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为长期工作在科学研究第一线的教授。全书共五章,按科学研究的顺序展开,结合图片及生动的案例,系统地阐述了科学探索的本质与意义、如何确定选题、研究中如何高效开展实验、如何总结实验并进行论文写作、如何避免写作中的常见问题等。本书旨在通过对整个科学研究环节的介绍,帮助读者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以高效地开展研究工作。同时,书中介绍的写作常见问题汇总极具参考价值,有助于科研工作者提升写作水平。
本书主要以伽利略、牛顿等人的主要科学发现为例,讲述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特色以及对于人的价值,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科学对于理性认识的价值、科学家如何进行思考、科学思维与古代智慧的联系和重要区别、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的关系、科技给予现代社会的挑战和机遇以及科技与艺术等诸多方面.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本书展示了科学思维的艺术,并且展现了科学思维虽然是一种深刻和丰富的思想方法,但是也是十分简单的思想。
本书详细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国家实验室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美国自身的国际战略之间的关系。从科研经费数据出发,分析了美国不同联邦部委资助的国家实验的主要研究领域。以美国国防部下属实验室为例详细分析了美国国家实验室的管理和资助模式。以美国能源部下属实验室为例,详细分析了资助单位对国家实验室体系监管和评估的方式、方法。研究了国家实验室的预算和经费管理,探究其经费来源、预算流程、资金结构和绩效预算制度。以兰德公司和 MITRE 公司为例,介绍了美国国家实验室运营的单位的基本情况,以及运营单位对国家实验室的运营和管理模式。选择美国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SLAC 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科技政策研究所三个机构做了典型性分析,详细介绍了他们的基本概况、人员概况、设施情况、管理模式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安排中明确指出,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科技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建设科技强国的宏伟蓝图,标志着一个新的科技发展阶段正在开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迫切需要准确认识世界科技强国格局新变化,把握世界科技强国历史演进一般规律和科技强国内涵特征,梳理和分析世界主要科技强国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历史教训。本书对标世界主要国家科技强国建设的路径与发展模式,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我国科技强国建设过程中的长板和不足,研究提出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模式和发展路径。
杨辉是宋元数学四大家之一,他的数学思想已经引起世界数学史学界的高度关注,然而大多数人主要是通过“杨辉三角”来认识和了解他的数学成就及其思想,至于“杨辉三角”的史源《详解九章算法》一书则鲜有人知。本书依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并根据杨辉数学思想发展的实际,对杨注《九章算术》进行了多角度的认识和分析,从而对杨辉《九章算术》的学术价值有更加客观和理性的理解与把握。
无
本书着力于系统、翔实地论述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方面的诚信规范和可能的科研不端行为,涉及初入科研之门常遇到的如课堂讨论、考试、请教与交流等;涉及研究人员在科学技术领域直接的研究活动,如制订计划、查阅文献、开展实验,以及撰写、发表、转化研究成果;还涉及配合研究活动所产生的其他学术活动,如学术交流、合作研究、人才培养、评议咨询等;此外,还论及更加宽泛的层面,包括科学精神、科技伦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等。
这部被视为科学史分水岭的名著,是20世纪学术 具影响的著作之一。它引发了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掀起了世界性的阅读热潮,至今不衰。其影响不限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而且延伸到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学、宗教学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甚至在社会公众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书中首倡的“范式转换”,如今已成为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的概念。 本书初版于1962年,本版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为庆祝该书问世五十周年而作,增加了加拿大哲学家伊恩·哈金(Ian Hacking)教授所写的导读。青年翻译家张卜天教授精心翻译了新的中译本。
......
本书是在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每年举办的一系列系统科学学术讲座基础上遴选的精品报告扩充而成的系列丛书。作为这套丛书的著作,本书收集了包括钱学森、关肇直、周光召、JohnHolland等著名科学家的重要文献。阅读本书,有助于读者学习系统科学的源头思想,理解系统科学的核心内涵,把握系统科学的发展方向,提升系统思维素养。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系统科学经典之作。
暂无内容简介。。。。。。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都认为基因是生物信息代际遗传的 介质和自然选择的原材料。在本书中,知名演化生物学家罗素·邦德里安斯基和特洛伊·戴对这个前提假设提出了挑战。他们援引科研成果,论证了我们、我们的祖辈、曾祖辈的人生经历能够影响子孙后代的特征。以这些科学发现为基础,他们提出了扩展遗传的概念,颠覆了人们一直以来持有的关于性状怎样才能在代际传递的观念。 邦德里安斯基和戴审视了现代生物学中的基因中心观念的发展历程,重新评估了演化理论的基本原则,阐释了非基因遗传(包括表观遗传、环境、行为和文化因素)能够在演化中扮演重要角色。非基因遗传的发现对演化生物学的一些关键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对人类健康也是如此。 本书可供对遗传和演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书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光辉历程、申请须知、2019年度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2020年度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申请和评审基金的经验,以《标书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旨在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10多年来,巡讲团的院士、专家先后在全国举办科普报告1000多场,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对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报告集靠前1辑)》由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主编,精选了”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的部分精彩报告。这些报告深入浅出,兼顾科技与人文,可以帮助社会公众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了解科学技术前沿,把握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思想与准则,认识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质疑、批判的科学精神。 本书适合大众读者阅读,也是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以及各级党政部门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资料,还可以作为大中小学课程和社会公众再教育的补充阅读材
本书梳理了分子电子学这一新兴前沿交叉学科的历史缘起、发展脉络、研究现状,从科学仪器到表征技术、从基础研究到器件应用、从数据采集到挖掘分析,系统地介绍分子电子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探讨材料电学性质与结构本身的构效关系,发掘单分子乃至量子尺度的新奇物理化学现象进一步探索物理、化学、材料、电子工程等学科在纳米乃至单分子尺度的焦点科学问题;同时通过呈现近期前沿研究报道,紧跟该领域近期新研究进展,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本书可作为相关学科研究的应用手册,有助于研究人员了解分子电子学的知识背景,并快速进入该领域进行科学研究。
本书详细介绍了晶体结构精修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处理技巧,采用具体示例的方式加以说明。本书使用晶体学领域内享有盛誉并广泛使用的精修软件——SHELXL。对小分子晶体结构精修中的加氢、原子类型指定、无序、赝对称、孪晶、赝像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讨论了小分子晶体结构验证的必要性和手段,同时对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精修和结构验证也进行了概述。书中每个示例的原始数据和各步精修操作的结果文件均附于随书光盘,方便读者自行练习使用。本书有助于促进对晶体结构精修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掌握先进的结构解析工具,提高晶体结构测定的技术水平。本书可以作为具有初步X射线晶体结构测定基础、能运行相关软件的入门者的进修教材,也可以作为相关研究人员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