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真人脉诀》,又名《崔嘉言脉诀》《崔氏脉诀》《紫虚脉诀》,为崔嘉彦撰。本书以《难经》的浮、沉、迟、数四脉为宗,风、气、冷、热四气主病,简述了脉象的生理、产生脉搏的原理、正常脉象切脉方法、脏腑定位以及常见病脉等有关内容,提纲挈领,以简驭繁,简明扼要,以四言韵语形式写成,共 682句,每句4字,共2728字,分为若干自然段。这本由胡方林和刘仙菊校注的《崔真人脉诀/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以王肯堂《订正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收载的明万历二十九年辛丑(1601)步月楼梓行映旭斋藏本《东垣十书 脉诀》为底本。
盛增秀、庄爱文编写的《中医体质学说十论》收选了作者对中医体质理论研究与临床研究论文10篇。 盛增秀为全国*名的名老中医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文献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顾问,从事中医临床研究与科研工作50余年,对中医体质学说研究颇有心得。书中上溯《黄帝内经》体质之源,对中医体质形成、体质与疾病相关理论、体质与脉、体质转化、体质与临床、体质与养生防病等进行了深入阐发,并对中医体质学说发展进行了探讨和展望。全书对中医体质文献梳理的同时,结合自己长期临床实践典型案例,论述了中医体质构成特点、可变可调、体病相关等,对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治、康复与养生颇有参考价值。
本书是一本初学中医的参考读物。 为了使初学中医者对中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的了解,本书按中医的体系,分为理、法、方、药四个部分,依次叙述中医的基本理论、生理、病因、诊法、治疗法则,以及方剂和药物的组成运用等。由于本书的编写目的,在于使读者在学后对中医治病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方法有一个初步的概念,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特就中医的医疗特点“辨症论治”作了比较详细的叙述。可供目前一般初学中医者作为入门读物之用。 本次出版,对书中“辨症”、“某证”等术语未作改动,以供学习中参考。
《广嗣须知》为明代胡文焕所编。此书以明蔡汝贤《螽斯集》为蓝本,合并明俞桥《广嗣要语》卷一的部分内容,*终由胡文焕编校而成。全书不分卷,自积阴德至合造化,共分九条,主要论述了修身养性、固气调摄、选择配偶、男女不育不孕疗治方法等优生优育的内容。书中强调广嗣之事不独治药物、调精气而已,其*切要者莫过于多行善事以积德。全书论述事理显易,不涉奇诡,所收药方亦多为效验良方。其中一些有关修身养性与生育的论述,至今仍具有借鉴价值。此次整理以明万历胡文焕文会堂所刻《百家名书》本为底本。
《伤寒论》为汉代 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被历代奉为中医的经典著作。该书所运用的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确立了中医诊治疾病的规范;所记述的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治经验,对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所记载的大量复方,组方严谨,疗效显著,被后世称作“众方之祖”。 本书以明·赵开美刻本为底本,全书共十卷,卷一为平脉、辨脉法;卷二为伤寒例、辨痉湿喝病脉证并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卷三至卷六分述六经病脉证;卷七至卷十分述辨霍乱、阴阳易及汗吐下诸可诸不可脉证并治。 本书为白文本,不载历代注文,读者可直接领悟张仲景原著的风貌,适合有一定中医学习基础者、临床医师深入学习。
全书4卷。卷一为妇科总论;卷二为调经门;卷三为胎前门;卷四为产后门。 全书介绍了妇科常见病证诊治原则及常用方剂(计86首),各论中论述妇科经、胎、产病证80余种,详述了各病证的辨证论治,方药加减运用,不仅有陈氏临床40余年的心得体会,还有“此予家传之秘”,可见本书系陈氏世医传承的宝贵经验,对于临床很有参考价值。
《王玉川学术评传》作为《中华中医昆仑》丛书中的一卷,采用评传体裁,记载了著名的中医大师蔡小荪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传承教育、养生之道和杰出贡献,展示了王玉川作为中医大家的独特人格魅力。王玉川是著名中医理论家、教育家、内经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顾问与 终身 教授,他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尤其对《黄帝内经》的研究,诸如阴阳学说的演变、气血循环理论、五行学说、运气学说、河图洛书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和重要贡献。本书富蕴历史性、学术性、文学性和实用性,对青年一代中医师坚定中医信念,培养医风医德,提高中医技艺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中华中医昆仑》是为我国近百年来150位著名中医药专家编辑出版的传记丛书,是一套具有历史、学术、文化、实用和典藏等多重价值的精品力作,对于广大中医师坚定专业思想、传承中医精髓、提高医德医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本集记载了黄文东的生平事迹,阐发了其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和突出贡献。
舌诊是中医四诊中望诊的一部分,临床上对于各种疾病,都常结合辨舌来决定诊断和治疗,它标志着中医诊病的传统经验和特色,也是中医临床上占重要地位不可缺少的检查常规。《中医舌诊》,就是根据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系统地将诊罕舌苔的知识加以简明扼要的阐述。
舌诊是中医四诊中望诊的一部分,临床上对于各种疾病,都常结合辨舌来决定诊断和治疗,它标志着中医诊病的传统经验和特色,也是中医临床上占重要地位不可缺少的检查常规。《中医舌诊》,就是根据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系统地将诊罕舌苔的知识加以简明扼要的阐述。
《脉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流传于世的脉学经典著作,对后世脉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书共10卷,98篇,成书于公元3世纪中叶。由西晋著名中医学家王叔和精选《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汉魏著名医家有关脉论精华,结合自己的临证体会以及当代临证经验编撰而成。该书集晋以前脉学之大成,对中医脉学理论进行全面梳理,发展并构建了中医脉学体系,其特点有:①首次确立脉象形状,归纳脉象为24种,使基本脉象的名称和定义统一、规范,为后世所遵从。②改进诊脉方法,确定三部脉法和脏腑分候定位,使独取寸口脉法在理论上与方法上趋于完善,推进了这种简便易行的诊脉方法的临床普遍使用。③论脉与脏腑疾病紧密结合,脉病证治统一,指导临床实践。④《脉经》将经络学说与脏腑学说的结合,丰富发展了针灸经络学理论。 本书是历代
《医宗金鉴》是清政府组织太医院院判吴谦等编撰的一部大型医学丛书,是清代广为流传的医学教科书,也是现代学习中医的一部重要读物,特别是其中各科的心法要诀,简明扼要,提纲挈领,朗朗上口,便于记诵,深受广大读者欢迎。为了让读者能方便携带、轻松阅读、易于背诵,特别采用了小开本的方式,以获得 为舒适的学习享受。本书为《外科心法总诀》分册。
《小儿荮证直诀》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儿科专著,该书成书于公元1119年。《小儿药证直诀》书名是宋人阎孝忠整理太医丞钱乙的有关儿科医论、医方、医案,编次而定名的。全书共3卷,上卷为脉证治法,论述小儿脉法、变蒸、五脏所主、五脏病等81种脉证;中卷记载钱乙所治医案23例;下卷载方123首。卷末附《阎氏小儿方论》及《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两书。为了让读者便于携带、轻松阅读、易于背诵,特别采用小开本的方式,以利中医师承、中医院校师生、中医世家及广大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学习。
为响应老一辈中医药专家“要加强经典学习”“读经典,做临床”的号召,结合当今中医药学的学科建制和中医药古籍的保存现状,本套丛书精选内科类学术性强、实用价值高,并被历代医家推崇的代表性著作,选择精善版本,对其进行精勘细校,并对文中疑难字句标注注音和释义,以倡导中医学子及临床大夫研读中医经典医籍之风气,为提高理论和临床水平打牢根基。按学科分类整理经典著作可省去读者在大量的古籍中查找选取的时间,也方便读者按学科系统学习和研究。
《医学源流论》属医论著作。分上、下二卷,为清·徐灵胎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所著。此书是其主要的医学论文集,共收其评论文章九十九篇。上卷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下卷论治法、书论、各科、古今。内容纵横捭阖,触及之处,每有新见,发前人所未发,言常人所不敢言,针砭时弊甚多,道理论述深湛。切中要害,妙语连珠, 观之,亦拍案叫 。清代纪昀谓此书“持论多精凿有据,切中庸医之弊”,将其收入《四库全书·子部》中。 本书以清乾隆二十二年半松斋刻本为底本,以清四库全书本为校本,并参考经典医籍相关内容进行校勘。本书语言生动流畅、通俗易懂,适合中医科研、临床人员及中医爱好者阅读。
全国 老中医赵心波先生有五十多年的临床医疗经验,尤其擅长治疗儿科疾病。在临证上,他既注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又注重摸索疾病的治疗规律,善于以温病学理论指导治疗小儿传染病与发热性疾病,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及调治小儿脾胃疾患等方面,多有独到之处。 全书分两部分。前一部分为儿科常见疾病证治,介绍了赵先生对34种儿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经验,每病均以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常用方药、治疗思路几方面进行论述;后一部分为医案,载述赵先生经治病案90余则,分别按病况、立法、方药、治疗过程、按语予以记录。书中还收录了赵先生常用的13首中成药验方。本书内容精练实用,方法简明有效,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中医儿科名医经验集。
全国 老中医赵心波先生有五十多年的临床医疗经验,尤其擅长治疗儿科疾病。在临证上,他既注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又注重摸索疾病的治疗规律,善于以温病学理论指导治疗小儿传染病与发热性疾病,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及调治小儿脾胃疾患等方面,多有独到之处。 全书分两部分。前一部分为儿科常见疾病证治,介绍了赵先生对34种儿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经验,每病均以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常用方药、治疗思路几方面进行论述;后一部分为医案,载述赵先生经治病案90余则,分别按病况、立法、方药、治疗过程、按语予以记录。书中还收录了赵先生常用的13首中成药验方。本书内容精练实用,方法简明有效,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中医儿科名医经验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