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倡导中医重视脉诊,对《伤寒论》之纲目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等等所列,以 辨 病脉 为纲。进行从脉诊为切入点的解读,回归《伤寒论》之原点。以临床实践为依据,总结 八纲六经脉法 解读《伤寒论》之 六经辨证 。创立 八纲六经脉法 之 宏观脉图 微观脉图 对《伤寒论》之方脉进行解读。以 八纲六经 为纲,以 经方 为目进行分类。以宏观脉象对《伤寒论》之八纲六经进行辨证,以微观脉象对《伤寒论》之症因、病机、气血阴阳、病理产汤及病因、病理及进行辨方证及疾病诊断。以期达到 诊脉知病 、 一脉一方 的诊疗景界。 书中对每一常用 经方 进行六经归类下的详细脉诊解读,对 经方 内在脉象内涵进行分解,读者可据脉对 经方 病机及组方深入理解,并可据不同 脉象 异同进行灵活化裁。做到 指下澄明、心中了了 。
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是中医临床大家,十分重视经典理论,反复强调:“振兴中医,必须回归中医,坚持中医理念,以中医经典、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此书的编写就是一次围绕朱老从痰瘀论治复杂疑难病的探寻,由“痰瘀学说窥见”(理论结合临床)、“治法方药应用”(经验用药解析及专病临证详谈)、“验案实录探微”(风湿、肿瘤、杂病)三个篇章展开。另外,在“同道体悟心得”中选取朱老为主的国医大师的传承人学习老一辈学术思想的心得体会;在“大师经验参学”中则遵循朱老“博采众长”的治学精神,选录了16位国医大师及2位全国名中医有关痰瘀学术思想的论文,从不同广度与深度来学习大师们的临证经验。
《中医大辞典》由李经纬,余瀛鳌,王振瑞主编
《民族医药报》是我国目前唯一一种公开发行的民族医药类专业报纸,《 民族医药报 验方汇编》收录2013 2019年刊登于该报纸的验方、秘方约2000组(共4000条),根据临床常见疾病及临床实用需要分类,每条验方介绍药物剂量、煎服法、功效和适应证,必要时注以禁忌证及注意事项等。本书集民族性、实用性于一体,具有较大的阅读参考价值和收藏价值。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受东方哲学思想的启迪和指导,在与古代自然科学交融、渗透、结合的过程中成长、发展起来的。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贡献,是世界之瑰宝。本书以时代先后为序,为读者一幕幕揭开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帷幕。全书分为七章,勾勒了从先秦两汉到清代中医学术发展的历程,并强化了文化对医学发展的重要作用。本书特别强调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哲学、科技与医学的交融,尤其是哲学的时代突破对医学理论突破的重要促进与指导作用,体现了“有大儒方能有大医”。强化了中医药对外学术与文化交流,凸显中医药作为对外交流的重要元素在历史上的过往,对当今的中医药对外学术与文化交流提供平台与进一步的研究素材。
本书从中医学发展的哲学层次进行梳理,从历代医学家们与医药卫生管理者、领导者的自叙、著作、学术理论,或他人叙述的医疗事迹、成绩成果、管理制度等字里行间去探求中医学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 , 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本书的编撰是中医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中国历代医学家、医药卫生管理者及领导者,在叙述或记载其学术成就与管理制度时,几乎都是注重实在的理论、技术或体制职能,绝少论及其思维方法、认识论与方法论内容。本书对于推进中医药研究事业向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殷鸿春教授长期研究中医舌诊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有原创性的学术观点,发展了“殷氏现代中医舌诊”技术,已在我社出版《殷氏现代舌诊原理与图谱》,受到读者欢迎,2020年1月出版,截至2023年已印刷5次。本书为前书的配套品种。本书总结了“殷氏现代中医舌诊”技术发明人殷鸿春教授近30年的临床经验,突出展示了独特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根据舌形、舌质、舌苔辨证用药的经验,全彩印制,图文并茂,易于理解和掌握,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从瑶族医药发展史、瑶医医道基础、瑶医生道基础、瑶医病道基础、 瑶医诊道基础、瑶医治道基础、瑶医医养结合与养生保健、瑶医打道基础等八个方面来论述,介绍了瑶医认识疾病、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全过程,适合瑶医药临床人员使用,也适于普通读者学习瑶医药知识使用。书中完整、系统的对瑶医药理论的整理和总结可为瑶医药工作者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推进瑶医药事业的发展,服务于患者,服务于社会,具有较大的社会价值。 本书作为瑶医药工作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临床应用及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本书介绍了瑶医认识疾病、诊断疾病及治疗疾病的全过程,对瑶医诊断疾病的方法及治疗疾病的特色疗法作了重点介绍,因此,对于广大瑶医工作者来说,不失为一本有实用价值的指导用书。且瑶医特色治疗方法所用到的工具需要具有
本书从瑶族医药发展史、瑶医医道基础、瑶医生道基础、瑶医病道基础、 瑶医诊道基础、瑶医治道基础、瑶医医养结合与养生保健、瑶医打道基础等八个方面来论述,介绍了瑶医认识疾病、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全过程,适合瑶医药临床人员使用,也适于普通读者学习瑶医药知识使用。书中完整、系统的对瑶医药理论的整理和总结可为瑶医药工作者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推进瑶医药事业的发展,服务于患者,服务于社会,具有较大的社会价值。 本书作为瑶医药工作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临床应用及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本书介绍了瑶医认识疾病、诊断疾病及治疗疾病的全过程,对瑶医诊断疾病的方法及治疗疾病的特色疗法作了重点介绍,因此,对于广大瑶医工作者来说,不失为一本有实用价值的指导用书。且瑶医特色治疗方法所用到的工具需要具
本书收集疑难杂症之名验良方2000多个,涉及500余种常见病。为作者师徒两代人的行医经验和百年民间智慧的结晶。全书以病为纲,以病统方,每种疾病按概要、处方、用法、加减、功效、善后、医案、注意、按语等栏编写,条理清晰,查阅方便,读者按病索骥便可迅速找到所需要的理想方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实用价值。
《中医良方大典 妇科卷》的编纂主要对1949 2018年间我国中医类、中西医结合类杂志以及医学论文专刊等资料中的临床治疗经验和所刊方药通过归类比较,去粗存精,选出良方,并对2019年以来在妇科领域疗效卓著的方剂也收录其中,收录病种70余种,含生殖内分泌疾病、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妊娠疾病、产后疾病、不孕症等疾病,共收集2000余则方剂,涉及中药、针灸、敷贴等多种治疗手段。每个疾病以现代医学病名为主,记述中医治疗方法,将每个疾病从概述、辨证施治、经验方、单方、中成药、预防用药六部分进行深入阐述,资料翔实、内容宏富、涵盖面广,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科学性、系统性、权威性和实用性并举。
本书撰写以中医 病络 学说的理论探讨和基于 病络 机制的临床 应用为主要内容,突出病因、病机、证候、治法、方药这一撰写主线,锐意创 新,务求实用,努力吸取近年来围绕病络机制研究的最新成果。 作为创新性的一部专业书籍,按照王永炎院士确立的跨学科、高概念、大 数据、人文融合、务求创新的撰写原则,在遵守国家标准专业规范概念与术语 的基础上,在内容上并无苛求严格的撰写格式,而是注重每个专家的个性发挥 和前瞻性的理论探讨。在撰写过程中,注重言简意赅,用语规范,科学表达。 在内容安排上,共分为上下二篇,上篇为总论部分,主要是围绕 病络 概念 及 病络 机制进行理论探讨。下篇为各论部分,主要是基于 病络 机制展 开的临床重大疑难疾病的辨证施治探讨,从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及辨证 施治等方面,力求用 络脉 和 病络
中医阴阳分药分时用药理论是将治疗疾病的方剂分成阴药和阳药,将24小时简要分为阳时和阴时,用药药性和时辰相耦合,在阴时用阴药,在阳时用阳药,利用该理论准备中药方剂和制剂,并在临床上应用。本书总论详细介绍了中医阴阳分药分时服用方剂学理论、方剂组成、优势、开方应用等,各论根据临床实践,列出了中医阴阳分药分时用药理论治疗临床常见疾病中的具体方剂,包括介绍每种阴阳分药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运用等内容,为中医临床治疗疾病提供参考。
本书由中药学及食疗专家河南中医药大学王宪龄教授撰写,根据中医药学“药食同源”的理论,从原卫生部公布《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中选取食疗中药介绍,体例简明,以传说趣事引人入胜,并详细介绍每种中药的来源、别名、性味功效、应用、现代研究、食疗方、营养成分、注意事项等条目,细说功效,详列菜谱,图文并茂,条分缕析,结构清晰。全书行文流畅,文药结缘,寓乐于文,融医药文史于一体,既有学术性、知识性、资料性的价值,又具有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的特征,使读者既能从中获得实用的中药知识,又不乏增添了艺术享受,以期让世界更多人对中华民族的国宝——中药,能有更多的了解。本书适用于广大城乡居民,作为家庭科学膳食或药膳食疗用书;适用于各类餐饮从业者,作为药膳加工、食疗配餐的技术指导书;也可作为各类
《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研究课题专题研究成果提要》遴选优秀研究课题成果32项,内容涉及医家学术思想、中医器具、中医药文物、中医药古籍、中医药博物馆基本陈列学术大纲、中医药文化传播等各范围。本书是一本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委托课题优秀研究成果的提要汇编。目的是系统归纳梳理目前我馆的学术研究的进展情况和已取得的成就,为有关从事策展、社教、藏品与研究的人员提供一套实用的、基础性的研究资料,为企事业单位开展中医药类博物馆或相关展览工作提供学术支持。在实现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的同时,也为下一步学术研究夯实根基,期能从中吸取经验、提高理论,有助于促进中医药文化研究和指导博物馆实践工作的深入发展。
李士懋田淑霄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体系。本书为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的下卷,主要剑术专病治疗以及医案、医论。 部分为平脉辨证这一体系的实例印证,包括《平脉辨证治专病》《平脉辨证传承实录百例》。第二部分为医案选编,主要为《平脉辨证相濡医案》。第三部分为论文选编,主要为《平买辨证相濡医论》
本书包括三篇 11章。 上篇为脑病耳治的源流基础,共 2章,包括章和第二章。章为脑病耳治的中医理论与长期临床实践;第二章为以现代医学视角对脑病耳治的阐释。 中篇为脑病耳治的实践创新,共 6章,包括第三章至第八章。第三章为脑病耳治研究方法与技术;第四章为脑病耳治的机制研究,包括耳穴 -迷走神经 -孤束核联系、 癫痫、抑郁症、失眠、意识障碍、认知障碍、头痛、帕金森病、中风、抑郁症伴失眠、糖尿病伴抑郁、脑病共病、功能性胃肠病耳治作用机制和抑郁症耳治相关作用机制; 第五章为脑病耳治的临床研究,包括癫痫、抑郁症、难治性抑郁症、失眠、意识障碍、 认知障碍、头痛、帕金森病、自闭症谱系障碍、中风、抑郁症伴失眠、糖尿病伴抑郁、脑病共病疾患 (焦虑障碍共病失眠、卒中后睡眠障碍、卒中后抑郁、卒中后焦虑障 碍)、
. 芳香中药学》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芳香健康产业分会基础理论建设的主要组成 部分,是分会专家团队团结奋斗的结晶,是海内外各界人士多方协助、支持的结果。 本书在继承中医药传统的基础上,注重结合后疫情时代中医药面临的新课题进行了大胆 探索与创新,提出了未来中医药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本书在选取芳香类中药时主要是从近年来出版的《中药学》《中药大辞典》《中国芳香植 物资源》及论文中标明有挥发性成分的药材中选录。 全书分三大部分:绪论部分尽量高瞻远瞩、着眼全球、权威、超前;总论部分紧紧围绕 挥发油 与芳香药材种植、生产、加工、文化及畜禽健康进行论述,对于传统的成型科研成 果介绍较少;各论部分在吸收传统中医药书写法前提下,破例在挥发性成分、得油率、现代 科研主要成果及资源状况、开发前景方
《中医良方大典 外科卷》的编纂主要对1949年以来出版的专著以及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献、论著等为主要参考资料,将其外科的临床治疗经验整理汇编成书,设立了近400种外科病种,共收集10 000余则方剂,涉及中药、针灸、敷贴等多种治疗手段。每个疾病以现代医学病名为主,记述中医治疗方法,将每个疾病从概述、辨证施治、经验方、单方、中成药、预防用药六部分进行深入阐述,资料翔实、内容宏富、涵盖面广,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科学性、系统性、权威性和实用性并举。
本书以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铅印本为底本,针对《黄帝内经·素问》所有原文,以原文独立篇章为单元,分为导读、校注、释义、知识链接四个模块,综合古今文献、理论、临床以及实验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当代诠释学方法,从原文讲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讲、讲对了还是讲错了、为什么说讲对了还是讲错了、讲的内容现代有什么样的价值等5个层面进行分析,既要搞清楚原文所讲内容的思想渊源、临床及日常生活实践经验基础,又要搞清楚原文所讲观点、理论的后世演变、科学内涵(与现代相关科学的融通)、现代研究以及在中医临床、养生乃至指导社会生活的价值。
《中医思维方法?方法体系卷》是作者 20余年来在对中医思维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现代中医思维方法的研究成果,明确了中医思维方法的相关概念,首次提出了中医思维方法体系框架,系统论述了中医思维方法的哲学基础,以及经验思维、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直觉与灵感等思维方式,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求异与求同、正向与逆向、隐喻思维、溯因思维、顺势思维等思维方法,并全面阐述了中医临床全过程的思维方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