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本归纳和总结了祁宝玉教授从事中医眼科临床工作近50年所积累的经验与心得,全书由三篇组成。绪篇简要介绍了祁宝玉教授的成才之路和学术思想。上篇介绍了祁宝玉教授在临床中常用的200余味中药的用药心得,药物分类上基本遵循传统,并结合眼科实际略有调整,如祛风药、退黯明目药。在药物分类项下比较精练地描述了此类药物在眼科临证中的使用要领,而具体药物项下除介绍了传统用法外,还补充了祁老的使用心得和适当评述。下篇按经方和传统名方、眼科专用方、自拟方分类共选方30首进行介绍。除介绍了该方的历史渊源、组成解析、使用宜忌之外,还附有祁老对该方的评述和相应的医案。
本书是“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及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是第3版全国高职高专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学和药学类专业用)之一。全书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介绍了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产地与采集、炮制、性能和应用;各论按照分类系统地介绍了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病证等基本知识;书后附有应用中药学教学基本要求。本书的编写突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坚持体现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三七是我国特有的名贵中药材,被赋予“金不换”“南国神草”“参中之王”等美誉。本书对三七的历史、炮制、经典名方及其现代应用进行了详尽的阐释,探讨了与其他活血化瘀类药材的区别,汇总了三七总皂苷化学成分、药代动力学、药理作用机制等相关研究,整合了三七药理、药效学基础理论体系,分析了三七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及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的关键药效物质、作用机制,对三七临床现代应用给予了阐释。结合已发表的研究成果,从心脑血管等多个疾病角度阐述其临床应用,并梳理了三七皂苷类制剂与化学药联合、药物安全性以及使用禁忌等内容。从“三七全产业链”视角出发,追本溯源,从历史渊源到现代应用,从田间种植到工业生产,从化学成分到作用机制,从临床价值到使用禁忌等,都做了全方位的解读。使我国大众更清晰地看到三七的功效与
中医气化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理论特点。其内容集中见述于《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约占《素问》篇幅的三分之一。由于其内容博大深奥,文字简约,并涉及多学科知识,历来被认为是《内经》中很艰深的部分。 该书对“运气七篇”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与论述。“总论”部分对“运气七篇”的指导思想、自然观、生理病理观、病因病机论、诊治法则、方药理论、运气计算方法及其在医学中的运用、运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和评价,作了全面系统的概述。“各论”部分对“运气七篇”原文逐句加以解释,逐段进行述评,逐篇作出小结。对全文中的难点、疑点和有争议的问题,在比较分析历代医家注释的基础之上,提出作者见解。全书对“运气七篇”总结其理论体系,揭示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精华所在,阐述其临床指导意义,客观评价其在中
张仲景(150―219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其所著《伤寒杂病论》被称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传世名方(金匮要略卷)》(作者钟相根、郑子安)全面收录了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所载医方,并对古今医家应用张仲景《金匮要略》方剂的医案及临床报道进行筛选整理,撷英取华,汇编而成。《张仲景传世名方(金匮要略卷)》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为中医界提供了一份极其珍贵的临床文献资料,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文献参考价值,能够帮助读者开阔视野,增长学识。
本教材从便于学习、掌握、应用的角度出发,以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主,兼顾生源途径和来源,并体现中药学的特点。*章概要介绍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研究内容,重点强调了中药化学与天然药物化学、植物化学的主要区别;中药化学成分研究在中医药继承、发展、提升、创新中的作用;以及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第二章主要介绍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结构的鉴定的一般研究方法,在保留主要的经典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吸收了很多中药化学成分的现代分离、分析技术。第三到第十三章分别介绍了中药中常见的各类化学成分。第十四章介绍中药活性成分的筛选与评价,中药化学成分活性研究的意义、基本思路和常见的研究方法。
《论语》20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蕴涵着儒家 为核心基本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经典。在古今诸家注疏中,尤以今人杨伯峻先生的译注兼具 性与可读性,被 为 适合于当代读者的《论语》读本之一。 本书为简体大字本,加大开本及字号,版式疏朗,双色印刷,原文、译文及注释三部分层次清晰、重点突出,可以有效减轻视力负担,并使阅读过程赏心悦目。 繁体字本中《试论孔子》、《导言》、《论语词典》等,是杨伯峻先生的研究心得,欲深入学习、研究《论语》或古代汉语的读者,敬请参阅繁体字本《论语译注》。
本书是根据临床用药的需要,将常用中药按照药物药对的形式,并结合相须配伍的方式编写,药有单用之功效,方有配伍之特点,辨析用药,才便于临床正确用药,配伍药对,才便于增强药效。本书对于中药的特点说理透彻,有理有据。作者紧密结合临床,将自己多年来从事临床的一些用药体会、经验也记载其中,便于读者结合临床应用。全书按照【药性概述】【注意事项】【药对主治】【应用比较】【用药体会】等栏目编写。本书适合于中医药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学生、中医药爱好者参考阅读。
本书介绍了常用补益中药如人参、阿胶、燕窝、冬虫夏草、灵芝、鹿茸等二十余味;重点讲述这些药材的来源、产地、性状、真伪鉴别经验、功效与主治、用法与用量、使用注意、食疗等,内容实用性强,对于如何挑选优质中药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中药法象:用形象的眼光看中药》继承传统本草学“象思维”特色,融合现代药学新理论,并使之与中药药性、功效应用等紧密结合,形成了以药象理论揭示中药独特的药理作用,阐释“药象”与“药效”的一般规律,挖掘各单味药的药效特点与临床意义的系统理论。
本教材是“全国医药中等职业教育药学类‘十四五’规划教材(第三轮)”之一,系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中药专业教学标准》中药鉴定技术的基本要求和课程特点,同时兼顾中药制剂专业本课程的要求编写而成。内容包含中药鉴定的基本概念和中药质量标准的发展和现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的条目讲解中药鉴定的基本技能,按照用药部位分别介绍294味药及其 制品的鉴定基础知识。同时参照 中药调剂员(中级)应掌握的药材设定内容,适当增加了中药商品的知识。本书可供中药、中药制剂、药剂专业师生使用,也可作为相关工作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教材为任务驱动式教材,与上一版相比,增加了中药材彩色图片,附有部分伪品、易混品的照片;同时增加了“你知道吗”“请你想一想”“目标检测”等模块,使中药鉴定学习 加直观,学以致用
......
《焦树德方药心得(套装上下册)》包括《焦树德方药心得(上册)》《焦树德方药心得(下册)》共2册。《焦树德方药心得(套装上下册)》为焦树德教授在方剂和用药方面的临床心得,收录了焦老很经典的两本著作《用药心得十讲》和《方剂心得十讲》。前者将300多味中药根据功效,分为十大类别,作为十讲,着重讲解了中药的性味、功能、主治、配伍应用、剂量、使用注意等;后者择集前人常用方剂200多首,结合个人经验自拟方数十首,根据不同专题,分为十讲,不拘形式,结合病例生动实用地介绍了焦老对方剂的应用体会。上述方药内容多为焦老生前临床应用亲身体会,实属于货,对临床应用启迪颇深,可供广大临床中医药工作者及中医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面向21世纪高等学医药院校精品课程教材:中成药药理学》由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学专业俞丽霞教授主持编写。参加编写的人员均在教学线,有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中医临床、中西医结合临床专家、教授。《面向21世纪高等学医药院校精品课程教材:中成药药理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我国著名药理学专家沈映君教授的支持、帮助和指导,还得到了浙江大学出版社、浙江中医药大学等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中药是祖国医学的宝库,是人类重要的药源,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本书立足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问题和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结合全国范围内垃圾分类和中医药科普推广,从日常生活中丢弃的厨余垃圾入手,发掘其中隐藏着的一些“宝贝”。它们经过简单加工处理,可成为具有临床价值的中药材。书中对厨余垃圾按照蔬菜、水果、坚果、水产家禽等进行分类,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逐类介绍隐藏在厨余垃圾中的“宝藏中草药”。
%26nbsp;%26nbsp;本版高职高专教材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需求,以教学和临床实用为前提,对上版教材进行修订。通过修订,使教材更加实用、条理和规范,较上版增编了二维码数字内容,为便于教学
本书依次介绍了中药药理学的发展、中药药理学实验设计、统计方法、动物模型、药理研究、药效研究等内容,同时提炼了赵建平在中药药理学方面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作为实例演示穿插进各个章节以阐释重点难点。 章梳理了中药药理研究的发展变化、研究内容与思路;第二章主要阐述了中药药理研究的设计原则与具体设计环节;第三章根据实验目的的不同,分别介绍了相对应的实验设计方法、指标选择、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方面的内容;第四章依托赵建平教授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解表药、清热药、祛风湿药、补益药的具体研究实例分析。
本书是2020年安徽省软科学项目“创新视角下的中药产业升级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中药产业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极大自主创新潜力的少数产业之一,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本书立足于中医药传承创新、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结合作者前期研究,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创新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按照中药产业链脉络和产业创新发展规律对中药产业创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药产业创新历史演进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中药农业、工业、商业和全产业链创新状况、影响因素和发展路径以及区域集群创新,从理论上分析中药产业创新发展特点、规律和创新体系形成。涵盖了中药产业全链条,又兼顾了产业和区域两个层面。本书作为专门研究中药产业创新方面的成果,是基于经济学视野开展中药创新研究的一次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