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中草的发源地,本书结合《本草纲目》等多部权威典,收录现实生活中所常见的中草药512种,按药性功效划分为18大类,配合大量高清中草药植株、成品实图及手绘彩图,收入了数百个中医古典原方,详细介绍了不同中草药的性味、来源、成分、植物形态、生长特性、采集方法、药材性状、药理作用、功效、用法用量、方剂选用等相关专业药物知识,便于人们随时查找、阅读和研究。
庞国明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三十余年,近十年来一直在从事纯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纯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实践录》系其将临床研究的部分经验心得及理论认识上的创新点汇集,形成的纯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专著。本书在第一版基础上,增加了《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常用验方》等内容,并更新了部分医案。全书分上、下篇。上篇为基础篇,计9章,分别阐述了2型糖尿病的中医病名、形成因素、病机特点、提高疗效的思路方法、精准治疗三要素、“三辨诊疗模式”与“序贯疗法”的构建与应用、慢性并发症的证治及纯中药调控血糖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下篇为临床篇,选载了纯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的部分验案,展现了上篇理论在临床中的充分应用,具有不错的示范效果。本书立题新颖,论理充分,贴切临床,其验案疗效确切,用数据说话,真实地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从“药类法象”的观点出发,对中药的药性理论进行深入解读,对中药的普遍性规律进行了归纳、论证和完善。下篇各论,收录了常用中药100余味,按照甘淡、咸、苦、辛、酸涩等性味分为五章,综合历代有代表性的医家观点,更借助现代科学知识,从药性、功效、药论等方面详细论述了中药的药性及其作用机制,并在论述中讲述了相关的中药典故,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适合中医药专业人士及爱好者阅读。
一种古老的疾病,杀死了近一半曾经在这颗星球上生活过的人,改变着人类的基因;两种神奇的药物,拯救了亿万患者的生命,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影响着国运的兴衰。 从罗马帝国的衰落、印加帝国的灭亡,到西方殖民的兴起、太平洋战争的打响,疟疾随人类的迁徙而蔓延,改写着历史的走向。 以生命为代价,先辈们发现了疟疾的克星——南美丛林里的金鸡纳树,东亚山野中的青蒿。金鸡纳树皮的有效成分奎宁在几代化学家的努力下被“验明正身”、人工合成,成了无数人的救命药,却在半个多世纪后陷入耐药性的困境。 从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写下“青蒿一握”开始,青蒿素沉寂于中医古籍一千六百多年,直到在屠呦呦参与的秘密科研项目“523”任务中被重新发现,才终于在21世纪初走出国门,成为当下治疗疟疾的中流砥柱。 时至今日,全球每年还有数
本书是一部观点创新,注重发展,理论独特,治法新颖的学术专著。书中内容极其丰富,以天癸为核心,探讨脏腑、气血精津液以外的重要物质。作者躬身临床医疗、文献研究50馀载,对天癸研究有素,揭示了天癸不是单纯的生殖之精,而是包含着人体多种特殊物质,具有独特调控和激发机体的作用。因此将天癸按照不同性质和功用,分为至神天癸、至气天癸、至液天癸和至精天癸四大类。在临床辨治上,以上述四大天癸为总纲,不泛不繁,纲举目张,内容充实,方法新颖,开创了新的证治生面。全书凡五门,共二十章,系统阐述天癸的来源、功用、特性、种类、分布部位、与脏腑的关系和天癸病的辨治纲要、特殊主症、具体疗法、天癸专药、临床各科运用等。 本书虽属是一部完善充实发展中医药学的尝试性之作,但在理论发展,治法创新,疗效提高,获得成功的
《中振说本草》内容包括:靠前讲时珍之像;第二讲名曰纲目;第三讲何为本草;第四讲何为中药;第五讲复方玄奥;第六讲中药成药;第七讲中药鉴定;第八讲名贵药材;第九讲分类命名;第十讲道地药材;第十一讲中药栽培;第十二讲民间草药;第十三讲中医食疗;第十四讲融汇民俗;第十五讲中药炮制;第十六讲用药安全;第十七讲香科之路;第十八讲外来中药;第十九讲域外岐黄;第二十讲本草之歌。《中振说本草》由赵中振著。
《本草汇》18卷,补遗1卷,附图244幅(脏腑经络图36幅、药图208幅),清·郭佩兰辑。《本草汇》汇辑了清以前几十种医学全书及《神农本草经疏》《本草纲目》等多部本草专著的重要内容。前8卷以阴阳标本、脏腑经络、虚实宜忌、四气五味等药学理论为基础,并紧密结合临证内外妇儿等百余种疾病的机理认识,分述了药物对应关系;后10卷精选474种药物主治歌赋、经典专著的疏解及著名医家的临证用法,并附以简明药物修制方法;卷末附补遗14种常用药物。
本草是历代名医在人类生存繁衍及和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发现总结出来的,掌握每一味本草的自然属性、升降浮沉、气味厚薄、寒热温凉、归经、功效主治、使用禁忌,对于临证处方用药(如气味配伍、功效相助、主治互参等),缓解病证,保障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全书分为上中下三集,各5卷,药物292种,约40万言。精选李东垣、王好古、朱丹溪、李时珍、李梴、李中梓、张志聪、叶天士、陈修园、徐灵胎、黄宫绣、汪昂、兆嘉等十三位名家药论,阐发性味、功效、主治、宜忌,提纲挈领,深入浅出,突出理论,注重实用、药方结合,指导临床。
《中国药酒大全》第二版是在原版基础上修订充实而成,本版按去芜存精、从简从要的原则收载药酒方1355首,述及历代方剂及近代方剂。每种药酒按药物组成、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制备方法、注意事项、资料来源等项阐述。全书按药酒的用途分为四大篇,内容述及美容强身、防病辟疫及百余种疾病治疗方,读者可按需索方。本书不仅可供广大读者防病治病、保健强身作参考,而且还适用于医疗、科研和药酒生产者。
作者从事中医科研与临床诊疗45年,经10年积累,编著成此书。本书围绕120味常用中药,从历代本草、方书、临床医著、医案医话、笔记杂著和现代临床报道等文献中,全面系统地收集与这些药物有关的资料,重点则收录3味及3味以下药物组成的小方,以总结药物的确切效用、应用指征和配用规律,使古今医家的用药经验得到比较真实、完整的继承和发扬。书中对120味常用中药归纳出4688条效用,分“临证应用”“临证推广”“临证参考”三个层面,表述药物应用的主次常变和配伍衍化,对掌握中医辨证用药原则,拓宽治疗思路,丰富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因书中所收大都是3味药以下的小方,故它又是中药研发人员的淘金宝库,能为他们提供灵感和有价值的资料。书末编有中药治疗“中医病证”和“现代医学病症”两个分类索引,对临床医师案
三七来源于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26nbsp;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和根茎,是我国的传统名贵中药,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效。三七质量优劣与其临床有效性
收录200多种药物,拟分为补益药、清热药、理血药、祛风湿药、抗肿瘤药、其他类药与来源于中药或天然药物的化学药共7章。分述了药物【功能与主治】/【适应证】【制剂与规格】【用法与用量】【调配】【稳定性】【药物相容性】,重点论述【调配】【稳定性】【药物相容性】。【调配】按照无菌操作技术,论述药物混合溶解和/或稀释溶剂种类、溶剂用量、药物浓度等调配技术参数。【稳定性】药物及调配的溶液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微生物学稳定性及影响因素。【药物相容性】根据临床静脉用药物给药途径列表直观分述1种药物与静脉输液相容性;2种及以上药物静脉输液加药相容性;2种及以上药物通过Y型输液器加药相容性;2种及以上药物通过输液器序贯输液相容性;2种及以上药物混合于注射器相容性;部分药物与容器具相容性。
中药材是我国中医药发展的基础,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临床疗效, 影响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由于中药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诸多问题逐渐显现,诸如部分野生药材趋于萎缩枯竭,家种药材产量、价格的大起大落,盲目引种和不规范的生产、采收、储存、流通导致的诸多质量问题等。 中药材无序生产导致药材农残及重金属超标、品质下降,制约了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导致社会上一直存在着“中医将亡于中药”的担忧。 2013年,由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联合 多家 中药生产企业共同发起的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联盟成立。联盟成立九年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推动了我国中药材行业的发展。随着联盟影响力不断扩大,申请加入联盟的企业不断增多,经过严格筛选,至2018年,联盟已有70余家盟员单位,通过GAP
中医学经过三千年不断发展,已积累奇效良方逾数十万首,其中膏、丹、丸、散、酊、油、锭、栓等类剂型的方(简称“膏丹丸散”)即占半数以上。由于这类方结构精炼,用法奇巧,具有简、便、验、廉的突出特点,因而受到
《浙江道地中药材生产技术》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总论部分共九章,主要介绍中药资源及可持续利用,药用植物学基础,栽培技术,良种繁育,肥水管理,病虫害及其防治,采收与加工,中药材规范化基地建设,中药材质量管理等基础理论和实用知识。下篇为各论和实操、附录,第十章各论部分共8节,1-6节介绍中药材基原及性味功效、产业概况、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习性、对环境及产地要求)、栽培技术(品种类型、选地与整地、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繁种技术、采收加工(采收、产地初加工)、形状要求(药材性状、规格等级)、贮藏等;第7节介绍部分浙江地产的动物类中药材;第8节介绍其他类药材。第十一章为实操技术,安排了11个实验。最后为附录,收载了中药材病虫害防治主要登记农药使用技术,浙产道地药材检验项目及标准,农残控制要求、
常用中药牡丹皮(MoutanCortex)为毛茛科芍药属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Andr.)的干燥根皮,主产安徽、山东、河南等地,其中安徽铜陵地区(含南陵丫山)是认可的道地产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