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成药的使用一方面是通过医务人员的处方,这其中包括部分西医医生在内;另一方面通过患者自行购药。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中医专业知识,大多人都是根据病名或药名而购买用药,这与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完全不同,因而临床并未达到中成药的预期效果。更有甚者,由于缺乏中医药知识而乱用中成药,导致严重的毒副作用,以至于出现诸如龙胆泻肝丸中毒等类似的医疗事故,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名誉和发展。 鉴于此,为方便广大工作人员正确合理使用中成药,我们邀请了部分临床一线的中医药工作人员编写了这本《中成药的辩证应用》。
本书从失眠症的发生与发展,以及目前国内外对该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和最新的诊断标准,中西医结合防治失眠症的诊疗思路、辨证论治的优势等方面出发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根据国内外前沿研究进展,结合中医药对失眠症的诊疗优势和遣方用药特色、临床医案分析、专科护理、相关药理学实验研究等进行了深入介绍,通过阅读本书能够使读者对失眠症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并为其今后临床和科研工作带来启示。
本书分别从西医、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角度对高血压的认识、治疗展开论述,并列举典型案例以体现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优势,同时突出体现中医治未病在应对高血压前期的优势作用。此外,本书还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关于高血压重要的临床研究和启示,以及高血压机制研究的新进展和亮点。本书的参编人员包括从事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诊治的临床一线人员和高血压防治研究人员,力图全面系统地反映高血压临床诊治中的实际问题,以及高血压防治领域的**成果,以期能为相关专业的同道人士提供参考。
本书系统介绍了颈椎病的基本概念、解剖结构、病因、发病机制、发病规律与特点,并从中、西医两个方面阐述了治疗方案,尤其是对各种非手术疗法和颈椎保健方法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可操作性强,易于参考学习。本书对临床中常见的颈椎病、颈椎椎管狭窄症、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及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进行了重点阐述,并附有多个典型病例。
眩晕(vertigo)并非指某一种特定的疾病,而是一种临床综合征,为当今临床上的常见症状之一。根据上海医科大学史玉泉教授统计,中年人当中有 20%~30%的人经历过眩晕,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20%以上经历过严重的眩晕,65岁以上老人眩晕发病率女性占57%,男性占39%。眩晕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 眩晕发作常呈反复突发性,严重者迁延不愈,对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交的影响较大,甚至日常生活难以自理。故提高眩晕疾病的诊疗水平,对提高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眩晕的病因复杂,可以见于多种疾病,有2000多种原发性或继发性的因素能导致眩晕,临床与之相关的综合征可达800多种,涉及多个学科,如神经内科、耳鼻喉科、心理卫生科等,针对不同的病因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眩晕患者往往凭主观印象就诊于多个科室,做了
本书从中西医角度对结直肠癌展开介绍,对结直肠癌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预防和随访等方面进行阐述,主要讲解中西医结合治疗部分,其中包括中医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放疗及治疗过程中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本书最后综述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结直肠癌的进展,并推广中西医结合治疗结直肠癌专家共识。
李艳主编的《中西医结合睡眠障碍研究新进展(精)》的编写人员汇集了目前国内较早从事睡眠医学的精神心理学、内科、妇科、儿科等各领域中西医结合专家。内容上首先对常见睡眠障碍病种分章论述,接下来分章节对睡眠与神经、心血管、消化、内分泌、妇科、儿科等各病种的联系进行了梳理。每一章节分别从西医、中医角度对疾病病因、临床表现、临床诊治等内容进行了简要论述,略于基础,着重突出临床应用和中西医结合近期新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本书中包含“难点分析”“临证思路分析”“病案”“经验与体会”“思考与展望”等颇具特色的内容。这几部分着重对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中的难点进行了探讨,论及中、西医的各自优势及不足,阐述了临床实践中的思路和经验体会,并对今后的发展作出了展望。
本书编写组从现代医学、传统医学两方面阐述痛风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进展等相关内容;书中收集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以下简称“龙华医院”)多年来痛风诊治方面的论文和研究成果,结合龙华医院风湿免疫科多年来临床诊治痛风的经验,全面展现了中医治疗痛风不同阶段的诊疗思路。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内容涵盖龙华医院两位上海市名中医陈湘君教授、苏励教授对痛风的认识及治疗经验。这些丰富的诊疗经验、思路及用药特色可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借鉴与参考。
肝纤维化作为肝硬化前的一个病理必经阶段,其延缓和逆转对于慢性肝病的转归极其重要。《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临床实践》从肝纤维化的定义和流行病学开始阐述,从现代医学和中医学角度去探讨和论述肝纤维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详尽介绍肝纤维化的诊断,包括临床表现、血清学、影像学、病理学诊断和鉴别诊断。在肝纤维化治疗方面,《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临床实践》集中医的传统煎剂、中成药、外治法等,以及西医的治疗原则、治疗策略、治疗方法于一体,形成了鲜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特色,所涉及的心理治疗内容,也成为治疗的一个亮点。《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临床实践》在肝纤维化预防方面,既有古人的经验,也有现代医学的研究作为指导。*后从基础到临床,对肝纤维化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进行了展望。
本书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三个角度,根据中医古典记载的相关方剂,利用中医中药,总结出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处方配伍规律。这是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上,中西医在理论上相结合的创新,解决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一致性,讲解透彻、逻辑清晰、通俗易懂,语句通顺,打通了中西医医理之间的隔阂,使西学中人员和中医初级人员容易理解和掌握。社会意义较大,对于广大医学爱好者及心脑血管病专业人士有一定借鉴价值。
临界性高血压,在国内又被称为高血压前期或正常高值血压,是正常血压与确诊高血压之间的临界状态。我国成人中约4.35亿人为临界性高血压,约占41.3%,而临界性高血压人群较血压理想人群有着更多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更容易发展为高血压和其他心血管疾病,且心血管风险、卒中形成风险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均明显增加。因此,积极开展临界性高血压的防治研究工作刻不容缓,将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关口前移,有利于节省医疗资源、促进人民健康,对社会进步亦具有深远意义。近年来,医学界对临界性高血压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这也推动了全球一些国家高血压防治方案的革新。 中医药治疗临界性高血压符合中医 治未病 理念,具有多靶点干预、用药灵活、安全性良好等优势与特色。中西医结合的防治方案在临界性高血压中具有显著优势。通过
纵观古今,数千年来中医药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普救含灵、惠泽群生,古代、近代、当代医家读书临证、溯本求源、上下求索、融会新知、学以致用,留下了宝贵的 理、法、方、药 的诊疗经验。古人云: 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医者基础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可依古训而不落窠臼,传经验之方以融会贯通,临证中方能见微知著、取之不竭。一名真正的中医医师必须熟谙经典、勤于临证,以中医经典理论为指导临证思辨,熟四诊合参、明病性病位、辨病因病机、定治则治法、知组方用药。 《国医名师脾胃病诊治绝技》,遴选诸多中医名家关于脾胃病及其兼变病证的临床诊治验案,中西互参。论病证,明辨治;选医案,示实例;列验方,知组方用药。然后,引经据典加按语以明晰诊疗思路。通观全书,贵在从临床实践
腺样体肥大是耳鼻喉科、睡眠科、儿科等常见的疾病,这一疾病在儿童中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孙书臣主任医师所建立的中医鼻病序贯疗法在儿童腺样体肥大的治疗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其专病门诊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本书系统讲述了腺样体相关生理病理、现代医学治疗重点,重点展示了现代中医学对腺样体肥大的认识,包括病因病机、辨证施治、中医序贯疗法治疗以及腺样体肥大相关疾患诊治措施;本书既包括腺样体肥大相关基础研究,也涵盖了各种临床诊疗措施,既包括现代医学也包括传统医学,涉及儿童耳鼻咽喉科学、口腔科学以及睡眠、呼吸医学领域,对相关领域从业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消化系统疑难病——腹胀的中西医整合方略》是“消化系统疾病中西医整合方略”系列丛书的第二部,为第八届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消化疾病中西医整合医学论坛的会议实录,包含了大会84名国际中西医消化一线专家出席论坛发表的演讲及点评。本书分别从中、西医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腹胀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临床研究,重点阐述了多因素作用下心身一体、多学科结合、整体思维论治腹胀的临床思路。
本书着重介绍老年膝关节生理特点,发病机制,老年膝骨关节病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鉴别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以及诊疗经验,特色疗法、典型案例、现代临床实验研究等。全面资料丰富、内容详实、既有临床基础、又有中西医结合的具体疗法,重点突出膝骨关节病中西医诊治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适合低年资临床医师、院校学生及中医学爱好者阅读使用。
《中西医结合针灸科临床手册》是从中西医结合临床的角度出发,着重阐述针灸临床治疗疾病的专著,分基础篇和临床篇。基础篇主要介绍基础知识及技法;临床篇主要介绍治疗总则,各科常见病、多发病及养生保健方面的针灸治疗和关键技术。《中西医结合针灸科临床手册》对普及和推广针灸知识,提高针灸工作者的技术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
病毒性肝炎是由嗜肝病毒感染导致的以肝脏炎症为主要表现的传染病,临床可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以病原学分类克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病毒性肝炎。简述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临床分型、病原学分型、西医疾病诊断、中医证候诊断。重点论述病毒性肝炎的西医治疗常规、中医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规,并充分论述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特色治疗技术、中医名家经验、中医调护。*后论述病毒性肝炎免疫发病机制和中医药调控研究进展;思考篇论述中医药防治病毒性肝炎的历史、现状、未来。
本书从中西医结合角度,针对糖尿病的基础知识,临床诊断,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中西医治疗,患者自我管理,糖尿病的多级预防,最新国内外研究进展等多方面内容进行详尽的介绍,给出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为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实用性的建议和指导。
男性不育症发病率近些年呈递增趋势,我国男性精液整体质量呈下降趋势。男性不育症一直备受临床医师、生殖医学相关工作者关注,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男性不育症都得到了深入探索研究。《男性不育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主要阐述男性不育症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和西医对男性不育症的认识,男性不育症的诊断,不育症与精液质量异常、生殖系统常见病、辅助生殖技术等,以及男性不育症的外科治疗概述等。
本书分为17章,总论介绍了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概论、中医辨证论治、西医检查与诊断、西医治疗及中医溻渍、刺灸、中医药现代疗法等内容。在各论中介绍常见皮肤性病的定义、诊断要点、鉴别诊断、中医辨证论治和西医治疗等内容,在诊治部分引用国内相关诊疗指南及共识。其中中成药治疗及中医特色治疗是本书的特色。
本书以脱肛病的中西医诊断和治疗为重点,立足中医临床,侧重治疗方法和临床经验的系统总结,编写注重先进性、实用性,结合笔者的临床心得体会,体现脱肛病治疗的经验与特色。本书内容包括脱肛病的中西医基础理论、脱肛病的中医诊断及辨证论治、脱肛病的西医诊断及治疗、脱肛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脱肛、脱肛病常用中药与方剂、名医名家治疗脱肛病经验、脱肛病的护理与防治等。
《帕金森病中西医治疗》一书,从中医和西医的不同角度,分别对帕金森病的中西医研究史,帕金森病的西医发病机制和中医辨证论治,帕金森病的中药治疗、西药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的针灸和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等非药物治疗,以及帕金森病的预防、养生和康复治疗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当前帕金森病发病机制、防治的全貌。本书是我国目前*部帕金森病中医和西医兼顾,并同时涵盖了帕金森病现代研究主要内容的学术专著,对于探索帕金森病治疗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