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中医》又名《伤寒论导论》,按照天人合一的观念,从阴阳、伤寒的角度,结合自然的季节、时辰来研究人的疾病与健康,分析了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病证及诊治纲要,是一部依托《伤寒杂病论》又超越《伤寒杂病论》,从更广阔的视角思考中医理论、中医文化、中华文化的著作。本书竭力避免深奥晦涩,将学术性与大众化相结合,取名为 思考中医 ,是取思考时空、思考生命、思考健康之意,它既是中医专业书,也是有益于大众的优秀传统文化书读物。 《思考中医》自2002年出版以来,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一波中医文化热潮,不断加印,并根据需要再版三次,此为第四版。第四版在前版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做了修订,使之更加完善,内容质量得到提升。作者新撰写的万字长序,回忆了当年撰著出版本书前后的故
筋膜学(fasciology)是源于中国的原创性科学理论体系,主要以筋膜与寿命为轴线诠释人体在进化的过程中,由全身的结缔组织所构成的软性筋膜支架,是功能细胞发挥正常功能的“土壤”,提出了人体结构的两系统理论。 筋膜学已成为提示中医主要核心科学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誉为“科学中医”。筋膜学打破了中医与西医的界限,既为传统的中医经验医学等提供了现代科学理论支持,也为现代医学生物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筋膜学集合中国古代智慧与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架起了中、西医研究互通的桥梁,使中国传统医学获得了贴切的现代科学诠释。独特的筋膜疗法可以快速提升人体自我修复能力和脏器功能,对各类常见现代病、疑难杂症、甚至肿瘤的防治等均有独特的功效。
《思考中医》又名《伤寒论导论》,按照天人合一的观念,从阴阳、伤寒的角度,结合自然的季节、时辰来研究人的疾病与健康,分析了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病证及诊治纲要,是一部依托《伤寒杂病论》又超越《伤寒杂病论》,从更广阔的视角思考中医理论、中医文化、中华文化的著作。本书竭力避免深奥晦涩,将学术性与大众化相结合,取名为“思考中医”,是取思考时空、思考生命、思考健康之意,它既是中医专业书,也是有益于大众的优秀传统文化书读物。《思考中医》自2002年出版以来,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一波中医文化热潮,不断加印,并根据需要再版三次,此为第四版。第四版在前版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做了修订,使之更加完善,内容质量得到提升。作者新撰写的万字长序,回忆了当年撰著出版本书前后的故事,并
本书作为《张仲景治阳三十六法钩玄》的姊妹篇,重点以诠解的形式对治阳三十六法逐一进行剖析,对每一法分别从用药简述、方剂简述、其他治法及相关医案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全书遵循中医理论特点,从源到流,由博返约,十分清晰地展现了中医 阳气学说 的学术理论随时代步伐而不断完善和充实的发展轨迹,对其丰富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精心梳理,并整理成书。为张仲景学术研究又注入了新内容,实为难能可贵的原创性探索。
新冠疫情暴发后,仝小林院士先后担任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疫病防治专家委员会组长、中央援港抗疫专家组组长等职,先后辗转“四省十二地”指导中医抗疫工作,主持制定了第三版至第十版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方案的中医部分(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仝院士在武汉抗疫期间,在国内首次提出从“寒湿疫”角度辨治新冠感染的诊疗策略,并在后期的诊疗实践中不断总结并完善“寒湿疫”中医诊疗体系,最终形成了本书。本书描述了仝院士对中医疫病的独到认知,详述了寒湿疫“郁-闭-脱-虚”四期分治体系,并以诸多临床案例佐证了理论体系。本书或可补充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膜原九传等传统外感病辨证体系之不足,或可弥补疫病体系中缺乏“寒湿疫”辨治体系之遗憾。
本书是一部全面介绍国医大师朱南孙教授临证经验的专著。全书共分为医家漫谈、医案撷英、膏方荟萃三大部分,为读者详尽地介绍了朱南孙教授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等内容。书中列举了大量病案,并总结了朱南孙教授七十余年来常用药对,以冀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帮助。希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从而获得更多裨益。
方邦江教授从医四十年,先后师从于国医大师朱良春、晁恩祥、沈宝藩、陈绍宏,尤其深得沈宝藩、陈绍宏国医大师治疗脑病亲传。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脑病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学识深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本书共分为七章,内容涉及耕耘之路、学术特色、临证验案、经验药对、常用验方、科学研究、薪火传承,全方位地介绍了方邦江教授治疗脑病的学术脉络、临证诊治思路、独特的用药经验以及在脑病方面的科研思路和成果。本书具有现实的临床意义与参考价值,对后学者有一定的引领和启迪作用。
本书以《针灸大成》所载的经络循行路线、经穴位置、经穴主证为依据,共解读经穴333个。本书采用独特的视野与视角,探求穴名用字的本、源,剖析深藏于穴名以下的内涵,结合《内经》《难经》《尚书》《周礼》《说文》《尔雅》及诸子典籍中的内容、相关典故、历史故事,说明经穴名称与位置、主证、禁忌等方面的相关联系。本书通过解读穴名,揭示穴名的含义,说明了穴位名称是提点经穴功能主治、位置信息的纲领;是展现《灵枢》倡导的“易用难忘”特点的佳作。
阴阳五行作为中医的元典符号,你一定耳熟能详,但你知道这些符号的真正内涵吗?当你走进《黄帝内经》,读懂古人如何观测日月星辰,发现人体健康和疾病的规律,并在遵循和使用规律以达到预防或治愈疾病的科学实践中形成中医,相信你会深深折服于古人的智慧,对中医、对国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本书涵盖三部分内容:第一,介绍《黄帝内经》中相关的上古天文、历法的一些基础知识,中国上古天文是用肉眼观察出来的,上古历法是用立杆测日影获得的;第二,介绍这些上古天文、历法在《黄帝内经》中的应用;第三,阐发上古天文、历法在《黄帝内经》中应用的道理,让读者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还特别强调“盖天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北京城也是依据“盖天说”理论建造的,可知“盖天说”有着永恒的常青
《伤寒论》以病、脉、证三要素来论治六经疾病,尤以『证』为主。而本书是从传统脉诊的角度深入探讨对伤寒六经病,尤其是厥阴病、厥阴阳明病、厥阴太阳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此外,还探讨了临床上极易和厥阴病混淆的少阳病的诊断和治疗;并从传统脉诊的角度重新解读《伤寒论》里『泻心汤』类方的使用及历史源流;风寒、风热感冒到底如何区别和治疗;表里双解的顺序问题等等。并对『柴胡劫肝阴』『补中益气汤补脾胃』等观点提出新的看法和临床证据,为读者提供另外一种临床思路,对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医学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全书的纲领,地将理、法、方、药一线贯通,主论伤寒,兼论杂病,被后世医家奉为辨证论治的典范。为了普及《伤寒论》的学习,本书以六经辨证为纲,将《伤寒论》六经病证的病因、病机及证候规律和传变特点,作了概括性的介绍。为了使读者易懂易学,本书将原有条文进行了分类归纳,并广泛吸取了各个注家之长,又参以编著者的体会和经验,每个方证之后多附有临床医案。本书可以作为学习《伤寒论》的参考书。
本书作者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舌象专业研究委员会理事,有丰富的舌诊经验积累。本书将传统的三焦分区和舌上背面主导的舌诊理论,分化为舌上背面和舌下腹面、三分九区脏腑分法,以及舌象要素的具体精准量化指标。有一定的创新性,形成了具有独到见解的、容纳多学科、涵盖多层次的全息舌诊,是传统望舌诊病内容的拓展和补充。本书适合中医学生、中医师阅读参考。
杨宏志教授结合40多年的临床实践,以十问歌为纲,以《伤寒论》原文为准,从中挑选出有临床鉴别意义的症状50 余个,将类似症状放在一起对比、讨论、分析,如自汗、汗出、微汗,大汗、多汗,依据临床实际,提取主要症状,并结合伴随症状、关联条文明确诊断,从而落实到疾病的辨证施治,对提高临床疗效有较大帮助。本书以传统问诊“十问歌”为纲,分问寒热、问汗、问头身、问胸腹等8个章节,结合《伤寒论》原文,挑选《伤寒论》中典型症状进行分类整理,以表格形式分列主症、伴随症状、证候、条文,对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确定病属何经何证,并附有作者临床诊治实例与辨证思路解读,从而指导应用。
本讲稿突出了对《内经》有关医理部分的讲解与诠释,在“理论阐释”项下,采用条分缕析的方法,指出某理论中所包函的若干要素;并联系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由此及彼地相互印证,使学生在全面理解的前提下,抓住其要领,为临床运用打下基础;以生动而浅近的古今医案为论据,讲解“临证指要”。其中贯穿着本人的临证心得与体会,多数医案理法方药兼备,不仅可以验证有关理论,也可以直接用于临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