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含MATRIZ(国际TRIZ协会)二级认证大纲中所要求的所有内容,其中基于过程的功能分析、基于过程的剪裁、特性传递、物场模型和标准解、ARIZ(发明问题解决算法)、工程系统S曲线进化趋势是MATRIZ二级认证所要求的内容,初始缺点的识别、基于TRIZ的专利战略是作者最近几年的研究成果,经过了大量项目的实践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本书摒弃了复杂的专业案例,而代之以通俗易懂的丰富案例,以帮助读者理解现代TRIZ理论。
本书探讨钱学森系统科学的思想来源和形成发展过程,论述钱学森系统科学体系结构,考察钱学森在系统科学的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中提出的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评价钱学森对这门新兴科学的独特贡献,并且放在世界系统科学发展的总趋势中解读钱学森的学术思想,对中国过去三十年进行回顾和反思,探讨系统科学如何进一步发展。
本书首次公开了钱学森从1986~1994年在全国系统学讨论班部分讲话内容,给出了钱学森对系统科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等的论述,反映了他在系统科学研究方面不断深入的过程。
本书围绕科技规划的一般过程及其方法展开论述。按照科技规划的过程,从科技规划的编制、科技规划的实施、科技规划的评估等方面展示科技规划的整体面貌,其中重点论述了科技规划编制阶段的优先资助领域遴选相关问题。同时,应用案例分析方法,评析先进国家科技规划编制的经验, 并对我国科技规划的编制、实施、评估过程进行管理和政策层面的思考。
本书紧紧围绕怎样培养研究生这一核心问题,阐释学术论文撰写是构建和训练批判性思维的最强有力工具,而学术论文的发表是培养批判性思维所获得的成果,意在达到培养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其成为创新型人才的根本目的。 全书包括三条主线,分别为思维主线(批判性思维贯穿于一切正式写作和探索性写作活动中)、行动主线(不断思考、不断写作、不断修改)、成果主线(研究计划?学术论文?项目申请书)。
本书记录了中国科学事业前进道路上中国科学院发生过的动人故事。书中记录的不是大事要情,而是那些鲜为人知的小事凡情。有些人和事虽不起眼,也许只是无数次科学实验中的一次,也许只是无数次野外科考当中的几步路程,也许只是浩瀚科学海洋中的浪花一朵,但却是在中国科学院成长、发展、壮大过程中确曾发生过的。这些小事凡情很多尘封在老一代科学家的日记本乃至记忆深处。在建党百年之际,这些曾经奋战在科研第一线的科技工作者用朴素的语言将这些尘封的真实故事讲述出来。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中国科学家的可爱,感受到中国科学家的忠诚和奋发图强。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激励更多的读者传承科学家精神,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建功立业。
本书是一本关于探讨如何保持科学研究的谨慎与创造之间平衡,以释放科技界的颠覆性创新潜能的力作。简而言之,本书试图解答这样的悖论,即当今的科学所具有的变革性和创新潜力是空前的,但是科技界在开展科学活动时过于谨小慎微,因而无法将这些潜力转变为现实。书中蕴藏了许多原创性的思考,包括对决定科学创造性和谨慎性的因素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分类,运用大量的事实、案例、研究结论以及科学史经典故事,探讨如何重构科学生态系统从而恢复谨慎与创造的平衡。
本书以新中国科技发展宏观历程为主线,以新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部分重点、亮点为切入点,力求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展现出在中国共产党的**下,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
本书结合中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推进科学、技术及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通过阐述科学、技术与创新(STI)政策的起源、发展和演进,分析了STI政策的作用和地位,构建了STI政策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分别对科学政策、技术政策和创新政策的内涵、理论基础、历史演变、主要内容、政策丁具等进行了详尽地分析,并结合美网、日本、韩闷、欧盟、中国等典型国家和组织的STI政策实践,对STI政策实施的要点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为我同政府有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本书是国内管理学领域第一本系统介绍元分析方法的专著,涉及元分析选题、文献检索与编码、发表偏差、双变量和多变量关系、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等基本内容,并系统介绍了曲线关系元分析、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元分析、被中介的调节和被调节的中介效应元分析、基于多水平模型的元分析及横断历史元分析等前沿内容。为便于读者全面掌握元分析方法,本书既有通俗的理论介绍,也有生动的软件操作演示。本书注重元分析方法的应用,通过大量的实际操作案例,手把手地带领读者快速重现元分析的整个过程。
本书是结合中国科学院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实践,将近20年中国科学院各科研院所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经验和案例介绍给读者。本书采用案例方式,阐述在科研院所推行质量管理的切入点,及其具有可实践和可操作的特点。全书共十一章,主要内容包括:科研项目质量管理概述,科研项目过程质量管理,科研项目质量管理的要求,科研项目检验要求,科研项目中计量设备管理,科研项目中的标准化要求,可靠性工程基础,技术状态管理,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质量认证和质量审核,风险管理等基础知识,各章附有案例和思考题。
本书在探讨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思想产生、发展及其科学意义的基础上,重点对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地理科学等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对进一步推进我国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方法和运行管理机制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书是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组织汇编的系列丛书《系统科学进展》的第3卷,包括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经济学奖的解读、复杂系统本征微观态理论、从大数据到重要信息、人机融合社会中的系统调控、大数据对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改变、智能与人机环境系统的关系、赛博时代的数据科学、军事系统的复杂性对抗、人类出行普适规律的形成机理研究等多方面内容,思想比较深刻并具有很好的可读性。阅读本书,有助于读者学习系统科学的相关思想和近期发展,了解系统科学的发展方向,提升系统思维素养。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系统科学经典之作。
【6号库】 系统科学进展(第二卷) 定价 128.0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中国)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9年10月 开本 16 作者 郭雷 装帧 平装 页数 0 字数 0 ISBN编码 9787030626547 重量 0 本书是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组织汇编的系列丛书《系统科学进展》的第2卷,收集了包括吴文俊、郝柏林、陆汝钤、颜泽贤等著名学者的重要文献,内容涉及复杂性探索、系统普适规律、数学机械化、机器学习、人机结合、中医系统学、系统经济学等。阅读本书,有助于读者学习系统科学的相关思想和近期发展,了解系统科学的发展方向,提升系统
......
本书由“总论” “化学领域发明专利申请的审查” “化学领域发明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三部分组成。在总论部分, 系统阐述了专利申请与审查的基本原理及专利实质审查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为审查实务和专利申请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审查与撰写部分, 重点选取有机化合物和高分子组合物两个技术领域, 结合典型案例阐述专利申请文件的审查和撰写。
本书共分6章,在对线粒体及相关内容进行简要概述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线粒体表观遗传学、线粒体动力学及其对代谢的调控、线粒体动力学调控的免疫应答、机械力介导下线粒体动力学响应, 对线粒体动力学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本书理论性较强,对线粒体动力学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分析,并辅以 实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有利于线粒体相关疾病新型疗法的研发。本书可供从事线粒体及重大疾病研究等工作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由“总论” “化学领域发明专利申请的审查” “化学领域发明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三部分组成。在总论部分, 系统阐述了专利申请与审查的基本原理及专利实质审查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为审查实务和专利申请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审查与撰写部分, 重点选取有机化合物和高分子组合物两个技术领域, 结合典型案例阐述专利申请文件的审查和撰写。
......
本书由“总论” “化学领域发明专利申请的审查” “化学领域发明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三部分组成。在总论部分, 系统阐述了专利申请与审查的基本原理及专利实质审查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为审查实务和专利申请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审查与撰写部分, 重点选取有机化合物和高分子组合物两个技术领域, 结合典型案例阐述专利申请文件的审查和撰写。
新版杨国荣著作集共17卷,收入了杨国荣教授30余年来创作的学术著作,包括中国哲学史方面的《心学之思》、《善的历程》、《庄子的思想世界》、《孟子的哲学思想》、《王学通论》等,哲学理论方面,有《道论》、《伦理与存在》、《成己与成物》和《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等,收入该著作集的著作大部分曾先后在 或海外出版,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杨国荣教授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与思考。 本书所作的工作,主要是对中国近代科学主义的历史起源及其多重要论向度作一粗线条的梳理,尽管力图由此揭示其中的内在脉络,有一种回归道德“形上学”的意向,所提出的问题值得中国学术界反思。包括明清之际西方科学的引入、经学的实证化及其内蕴、技与道之间、科学主义:多重向度、科学与人生观、史学的科学之维等九章。