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中医》又名《伤寒论导论》,按照天人合一的观念,从阴阳、伤寒的角度,结合自然的季节、时辰来研究人的疾病与健康,分析了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病证及诊治纲要,是一部依托《伤寒杂病论》又超越《伤寒杂病论》,从更广阔的视角思考中医理论、中医文化、中华文化的著作。本书竭力避免深奥晦涩,将学术性与大众化相结合,取名为 思考中医 ,是取思考时空、思考生命、思考健康之意,它既是中医专业书,也是有益于大众的优秀传统文化书读物。 《思考中医》自2002年出版以来,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一波中医文化热潮,不断加印,并根据需要再版三次,此为第四版。第四版在前版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做了修订,使之更加完善,内容质量得到提升。作者新撰写的万字长序,回忆了当年撰著出版本书前后的故
《金匮要略》一书在理论与临床实践上都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古中医研究者刘希彦对《金匮要略》推崇备至,赞誉其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现对其原文逐条解读,以飨读者。
李可老先生经过六经八钢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搜集了大量针灸、救急要方。本书记录了李老对有关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泌尿、五官、皮肤等各科急危重症的治疗方法。李可将临床各科疑难杂症真实病例记录在案,总结出独到的救治经验。本书载有李老自创方剂28首,其中以破格救心汤、攻毒承气汤等救治各类型心衰危症及多种急腹症为称道,还记录了对急性胸膜炎、他发行肺间质纤维化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痢疾、肝病等急危重症的治疗。本书是一本中医治疗急症、疑难症不可多得的好书。
本书以《四圣心源》为研究背景,将阴阳和五行带入自然现象和普通生活中,使得五行、阴阳理论不再玄乎难懂。用缜密、简洁、有趣的逻辑介绍了中医的整体理论 圆运动理论,可令读者迅速融入到中医的氛围里。紧接着,作者也对二十四脉和一些常见的中药进行了解读,让我们看到了更为完整和丰富的中医。*后讲述了用中医理论治疗疾病的思路和方法,能引领读者从理论顺利地走向临床。本书简述了作者首创的阴阳蜡烛理论,极具趣味的脉诊分析,和许多革古鼎新的观点。将中医道理用现代语言有趣生动地解剖出来,表现出了新一代学者对古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在中医略微停滞的如今,包括本书作者在内的,极具创新和开拓精神的新生代中医学者,让我们看到了中医复兴的希望和美好的未来。
《走近中医》全方位地对中医进行了解构,开篇就痛快淋漓地回击了歪曲、误解中医的观点,同时又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反思中医内部存在的偏差。上篇解释基础知识,中篇阐述理论,下篇则介绍方法。难能可贵的是,全篇保持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特色,生动而有趣,活泼而自然。但以中医的博大精深、浩瀚微妙,区区二十多万字又岂能说尽道明?本书能做到的,只是在人们心中打开一扇门,一扇通往历史精华的门。
明代至今,沈氏女科一脉相传600余年,已发展为涵盖内、外、妇、儿、五官等诸科的全科中医流派,享誉海内外。沈氏女科历来注重人体的预防和保健,积累了针对各类疾病的养生调摄经验,采取的手段常常是天然的药物及非药物的综合手段,形成了包括食疗、体疗、意疗等的一整套 养生之道 。本书由沈氏女科20世传人沈宁编著,挖掘家学养生精华,与读者分享传承600年的中医养生秘诀。
黄帝内针 (简称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传承绵密久远,至真海杨师,始公之于众。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其刺有若《灵枢?九针十二原》之易用难忘,其效则每能如拨刺、如雪污、如决闭、如解结。时下,多以疗效评品医学,黄帝内针之问世,当能为中医展现其鲜活的生命。 本书是为了配合《黄帝内针 和平的使者》的学习和使用所整理编著的,将《黄帝内针》一书中所涉及的三焦同气、经络同气、主要穴位等主要内容做了提纲挈领的简要介绍,还加上了如何进针(指按)、具体案例等在临床实际操作中的知识技能简要说明,以真人图示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求便于黄帝内针学人尤其是经络基础薄弱的中医 小白 能按图索骥,随查随用。
本书讲述中医五运六气的天文渊源,结合临床印证中医 天人相应 的合理性,以古代天文知识为主,临床为辅,介绍伤寒钤法日干支治病的运用诀窍,不仅构建出《内经》的核心内容,而且复原完整的《伤寒论》,指出医圣文本之中的内在逻辑,与中医临床紧密衔接,验证于当下。
《佛州汉唐跟诊日志 师从倪海厦先生见闻录》一书自出版以来大获好评,书中详细记述了作者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梅里特岛汉唐中医学院跟诊倪海厦先生的过程。作者能从一名资深计算机工程师跨行成为知名中医师,全拜此次跟诊所赐。俗话说,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似乎个人努力较为重要,但师父领路却是先决条件,多少蹉跎岁月而难有所成者,皆因无明师指点。中医难,难在入门,故而此种手学习资料对有志学习中医者有极大借鉴价值。为此,我们计划出版第二版,主要在一版基础上补充一些医案医技,把作者跟师过程中一些核心医疗技术进一步细化,进一步服务读者,回馈社会。
本书是刘力红教授继《思考中医》之后的另一部个人著作。 近年来,刘力红教授从不同角度倡导 做好健康责任人 ,并介绍了诸多具体践行方法。本书将刘力红教授的微博、微信及一些演讲,以《大学》的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次第纲领各文。希望大众能透过对生命的如实认知,通过内 (性、心、身)外(天、地、人) 三和 的调适与养护,使生命处于良好的状态。作者因著作《思考中医》、主编《中医名家绝学真传》、整理出版《黄帝内针》及长期以来不遗余力地挖掘民间优秀中医流派、弘扬播传统文化及中医理念而蜚声海内外。著名中医药学家邓铁涛教授高度评价刘力红博士对中医的贡献,赞曰: 吾道不孤,后继有人矣。
郭建红,中医学博士,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副教授。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理事,世界医学气功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普分会理事。长期从事中医辟谷养生技术实践应用与机理机制研究,主持2017年中医药继续教育 中医气功辟谷技术防治慢性病培训班 项目。本著作旨在为广大慢性病患者提供辟谷治未病理论依据及方法,使读者全面了解辟谷养生技术理论体系,科学认识与正确选择辟谷方法,接受正规的辟谷养生指导,避免盲目错误的进行辟谷实践。另外辟谷防治慢性病理论体系的构建,会统一学界认识,为辟谷实践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对开展辟谷养生技术培训及规范辟谷养生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根据治未病理念,系统地梳理了卫生部公布的110种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药物,介绍其在日常的应用,注意事项,和药食趣闻,旨在指导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应用药食同源食品,解决日常身体早期不适症状和养生保健方法。本书特点:养生语言通俗化,养生方法便利化,药食易学易做,小毛病一吃就灵,小不适一用就好,成为百姓厨房的红宝书。后期以本书为蓝本,在电视台拍摄抖音系列。
《本草求真》为清 黄宫绣撰,成书于清乾隆三十四年。全书共十卷,辑药520 种主要在《本草纲目》基础上对本草阐真摘要,辨伪订讹,发前人所未发,是一部非常实用的本草专著,便于初学者使用。 本次校注,以清乾隆三十九年文奎堂刻本为底本,以光绪四年荆郡务本堂刻本等为校本,精校细注。可供中医、中药工作者参阅。
本书主要阐述脉象的基础知识以及临床应用规律。和以往众多脉理书籍不同的是,本书创新性地将现代物理学、解剖学和中医理论结合,创建管路模型,以此理解和阐述基础脉象的特征。并且以视觉的角度,用图像将手指下感触到的脉形脉气具体地表现出来。从而将脉象的描述从抽象的理论以及难于琢磨的机器检测出的波形图中脱离出来。使得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学习。 本书从更具远见的角度提出处方辩治理论,提出并初步建立方脉辩治学。也希望能在本书的基础上,有机会进一步完善发展成处方辩治理论体系。处方辩治理论体系的建立对中医发展的意义几何?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本书若能出版,也算是这个思想的一个脚印吧。 本书绝大部分理论都具有原创性和创新性。并且都根植于完全真实的临床实践,本书所列医案都是真实无伪。从这个角度来说,也
本书根据治未病理念,系统地梳理了卫生部公布的110种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药物,介绍其在日常的应用,注意事项,和药食趣闻,旨在指导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应用药食同源食品,解决日常身体早期不适症状和养生保健方法。本书特点:养生语言通俗化,养生方法便利化,药食易学易做,小毛病一吃就灵,小不适一用就好,成为百姓厨房的红宝书。后期以本书为蓝本,在电视台拍摄抖音系列。
本书是作者在写作《古中医书》七卷系列过程中的随笔心得与感悟。以往的中医书都是从文化现象上讨论中医得失,而《古中医书》七卷系列是从真正的科学意义上来研究中医,并且是按照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来研究中医。中医界都以为《黄帝内经》就是中医的终极了,而我在《古中医书》七卷系列中揭示了《黄帝内经》背后的中医乃至国学形成根本因素 中国古天文学,并且在中医界首次提出了 古中医天文学 的中医体系与概念。在科学意义上揭示了中医形成的根本原因,并且从道、理、术等不同层次上厘清、理顺了整个中医体系的源流。而《古中医悟》这本书就是在写作过程的心得与随笔。之所以想要出版,是因为在社会上出现了多种版本的盗版书,随意篡改、夹藏私货,为了还我中医书的本来面目,故申请出版此书。
五行针灸指南为一部翻译作品。原著者诺娜?弗兰格林从主要诊断、辅助诊断、治疗、治疗原则、治疗技法和穴位选择等方面,将自己多年的针灸临证经验与读者分享。原著者对五行针灸的治病特点总结为:抓住病人五行中主导的一行,针对此行治疗,其疗效显著。其中,尤其强调医患之间的良好关系,医者应对病人有真爱仁慈之心。 本次为十周年纪念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进行多处修订增补,使之更切实用。将原书中的 附体 做了解释说明,改用 内障 。在实际临床中基本不使用的 外七龙 有所淡化。在判定名人五行上有所变化。增加了十周年的作者、译者感言,修订了个人简介。
筋膜学(fasciology)是源于中国的原创性科学理论体系,主要以筋膜与寿命为轴线诠释人体在进化的过程中,由全身的结缔组织所构成的软性筋膜支架,是功能细胞发挥正常功能的“土壤”,提出了人体结构的两系统理论。 筋膜学已成为提示中医主要核心科学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誉为“科学中医”。筋膜学打破了中医与西医的界限,既为传统的中医经验医学等提供了现代科学理论支持,也为现代医学生物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筋膜学集合中国古代智慧与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架起了中、西医研究互通的桥梁,使中国传统医学获得了贴切的现代科学诠释。独特的筋膜疗法可以快速提升人体自我修复能力和脏器功能,对各类常见现代病、疑难杂症、甚至肿瘤的防治等均有独特的功效。
本书为学习中医的入门助学读物,适合有一定基础的初学者和中医爱好者使用。作者将学习中医的过程分解为十站旅行,按照中医基础、中药、药方、病机、治法、医理、临床、医案的顺序介绍了中医药知识。 书中以十站旅行的形式分解学习中医的必经之路,形象而有亲和力,书中以旅行提示的形式与读者互动,提出问题,并推荐读者进行相关内容的扩展阅读,帮助读者将学习过程深入下去。 本书创造性地提出了 脏腑阴阳气血循环图 这样图形化的学习工具帮助读者更为形象直观地理解中医理论,介绍中药时根据某一脏腑疾病用何药来分类等,处处紧扣临床实用,使读者更容易学以致用。 全书以口语化的行文,使用了大量比喻、类比等手法把深奥的医理尽可能阐述得简单同时有趣,并穿插了作者的临床验案,可读性较强。
本书是根据著名中医学者李阳波老师在广西中医学院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主要内容是讲述“五运六气”这一传统的中医学理论,并把这一理论应用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