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图文并茂,共包含9个章节,第一章—— 医药经典源流长;第二章——破除障碍学经典;第三章——入品本草是良药;第四章——本草配伍非霸道;第五章——大病之主有深蕴;第六章——本草名称藏智慧;第七章——优选本草是精品;第八章——十探药性明源流;第九章——名称原有多层次。作者在对《神农本草经》50多年的探索过程中,踏遍祖国山山水水,找到了一条通向神农本草的捷径,体悟出一些道理,本书将揭示一些谜底,并将亲自拍摄精选的照片呈现给读者,帮助读者打开《神农本草经》之门。
中医气化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理论特点。其内容集中见述于《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约占《素问》篇幅的三分之一。由于其内容博大深奥,文字简约,并涉及多学科知识,历来被认为是《内经》中很艰深的部分。 该书对“运气七篇”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与论述。“总论”部分对“运气七篇”的指导思想、自然观、生理病理观、病因病机论、诊治法则、方药理论、运气计算方法及其在医学中的运用、运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和评价,作了全面系统的概述。“各论”部分对“运气七篇”原文逐句加以解释,逐段进行述评,逐篇作出小结。对全文中的难点、疑点和有争议的问题,在比较分析历代医家注释的基础之上,提出作者见解。全书对“运气七篇”总结其理论体系,揭示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精华所在,阐述其临床指导意义,客观评价其在中
本书共计16卷,是王继志先生吸取邹澍等前人之经验,仿效黄元御《长沙药解》而著的。该书以药为经,以经排方,排比《伤寒论》《金匮要略》诸方,参稽《灵枢》《素问》《难经》,对经方的应用多有发明,并载述了先生在临床中所总结的经验效方,制方上师法仲景,立方配伍严密,主治明确,注重药物炮制,精而不杂,在介绍经验方时,多附有个人医论,对读者临床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在校师生和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是“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及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是第3版全国高职高专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学和药学类专业用)之一。全书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介绍了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产地与采集、炮制、性能和应用;各论按照分类系统地介绍了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病证等基本知识;书后附有应用中药学教学基本要求。本书的编写突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坚持体现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本教材从便于学习、掌握、应用的角度出发,以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主,兼顾生源途径和来源,并体现中药学的特点。*章概要介绍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研究内容,重点强调了中药化学与天然药物化学、植物化学的主要区别;中药化学成分研究在中医药继承、发展、提升、创新中的作用;以及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第二章主要介绍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结构的鉴定的一般研究方法,在保留主要的经典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吸收了很多中药化学成分的现代分离、分析技术。第三到第十三章分别介绍了中药中常见的各类化学成分。第十四章介绍中药活性成分的筛选与评价,中药化学成分活性研究的意义、基本思路和常见的研究方法。
《焦树德方药心得(套装上下册)》包括《焦树德方药心得(上册)》《焦树德方药心得(下册)》共2册。《焦树德方药心得(套装上下册)》为焦树德教授在方剂和用药方面的临床心得,收录了焦老很经典的两本著作《用药心得十讲》和《方剂心得十讲》。前者将300多味中药根据功效,分为十大类别,作为十讲,着重讲解了中药的性味、功能、主治、配伍应用、剂量、使用注意等;后者择集前人常用方剂200多首,结合个人经验自拟方数十首,根据不同专题,分为十讲,不拘形式,结合病例生动实用地介绍了焦老对方剂的应用体会。上述方药内容多为焦老生前临床应用亲身体会,实属于货,对临床应用启迪颇深,可供广大临床中医药工作者及中医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中药栽培学》是论述中药栽培现代科学与新技术的教材,属于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药栽培学》的特色是着重介绍中草药的栽培。《中药栽培学》内容分总论、各论两大篇,内容包括上篇总论中的绪论、中药栽培的产地生态环境、中草药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的形成、中药优良种质与繁殖等,以及下篇各论中的86种中草药GAP栽培技术等共17章;全面系统介绍了我国中草药栽培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理论指导性强,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可产生高经济效益的栽培品种多,药用功能齐全。另外书后附有附录及中草药彩图。《中药栽培学》特点是图文并茂、适用性强。
《中药法象:用形象的眼光看中药》继承传统本草学“象思维”特色,融合现代药学新理论,并使之与中药药性、功效应用等紧密结合,形成了以药象理论揭示中药独特的药理作用,阐释“药象”与“药效”的一般规律,挖掘各单味药的药效特点与临床意义的系统理论。
本书汇集了作者在近五十年临证中,应用本草的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书中讲解了315味中药,按照本草认知、药效比较、用药体会栏目编写,突出中药治病的特点,解读药物作用。每一味药物均紧密结合临床,便于读者领会。本书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院校师生及中医爱好者参考使用。
《面向21世纪高等学医药院校精品课程教材:中成药药理学》由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学专业俞丽霞教授主持编写。参加编写的人员均在教学线,有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中医临床、中西医结合临床专家、教授。《面向21世纪高等学医药院校精品课程教材:中成药药理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我国著名药理学专家沈映君教授的支持、帮助和指导,还得到了浙江大学出版社、浙江中医药大学等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
本书分绪论、各论。绪论对祖药良方(单方、小方、专方)的定义、起源、治病要义等做了简明扼要的论述。各论是将仲景全书之经方所用药物164味,以功效为主分为16类,即16章。每章都是先列每味药的功效与主治内容提要,此乃参阅诸家本草,含英咀华,述其专长。重点内容是博采古今文献中名家及现代医者以祖药良方治病的独到经验,摘录下来,精心编辑,对内容多者,分科按病证归类,以便于学习。对选录的内容加了“编者按”,以此与读者心心相通,提高学习效果。本书适合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学习,以提高专业水平。
本书是“外科药学专论系列丛书”之一,共4篇11章,内容包括外科中药学概论,外科中药师工作,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药物治疗,毒性中药的管理和应用等。重点在于介绍各种中医外科常见疾病的中药治疗,并汇集大量单味中药、中药方剂与中成药。本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实用性强。本书可供外科中药师、外科药师及外科医师参考使用,也可作为其他专科药师、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人才培养教材。读者通过本书可全面认识外科中药学,有助于提高中医外科疾病药物治疗水平。
梳理临床中药学中常见的学术问题和临床亟待回应的问题(选取100个左右),进行深入研究,析疑解惑,正本清源,揭示科学内涵,以彰显学术特色。如“细辛不过钱”,源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长期以来,成为困惑中医药学术界和临床医者难解的谜团。通过研究发现,细辛不过钱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特殊限量,并不具有普遍的临床指导意义。书中明确提出了细辛不过钱的“六要素”,对正确理解“细辛不过钱”的科学内涵和指导细辛的临床运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基础篇,首先对皮肤、皮肤的功能、皮肤的保护、皮肤病发生的原因及其加重因素、皮肤病的预防、皮肤病的“辨证”与“辨病”、中医外科学发展等内容给予简要解读,然后介绍外用药的来源及使用原则、皮肤科外用中药制剂的常用术语、制备各种剂型的基本操作。下篇为剂型各论,按照目前临床常用外用药的剂型,分为10章,分别介绍各种剂型的特点、功能、适应证、作用机制以及制作和使用方法,并附有常用方剂。
本书是一部系统介绍中药文献学理论和应用知识的教科书其内容在21世纪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文献学》(第1、2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更新,包括中药文献学基础知识、古代中药文献、现代中文中药文献、外文中药文献、国外重要出版社全文数据库及文献的应用等。书后附录将重要的网站域名、中药文献数据库及SCI收录国内外药学相关核心期刊目录等收录其中,可供便捷查阅。
本书介绍了中国炼丹术的发生、发展情况和主要内容(炼丹场合与设备、炼制、炼丹术文献、与医药的合流等),并分别叙述了氯化汞、硫化汞、氧化汞三个独特类型的丹药方剂,同时将各有关文献中比较实际而有意义的丹药方剂140余种,分为升丹类、降丹类、烧丹类、对丹类四个类型,详述其主治、组成、制法和运用。未尽之意在附篇中逐条交代,并编有中国炼丹术大事年表。
中医药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理论及其实践全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本书从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出发,对于中医药文化进行深入浅出的说明,在语言表达上尽量以故事和比喻来加以说明,具有趣味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特点。内容主要包括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包括中医自然观、中医身体观、中医药食观和中医治疗观;中医文化与儒释道:包括中医与民俗、中医与儒家、道家和佛家。在语言表达上,尽量以故事和比喻来加以说明,具有趣味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特点。适合中医爱好者及普通大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