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含MATRIZ(国际TRIZ协会)二级认证大纲中所要求的所有内容,其中基于过程的功能分析、基于过程的剪裁、特性传递、物场模型和标准解、ARIZ(发明问题解决算法)、工程系统S曲线进化趋势是MATRIZ二级认证所要求的内容,初始缺点的识别、基于TRIZ的专利战略是作者最近几年的研究成果,经过了大量项目的实践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本书摒弃了复杂的专业案例,而代之以通俗易懂的丰富案例,以帮助读者理解现代TRIZ理论。
本书首次公开了钱学森从1986~1994年在全国系统学讨论班部分讲话内容,给出了钱学森对系统科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等的论述,反映了他在系统科学研究方面不断深入的过程。
本书探讨钱学森系统科学的思想来源和形成发展过程,论述钱学森系统科学体系结构,考察钱学森在系统科学的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中提出的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评价钱学森对这门新兴科学的独特贡献,并且放在世界系统科学发展的总趋势中解读钱学森的学术思想,对中国过去三十年进行回顾和反思,探讨系统科学如何进一步发展。
中美贸易战以来,美国实施与中国科技脱钩策略,企图遏制和打压我国科技发展。特别是对华为等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制裁,暴露了我国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依赖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状况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我国需要依靠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科技创新治理等,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科技强国。本书回顾了世界科技发展进程,以及我国科技发展历程,讨论了科技发展对综合国力的影响,分析了国际格局随科技发展而变化的规律,最终对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及目标进行论述。
《现代动力系统理论导论 (*卷)》对动力系统理论提供了一个全面广泛的综合介绍,是现代动力系统理论的一本难得的并将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有着一定影响的经典著作。它内容博大精深,是涵盖当代动力系统几乎各个分支基本理论的一部鸿篇巨制。作者介绍并发展了这些理论,同时也给应用中对此理论感兴趣的研究人员提供了基本工具和范例。 《现代动力系统理论导论 (*卷)》除附录、附注、练习提示与答案外,正文包括四大部分 (共20章) 和一篇补遗。主要内容有动力系统的几个基本例子与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以及用综合观点介绍拓扑动力系统、符号动力系统、光滑动力系统、遍历理论、古典力学中的现代方法、低维动力系统、双曲理论等基础理论和它们之间的联系,重点在光滑动力系统理论。 《现代动力系统理论导论 (*卷)》可作为数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
20世纪80年代,美国新墨西哥州的群山沙漠间,一场科学与思维的革命正在酝酿之中。这场科学运动的神经中枢是一个名为圣塔菲研究所的智库。聚集在这里的研究人员形形色色,既有梳着马尾辫的研究生,也不乏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奖得主默里·盖尔曼和菲利普·安德森,经济学奖得主肯尼斯·阿罗。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景,那就是探寻一种底层的统一性,一个能揭示自然界和人类世界普遍复杂性的通用理论框架。他们相信,从过去20 年在神经网络、生态学、人工智能和混沌理论等领域的智识发酵中,他们已经掌握了创建新框架的数学工具。他们相信,对这些思想的应用使他们能够以全新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并有可能对经济、商业甚至政治行为产生巨大影响。他们相信,圣塔菲研究所正在打造第壹个严谨的、替代线性还原论思维的方法。 这本
本书紧紧围绕怎样培养研究生这一核心问题,阐释学术论文撰写是构建和训练批判性思维的最强有力工具,而学术论文的发表是培养批判性思维所获得的成果,意在达到培养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其成为创新型人才的根本目的。 全书包括三条主线,分别为思维主线(批判性思维贯穿于一切正式写作和探索性写作活动中)、行动主线(不断思考、不断写作、不断修改)、成果主线(研究计划?学术论文?项目申请书)。
提升科学推理能力的主要途径在于改进思维方法,作为 科学逻辑 丛书之一,本书从科学推理的实用角度来编写,不仅详细介绍了科学思维的逻辑原理,而且结合丰富的科学案例来阐明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此论述科学的推理方法,从而启发科学思维并提升读者的科学推理技能。科学推理的逻辑重点是归纳逻辑。本书共分为九章,内容包括科学概论、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统计推理、因果分析、因果推理、因果探究、实践推理、科学假说,附录附有科学推理测试,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特点。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逻辑学、推理与批判性思维、科学逻辑与科学思维方法等相关课程的教材或参考用书,也适合对此感兴趣的各类读者阅读。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在中国科技史上的重要地位尤其引人瞩目。本书从北宋精英阶层对科技相关事务关注程度的变迁入手,分析了地域文化、学派倾向、政策氛围及社会风尚变迁等因素对科技兴趣的影响; 讨论了宋代科技活动参与者群体的社会和职业构成,从文化传统、政治传统和社会经济结构等方面对宋人对科技相关事务的关注程度随时间不断降低的现象给出尝试性的解释; 并通过与国外案例的对比分析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科学和技术发展环境与西方世界的关键性区别。
本书是一本关于探讨如何保持科学研究的谨慎与创造之间平衡,以释放科技界的颠覆性创新潜能的力作。简而言之,本书试图解答这样的悖论,即当今的科学所具有的变革性和创新潜力是空前的,但是科技界在开展科学活动时过于谨小慎微,因而无法将这些潜力转变为现实。书中蕴藏了许多原创性的思考,包括对决定科学创造性和谨慎性的因素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分类,运用大量的事实、案例、研究结论以及科学史经典故事,探讨如何重构科学生态系统从而恢复谨慎与创造的平衡。
本书在探讨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思想产生、发展及其科学意义的基础上,重点对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地理科学等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对进一步推进我国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方法和运行管理机制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书记录了中国科学事业前进道路上中国科学院发生过的动人故事。书中记录的不是大事要情,而是那些鲜为人知的小事凡情。有些人和事虽不起眼,也许只是无数次科学实验中的一次,也许只是无数次野外科考当中的几步路程,也许只是浩瀚科学海洋中的浪花一朵,但却是在中国科学院成长、发展、壮大过程中确曾发生过的。这些小事凡情很多尘封在老一代科学家的日记本乃至记忆深处。在建党百年之际,这些曾经奋战在科研第一线的科技工作者用朴素的语言将这些尘封的真实故事讲述出来。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中国科学家的可爱,感受到中国科学家的忠诚和奋发图强。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激励更多的读者传承科学家精神,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建功立业。
李伯聪先生是我国工程哲学和跨学科工程研究的先行者,同时也涉猎传统中医方法论研究并做出贡献。《BR》工程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工程中有独特的哲学问题和跨学科问题。这些问题以往被误置于技术哲学领域而未受重视。本书选编了李伯聪先生在工程哲学、工程社会学、工程伦理、工程创新、工程演化论等方面的部分文章,书中阐释了开展工程研究的学理根据,论证了工程研究的对象构架,为我们进一步开展工程哲学和跨学科工程研究提供了讨论基点。
“科技发展态势分析国别报告系列丛书”是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和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固书馆组织编写的。本书从科技体制、科技投入与研发产出、研究与创新政策、科技人才政策与措施、知识与技术转移、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对德国的科技创新态势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本书以新中国科技发展宏观历程为主线,以新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部分重点、亮点为切入点,力求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展现出在中国共产党的**下,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
国外科研机构承担着开展科学研究、培养科技人才和科技政策咨询等多方面的使命和职能。重要国家,尤其是主要科技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在组织机制、业务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我国科研机构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管理有着重要借鉴意义。本书从世界主要国家重要科研机构的使命与定位出发,研究其组织结构、科研体系、经费配置方式、科研评价机制、人事管理制度及管理方式等,总结其业务管理和决策体制的特点,力图从业务管理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智库建设方面挖掘可借鉴的实践经验,为我国科研机构优碰务管理提供参考。
知识计量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课题。本书是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师生多年教学与科研成果的结晶与升华。 本书首次从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个方面全面系统地构建和阐述了知识计量学的基本内容。理论部分包括知识计量学的理论基础、学科构建、知识计量单元和知识计量的内容等。方法部分包括各学科的知识计量方法和工具。应用部分包括知识计量学的应用、知识计量实证分析、专利知识计量、知识测度、隐性知识计量与显性知识计量、宏观知识计量和微观知识计量。本书率先在国内外从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个方面构建了知识计量学的理论体系。知识计量学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突破和解决知识表达、知识组织、知识检索、知识服务、知识发现等知识管理疑难问题的基础。
无
本书收录了全球*前卫学者和未来思想家的对话,他们在各自领域对危机进行了各具特色的研究,介绍了当今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前沿思想,以及各种预测和展望,对于未来既得出了清醒的、令人恐惧的结论,也提出了独到的、令人震撼的见解。其中有诺贝尔奖得主和 另类诺贝尔奖 的得主、著名自然和人文科学家、哲学家,以及所有公民社会领域的社会活动家。 通过介绍一种可持续的、与未来相契合的思维和行动方式的先锋,本书为一种共同参与的、全新的、创造性的未来研究作了宣示。一种看待危机的新视角像一条红线贯穿全书始终。接受访谈的学者和活动家一致认为,必须对危机概念作出全新的理解。学者们和思想家以各自的方式表明,不断加剧的社会动荡 金融市场危机、世界性饥饿危机、全球气候变暖和心灵 精神价值与方向的失落 为什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