棱两可。题型有选择题(包括A1型题、A2型题、B型题、C型题、X型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总题量两千三百多道,每道题后均附有参考答案。选
《佛州汉唐跟诊日志 师从倪海厦先生见闻录》一书自出版以来大获好评,书中详细记述了作者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梅里特岛汉唐中医学院跟诊倪海厦先生的过程。作者能从一名资深计算机工程师跨行成为知名中医师,全拜此次跟诊所赐。俗话说,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似乎个人努力较为重要,但师父领路却是先决条件,多少蹉跎岁月而难有所成者,皆因无明师指点。中医难,难在入门,故而此种手学习资料对有志学习中医者有极大借鉴价值。为此,我们计划出版第二版,主要在一版基础上补充一些医案医技,把作者跟师过程中一些核心医疗技术进一步细化,进一步服务读者,回馈社会。
《脉经》为晋?王叔和撰,成书于公元210-259年之间,是中国现存早的中医脉学专著。王叔和,名熙, 性度沉靖,尤好著述,博通经方,精意诊处,洞识修养之道(宋?林亿等进呈劄子语) ,他利用做太医令时搜求的各种脉学文献,先取《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有关脉学方面的论述,旁征博引,采摭群论,然后根据自己的临床体验,按照 百病根源,各以类相从 的方法,若网在纲,依类编排,精心梳理,终于完成了《脉经》这部伟大著作。全书共十卷,九十八篇。卷一论三部九候,寸口脉及二十四脉;卷二、卷三则以脉合脏腑经络,举其阴阳之虚实,形证之异同,作为治疗依据;卷四诊四时、百病死生之分,并论脉法;卷五述仲景、扁鹊脉法;卷六列述诸经病证;卷七至卷九讨论脉证治疗,其中卷七以伤寒、热病为主,卷八为杂病,卷九为妇产科、小儿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的瑰宝,是中医从理论到临床的经典。本书作者将二十余年潜心研究《伤寒论》的经验汇集成书,从医学临床使用角度对《伤寒论》三百九十八条条文进行解析,将《伤寒论》的整体学术思想归结为 阴阳自和必自愈 七个字,将疾病病机概述为阴阳不和、阳浮而阴弱,将《伤寒论》方药解构为阳药、阴药加上充当化学反应催化剂的调和之药,思路清晰,角度新颖,既有中西医结合的理解思路,又紧密贴合临床实际。在众多注释书中,可备一说。
列入胡希恕医学全集。本书根据著名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的讲课录音及笔记整理而成。讲述《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医学特点,强调它是有别于《内经》而成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分上下两篇,上篇讲解《伤寒论》原文,下篇讲解《金匮要略》原文,其特点是以八纲释六经及方证,并结合临床解读,易于理解和应用。
本书倡导中医重视脉诊,对《伤寒论》之纲目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等等所列,以 辨 病脉 为纲。进行从脉诊为切入点的解读,回归《伤寒论》之原点。以临床实践为依据,总结 八纲六经脉法 解读《伤寒论》之 六经辨证 。创立 八纲六经脉法 之 宏观脉图 微观脉图 对《伤寒论》之方脉进行解读。以 八纲六经 为纲,以 经方 为目进行分类。以宏观脉象对《伤寒论》之八纲六经进行辨证,以微观脉象对《伤寒论》之症因、病机、气血阴阳、病理产汤及病因、病理及进行辨方证及疾病诊断。以期达到 诊脉知病 、 一脉一方 的诊疗景界。 书中对每一常用 经方 进行六经归类下的详细脉诊解读,对 经方 内在脉象内涵进行分解,读者可据脉对 经方 病机及组方深入理解,并可据不同 脉象 异同进行灵活化裁。做到 指下澄明、心中了了 。
《 伤寒杂病论 大字诵读版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原文合刊,为方便读者诵读,《 伤寒杂病论 大字诵读版(第4版)》对全文采用大字排版,对具体方药采取小字排版,以当前教材通行的赵开美复刻宋版本为蓝本。 读者在心无旁骛、反复诵读之中,能开悟仲景医圣的 字外之义 。 《 伤寒杂病论 大字诵读版》适合中医学子、经方临床者、研究者阅读。本书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原文合刊。为方便读者诵读, 本书对全文采用大字排版, 对具体方药采取小字排版, 以当前教材通行的赵开美复刻宋版本为蓝本。
"艾灸是一种无副作用的自然疗法,在我国中医史上一直占据着比较重的地位。至今,国人还是喜欢用艾灸来治病、保平安,并成为大家很熟悉的一直治病保健疗法。 目前,艾灸类产品品种繁多,销量火爆,如艾条、艾绒、艾灸盒、艾灸贴等,这些产品进一步促进了艾灸类图书的繁荣。我们通过查询目前知名的两大图书电商平台,发现当当网上与艾灸有关的产品有1231件,其中书籍占比较大,有的书籍评论数过万条。其次,*网上单纯关于艾灸的书籍共有245本,其中《对症艾灸随手查》评论数近万条,《古法艾灸寒湿一去消百病》评论数也高达7500条,由此可见,艾灸类养生书籍在市场上还是非常火爆的。通过对目前市场上比较畅销的基本艾灸书的比较,我们发现艾灸图书虽然很火爆,但是书的品质却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看书后找不准穴位。 2.着重
吴棹仙(1892一1976),重庆巴县人,*名中医学家、针灸学家。得针灸大师许直初子午、灵龟针法秘传,享有“神针”之誉。毕生治学严谨,崇尚实践,经验丰富,医理精深,长用经方,屡起沉疴,为当代知名经方学家。1956年2月,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将其珍藏多年的《子午流注环周图》献给*主席,受到赞誉。 《吴棹仙子午流注说难》为《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之一,除珍贵的“子午流注环周图”外,共分上下两卷。上卷收集子午六十六穴及别络十二穴、下合三穴,分析穴位、证治、可针、可灸、忌针、禁灸,并用十二小图,依据灵枢骨度篇尺寸,分经量定穴位,说明它的基本原理。下卷主要解释“五脏五腧、六腑六腧”“终始根结”的意义,说明补泻、寒热、升降、卧针迎随、进针、催气、调和营卫等手法,并将用针脉法、针效、针害、针灸禁忌及经
主编仝小林教授为我国著名中医内分泌专家。仝教授积数十载临床经验,从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高度,深入细致地研究脾瘅,并将主要成果倾心著成《脾瘅新论: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及治疗》。该书具创新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对理论研究和临证治疗均有重大指导意义,堪称脾瘅(代谢综合征)研究和临证的作品。 《脾瘅新论: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及治疗》之新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脾瘅概念赋新义:大胆赋予脾瘅概念以 代谢综合征 之新义。 ★脾瘅病理立新论:对脾瘅的病因病理提出了 膏脂 血浊 等病理因素新概念,提炼了 三段四期 的病理演变规律,将脾瘅分为 前 中 后 三大阶段,概括为 郁、热、虚、损 四期经过,并对各核心病机进行了全面而富有新意的理论概括。 ★脾瘅辨证创新路:既详论脾瘅的各种 显症 ,又创造性地对脾痒早
本书由"中医复兴之父",继医圣张仲景之后的第二位医中圣人彭子益所著。该书以《易经》河图中气升降圆运动之理,破解《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说的千古奥秘,批判地继承、发展了古中医学,从头绪纷繁的古医经中,理出了"生命宇宙整体观"、科学实用的中医系统科学。 彭子益所著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由十六篇相对独立的文章组成,勒为上下两编。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上编5册,载"原理上篇"、"古方上中下三篇"、"温病本气篇"、"儿病本气篇"、"时病本气篇"、 "脉法篇"、"舌胎篇"、"药性提纲篇"、"《金匮》方解篇"、"《伤寒论》方解篇"和"生命宇宙篇"。据第1册所载全书目录可知,下编当有"原理下篇"、"《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杂病篇"、"王氏医案篇"、"汤头改错篇"及"杂说篇"共6篇文章,可惜不易得见。据彭
《皇汉医学》是日本人汤本求真原著,内容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阐述中医治疗的效用。多是结合西医学说,来注释中医理论,故此书可为西医学习中医的参考,中医参阅此书,亦可得到一定的提高。基本上以《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为主,首先加以综合性的注释,使读者对中医理论系统先有一个概念。后部再以方剂为主,分述各方的主治证候,并于每方后注明该方所用药的效能,而更广泛地搜罗我国及日本对中医学说和治验病例。本书可为学习中医学的参考书,适于中医临床工作者及爱好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