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西医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中医除了治疗人的肉体,还治疗人的精、气、神。其精气神部分,比如经络穴位、五运六气、五藏六腑,便是与西医完全不同的概念,这些,都是中医 内证 的领域。 这是一本从中医视角谈解剖的书,它甚至不仅仅是一本谈人体奥秘的书,它所揭示的是人的生命与宇宙的交流的独特方式和通道,生命的运行与大自然的神秘关联。《内证观察笔记(真图本中医解剖学纲目增订本)》以道教文化和知识为背景,将中医的脏腑、经络等放在人体生命与宇宙自然的关系中进行说解描画,既有外在观察,又有内在实证,必然会对专门的医家,道家和中医爱好者产生极大启发。
筋膜学(fasciology)是源于中国的原创性科学理论体系,主要以筋膜与寿命为轴线诠释人体在进化的过程中,由全身的结缔组织所构成的软性筋膜支架,是功能细胞发挥正常功能的“土壤”,提出了人体结构的两系统理论。 筋膜学已成为提示中医主要核心科学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誉为“科学中医”。筋膜学打破了中医与西医的界限,既为传统的中医经验医学等提供了现代科学理论支持,也为现代医学生物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筋膜学集合中国古代智慧与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架起了中、西医研究互通的桥梁,使中国传统医学获得了贴切的现代科学诠释。独特的筋膜疗法可以快速提升人体自我修复能力和脏器功能,对各类常见现代病、疑难杂症、甚至肿瘤的防治等均有独特的功效。
《思考中医》又名《伤寒论导论》,按照天人合一的观念,从阴阳、伤寒的角度,结合自然的季节、时辰来研究人的疾病与健康,分析了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病证及诊治纲要,是一部依托《伤寒杂病论》又超越《伤寒杂病论》,从更广阔的视角思考中医理论、中医文化、中华文化的著作。本书竭力避免深奥晦涩,将学术性与大众化相结合,取名为“思考中医”,是取思考时空、思考生命、思考健康之意,它既是中医专业书,也是有益于大众的优秀传统文化书读物。《思考中医》自2002年出版以来,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一波中医文化热潮,不断加印,并根据需要再版三次,此为第四版。第四版在前版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做了修订,使之更加完善,内容质量得到提升。作者新撰写的万字长序,回忆了当年撰著出版本书前后的故事,并
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是中医临床大家,十分重视经典理论,反复强调:“振兴中医,必须回归中医,坚持中医理念,以中医经典、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此书的编写就是一次围绕朱老从痰瘀论治复杂疑难病的探寻,由“痰瘀学说窥见”(理论结合临床)、“治法方药应用”(经验用药解析及专病临证详谈)、“验案实录探微”(风湿、肿瘤、杂病)三个篇章展开。另外,在“同道体悟心得”中选取朱老为主的国医大师的传承人学习老一辈学术思想的心得体会;在“大师经验参学”中则遵循朱老“博采众长”的治学精神,选录了16位国医大师及2位全国名中医有关痰瘀学术思想的论文,从不同广度与深度来学习大师们的临证经验。
本书是以《伤寒论》《金匮要略》内容为基础按证候分类编写,共总结归纳了340余条证候,突显了仲景临床辨证施治中“证”的核心理论和地位,贯穿了理论、治法、方药及应用的临床过程,较符合目前中医临证思维模式及诊疗方式,便于指导仲景学术的临床应用。全书共14大证类,分十四章,包括表证类、胸膈证类、肺证类、大肠证类、心证类、脾证类、胃证类、肝证类、胆(少阳)证类、肾证类、膀胱证类、经脉证类、血证类及其他证类。每一证类下又分若干证候,具体证候条目下分主症、病机、治法、方药、应用、病案选录,相似证候及治疗列表鉴别。
章次公,名成之,号之庵,江苏镇江人。我国杰出的中医教育家、临床家。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从名医丁甘仁、曹颖甫及国学大师章太炎。行医后与陆渊雷等合办上海国医学院,并任教于中国医学院。对药物与医史亦颇有研究。长期在上海从事中医教育及临床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应召赴任中央卫生部中医顾问。同时,他又是最早的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务委员,亚非团结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对中医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 本书共分四篇,汇集先生遗著,辑为“医论篇”;整理诊疗病案,编为“医案篇”;谨选药物按语,作为“药物篇”;“缅怀继承篇”则是先生门人和有关人士所撰先生之生平、学术思想及学习先生经验的体会。书中次公先生“发皇古义,融合新知”的治学理念:“崇古不泥,博采众方”的临床实践:“革故鼎新,中西结合”
本书作为《张仲景治阳三十六法钩玄》的姊妹篇,重点以诠解的形式对治阳三十六法逐一进行剖析,对每一法分别从用药简述、方剂简述、其他治法及相关医案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全书遵循中医理论特点,从源到流,由博返约,十分清晰地展现了中医 阳气学说 的学术理论随时代步伐而不断完善和充实的发展轨迹,对其丰富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精心梳理,并整理成书。为张仲景学术研究又注入了新内容,实为难能可贵的原创性探索。
新冠疫情暴发后,仝小林院士先后担任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疫病防治专家委员会组长、中央援港抗疫专家组组长等职,先后辗转“四省十二地”指导中医抗疫工作,主持制定了第三版至第十版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方案的中医部分(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仝院士在武汉抗疫期间,在国内首次提出从“寒湿疫”角度辨治新冠感染的诊疗策略,并在后期的诊疗实践中不断总结并完善“寒湿疫”中医诊疗体系,最终形成了本书。本书描述了仝院士对中医疫病的独到认知,详述了寒湿疫“郁-闭-脱-虚”四期分治体系,并以诸多临床案例佐证了理论体系。本书或可补充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膜原九传等传统外感病辨证体系之不足,或可弥补疫病体系中缺乏“寒湿疫”辨治体系之遗憾。
本书是一部全面介绍国医大师朱南孙教授临证经验的专著。全书共分为医家漫谈、医案撷英、膏方荟萃三大部分,为读者详尽地介绍了朱南孙教授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等内容。书中列举了大量病案,并总结了朱南孙教授七十余年来常用药对,以冀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帮助。希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从而获得更多裨益。
本书以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铅印本为底本,针对《黄帝内经·素问》所有原文,以原文独立篇章为单元,分为导读、校注、释义、知识链接四个模块,综合古今文献、理论、临床以及实验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当代诠释学方法,从原文讲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讲、讲对了还是讲错了、为什么说讲对了还是讲错了、讲的内容现代有什么样的价值等5个层面进行分析,既要搞清楚原文所讲内容的思想渊源、临床及日常生活实践经验基础,又要搞清楚原文所讲观点、理论的后世演变、科学内涵(与现代相关科学的融通)、现代研究以及在中医临床、养生乃至指导社会生活的价值。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受东方哲学思想的启迪和指导,在与古代自然科学交融、渗透、结合的过程中成长、发展起来的。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贡献,是世界之瑰宝。本书以时代先后为序,为读者一幕幕揭开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帷幕。全书分为七章,勾勒了从先秦两汉到清代中医学术发展的历程,并强化了文化对医学发展的重要作用。本书特别强调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哲学、科技与医学的交融,尤其是哲学的时代突破对医学理论突破的重要促进与指导作用,体现了“有大儒方能有大医”。强化了中医药对外学术与文化交流,凸显中医药作为对外交流的重要元素在历史上的过往,对当今的中医药对外学术与文化交流提供平台与进一步的研究素材。
本书是《中医学笔记系列丛书(第3版)》中的一本,结构概括为“两栏四框”:①板书与教案栏:针对现行中医各种考试参照教材不一的情况,本书与现行**国家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相配套,综合浓缩教材精华,省去记录及相互参照时间,使学习效率倍增;②测试与考研栏:采众多中医院校、研究院所考研真题及中医综合历年真题,迅速提高考研应试技能,帮助成就高分理想;③医著精要框:介绍古典医籍中中医理论的名言名句,拓展知识结构,提高应试能力;④轻松一刻框:精选中外幽默笑话,激活麻痹和沉默的神经。
井穴通络法是以中医经典理论为依据,在古今医家实践基础上,以阴阳学说、经络学说为指导,以揿针等为工具刺激体表井穴,开窍醒神、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从而改善人体不适症状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该方法以揿针为主要针具(揿针由承淡安先生受皮内针启发创制和发明),较好实现了对中医经典理论的传承,以及对澄江针灸学派学术的挖掘整理和守正创新。 该方法根据阴阳学说、经络学说等中医基础理论,按照承淡安先生“精简疏针”要求,利用“同气相求”原理,对穴位取用、 作步骤等进行 大程度的简化,很多常见症状利用手部指尖6个穴位即可完成 作,充分体现了简单、安全、易学、方便、实用特色。 井穴通络法体现了本人多年来对传统文化、中医理论的研习心得与临床实践经验,在 作形式上突出了至简至易的鲜明特点,在 作规范上
方邦江教授从医四十年,先后师从于国医大师朱良春、晁恩祥、沈宝藩、陈绍宏,尤其深得沈宝藩、陈绍宏国医大师治疗脑病亲传。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脑病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学识深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本书共分为七章,内容涉及耕耘之路、学术特色、临证验案、经验药对、常用验方、科学研究、薪火传承,全方位地介绍了方邦江教授治疗脑病的学术脉络、临证诊治思路、独特的用药经验以及在脑病方面的科研思路和成果。本书具有现实的临床意义与参考价值,对后学者有一定的引领和启迪作用。
禁忌是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医学禁忌是病家与医家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医禁忌学》是一本有关中医禁忌的学术专著,是具有原创优势的文化资源。本书分为总论篇、各论篇和附篇。总论篇论述中医禁忌学的概念、范畴、价值,以及中医禁忌源流、形成与发展,并重点阐述中医禁忌学的理论基础、各家学说、任务,包括中医禁忌学学科建设的设计等,为本书的核心部分。各论篇,分别为治则治法禁忌、中医药物禁忌、中医方剂禁忌、中医病证禁忌、针灸推拿禁忌和中医养生禁忌等。附篇收载了中医禁忌文论选要、方剂索引和主要参考书目等。
《医学衷中参西录》乃清末民初河北盐山县名医张锡纯(1860~1933年)所著。张锡纯在学术上主张沟通中西,以中医为主体,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师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中西医汇通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虽其平生著述甚多,然现传世者仅《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 本书共分八期三十卷。前三期共八卷,重点收载各科经验方;第四期共五卷,重点记载常用中药和部分西药的应用经验;第五期共八卷,主要为医论,内容丰富、独树一帜,并收载有部分回复信件等;第六期共四卷,为张氏对各科医案的总结;第七期共四卷,主要记载张氏对于伤寒方证的心得经验;第八期不分卷,乃张氏之孙于1957年献出的遗稿,为《医话拾零》与《三三医书评》。
本书以《针灸大成》所载的经络循行路线、经穴位置、经穴主证为依据,共解读经穴333个。本书采用独特的视野与视角,探求穴名用字的本、源,剖析深藏于穴名以下的内涵,结合《内经》《难经》《尚书》《周礼》《说文》《尔雅》及诸子典籍中的内容、相关典故、历史故事,说明经穴名称与位置、主证、禁忌等方面的相关联系。本书通过解读穴名,揭示穴名的含义,说明了穴位名称是提点经穴功能主治、位置信息的纲领;是展现《灵枢》倡导的“易用难忘”特点的佳作。
阴阳五行作为中医的元典符号,你一定耳熟能详,但你知道这些符号的真正内涵吗?当你走进《黄帝内经》,读懂古人如何观测日月星辰,发现人体健康和疾病的规律,并在遵循和使用规律以达到预防或治愈疾病的科学实践中形成中医,相信你会深深折服于古人的智慧,对中医、对国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本书涵盖三部分内容:第一,介绍《黄帝内经》中相关的上古天文、历法的一些基础知识,中国上古天文是用肉眼观察出来的,上古历法是用立杆测日影获得的;第二,介绍这些上古天文、历法在《黄帝内经》中的应用;第三,阐发上古天文、历法在《黄帝内经》中应用的道理,让读者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还特别强调“盖天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北京城也是依据“盖天说”理论建造的,可知“盖天说”有着永恒的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