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湖脉学》是中医脉学专著中的一部名著,为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所撰。刘文龙编著的《濒湖脉学白话解(第5版)》由七言脉诀和四言举要两部分组成。用歌诀形式,依照体状诗、相类诗、主病诗的次序,具体表述27种脉的形状、部位、频率、节律特征等。全书以韵语文体编成歌诀,朗朗上口,易于诵记,是初学中医脉学的入门读物。由于所著用韵语文体,文辞简约,读之难以深悟。为此,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世纪60年代就出版了《濒湖脉学白话解》一书,深受读者欢迎,屡印不衰,已成为经典中医歌诀白话解之一。为使原著更好地适合现代读者阅读需要,我社对《濒湖脉学白话解》一书进行了多次修订,现已至第5版。本次修订在4版基础上,更为详尽地进行注释、语译,以期准确反映原文主旨。《濒湖脉学白话解(第5版)》内容全面,通俗易懂,是现代研究脉学不
本书是一本初学中医的参考读物。 为了使初学中医者对中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的了解,本书按中医的体系,分为理、法、方、药四个部分,依次叙述中医的基本理论、生理、病因、诊法、治疗法则,以及方剂和药物的组成运用等。由于本书的编写目的,在于使读者在学后对中医治病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方法有一个初步的概念,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特就中医的医疗特点“辨症论治”作了比较详细的叙述。可供目前一般初学中医者作为入门读物之用。 本次出版,对书中“辨症”、“某证”等术语未作改动,以供学习中参考。
《濒湖脉学》是中医脉学专著中的一部名著,为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所撰。刘文龙编著的《濒湖脉学白话解(第5版)》由七言脉诀和四言举要两部分组成。用歌诀形式,依照体状诗、相类诗、主病诗的次序,具体表述27种脉的形状、部位、频率、节律特征等。全书以韵语文体编成歌诀,朗朗上口,易于诵记,是初学中医脉学的入门读物。由于所著用韵语文体,文辞简约,读之难以深悟。为此,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世纪60年代就出版了《濒湖脉学白话解》一书,深受读者欢迎,屡印不衰,已成为最经典中医歌诀白话解之一。为使原著更好地适合现代读者阅读需要,我社对《濒湖脉学白话解》一书进行了多次修订,现已至第5版。本次修订在4版基础上,更为详尽地进行注释、语译,以期准确反映原文主旨。《濒湖脉学白话解(第5版)》内容全面,通俗易懂,是现代研究脉学的
舌诊是中医四诊中望诊的一部分,临床上对于各种疾病,都常结合辨舌来决定诊断和治疗,它标志着中医诊病的传统经验和特色,也是中医临床上占重要地位不可缺少的检查常规。《中医舌诊》,就是根据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系统地将诊罕舌苔的知识加以简明扼要的阐述。
《伤寒论》为汉代 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被历代奉为中医的经典著作。该书所运用的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确立了中医诊治疾病的规范;所记述的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治经验,对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所记载的大量复方,组方严谨,疗效显著,被后世称作“众方之祖”。 本书以明·赵开美刻本为底本,全书共十卷,卷一为平脉、辨脉法;卷二为伤寒例、辨痉湿喝病脉证并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卷三至卷六分述六经病脉证;卷七至卷十分述辨霍乱、阴阳易及汗吐下诸可诸不可脉证并治。 本书为白文本,不载历代注文,读者可直接领悟张仲景原著的风貌,适合有一定中医学习基础者、临床医师深入学习。
《内经类证》是著名中医秦伯未先生研究《内经》病证的专著。作者基于“《内经》有是病,有是症”的观点,对《内经》病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认为“《伤寒论》叙列,”多本《内经》,并将《内经》病证分为50类,列35余证,附条文1200余条。作者条分缕析,探本求源,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很有帮助。 本书出版时仅对目录与标题进行了编辑处理,其余均未改动,以保持原书原貌。
本书作者赵绍琴为三世御医之后,又师事京都名医汪逢春。作者将家传师授所得,结合其60余年临证经验,编成此书。全书据病立法,方随法出。共介绍治疗内、妇、儿(57种病证)及温病的404种治法。诸病以内科为主,理法方药齐备。每病之下各出治法若干,如消渴一证列有治法7种,其后方随法立,药因法用,充分地体现了作者重视立法、依法疗病的学术特色。作者临证不套用前人之方,书末所附8首丸散膏方即作者多年临床治疗慢性病的有效之方。该书可供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者学习参考,对中医教学及科研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为唐·蔺道人所著,是我国现存 早的骨伤科专著。全书为一卷,首论治伤14个步骤,各种整骨手法,调理宜忌,方药应用;次论打扑伤损服药次序及方药。书中对骨伤科常见的跌打损伤、关节脱臼、手法复位、手术缝合、牵引、固定、扩创、填塞等具体治疗方法均有叙述;方药方面既有内服又有外洗外敷。书中汇集唐以前骨伤科疾病诊治经验及成就,总结了理伤正骨的基本原则与手法。记载有洗、贴、掺、揩以及内服诸方药,奠定了骨伤科辨证、立法、处方和用药的基础,其宝贵经验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被后世业骨伤科者奉为圭臬。为中医骨伤科医生临床 之作。 本次出版选用明洪武间刻本为底本,个别文字依明弘治崇得堂刻本或明刊《道藏》本校改。为便于读者学习,撰写了导读,并于书后附有方剂索引,以便检索。 《正体
舌诊是中医四诊中望诊的一部分,临床上对于各种疾病,都常结合辨舌来决定诊断和治疗,它标志着中医诊病的传统经验和特色,也是中医临床上占重要地位不可缺少的检查常规。《中医舌诊》,就是根据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系统地将诊罕舌苔的知识加以简明扼要的阐述。
中医药学博大精深,传承中医药学知识任重道远。本书简单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初识中医的小学生对中医学的“阴阳”“ 五行”“ 藏象”“气血津液”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重点是概念的理解与掌握。第二部分例举了几个中医理论经典案例介绍,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中医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中医药学博大精深,传承中医药学知识任重道远。本书简单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初识中医的小学生对中医学的“阴阳”“ 五行”“ 藏象”“气血津液”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重点是概念的理解与掌握。第二部分例举了几个中医理论经典案例介绍,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中医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中医药学博大精深,传承中医药学知识任重道远。本书简单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初识中医的小学生对中医学的“阴阳”“ 五行”“ 藏象”“气血津液
《汤头歌诀》为清代医家汪昂所著,汪昂,字切庵,安徽休宁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年(1615年),卒年不详。本书为一卷,章节一如《医方集解》,一歌之出,对方剂应用之理、法、方、药囊括无余,方义明析,言简意赅,音韵流畅,颇切诗章词意,为医家临证 之书。
《脾胃论》,金·李东垣著。成书于1249年,为其晚年作品,足其代表作之一。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阐述了脾胃生理特性,病理变化,及在发病学上的认识意义,宗《内经》《难经》之旨而发挥之,并附升阳益胃汤等诸方,论述各证治疗之法,是本书的基础部分;中卷就气运衰旺、饮食劳倦、热中证等专题作进一步阐释,说明“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后,各种病证的证治原则,并阐述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等补脾胃诸方的主治应用、加减配伍;下卷着重论述脾胃虚损与其他脏腑、九窍的关系,以及治疗饮食伤脾等证诸方、有关治验。 本书在浩如烟海的中医著作里有较高的地位,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适合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理论研究、中医院校师生学习参考。
《温疫论》是我国医学发展 的 部温疫学专著。全书共二卷。卷上共载文五十篇,主要论述温疫之病因、病机、证候、治疗、变证、宜忌.以及温疫与伤寒的区别。卷下载论文三十余篇,重点叙述温疫的种类、传变、治疗原则,各种兼证、变证的治疗和调理,分析前人对温疫认识错误及原因,并对有代表性的错误观点进行了分析批判。《温疫论》开创了中医外感病防治的新局面,创立了较为完整的温病学理论体系,对温病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影响。 本次校勘在充分借鉴前人整理成果的基础上,搜集版本,精心校注,主要供中医药研究者、学习者和中医爱好者使用。
。。。
《医宗金鉴》是清政府组织太医院院判吴谦等编撰的一部大型医学丛书,是清代广为流传的医学教科书,也是现代学习中医的一部重要读物,特别是其中各科的心法要诀,简明扼要,提纲挈领,朗朗上口,便于记诵,深受广大读者欢迎。为了让读者能方便携带、轻松阅读、易于背诵,特别采用了小开本的方式,以获得 为舒适的学习享受。本书为《外科心法总诀》分册。
《内科摘要》是我国医学 早以内科命名的医著。书中所载之病案,以脾胃亏损和肾命亏损类居多。著者薛氏善于运用脏腑辨证,突出脾、胃、肾和命门虚损证的辨治,体现了其擅长温补脾胃、滋补肾命、脾肾并治的治学思想。薛氏尊崇李杲之脾胃学说,治病以脾胃为根本,临证多用补中益气汤等方剂以温补脾胃;并遥承王冰、钱乙之学,重视培补肾阴、肾阳,用六味地黄丸“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金匮肾气丸“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薛氏倡导脾肾同治,书中病案多有一日之内,朝服补脾胃之剂以培后天、夕服补肾命之剂以滋化源,或朝服补肾剂、夕服补脾剂,或脾肾补剂同服,以此治疗虚损,实有成效。 薛氏在用药上倡导温补,一反元代医家多重视寒凉降火、克伐生气的治法,融李东垣脾胃之说及钱乙等肾中水火之说于一炉,加之作者自己的潜心研究与
《医宗金鉴》是清政府组织太医院院判吴谦等编撰的一部大型医学丛书,是清代广为流传的医学教科书,也是现代学习中医的一部重要读物。特别是其中各科的心法要诀,简明扼要,提纲挈领,朗朗上口,便于记诵,深受广大读者欢迎。为了让读者能方便携带、轻松阅读、易于背诵,《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特别采用了小开本的方式,以获得 为舒适的学习享受。
邹运国主编的《中医入门 》主要从中药、方剂、诊断、综合和针灸人手,精选中医 经典、 基础、 代表性的经典歌赋,朗朗上口,易读易记,以使一入门就能很快掌握中医的基本功。涉及到《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汤头歌诀》《续编汤头歌诀》《濒湖脉学》《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医学三字经》《续编医学三字经》《经络歌诀》《针灸聚英》《针灸大成》《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针灸大全》《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等中医入门经典,精选其中 常用的歌赋若干条,逐字点校、精心编排,并以口袋书的方式呈现,便于携带。本书适用于中医院校学生、民间中医工作者、西医学习中医者以及广大的中医爱好者、初学者阅读参考。
《瑞竹堂经验方》,十五卷。元·沙图穆苏(萨里弥实)著。成书于元泰定元年(1323年)。萨氏任职江西建昌太守期间,致力于考订名家方书,博采经验良方,积集前人应用而有实效者,以及当时医家、病家 屡效的单方、验方,加以分门别类,编撰成书。本书分为诸风、心气痛、疝气、积滞、痰饮、喘嗽、羡补、头面、口眼耳鼻、发齿、咽喉、杂治、疮肿、妇女、小儿共15门,采方310余首。原书早佚,清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中辑录有关内容,厘为五卷、二十四门,共载医方一百八十余首。
《脉如》,脉学著作,2卷。清·郭治(郭元峰)撰于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此书以《内经》《难经》《脉经》等著作为基础,结合个人临证心得论述脉理及脉诊方法。书中首论脉诊的重要性,并分述五脏平脉、四时脉体、六经独至脉体、胃气脉体等。次以浮、沉、迟、数为四大纲,详析28种脉象之形体、所主病证、鉴别方法,又以七情、六淫、不内外因3种病因进行归纳。 介绍妊娠脉、经期脉、反关脉等多种脉象,并附述望、闻、问三诊。郭氏所论妇人有孕 忌脉弦,促脉未必热,缓脉未必寒等均有独到之处。
《汤头歌诀》为清代医家汪昂所著,汪昂,字切庵,安徽休宁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年(1615年),卒年不详。本书为一卷,章节一如《医方集解》,一歌之出,对方剂应用之理、法、方、药囊括无余,方义明析,言简意赅,音韵流畅,颇切诗章词意,为医家临证 之书。
《医学源流论》属医论著作。分上下二卷,清·徐灵胎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著,时年灵胎65岁,此书是其主要的医学论文集,共收其评论文章九十九篇。上卷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下卷论治法、书论、各科、古今。内容纵横捭阖,触及之处,每有新见,发前人所未发,言常人所不敢言,针砭时弊甚多,道理论述深湛。如其在《人参论》中称人参为“医家邀功避罪之圣药也”;《用药如用兵论》“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影响了后世截断疗法的产生;《涉猎医书误人论》“涉猎之人,久而自信益真,始误他人,继误骨肉,终则自误其身”。此等评述,切中要害,妙语连珠, 观之,亦拍案叫 。清代纪昀谓此书“持论多精凿有据。切中庸医之弊”,将其收入《四库全书·子部》中。本书以清乾隆二十二年半松斋刻本为底本,选择清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