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西医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中医除了治疗人的肉体,还治疗人的精、气、神。其精气神部分,比如经络穴位、五运六气、五藏六腑,便是与西医完全不同的概念,这些,都是中医 内证 的领域。 这是一本从中医视角谈解剖的书,它甚至不仅仅是一本谈人体奥秘的书,它所揭示的是人的生命与宇宙的交流的独特方式和通道,生命的运行与大自然的神秘关联。《内证观察笔记(真图本中医解剖学纲目增订本)》以道教文化和知识为背景,将中医的脏腑、经络等放在人体生命与宇宙自然的关系中进行说解描画,既有外在观察,又有内在实证,必然会对专门的医家,道家和中医爱好者产生极大启发。
物精油疗法是当前治未病防治中为推崇的一种自然疗法。2015年理疗级植物精油正式进入国内,目前已经有近百万人在尝试着把精油运用到日常保健与康复理疗中。本书将从中医角度来探视植物精油的应用,试图给精油使用者及爱好者、中医爱好者一个全新的视角。
《思考中医》又名《伤寒论导论》,按照天人合一的观念,从阴阳、伤寒的角度,结合自然的季节、时辰来研究人的疾病与健康,分析了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病证及诊治纲要,是一部依托《伤寒杂病论》又超越《伤寒杂病论》,从更广阔的视角思考中医理论、中医文化、中华文化的著作。本书竭力避免深奥晦涩,将学术性与大众化相结合,取名为“思考中医”,是取思考时空、思考生命、思考健康之意,它既是中医专业书,也是有益于大众的优秀传统文化书读物。《思考中医》自2002年出版以来,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一波中医文化热潮,不断加印,并根据需要再版三次,此为第四版。第四版在前版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做了修订,使之更加完善,内容质量得到提升。作者新撰写的万字长序,回忆了当年撰著出版本书前后的故事,并
筋膜学(fasciology)是源于中国的原创性科学理论体系,主要以筋膜与寿命为轴线诠释人体在进化的过程中,由全身的结缔组织所构成的软性筋膜支架,是功能细胞发挥正常功能的“土壤”,提出了人体结构的两系统理论。 筋膜学已成为提示中医主要核心科学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誉为“科学中医”。筋膜学打破了中医与西医的界限,既为传统的中医经验医学等提供了现代科学理论支持,也为现代医学生物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筋膜学集合中国古代智慧与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架起了中、西医研究互通的桥梁,使中国传统医学获得了贴切的现代科学诠释。独特的筋膜疗法可以快速提升人体自我修复能力和脏器功能,对各类常见现代病、疑难杂症、甚至肿瘤的防治等均有独特的功效。
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是中医临床大家,十分重视经典理论,反复强调:“振兴中医,必须回归中医,坚持中医理念,以中医经典、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此书的编写就是一次围绕朱老从痰瘀论治复杂疑难病的探寻,由“痰瘀学说窥见”(理论结合临床)、“治法方药应用”(经验用药解析及专病临证详谈)、“验案实录探微”(风湿、肿瘤、杂病)三个篇章展开。另外,在“同道体悟心得”中选取朱老为主的国医大师的传承人学习老一辈学术思想的心得体会;在“大师经验参学”中则遵循朱老“博采众长”的治学精神,选录了16位国医大师及2位全国名中医有关痰瘀学术思想的论文,从不同广度与深度来学习大师们的临证经验。
本书是根据著名中医学者李阳波老师在广西中医学院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主要内容是讲述“五运六气”这一传统的中医学理论,并把这一理论应用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当中。
《中医大辞典》由李经纬,余瀛鳌,王振瑞主编
章次公,名成之,号之庵,江苏镇江人。我国杰出的中医教育家、临床家。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从名医丁甘仁、曹颖甫及国学大师章太炎。行医后与陆渊雷等合办上海国医学院,并任教于中国医学院。对药物与医史亦颇有研究。长期在上海从事中医教育及临床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应召赴任中央卫生部中医顾问。同时,他又是最早的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务委员,亚非团结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对中医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 本书共分四篇,汇集先生遗著,辑为“医论篇”;整理诊疗病案,编为“医案篇”;谨选药物按语,作为“药物篇”;“缅怀继承篇”则是先生门人和有关人士所撰先生之生平、学术思想及学习先生经验的体会。书中次公先生“发皇古义,融合新知”的治学理念:“崇古不泥,博采众方”的临床实践:“革故鼎新,中西结合”
新冠疫情暴发后,仝小林院士先后担任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疫病防治专家委员会组长、中央援港抗疫专家组组长等职,先后辗转“四省十二地”指导中医抗疫工作,主持制定了第三版至第十版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方案的中医部分(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仝院士在武汉抗疫期间,在国内首次提出从“寒湿疫”角度辨治新冠感染的诊疗策略,并在后期的诊疗实践中不断总结并完善“寒湿疫”中医诊疗体系,最终形成了本书。本书描述了仝院士对中医疫病的独到认知,详述了寒湿疫“郁-闭-脱-虚”四期分治体系,并以诸多临床案例佐证了理论体系。本书或可补充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膜原九传等传统外感病辨证体系之不足,或可弥补疫病体系中缺乏“寒湿疫”辨治体系之遗憾。
本书是一本初学中医的参考读物。 为了使初学中医者对中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的了解,本书按中医的体系,分为理、法、方、药四个部分,依次叙述中医的基本理论、生理、病因、诊法、治疗法则,以及方剂和药物的组成运用等。由于本书的编写目的,在于使读者在学后对中医治病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方法有一个初步的概念,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特就中医的医疗特点“辨症论治”作了比较详细的叙述。可供目前一般初学中医者作为入门读物之用。 本次出版,对书中“辨症”、“某证”等术语未作改动,以供学习中参考。
井穴通络法是以中医经典理论为依据,在古今医家实践基础上,以阴阳学说、经络学说为指导,以揿针等为工具刺激体表井穴,开窍醒神、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从而改善人体不适症状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该方法以揿针为主要针具(揿针由承淡安先生受皮内针启发创制和发明),较好实现了对中医经典理论的传承,以及对澄江针灸学派学术的挖掘整理和守正创新。 该方法根据阴阳学说、经络学说等中医基础理论,按照承淡安先生“精简疏针”要求,利用“同气相求”原理,对穴位取用、 作步骤等进行 大程度的简化,很多常见症状利用手部指尖6个穴位即可完成 作,充分体现了简单、安全、易学、方便、实用特色。 井穴通络法体现了本人多年来对传统文化、中医理论的研习心得与临床实践经验,在 作形式上突出了至简至易的鲜明特点,在 作规范上
本书是依据历代有关舌诊著书为源流,又集历代医籍论述舌诊之精华,结合教学、临床与科研实践经验加以总结,系统地介绍了舌象的发病机理、辨证诊断及治疗方法,是一部舌诊学的新著。书稿内容丰富,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共计八章,图文并茂,均配以典型病案的舌象彩色图片,有助于读者学习、理解,临床实用性较强,可供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医师、医药学院校师生教学和医药科研工作者,以及广大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更是临床医师手中所推荐。
阴阳五行作为中医的元典符号,你一定耳熟能详,但你知道这些符号的真正内涵吗?当你走进《黄帝内经》,读懂古人如何观测日月星辰,发现人体健康和疾病的规律,并在遵循和使用规律以达到预防或治愈疾病的科学实践中形成中医,相信你会深深折服于古人的智慧,对中医、对国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本书涵盖三部分内容:第一,介绍《黄帝内经》中相关的上古天文、历法的一些基础知识,中国上古天文是用肉眼观察出来的,上古历法是用立杆测日影获得的;第二,介绍这些上古天文、历法在《黄帝内经》中的应用;第三,阐发上古天文、历法在《黄帝内经》中应用的道理,让读者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还特别强调“盖天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北京城也是依据“盖天说”理论建造的,可知“盖天说”有着永恒的常青
董氏奇穴针灸学是董氏先祖创立的独具特色的针灸体系,内容博大精深,包含针法甚广,诸如耳针、头皮针、手针、倒马针、放血疗法等,内容不但丰富异于传统,且治法简便而疗效显著,是台湾本土所独有的针法。 杨维杰编著的《董氏奇穴针灸学(第2版)》穴位数目及部位、主治仍以《董氏正经奇穴学》内容为主,不做增减。原书每一穴位之解剖原系指作用而言,依旧照列,特加括号区别,在此之前则按肌肉、血管、神经补人实际之解剖。手术、应用方面根据实际仅做部分变动。说明及发挥原为《董氏奇穴针灸发挥》一书中心所在,系董师口授心传及个人临床心得之精华,此次特将初编遗漏之部分资料,并根据近十年间之领悟补人更完整之内容。为便于更迅速、更准确地寻找穴位,穴位图片亦较《董氏奇穴针灸发挥》一书更为详明清晰。
本套教材为首套经方培训系列教材,包括《经方概论》《经方方证》《经方药证》《各科经方》《各家经方》以及《基层经方推广手册》六本,由南京中医药大学 经方学院组织编写,黄煌教授担任主编。突出经方医学的独特性、规范性、系统性和实践性,以培养经方临证辨治思维能力为核心,系统、全面讲述经方医学“方-证-人”体系,旨在训练培养一大批基础理论全面,临证功底扎实,能熟练运用经方的临床实用型人才。 全套教材深入浅出,简明扼要,严谨规范,可供各种经方培训、教学使用,也可作为广大经方爱好者学习、运用经方的参考读物。
陆懋修所著的《世补斋医书》,包括六大部分:《文》16卷为医学论文集,集中了陆懋修的医学观点,内容涉及广泛。其主要内容是论述司天理论、伤寒学说、六经病方说、温病、瘟疫学说、各科疾病以及对各家学术观点的评价。《不谢方》一卷记载了陆氏自创的28个方剂,大多取法伤寒,而用药又比较平和。多以祛邪为主,绝少补益之品。《伤寒论阳明病释》四卷记载了陆懋修对阳明病的见解。前两卷是陆懋修依据《伤寒论》原文对阳明经病、阳明腑病所作的发挥,后两卷是陆懋修总结了前人对阳明病的论述而作的集解,分为阳明经病集释、阳明腑病集释。《内经运气病释》九卷(附《内经遗篇病释》一卷)是陆懋修依据《内经》有关运气的论述而作的注解和发挥,在深入研究了运气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六十年一气之大司天”的观点,说明在一定的时期内,可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受东方哲学思想的启迪和指导,在与古代自然科学交融、渗透、结合的过程中成长、发展起来的。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贡献,是世界之瑰宝。本书以时代先后为序,为读者一幕幕揭开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帷幕。全书分为七章,勾勒了从先秦两汉到清代中医学术发展的历程,并强化了文化对医学发展的重要作用。本书特别强调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哲学、科技与医学的交融,尤其是哲学的时代突破对医学理论突破的重要促进与指导作用,体现了“有大儒方能有大医”。强化了中医药对外学术与文化交流,凸显中医药作为对外交流的重要元素在历史上的过往,对当今的中医药对外学术与文化交流提供平台与进一步的研究素材。
本书作者为赵绍琴先生高足,多年来深耕临床,其“日日埋首临证,勤披医籍,遍寻方治”,著成本书。本书详解六经辨证原理,包括六经生理、病理与证治方法,并载方约536首,每方附作者方论与医案,方论为作者所发挥而非仅摘抄历代方论,医案更是包罗内外妇儿各科。本书附有医案索引、方剂索引与方歌,方便读者按图索骥,本书适用于医学院校师生、临床医生、科研工作者学习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